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明贤
1942年生,台湾台中县人,1968年毕业于台湾师大美术系,师从黄君璧、林玉山。1974年在西班牙中央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1978年在美国纽约大学博士班从事艺术史的研究。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暨研究所教授,前系主任暨所长。
一、前 言
台湾当今水墨画发展,与台湾师大美术系所成立五十多年来的水墨画教学方针有重大关系。首先,乃因台湾师大美术系所为台湾历史最悠久且唯一拥有学士、硕士、博士的高等美术学府,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方式,尤其是水墨画教学,培育出许多优秀创作者、教学者与理论学者。近年来,中青辈的水墨画教授,以当代创作及教学方式引领新一代学子,期能使台湾水墨画发展有新契机与新方向。因此,台湾师大美术系所五十多年来的水墨画教学方式,深深的影响台湾水墨绘画界的发展。本论文期望能从台湾师大美术系所的发展,水墨课程的安排及师资的教学方式,研究其对台湾美术发展的影响。
二、传统与创新
在台湾美术史上,“师大美术系”有等于“学院派”代名词的说法,更有视师大美术系所为台湾美术教学的重要指标的。拥有一切传统教学法的优点和深厚的传统基础,培育创作技法优异的年青学子,是其所长。然而如何由传统中突破,开展新局面,却是各时期创作教授的课题。以下,将由这五十多年来,师大美术系所水墨课程的安排与发展,及几位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师资谈起,并探讨传统教学法中,临摹法与写生法的分析,来看师大美术系水墨画课程的重要影响。
(一)水墨画课程发展
1947年,教育的观念以培育实用人才为主。四年制图画专修科的成立,主要为了培育“手工劳作”专科教师,毕业后教导学生熟习各类手工劳作方式,以配合社会工业化的人才需求。1949年虽更名为艺术学系,但培育具有手工劳作能力的中学教师之观念不变,基本上,水墨课程的安排,并没有太大改变。
随着社会进展以及教育观念的改变,强调德、智、体、群、美五育并重的观念进入教育界,美术教学不再停留于培育实用的劳作师资,而转向透过美术教学,实现全人教育理想的教学方式。因此,不只有水墨教学方式改变,其他创作课程也有变革。
以本系1976年所出版的《台湾师范大学庆祝三十周年校庆:美术学系专辑》所列之课程纲要为例,当时全系共同必修科目为七十四学分,包括有艺术概论、透视学、色彩学、艺用解剖学、图案、中国美术史、西洋美术史、素描、水彩等科目,和水墨教育有直接相关者,尚包括有书法(2学分)、国画(2学分)。而当年在大学三年级需进行选组,选择国画组的同学,尚须修习国画组选修科二十六学分,分别为书法(4学分)、花鸟(6学分)、人物(3学分)、畜兽(3学分)、山水(10学分)等国画相关课程[1]。当年的“国画”类课程,其课程纲要的总目标中提到:“国画教学,以理论与技法并重,临摹与写生兼施为原则。临摹在训练学生纯熟之基本技巧,写生在培养学生对自然之观察能力,由临摹而写生,循序渐进,以期达到创作之境界。并使学生在不断临摹、写生与创作中,充分发挥其思想技能,以验证学理、奠定任教中等学校美术科目之教学知能而达成发扬我国固有之艺术文化。”[2]
该课程纲要的总目标除了透露开始注重理论与技法、临摹与写生的教学方向之外,也说明当时主要乃为了培养中等学校之师资。
时至今日,社会要求更加分工专业,所以本系从1981年以降,增设研究所,并细分各组,至2003年更完成了设立美术创作与理论博士班的阶段性目标。但在专业分组授课的同时,且在课程安排上要求学生进行跨组选修,以达到科际整合的目的。因此,课程上广度和深度同时增加,目标也略有改变。以笔者的硕、博士班合开之课程“墨彩画专题研究”为例,即强调学生对“专题”进行深入探讨,而非仅求作为中等学校美术教育的准备而已;且以台湾本土性之人文和风土为题材,开始注重本土意识;并对传统中国水墨画和重彩画、当代墨彩画名家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学生的创作能兼顾传统与现代。
同时,随着几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水墨师资老成凋零,新一代中青辈水墨师资进入师大美术系教学体系,促使水墨教学产生新方法及新契机,突破传统的创作方式更是历届学子努力的方向。在此同时,师大美术系对水墨画的看法由坚持传统、包容传统与创新、至近年的鼓励创新,代代新人辈出,未来更努力朝向发展具有台湾水墨特色的课程。
以下,笔者将提出几位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水墨师资,探讨这样的教学方式所产生的影响力。
(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水墨师资
1、溥心(1896-1963)
溥心名儒,又号羲皇上人、西山逸士。生于1896年,1949年随政府迁至台湾,1963年卒于台北。出身满族皇室,是清朝道光皇帝第六子亲王的次孙。曾以画名与张大千并称“南张北溥”。他曾婉谢考试委员一职,只应聘至省立师范学院(今台湾师范大学),并在家中开课授徒,也到亚洲各地游历讲学,书画诗文一直广为世人所推重。溥心是旧时代的饱学之士,以书法、绘画和诗文铺陈胸中风景,乃超尘绝俗的文人画特征。文人画也代表着读书人的气节。
溥老师善山水、人物、花鸟、走兽,山水以“北宗”为基,笔法以“南宗”为法。注重线条钩摹,较少烘染。书法习柳公权,裴休出,略近成亲王而风骨过之。行草学二王、米芾,飘洒畅酣,他主张树立骨力,善于取势,主张书小字必先习大字,心经笔法,意存体势,这样才无轻率之病,书法刚健遒美,秀逸有致。
世人推崇他诗书画三绝,但他宁可被视为学者,教导学生也强调必须先饱读诗书。溥老师延续北京恭王府的斋名,将简陋的宿舍名为“寒玉堂”,在这里设塾受徒,大批学生慕名而来。主要学生中,吴咏香、傅佑武、梁秀中、罗芳等人皆曾任教师大美术系。
2、黄君璧(1898—1991)
黄君璧长年从事美术教育,培养台湾中等美术教育师资,造育英才门人子弟无数,影响之深远,可谓无与伦比。在“渡海三家”中,对台湾国画艺坛教育影响最大的,首推黄君璧,1949年黄君璧渡海来台后,即担任师范大学美术系的教授兼主任,主持师大美术系长达二十年,倡导国画写生教学,其个人创作理念与风格,深刻影响战后台湾水墨发展,由于曾是蒋宋美龄夫人的绘画老师,是第一位封上“国师”称号的画家。
黄老师于1898年生于广东,原名允,号君翁。他所出生的广州是当时出入中国贸易的主要门户之一,也是新旧文化交接更替之首冲地区。由于它不像一些文化古都有过重的传统包袱,因此新学的输入与影响频多,黄君璧早年在尚未进入当时新式的广东公学就读以前,即受过包括英文、数学等西式的教育。十六岁时跟随广州岭南名家李瑶屏习画,先学石膏素描、水彩后,再学国画笔墨,因此可说是学习西式画法入门,而后更进入新式美术学校,学习西画达三年之久,对黄君璧在国画上的创作影响很大。此外,他经常旅游各地,眼界的开展与实地的观察写生也成为他日后画风形成的重要因素。1971年黄君璧以七十四岁之龄退休,之后二十年仍创作不断。身体硬朗的大师却在筹备自己“95回顾展”时(1991年),因病去世,享寿九十五岁。
黄君璧一生专注于绘画创作,强调写生、要求创新,他的画风墨色雄浑厚重,用笔刚健老辣,注重光影明暗的表现,以及山石林瀑的质感,给传统国画注入了新的表现力。其画作与表现技法,虽然皆来自于传统国画的严格冶炼,然而其中所蕴含的自然观及人文精绅,则已逐渐脱离传统中国山水艺术精神之理念。例如他在画中的取景:近景松石林木,主景瀑布远山,已是西方风景画的窗景构图;在透视上采取的是固定视点,在描写上则注重物象光影与量感的实体存在。他突破了传统画法,独创的“倒人字形”、“抖动摇摆形”画瀑新法,逼真地传达了瀑布飞动的视觉效果,因此谈到画云和水,黄君璧自创的笔法可说是前无古人的。任职于师大的时间由1949年至1971年。
3、林玉山(1907—2004)
林玉山,1970年出生于嘉义美街,本名英贵,号云樵子、诸罗山人及桃城散人。画艺之启蒙,受到幼时家中聘请的民间画师影响,自小展露出绘画的天分。林玉山早年的家庭背景及师承,交融了民间画师与文人画家的角色。十九岁负笈东瀛,留学东京川端画学校,开始接受完整的专业美术教育。一年后暑假返台期间,参加第一回台湾美术展览会即获入选,并与郭雪湖、陈进同被誉为“台展三少年”,自此崛起画坛。1935年,二度赴日深造,建立了个人风格,壮年时期已是领导嘉义地区的人物了。
林玉山对于自己的画历过程,曾提到两次变化的过程,均在青壮时代,第一次是川端画学校回来后,问学于闷红老人,由写生派参透文人画的契机;而京都时期是摹古考古期,摹取的对象是中国宋人的画作。另一方面,个人的汉学诗文修养,使他往后精神上融入传统中国绘画而得心应手。光复初期时,林玉山担任省立嘉义中学美术教师,1951年转往师大美术系执教,直到退休,一直都在教育界。“写生”的观念,始终是林玉山创作的源头与鼓吹的信念,不仅实践于画中,亦常在其文章中提及。林玉山老师的公子,现任台湾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林柏亭即曾表示,“写生”的观念是父亲对他最深远的影响,即使是在师大美术系当父亲学生的那段日子,除非是功课规定,父亲从不要求他临摹画作。林玉山老师不论在艺术成就或风骨上均受众人景仰,学子遍及各地,影响相当深远。
4、其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水墨师资
除了上述三位影响较广的师资之外,以下,并以表格列出历年来师任职于师大美术系的师资,以窥五十多年来水墨教学之全貌。
从上面表格可以看出,师大美术系水墨师资中,历年有着众多影响深远的创作师资,作育英才无数。以下,将接着从教学法中的临摹与写生法来分析水墨课程的影响力。本表格顺序以进入师大美术系任职先后时间顺序为主。以水墨教学为主。
(三)临摹与写生的教学法
“临摹”是学习书画的一种手段和过程,作为教学方式,它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法。以往本系水墨课程,教师为求学生对传统技法有较高的熟悉度,皆会强调临摹的重要性,以求熟能生巧,例如溥心老师一上课就不断的画,先示范各种技巧,而后再以画稿鼓励学生临摹;而黄君璧老师早期也主张临摹学习,后来则主张以写生方式训练;林玉山老师则是反对临摹的例子,他主张师法自然,以写生学习为主。
一般说来,传统对“临摹”的定义较为严格,即“临”是对着他人之作,观其形势而照着写或画;“摹”是以薄纸(透明纸)覆在他人作品上,随其细大而之。后人对“临摹”用语,大都含有这两种意思,并不强调“临”与“摹”的区别。古时由于保存书画不易,也没有照像复制的技术,因此多只以“临摹”原迹,作为学习或保存的重要方式。好的“临摹”作品,在原迹难寻或湮没的状况下,也往往能获得仅次于真迹一等的重视。
而作为一种教学法,本系以往的水墨课程则多为强调对老师作品中构图、技法的熟悉,是属于一种基础入门的训练方式。透过这种方式,学生应当能迅速地对老师画作的立意、选材、造型、笔墨、构图等各方面进行研究学习,并不失为一种速成的好办法,且是衔接传统与现代、学习与创作的重要手段。然而任何好的手段,倘若学习者本身未能有所体认其阶段性的目的,而把临摹当作为终极的目标,则过犹不及、适得其反,将大大地阻碍其本身的创作生命。
也因此,“写生”作为另一种相对的学习方式,便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目前的水墨课程教师,多能以较创新的教学法培训学生创作能力,且较反对传统单纯仅以临摹作为教学方法。部分老师则尝试现代水墨技法教学。
现在的水墨课程,已相当强调“写生”能力的重要性,例如风景的写生能力、人体的写生能力、花卉鸟类畜兽的写生能力等,并且国画组的学生也接受有广泛的素描训练,迥异于传统的水墨训练方式。而技法教学的融入与运用,也让学生的水墨作品,能具有更多的现代水墨半自动性、自动性的肌理效果,兼顾具象与抽象、传统与现代,让画面有更多的可读性。
(四)学术与实务并重
在现今的教学目标上,本系强调学术面的理论学习,以及实务面的创作实践。
大学部的教学目标主要有四个大方向,包括有:1、多元化的课程;2、陶冶高尚品德;3、培养艺术创作独立思考之能力;4、培养美术专业知识与能力。基础学程在大一、大二时,大三、大四则分水墨、绘画、设计等三组教学。毕业学分为128学分。2004年八月,开始采招生分组,各组将独立出题招生。基础学程主要使学生对艺术学门有通盘了解,包括各组基本术科技法之训练、中西美术史、台湾美术史、艺术概论、艺术评论、美学、美术心理学等。水墨画组,由传统水墨画出发,必须契合时代动脉,融入现代生活,兼蓄古今,期经过系统化训练而呈现多样丰富的样貌;绘画组,以广泛而多元的课程,求个人创意、风格、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之呈现;设计组,则须传统与科技兼备,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配合产业需求培育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之人才。学士课程水墨组纲要可参考下列表一、表二。
研究所则区分为美术理论与创作两大类组,美术理论包括美术教育组、美术行政与管理组、中国美术史组、西洋美术史组、艺术评论组等五组;美术创作包括国画组、西画组、艺术指导组等参组。各组分别设立硕士班和博士班,要求结合传统与现代之创作精神与理论,赋予中国水墨艺术新的生命,开拓传统水墨新面貌,通过学位检定,则授与硕、博士学位。课程多元,包含山水、风景、花鸟、人物、走兽、现代水墨与墨彩等。硕士班、博士班课程纲要可分别参考下列表三、表四。
另外,美术研究所尚设有硕士在职进修专班,招收一般社会在职人士,目前计有国画、西画、艺术指导、美术理论(九十四年度分美术史组和艺术评论组)、美术教育、艺术行政与管理等七班。利用隔周周末日上课,修业二至四年,修完至少32学分并通过毕业论文,即可取得硕士学位。
目前教学鼓励西画组同学尽量修习水墨画课,而水墨画组同学也必须修习西画技法与创作课程;同时,理论组同学也必须选修创作课程,而创作组同学也必须选修理论课程。如此一来,才能进行科际整合,统整所学,结合东西方的技巧与长处,理论与实务并重,以便能有更好的创新、更完整的学习。如上述表二、表三所示,硕士班、博士班水墨画组的学生,便必须修习最少六学分理论组的课程。此外,本系美术创作理论博士班异于他校者,尚有必须在毕业之前通过全民英检中高级程度,以提高学生学术能力,和国际接轨,以期望拥有更广阔的治学能力。
(五)水墨画课程的重要影响
1、兼容并蓄各类风格
本系自创设以来,即具有众多具代表性的水墨画家,担任水墨课程的授课任务。各类风格的水墨教师,提供所学专长与风格特色,给予学生汲取学习的对象。近年来,更广泛开设多元化的课程,传统的工笔画法、写意画法等画法,以及现代的泼墨、拼贴、拓印等技法,让学生有更多元的选择和陶冶,为将来的创作生命提供更丰富的养分。
2、继承传统与突破传统
水墨课程的教学方式融合了传统的临摹与写生两种方式,而后更强调学生对西画基础素描的写实能力,除了在课程中安排必修、选修课程让学生广泛接触西画的风格特色和技法,学生也多能自觉而主动接触当代各类水墨风格。由于本系各组之间的选课非常方便,跨组选修的情形频繁,学生在有形无形之间受到当代各类艺术创作的激荡与启发的机会增加,且许多水墨教师也有国外留学的经验,更提供学生许多不同于传统教学的知识,对水墨画课程的创新有所裨益。
3、理论与创作能力的培养
大学部的必修课程安排有艺术概论、美术心理学、色彩学、美学等理论课程,硕士班、博士班的共同必修也安排有研究理论与方法、艺术社会学、现代美学新论、艺术批评理论与方法、台湾地方美术研究等理论课程,学生除了专业理论的创作训练之外,也能广泛接触各类理论课程,陶冶更开阔的视野和胸襟。创作人才的培养,必须手脑并用,具备美术史的宏观角度、美学的思想基础、美术心理学的科学知识、艺术批评的批判精神等更完整的美术学习。
4、大学暨中学水墨师资的丰富来源
半世纪以来本系作为国民中学、高级中学等各级学校师资培养的最重要园地,对于国、高中水墨课程必然也产生了可观的影响。而美术研究所也提供硕士在职进修专班,招收一般社会在职人士,除了提供现任职各级中等学校的教师进修的机会,并提供一般社会人士、专业画家进修的机会。毕业自师大美术系的水墨教师,遍布海内外各级中等学校与各个艺术领域。师大今日所提供给他们的课程和训练,将成为他们明日提供给各类学子的养分,其影响力无远弗届。特别是研究所创作理论组博士班,为台湾首创、也是唯一培养大学美术师资以及高阶专业美术人才之学府。
三、结 语
本论文由台湾师大美术系的创系谈起,从早年偏重临摹教学方式,到后来强调师法自然的写生教学,以及受西方现代绘画的影响,水墨教学之多元化和对当代水墨艺术之研究。并由历年来师大美术系暨研究所水墨课程发展,与师资及教学方式来探讨对台湾水墨绘画界的影响。
因着时代变迁,师大美术系所水墨画教学,由传统出发,不但继承了传统,且鼓励由传统中发扬创新。众多教授的专长与风格提供学生多元的学习环境,无论大学部或研究所,都着重理论与创作的双重能力培养,并作阶段性的调整,从大学部的着重基础训练、硕士班的鼓励创新、到博士班着重于创作与理论的研究,期望每个阶段的学生都能有最完整的学习成果,开拓未来更广阔的创作面向。
作为目前台湾最完备的高等美术学府,本系所培育了可观的水墨课程师资,也以此勉励历来的学子,能对美术有更全面性的学习和开阔的胸襟。回顾这半个世纪以来师大美术系所经历的改变与成长,我们期许未来能有更多具潜力的人才投入这个园地,也期许这个园地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毕业生。师大以培养中学、大学美术师资和专业人才为己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任重而道远,愿师大能与时俱进,和时代一起成长、一起努力。
四、参考数据
(一)专书类
1、台湾师范大学美术学系主办,新世纪艺术教育理论与实务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师范大学美术学系,2002。
2、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暨美研所;观想艺术有限公司主办,水墨新纪元:当代水墨画两岸交流展画册专辑。台北: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2002。
3、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编辑,台湾师范大学庆祝三十周年校庆:美术学系专辑。台北市:台湾师大美术系,1976。
(二)网站类
1、师大美术系网站http://140.122.88.193/
2、大学校院课程上网http://ucourse.tvc.ntnu.edu.tw
[1]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编辑,台湾师范大学庆祝三十周年校庆:美术学系专辑。台北市:台湾师大美术系,1976,页9-11。
[2]同上注,页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