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丁酉之秋,八月既望,我与友人闲居杭州以西,满觉陇的桂花锁在清秋的雨水之中。友久滞机场,我等的懒散,遂拾阶而下,预备去山脚下吃一碗混沌。桂子沾人衣,一抬眼,正对着虎跑公园的入口。
雨洗池荷净有余,闻君池上草为庐。我从没想到会以这样的方式遇见——这里曾是大慈山定慧禅寺的山门,民国五年,居士李叔同在此处断食,又二年,于此剃度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
人世曾有万紫千红,此刻,却只剩衲衣僧袍这一种颜色:买了票进了虎跑园中,迎面有一行僧人走过。步履轻快而又稳健,从我面前一闪即过。那一瞬我忽然生出妄念,幻影一般地看到了他们的从前:也曾是青年,是儿童,是意气风发的少年,是别人的儿子,朋友,乃至父亲与丈夫。他们中的某一个,乳名唤:成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一生中曾有近200个名字,两百多次认知的转换、身份的扮演,指向背后的却是同一个人。
李成蹊曾是父亲最小的儿子,是母亲的依托,是同伴故友亲切的三郎,是尤人名伶争相爱慕的看花人。
门外风花各自春,空中楼阁画中身。
而今得结烟霞侣,休管人生幻与真。
很多年前,我第一次读到少年成蹊的作品。诗情缱绻,春信天涯,一面清醒一面投入。人世的种种,他都能驾驭取舍,玩到极致。
但意兴阑珊的时刻,你再回头去看他,眼神疏离,面有倦色,便知他并没有十分投入其中。
他是园外徘徊的僧侣,像是悉达多。在芬芳的道路上遇见不可一世的甘玛拉。他说:甘玛拉,我有能言善辩的天分,我能思想,能等待,能斋戒。比起悉达多,我还有珠玉与香膏。你愿意以一个吻换我一首诗吗?请你作我的朋友与老师,来教我探索陌生的世界。
最开始是名妓杨翠喜,一个有心,一个回应。后来,一顶小轿,她乘夜人了王爷府,自此人世两相隔。他也没有沉痛多久,娶妻、狎妓、这场艺术仍在继续。他做了晚清的柳永,却在同样的雨霖铃中悲叹。一吻换一诗,这场学习还在继续——
名媛李苹香:取次花丛懒回顾,休将薄幸怨微之;
语心楼主人:将军已老圆圆死,都在书生倦眼中;
老妓高翠娥:顿老琵琶妥娘曲,红楼暮雨梦南朝;
歌郎金娃娃:泥他粉墨登场地,领略那英雄气宇;
名妓谢秋云:眼界大千皆泪海,为谁惆怅为谁颦……
男伶女妓,犬马声色,他如此沉迷,不尽然是温香软玉地吸引,杨翠喜也好,金娃娃也罢,缘起性空,爱情离灵魂最近,给予他的惊喜是最大程度的照见和贴近自己。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他的少年时代,先后经历了父母的离世,新旧的交割。身世不由自主,家国亦不可选择,然而生命如何的动荡不安,他始终不曾放弃寻找光明的答案。
他求之于经史,8岁即读:四书、《孝经》、《尔雅》与五经。
求之于辞赋,出口即诵: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
求之于书法金石:初时以魏书为主,十三岁即书名初闻于乡。
求之于梨园戏场:声色之中辗转场次,做了最深情的看花人。
及至后来远渡,在外邦积极投入:他学油画,攻钢琴,参与春柳社,创办期刊,引进人体写真……
人间的万象一一经历过,很难想象这样的一个人,会转而去向禅门,持守严戒。
早年的他,始终以向外的方式向内找寻自己,以国外留学的方式找寻民族之根。
后来的我们,听得到那首《送别》,读得到那些诗词,看得到那些生平。我们对于弘一法师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历史掌故,陌生的使之然的原因。却不知:那只是自我找寻的一段路径。那段路径关联着你和我,泯灭了今和古。
30年后,已为南山律宗贡献了半生的他说:学律宗的人,先要律己,不是要律人。这一番体证,他用尽了半生:我念过去万千劫,于佛灯前抛一切。
破尽无明,大觉能仁,如是乃为梦醒汉,如是乃名无上尊。
世事如轮,自知不自知,都在大化的轮转之中,永不停休。
不同的是,有人选择向内旋转,有人顺应无明向外去旋。
向内的,旋起面目,终见己身心;
向外的,遇力则抗,终往而不返。
他三十九岁这年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又于灵隐寺慧明法师座下受具足戒。同年,读马一浮先生所赠《宝华传戒正范》与《灵峰毗尼事义集要》,起了学律宗的念头。
律宗由终南山道宣律师所立,稽极圣洪范,追法密遗踪。弘一法师读完这两本书后,一时悲欣交集:前人修行法旨固然高妙,当下佛门却已戒律颓废。许多僧人没有真正的戒律可以持守,先生慨叹如果长久下去,佛法将无法长存,僧人也将不复有了。于是便下定决心要学戒,以弘扬法正。
他在当年,即将掩关山中,穷研津学。戒相多途,一者戒法,二者戒律,三者戒行,四者戒相。此之四条,并出道者知本依,成果者之宗極。但又有依能诵戒者,以行不顿成,必待教学;不诵恐忘,将何依据?此已是大戒。
此后又经四年,在西湖玉泉寺,弘一法师始写成一册《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以华严为境,以四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
弘一法师的这段历程,令我想起治学之处,家师的一番告诫:为学,当以一本为持,不拘释、道、儒,不在能学富五车,为学贵能—贯,以一经通诸经。
但我做实了听这话,二三年里,只管抱住一本经典。老师又侧面提点:当广其目,一本,是万殊;万册,归一源。
此际与弘一法师参读起来,始知老师深虑。然我有老师在旁不断鞭策,仍不免于常常游离。况弘一法师是在全民欢舞迎新,佛教松散分裂的背景之下。在一开始就坚定所持,终身不为之动摇,实在非大丈夫而不能为也。
他做《清凉歌集》五首,其一:
清凉月,月到天心,光明殊皎洁。今唱清凉歌,心地光明—笑呵。
清凉风,凉风解愠暑,气已无踪。今唱清凉歌,热恼消除万物和。
清凉水,清水一渠,涤荡诸污秽。今唱清凉歌,身心无垢乐如何。
清凉,清凉,无上究竟真常。
而弘一法师说:自我出家后,要么闭关诵经,要么从事写作,要么为大众讲解戒律修持。人们常常觉得我行踪不定,找不到我。其实佛法无处不在,有佛法的地方就会有我。
先生故去七十五年后,一群僧人从我眼前走过。一样的袈裟,一样的檀板,一样的雨洗深林。我疑心他们中的一个或每一个是弘一法师再来。然而各人走各路,生命与生命之间,有一刻的交锋,忽而又四散处。
我亦不会掩关山中,钻研律宗。但眼前无限奇珍,一轮明月天心。指引着我看见光明的去处,亦要有所持,有所戒。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
而前路漫漫啊,修远兮!
编辑/徐展
雨洗池荷净有余,闻君池上草为庐。我从没想到会以这样的方式遇见——这里曾是大慈山定慧禅寺的山门,民国五年,居士李叔同在此处断食,又二年,于此剃度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
人世曾有万紫千红,此刻,却只剩衲衣僧袍这一种颜色:买了票进了虎跑园中,迎面有一行僧人走过。步履轻快而又稳健,从我面前一闪即过。那一瞬我忽然生出妄念,幻影一般地看到了他们的从前:也曾是青年,是儿童,是意气风发的少年,是别人的儿子,朋友,乃至父亲与丈夫。他们中的某一个,乳名唤:成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一生中曾有近200个名字,两百多次认知的转换、身份的扮演,指向背后的却是同一个人。
李成蹊曾是父亲最小的儿子,是母亲的依托,是同伴故友亲切的三郎,是尤人名伶争相爱慕的看花人。
门外风花各自春,空中楼阁画中身。
而今得结烟霞侣,休管人生幻与真。
很多年前,我第一次读到少年成蹊的作品。诗情缱绻,春信天涯,一面清醒一面投入。人世的种种,他都能驾驭取舍,玩到极致。
但意兴阑珊的时刻,你再回头去看他,眼神疏离,面有倦色,便知他并没有十分投入其中。
他是园外徘徊的僧侣,像是悉达多。在芬芳的道路上遇见不可一世的甘玛拉。他说:甘玛拉,我有能言善辩的天分,我能思想,能等待,能斋戒。比起悉达多,我还有珠玉与香膏。你愿意以一个吻换我一首诗吗?请你作我的朋友与老师,来教我探索陌生的世界。
最开始是名妓杨翠喜,一个有心,一个回应。后来,一顶小轿,她乘夜人了王爷府,自此人世两相隔。他也没有沉痛多久,娶妻、狎妓、这场艺术仍在继续。他做了晚清的柳永,却在同样的雨霖铃中悲叹。一吻换一诗,这场学习还在继续——
名媛李苹香:取次花丛懒回顾,休将薄幸怨微之;
语心楼主人:将军已老圆圆死,都在书生倦眼中;
老妓高翠娥:顿老琵琶妥娘曲,红楼暮雨梦南朝;
歌郎金娃娃:泥他粉墨登场地,领略那英雄气宇;
名妓谢秋云:眼界大千皆泪海,为谁惆怅为谁颦……
男伶女妓,犬马声色,他如此沉迷,不尽然是温香软玉地吸引,杨翠喜也好,金娃娃也罢,缘起性空,爱情离灵魂最近,给予他的惊喜是最大程度的照见和贴近自己。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他的少年时代,先后经历了父母的离世,新旧的交割。身世不由自主,家国亦不可选择,然而生命如何的动荡不安,他始终不曾放弃寻找光明的答案。
他求之于经史,8岁即读:四书、《孝经》、《尔雅》与五经。
求之于辞赋,出口即诵: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
求之于书法金石:初时以魏书为主,十三岁即书名初闻于乡。
求之于梨园戏场:声色之中辗转场次,做了最深情的看花人。
及至后来远渡,在外邦积极投入:他学油画,攻钢琴,参与春柳社,创办期刊,引进人体写真……
人间的万象一一经历过,很难想象这样的一个人,会转而去向禅门,持守严戒。
早年的他,始终以向外的方式向内找寻自己,以国外留学的方式找寻民族之根。
后来的我们,听得到那首《送别》,读得到那些诗词,看得到那些生平。我们对于弘一法师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历史掌故,陌生的使之然的原因。却不知:那只是自我找寻的一段路径。那段路径关联着你和我,泯灭了今和古。
30年后,已为南山律宗贡献了半生的他说:学律宗的人,先要律己,不是要律人。这一番体证,他用尽了半生:我念过去万千劫,于佛灯前抛一切。
破尽无明,大觉能仁,如是乃为梦醒汉,如是乃名无上尊。
世事如轮,自知不自知,都在大化的轮转之中,永不停休。
不同的是,有人选择向内旋转,有人顺应无明向外去旋。
向内的,旋起面目,终见己身心;
向外的,遇力则抗,终往而不返。
他三十九岁这年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又于灵隐寺慧明法师座下受具足戒。同年,读马一浮先生所赠《宝华传戒正范》与《灵峰毗尼事义集要》,起了学律宗的念头。
律宗由终南山道宣律师所立,稽极圣洪范,追法密遗踪。弘一法师读完这两本书后,一时悲欣交集:前人修行法旨固然高妙,当下佛门却已戒律颓废。许多僧人没有真正的戒律可以持守,先生慨叹如果长久下去,佛法将无法长存,僧人也将不复有了。于是便下定决心要学戒,以弘扬法正。
他在当年,即将掩关山中,穷研津学。戒相多途,一者戒法,二者戒律,三者戒行,四者戒相。此之四条,并出道者知本依,成果者之宗極。但又有依能诵戒者,以行不顿成,必待教学;不诵恐忘,将何依据?此已是大戒。
此后又经四年,在西湖玉泉寺,弘一法师始写成一册《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以华严为境,以四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
弘一法师的这段历程,令我想起治学之处,家师的一番告诫:为学,当以一本为持,不拘释、道、儒,不在能学富五车,为学贵能—贯,以一经通诸经。
但我做实了听这话,二三年里,只管抱住一本经典。老师又侧面提点:当广其目,一本,是万殊;万册,归一源。
此际与弘一法师参读起来,始知老师深虑。然我有老师在旁不断鞭策,仍不免于常常游离。况弘一法师是在全民欢舞迎新,佛教松散分裂的背景之下。在一开始就坚定所持,终身不为之动摇,实在非大丈夫而不能为也。
他做《清凉歌集》五首,其一:
清凉月,月到天心,光明殊皎洁。今唱清凉歌,心地光明—笑呵。
清凉风,凉风解愠暑,气已无踪。今唱清凉歌,热恼消除万物和。
清凉水,清水一渠,涤荡诸污秽。今唱清凉歌,身心无垢乐如何。
清凉,清凉,无上究竟真常。
而弘一法师说:自我出家后,要么闭关诵经,要么从事写作,要么为大众讲解戒律修持。人们常常觉得我行踪不定,找不到我。其实佛法无处不在,有佛法的地方就会有我。
先生故去七十五年后,一群僧人从我眼前走过。一样的袈裟,一样的檀板,一样的雨洗深林。我疑心他们中的一个或每一个是弘一法师再来。然而各人走各路,生命与生命之间,有一刻的交锋,忽而又四散处。
我亦不会掩关山中,钻研律宗。但眼前无限奇珍,一轮明月天心。指引着我看见光明的去处,亦要有所持,有所戒。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
而前路漫漫啊,修远兮!
编辑/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