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题阐释】
本节内容较简单,知识落点少,如何让学生一节课有所收获?同时,学生对地球方面的常识了解程度参差不齐,如何让有着较好知识储备的学生有新收获,让知识储备较少的学生得到新知识的积累等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为此,尝试有意识地运用发散式、阶梯式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说出来”、“动起来”进行问题解决,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紧密衔接新知识,从而达到让学生对原有的知识经验加以调整、重构的目的。
【案例描述】
一、发散式提问谜语情景,充分发动学生的知识储备
师:请大家猜一个谜语:不用发动日夜转,春夏秋冬按时换,一日行程八万里,满载人类千千万。知道谜底吗?
师:你能发现谜面上都蕴含了地球的哪些知识吗?你愿意与大家分享它们吗?(生:地球在自转、地球在公转、地球是人类的家园……)
师追问:什么是自转,自转周期是多长?什么是公转,公转周期是多长?
恰当地选择谜语来引入,既符合了七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又让他们有话可说。
二、动手“画一画”,挖掘内涵,提问做到有放有收
师:每个同学对地球有着不同程度的认识,接下来请大家动动手,在纸上画出你印象中的地球。
学生的作品中,有人画出了地球上的大洲大洋,有人画出了青山绿树,还有些学生则画出了地球流泪这样的画面……通过学生的介绍挖掘出学生对地球知识诸多深层次的了解。此时教师给予适当地评价和引导,升华出“一个地球、两种环境,请保护好我们的地球”等观点。为了让学生在发散式的你言我语中突出本节课的主题,教师可抓住作品的共同特点加以引导。秉承发散思维的思路,做到有放有收,将本节话题的重点引入了地球是球体的证据的证明。
三、“动动手”,阶梯式提问完成知识提升
学生设计并演示:铅笔分别在篮球和平面上逐渐远去的实验。
师:铅笔的消失情况如何?说明什么问题?
师:那么请同学用铅笔在这个圆柱体上运动,你能有所发现吗?
生:沿圆柱体侧壁的周长方向运动时,铅笔笔尖先消失;沿圆柱体侧壁的高方向运动时,铅笔尖和笔身均不消失。
师:因此实验“铅笔在篮球面上的运动”应该做怎样的改进才更能说明问题?
生:只有铅笔在篮球的各个面运动时均是笔尖先消失,才能说明运动的各个面都是曲线的。
教师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多了一个新实验,多了几个新追问,阶梯式地将模拟实验的难度增加,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得到”。这个问题情境,将新旧知识紧密衔接起来,使学生认知水平得到阶梯式地提高。
四、“感悟分享”,建构知识体系
在课堂的尾声处,我设计了一些阶梯式回顾提问来代替传统小结,通过学生自己交流来分享知识,从而达到知识体系清晰化建构的目的。
分享1:为何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现在看来是错误的?
说明人对自然事物的认识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正是人类不断追寻的精神,才慢慢克服旧观念的局限性,得到地球是球体的正确认识,同时进行科学史和科学主义的教育。
分享2:现在你明白为何地球“一日能行八万里”了吗?
学习了地球的大小后,该处的问题设置前呼后应,既理解了谜语,又让学生学有所用。
分享3:请同学们将你所画的地球完善起来。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将新旧知识在心中整理回顾一次。
【案例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到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或技能之后,老师有必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材设计落点仍然在介绍地球的常识而学生已经具备,所以如何出新并让学生旧知新学是我面临的最大问题。经过反思和修改,我将本节课教学定位在:重新建构旧知识系统→收获新知识→知识提升。
一、重新建构旧知识系统
“猜一猜”的环节通过简单谜语创设了一个发散式提问的情景,激发学生通过回答相关问题回忆、纠错、交流,达到人人旧知共享;而一句“一日行程八万里,真的有那么神速吗”为新知的学习埋下伏笔,做到该处提问形散神不散。
“画一画”的环节可以挖掘学生对地球知识的理解。比如学生会在作品中表达出对现在地球环境隐患的诸多担忧等,此时教师需及时将激发出的火花转为环保教育的契机,这样,学生理性的地球常识与感性的环保情感结为一体,不失为一种知识结构的完善和提升。
这种发散式地让学生畅所欲言,能够了解和掌控学生的旧知识储备情况,在复习旧知的同时达到重新回忆和架构旧知识系统的目的。
二、收获新知识,完成知识提升
“动动手”环节,教材中原有的实验安排显然让学生感觉不到学习的挑战性,于是我设计了一个阶梯式的提问:铅笔在篮球面上运动的情况→铅笔在平面上运动的情况→铅笔在圆柱体上运动的情况如何?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更好地理解了证明球体的证据,也使得学到的新知识更加严密,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感悟分享”环节提问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学习地球赤道周长、半径大小等知识点后,用谜语中的话来设置问题情境,阶梯式地帮助学生将新旧知识紧密联系,层层递进。
综上,本节课虽然知识点简单,但要想在课堂中处处有学生参与的火花,问题教学的适时运用可以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以问题情境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容易表现活跃,积极回应。通过问题情境,让学生“知道了的”说出来,“不知道的”学过去;通过问题情境,让学生简单的旧有知识体系得以整理、矫正,变得严密;新的知识体系在快乐的你说我说的活跃气氛中得以建构,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溶入课堂,才能收获课堂。
本节内容较简单,知识落点少,如何让学生一节课有所收获?同时,学生对地球方面的常识了解程度参差不齐,如何让有着较好知识储备的学生有新收获,让知识储备较少的学生得到新知识的积累等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为此,尝试有意识地运用发散式、阶梯式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说出来”、“动起来”进行问题解决,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紧密衔接新知识,从而达到让学生对原有的知识经验加以调整、重构的目的。
【案例描述】
一、发散式提问谜语情景,充分发动学生的知识储备
师:请大家猜一个谜语:不用发动日夜转,春夏秋冬按时换,一日行程八万里,满载人类千千万。知道谜底吗?
师:你能发现谜面上都蕴含了地球的哪些知识吗?你愿意与大家分享它们吗?(生:地球在自转、地球在公转、地球是人类的家园……)
师追问:什么是自转,自转周期是多长?什么是公转,公转周期是多长?
恰当地选择谜语来引入,既符合了七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又让他们有话可说。
二、动手“画一画”,挖掘内涵,提问做到有放有收
师:每个同学对地球有着不同程度的认识,接下来请大家动动手,在纸上画出你印象中的地球。
学生的作品中,有人画出了地球上的大洲大洋,有人画出了青山绿树,还有些学生则画出了地球流泪这样的画面……通过学生的介绍挖掘出学生对地球知识诸多深层次的了解。此时教师给予适当地评价和引导,升华出“一个地球、两种环境,请保护好我们的地球”等观点。为了让学生在发散式的你言我语中突出本节课的主题,教师可抓住作品的共同特点加以引导。秉承发散思维的思路,做到有放有收,将本节话题的重点引入了地球是球体的证据的证明。
三、“动动手”,阶梯式提问完成知识提升
学生设计并演示:铅笔分别在篮球和平面上逐渐远去的实验。
师:铅笔的消失情况如何?说明什么问题?
师:那么请同学用铅笔在这个圆柱体上运动,你能有所发现吗?
生:沿圆柱体侧壁的周长方向运动时,铅笔笔尖先消失;沿圆柱体侧壁的高方向运动时,铅笔尖和笔身均不消失。
师:因此实验“铅笔在篮球面上的运动”应该做怎样的改进才更能说明问题?
生:只有铅笔在篮球的各个面运动时均是笔尖先消失,才能说明运动的各个面都是曲线的。
教师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多了一个新实验,多了几个新追问,阶梯式地将模拟实验的难度增加,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得到”。这个问题情境,将新旧知识紧密衔接起来,使学生认知水平得到阶梯式地提高。
四、“感悟分享”,建构知识体系
在课堂的尾声处,我设计了一些阶梯式回顾提问来代替传统小结,通过学生自己交流来分享知识,从而达到知识体系清晰化建构的目的。
分享1:为何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现在看来是错误的?
说明人对自然事物的认识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正是人类不断追寻的精神,才慢慢克服旧观念的局限性,得到地球是球体的正确认识,同时进行科学史和科学主义的教育。
分享2:现在你明白为何地球“一日能行八万里”了吗?
学习了地球的大小后,该处的问题设置前呼后应,既理解了谜语,又让学生学有所用。
分享3:请同学们将你所画的地球完善起来。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将新旧知识在心中整理回顾一次。
【案例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到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或技能之后,老师有必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材设计落点仍然在介绍地球的常识而学生已经具备,所以如何出新并让学生旧知新学是我面临的最大问题。经过反思和修改,我将本节课教学定位在:重新建构旧知识系统→收获新知识→知识提升。
一、重新建构旧知识系统
“猜一猜”的环节通过简单谜语创设了一个发散式提问的情景,激发学生通过回答相关问题回忆、纠错、交流,达到人人旧知共享;而一句“一日行程八万里,真的有那么神速吗”为新知的学习埋下伏笔,做到该处提问形散神不散。
“画一画”的环节可以挖掘学生对地球知识的理解。比如学生会在作品中表达出对现在地球环境隐患的诸多担忧等,此时教师需及时将激发出的火花转为环保教育的契机,这样,学生理性的地球常识与感性的环保情感结为一体,不失为一种知识结构的完善和提升。
这种发散式地让学生畅所欲言,能够了解和掌控学生的旧知识储备情况,在复习旧知的同时达到重新回忆和架构旧知识系统的目的。
二、收获新知识,完成知识提升
“动动手”环节,教材中原有的实验安排显然让学生感觉不到学习的挑战性,于是我设计了一个阶梯式的提问:铅笔在篮球面上运动的情况→铅笔在平面上运动的情况→铅笔在圆柱体上运动的情况如何?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更好地理解了证明球体的证据,也使得学到的新知识更加严密,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感悟分享”环节提问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学习地球赤道周长、半径大小等知识点后,用谜语中的话来设置问题情境,阶梯式地帮助学生将新旧知识紧密联系,层层递进。
综上,本节课虽然知识点简单,但要想在课堂中处处有学生参与的火花,问题教学的适时运用可以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以问题情境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容易表现活跃,积极回应。通过问题情境,让学生“知道了的”说出来,“不知道的”学过去;通过问题情境,让学生简单的旧有知识体系得以整理、矫正,变得严密;新的知识体系在快乐的你说我说的活跃气氛中得以建构,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溶入课堂,才能收获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