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古诗词鉴赏教学应做到的三点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4122022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就目前的古诗词教学情况来看,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收到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文章将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从三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古诗词鉴赏教学。
  一、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
  古诗词具有短小精练的特点,因此这类作品往往也比较难理解。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古诗词是非常枯燥的,这是因为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为了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教师要丰富教学的形式,针对不同的文本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考虑到诗词鉴赏课主要是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美,而作者通常也会在创作的过程中描写景物、抒发情感,教师就要借助多媒体设备,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美。
  比如,在讲解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插入这样的图片和句子: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这幅图片和下面配的文字其實与《归园田居》(其一)并不直接相关。教师是想借此引导学生联想起初中学过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记》其实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年少时,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他却生活在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人民苦不堪言。在这样的环境下,陶渊明根本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世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如果说《桃花源记》描摹的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世界,那么《归园田居》(其一)抒发的就是他对官场现实的厌恶之情。将两部作品联系起来阅读,学生就能更好地体会诗歌中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思想美。
  二、抓住重点,引导学生鉴赏诗歌
  教师想让学生鉴赏诗歌,就必须抓住重点,带领他们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象是作者用来寄托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意象,培养他们感知美的能力。
  比如,在讲解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朗读作品,然后找出本首词中的所有意象。他们找到了以下意象:
  风    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教师可以提问:“观察这些意象,大家可以发现什么?”有的学生说:“我发现它们大都带有悲凉的色彩。”的确,晚来的急风、南飞的大雁、枯萎的黄花以及雨打梧桐的场景,让人感觉到悲苦忧伤。抓住这些意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景物重新进行排列组合,将《声声慢·寻寻觅觅》改写成一篇散文,并与词作对比,说说词作美在哪。
  学生习作:
  端着一杯淡酒,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哀怨的声音划破天际,也唤醒了麻木已久的心。“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也像我一样失去了伴侣吗?也像我一样,余生要辗转飘零吗?
  园中的菊花堆积了满地,已经失去了当初的颜色和香味。那个曾经为我摘花的人去哪儿了?独自守着窗,看天边云卷云舒,自己该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淅淅沥沥的雨落下来,好像人的眼泪,滴落在梧桐叶上。都说梧桐寄相思,那雨打梧桐的声音又一次勾起了我的回忆。那凉凉的秋雨好像不是打在叶上,而是打在我的心上……
  学生对词作进行了扩写和改写。通过对比,他们发现李清照的词作更美。词作非常精炼,能用最少的语言描绘出最美的风景,传递出最浓的愁情。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古诗词中的物象往往带有作者的情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就能感受到这些意象的美。
  之后,教师可以适时的补充名家的点评,帮助学生更好地鉴赏诗歌。
  朱靖华《李清照词鉴赏·〈声声慢〉赏析》:这首词在艺术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把握了女主人公内在心绪和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进行了“滚雪球”般的推进描写。女主人公的主观情感和心理活动的每一个波澜起伏,全与客观景物的更迭发生密切的配合,一句扣紧一句,一事沾连一事,在心境与物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矛盾的不断扩大过程中,把愁绪愈积愈浓、愈结愈大,最后达到难以遏制的地步,而使人有九曲回肠、愁肠百结之感。
  古诗词凝聚了古人的智慧,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一大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研究教材,采用合适的方法,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充分展现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长江高级中学 )
其他文献
对于每个职场人来说,最稀缺的资源就是你每天的时间了。时间总是不够用,事情总是做不完,而且你总能发现还有更多的事情会来找上你。当然,其中有些事情并不是你分内的,比如别的同事找你帮忙、上司提出了新需求。  如何才能合理地拒绝他们呢?其实这件事早就有了成熟的方法论。只需做到这3步,通常你就能在拒绝的同时让双方都感到心安理得。  第一步:倾听  不是让你单纯听见对方讲什么,而是真的停下你手上的事,然后认真
期刊
目前,一些学生喜欢阅读碎片化的内容。长期进行碎片化的阅读,是不利于提升阅读能力和欣赏水平的。那么,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品味书香,就成了语文教师当前的首要任务。经典文学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是不局限于时代的永恒的艺术,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接下来,笔者将结合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品味书香。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
期刊
叙事诗是诗歌体裁中的一种。它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形象,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叙事诗情景交融,兼有抒情诗的特点,体式灵活,叙事简练,层次清晰,主题丰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诗歌的叙事视角和特殊结构切入,引导学生细读诗歌,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文本就以《兵车行》和《燕歌行》为例,详细谈谈怎样开展叙事诗教学。  一、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叙事视角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指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对故事
期刊
高中生阅读文章的主要目的往往是理解文章内容,顺利解答课后的习题,而不是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情感,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合理引导,让他们深入地理解文本,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提升阅读能力。具体可以这样做: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些高中生的阅读能力不强,平时没有阅读的意识与习惯,只有语文老师要求他们完成阅读任务时,他们才会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只是随便翻翻、粗略看看,往
期刊
一直以来,文言文教学并未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愿意分享文言文教学策略的教师也比较少,一些教师在上公开课时也有意避开文言文。对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开展文言文教学,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  一、多管齐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一些学生将文言文视作“另一门外语”,是因为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存在许多差异,想要学好文言文,就必须持之以恒地积累文言词汇,学习语法知识。尽管学生
期刊
王建诗《宫词一百首·其十八》曰:“鱼藻宫中锁翠娥,先皇行处不曾过。如今池底休铺锦,菱角鸡头积渐多。”这种清丽闲适的“图卷”颇有“江湖气息”,让我恍惚之间忆起老家星罗棋布的池陂。  那众多池陂是自然形成的,究竟有多少年了,没有人知道。最大的陂塘渊深辽广、波光潋滟,岸边杂草茂密,鱼虾蟹蛤甚多。秋之日,渔夫撑船,船上的少女天生丽质,一双黑眸亮晶晶的。渔夫到达的地方,有绿莹莹的青菱叶,挨挨挤挤,覆盖得水面
期刊
2021年,江苏采用新高考模式。根据新高考模式,写作将以15分应用文和25分读后续写或概要写作的形式呈现,其总分达40分,这样的比重让写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中,应用文是写作的第一阵营,与25分的读后续写相比,其15分的总分不占优势,因此很容易导致学生低估该题的价值,对其不重视,认为“区区八十字,匆匆几分钟,分数妥妥得”。但是事实证明,应用文的分数并非写完80个字就能得高分的,分数不高而时间耗掉,
期刊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平台。如何在满足学生发展诉求的基础上提高教学的效率,是高中语文教师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下面,笔者就谈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提問。  一、找到提问的切入点  找到切入点,教师才能有效提问,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寻找教学的切入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荷塘月色》时
期刊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对学生进行点评其实也需要艺术,能够挖掘出学生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升他们的多种能力。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在点评时充分展现自己的语文修养,启迪学生去主动思考和实践,获得他们的信任和喜爱。笔者建议语文教师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观察和倾听,设计富有针对性的评语  在以往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点评时过于随意,使用的评语
期刊
法国环境部长本周二(9月29日)表示,法国将逐步禁止馬戏团使用野生动物表演,并逐步取消虎鲸和海豚的表演,还将禁止养殖水貂获取貂皮。  环境部长芭芭拉·蓬皮利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这一转变将需要几年的时间,政府将为现有的动物表演转型至新模式提供支持。  她说:“今天,我宣布将逐步禁止巡回马戏团使用野生动物,禁止在不适应海洋哺乳动物需要的海豚馆中饲养虎鲸和海豚,并禁止养殖水貂获取貂皮。”  她说,这些措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