最是乡味动人心

来源 :读写月报(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cone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尚未动身,怀乡的胃却早已启程,一种独特的味道从血脉深处氤氲而来。
  记得汪曾祺先生曾说过:“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倘若人间有味,那记忆中最可口的,一定是家乡台州那一碗冒着热气的山粉糊。
  山粉糊,甜美了我的童年,温暖了那些简简单单的日子。
  在台州,山粉糊是元宵节的特色美食,也是标配。没有山粉糊的元宵节是不完整的,至少是无味的。在我的印象中,小时候的元宵聚会格外热闹。大家欢聚在外公家,外公微笑着招呼舅舅和爸爸坐下,把黄酒一斟,酒杯一碰,他们便谈天说地海聊起来;妈妈和舅妈则忙着帮外婆烹调菜肴,里里外外,进进出出;我一个人闷得慌,便噘起小嘴,双脚一蹬,跳下椅子,直奔厨房,饶有兴趣且聚精会神地看着外婆做山粉糊。
  听老一辈人说,山粉糊原是戚继光在台州抗击倭寇时,老百姓拼凑各种果蔬为士兵烹制的食物。据说,戚家军被敌人追到一个山洞里,受冻挨饿,当地的百姓见他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便纷纷拿来衣物。但当时的百姓很穷,家里没有什么好吃的,于是就东家凑一点西家凑一点,都是青菜、萝卜啊什么的。可是光吃蔬菜吃不饱啊,然而凑不出那么多的白米饭来,怎么办呢?一个聪明的农民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把这些蔬菜切碎,再放入番薯粉一起烧熟,这就成了后来的“山粉糊”。没想到士兵们不但吃得饱,而且还都说味道好。所以,山粉糊作为一种特色美食一直延续到今天。如今的山粉糊依然以薯粉为主,但辅料极多:甜糯的小汤圆、枸杞、橘脯、红枣、葡萄干、荸荠、金橘饼,等等。
  那时的外婆身体还硬朗,她熟练地将番薯粉倒入煮沸的糖水里,操起大勺搅动。直到薯粉糊已与各种辅料完美融合,外婆才起锅。她摆好碗,按每个人够吃的分量认真地盛好,再洒上香脆的核桃碎与当秋晒干的桂花,于是一道最正宗可口的山粉糊便上桌了。刚碾出的核桃碎香气四溢,十分诱人。趁外婆不留意,我踮起脚尖,双眼圆溜溜一转,抓起一小撮剩下的核桃碎就塞进嘴里,一边大快朵颐,一边急忙跑回餐厅,脸上再露出一个大大的满足的笑容。
  待菜肴都端上了桌,我重新钻回妈妈怀里,拿起勺子,满满地舀起一勺稠而不腻的山粉糊,塞进嘴里,虽烫得牙齿震颤,却感到无比鲜美。山粉糊入口即融,桂花附着糯糯的小汤圆,在嘴中留下余香;荸荠十分爽脆,和各类果脯一样,有着叫我直咂嘴的甜。外公酒兴上来,总爱在这时候讲过去的艰苦日子;外婆则不厌其烦,给每个人添上一勺又一勺山粉糊。一箸粉糊胜八珍,一夕团聚绽欢颜。至今我还能想起大家眯成一条缝的眼睛,开心的场景,以及和乐的氛围。“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仿佛最深厚最平和的快乐,最简单最温暖的幸福,都融于一碗山粉糊中。


  人间有味,万物有情。舌尖上的山粉糊,灯火下的团圆饭,今日都只偶尔在记忆中与我相见了。如今外婆的身体已大不如从前了,她长期卧床静养,离开了她最爱的灶台。没有了外婆这个主厨的组织邀请,我们一家子如今离多聚少。很多次,当我静静地坐在书桌前,提起笔来捕捉什么时,才发现自己不经意间咂了咂嘴,干涩的喉咙间竟然滑过吃山粉糊般痛快的滋味。于是,一天早晨,我带着馋劲去附近的早餐店买了一碗山粉糊,它虽远不及外婆做的料多香甜,但仍有那种熟悉的味道。我想,美食的意义,从来不只是各种食材和调料的精心调配,而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我曾不理解汪老先生对故乡野菜的情有独钟:人间如此多美味,为何评野菜为“一箸入口,三春不忘”?现在想来,其中的情结,大概正像这碗山粉糊,于我而言,是亲切,是家园的生活味,是念想,是亲情的美好。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我想,除了家乡小城台州,大概再也没有一个地方能用一碗山粉糊的“人间之味”带给我如此多的清欢了。因为,山粉糊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是蕴藏在血脉深处的亲情的味道。
  【简评】本文有三个亮点:一是情感真挚。作者用生活化的文字写自己熟悉的美食和熟悉的人,朴实细致的描写中传达出本真的情感。其中有对家的热爱,对亲情的讴歌,对故乡的赞美,对传统文化的颂扬,情感深沉炽烈,动人心弦。二是构思精巧。文章以“山粉糊”为线索,串联起历史和现实、家庭与社会、文化与生活,由实而虚,开掘主旨。由开头“山粉糊的味道”,升华为“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亲情的味道”。三是描写细腻。写场景,画面感强。如写小时候的“元宵聚会”,写出了热闹的场面;写外婆做山粉糊和分山粉糊的情景,温馨而立体。写人物,个性鲜明,如写“我”的偷吃,尽显小孩子的活泼、机灵与可爱。(指导老师:王学华)
  【他山之玉】
  正月十四下午,家家户户开始制作糟羹。糟羹制作不难,只是准备工作烦琐。除了常用的五花肉、芥菜,还需虾仁、墨鱼干、蛏子、牡蛎等海鲜配料。
  先将切好的肉丁入锅煸炒,再把剁碎的各种食材逐一入锅,炒至干香后倒入沸水,煮至原料的鲜香溢出,这才不急不缓地倒入调好的米浆,细搅成糊。最后撒上芥菜碎,加入适量盐和味精,一锅香味扑鼻、色泽翠绿的糟羹便出炉了。
  制作糟羹看似简单,但要味美,还是颇为讲究。米浆中的米粉含量一定要把握好,米粉过多,羹会糊口;米粉太少,则羹清不好吃。此外,糟羹中的芥菜可以多放一些,清脆的绿既养眼又爽口。最为关键的在于搅糊。烧糟羹的要诀就在一个“搅”字。火不能太旺,米浆下锅后需不停地用锅铲顺着同一个方向轻轻搅动,否则糟羹不易成糊。
  一碗刚盛好的糟羹色泽晶莹,溢着沁人的鲜香。糟羹一定要趁热吃,即所谓的“一烫抵十味”。顧不上滚烫热气,“咕咚”就是一口,细腻润滑间,米粉特有的气息交织着猪肉之香、海鲜之美、蔬菜之脆在羹汁里汇合,直往齿舌扑来。待一碗味美而不腻口、色香而不熏人的糟羹爽滑落肚,窗外的锣鼓声喧天震地,期盼中的元宵夜终于降临了。
  ——佚名《海鲜糟羹年味浓》
其他文献
此时正是日薄西山之际,天边云海茫茫,红霞映得云团愈发惊艳。天地笼在一层暖色的光晕里,披着余晖。那些云,姿态不一,却都值得细细观赏。那些离我最远的云最淡,它们的白色已与霞光的橙红色紧密融合。仿佛过上一小会,它们便会融化到天际的霞光中。那些倚着落日的云则不同。它们白得浓厚,白得深远,这种白不是纯粹的单一的白,而是有暗色的阴影。这使得它们身旁的太阳愈发单薄,仿佛是一层窗纸,即将被窗纸后的手指捅破,露出后
期刊
自由存在于孤独的可能性中。如果你能够脱离人群,不用为了金钱、伙伴、爱情、荣誉或好奇心——这些事物无一能够存活于沉默和孤独中——而寻找他们,那么你才算是自由的。如果你不能一个人活着,那么你就天生为奴。你或许拥有一切精神和灵魂的卓越品质,在这种情况下,你是一个高贵的奴隶或聪明的奴仆,但你不自由。你不能视之为你自己的悲剧,因为你的出生只是命运的悲剧。然而,如果生活压迫你,以致你被迫沦为奴隶,那么你是不幸
期刊
一  曾经,我把自己包在厚厚的茧里。阴郁又懦弱的我,在那段岁月里龟缩起来。除此还有一个萧瑟的身影行走在阴影里,向透过光的裂缝摸索过去……  那是十六岁的我和薛攸宁。  十六岁的我,从小县城转来大城市读高一。踏入陌生的班级,我小心翼翼地介绍自己。也许是我的声音太小了吧,简短的介绍轻易就被议论声盖过。在意味不明的笑声里,我的视线无处安放。  我被安排在教室最后一排一个阳光照不到的角落。孤零零的座位靠近
期刊
【阅读导引】  兴趣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兴趣,为未来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在一次面向本科生的演讲中表示,拥有自主探索的学术兴趣,远比优异的成绩更有价值;且资讯更全面、方向更多元的通识教育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案。  郑也夫提出:兴趣是推动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这种基于兴趣的学习和基于功利目的的学习大不相同。如果
期刊
齐白石的小品极简,其美甚矣。  黄宾虹的山水极繁,其美甚矣。  劉禹锡的《陋室铭》、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皆寥寥数语,千古不衰。《红楼梦》百万余言,风靡宇内。  恽南田曰:“如于越之六千君子,田横之五百壮士,东汉之顾厨俊及,岂厌其多?如披裘公,人不知其姓名,夷叔独行西山,维摩诘卧毗耶,惟设一榻,岂厌其少?双凫、乘雁之集河滨,不可以繁简论也。”  方薰云:“李(成)、范(宽)笔墨稠密,王(洽)、米
期刊
【试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相关专业人士预测:未来二三十年,现在世界上60%的职业岗位将消失。三到五年,洗衣店店员、速记员、播音员将失业;五到十年,驾驶员、售货员、专业翻译将失业;三十年以后,作家、医生、大学教授甚至也将失业;越往后,消失的职业将越来越多。  职业的兴衰,诉说着时代变迁,预示着未来社会生活状态,也挑战着当今人才培养模式和一代人的知识素养结构。  你对上述未来
期刊
“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飛”,这是宋代禅师释守璋的诗句,是说花与絮的飞落不是因为风雨,而是因为它们已进入生命的时序。万物皆如此,落叶本是自然赋予的时序之美,只是韦应物在写《寺居独夜寄崔主簿》时,内心寂寞凄凉,才觉得那纷纷的落叶孤寂萧索。  “木叶纷纷落”,诗成妙韵天然,仿佛不是由诗人口中吟出,而是五片纷飞的叶子落成的一句诗。兀自觉得,这句诗是古往今来对落叶最美的诠释。  这样的落叶,美得就像一场重逢
期刊
庄子《逍遥游》说:“《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息者,风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六月之息可助大鹏鸟飞上九万里天际,六月高考可助学子进入高等学校深造,故而等待高考的日子就是等风的日子。  一、寻找风向标  (1)2020年1月7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提出“一核”“四层”“四翼”说。
期刊
学校临时决定补课一周。消息宣布后,哀叹声和抱怨声立即充斥整个教室。下课后已是六点多,若是往常,我该到家了。于是我赶紧给奶奶打了个电话:“奶奶,学校要补课,要下周才能回家。”奶奶闻言一怔,说道:“哦,这样啊。我还早早地煲好了汤,做了很多你爱吃的菜呢。”我没听清奶奶接着喃喃地说了些什么,闲聊了几句便挂断了电话。  好不容易挨到周五,终于放假了。难以掩饰心底的欢呼雀跃,我胡亂地收拾一番就直奔车站。阴沉的
期刊
临近中考的那个冬天,我总是睡不着。  那些个寒冷、寂静的夜晚,我强迫自己尽快入睡,可是眼睛闭上了,脑海中还不断闪现班主任呵斥、否定我的言语;又发觉还有好多未完成的事,又留了一大堆麻烦给明天的自己,于是对今天的自己的无能为力痛恨无比,对明天如何应对茫然无比,各种情绪混杂着,冲击着我的神经,让我饱受身心俱疲的折磨。  为了不让家人发现我的异常,白天我强打起精神,让自己看上去不那么糟糕。也许我是个青涩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