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青力
1945年生于北京。安徽宣城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毕业。美国堪萨斯大学艺术史硕士、哲学博士。现为香港大学艺术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学院院长。
[画学困惑]之一
《当代中国画》创刊,编辑部约写专栏。实在因为工作太忙,又离开北京太久,“中国画”对我来说,已经相当疏远了。不过,倒是有时收到内地寄来的刊物,也不时有内地画家匆匆来访,送画册,翻阅之间,有时会产生困惑,萌生发问之想。这种偶发感想,发表出来恐怕未必合时宜,说不定还要被人误解抹黑扣帽子。
总是挥之不去的困惑,首先就是“中国画”这三个字。
什么是“中国画”?或许可以在辞书里找到这个条目。但是,如果给一百个画家发问卷,我相信会有一百个不同的答案。
如果用“中国绘画”这个概念,我相信多数画家会理解,这是概括在中国范围产生的绘画总称,应该包括已经存在的本土形成以及近代引入的各个画种。这些画种,如果从媒材上分,诸如油画、版画、水彩、素描之类;如果从功用上看,又有壁画、宣传画、插图之类。但是,在“中国绘画”的框架之下,却又包括了并不以媒材或功用来界定的“中国画”,到底是为什么呢?在“中国绘画”的概念中,再加上一个“中国画”的概念,难免令人感觉逻辑混乱。
如果比较“中国戏剧”与“中国戏曲”的差别,显然要清楚多了。中国戏曲,会令人直接想到京剧、川剧、越剧、评剧、晋剧、秦腔等等。中国画里有什么呢?
“中国绘画”中的“中国画”是什么东西呢?
如果按照媒材界定“中国画”的分类,似乎勉强,如水墨、重彩、纸本、绢本等等;有不少人企图用“水墨画”代替“中国画”,有的以此标识中国文化的现代性或国际性,虽用心良苦,却未免是一厢情愿,甚至误人子弟。如果按照画法分类,如白描,泼墨,工笔,逸笔,浅绛,青绿之类,也会引起争议,甚至有固步自封之嫌。如果按照装裱形式,则有轴、卷、册页、扇面之类,则更是无法与油画、水彩、素描等平行对等。由此可见,“中国画”的概念显然是有点似是而非,不清不楚。
然而,在“中国戏曲”的概念之下,无论京戏、地方戏、曲艺,界定都很容易。如果用“中国戏剧”来界定,则常常是首先指近代外来剧种,如话剧、歌剧、舞剧之类。没有话剧演员去冒充京戏,也没有歌剧演员去冒充河北梆子或二人转;但是,现在任何油画、水彩、版画的画家却都可以“冒充”中国画,凑凑热闹,为什么呢?
有人一定会说,“中国画”是开放的,包容的之类。既然中国画如此包容,如此开放,为什么不叫“中国绘画”而一定叫“中国画”呢?
也许有人会说“中国画”是指那些以毛笔,用墨、用水,用花青、赭石、石青、石绿等颜料画在生纸、熟纸、绢上的画。如果真是如此,为什么不以媒材界定这个画种,而一定要冠以“中国”之名呢?
标榜自己是传统正脉的人会说,“中国画”包含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发展中国画就是延续中华文脉。请问: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是什么?文脉在那里?目前的“中国画”里面有吗?用什么牌子的放大镜能看得出来呢?还有些画家,标榜所谓新“文人画”。你们与历史上的文人有什么不同?满口“他妈的”三字经,吞云吐雾?现在还有“文人”吗?陈师曾说得那些文人画的“性质”你们画的出来吗?前些年,刘骁纯学长等,策划了个以“新写意”为主题的展览,可惜从作品中实在看不出什么“写意”,因为这批画家已经没有诗画兼通的背景了,更谈不上什么“三绝”、“四全”之类的画学常识。
以水墨宣纸为基本媒材的画家,画出来的未必就有中国精神,更未必能与中华文脉沾上边儿。恕我直言,现在出名的所谓“中国画”画家;标榜传统的,其实传统上还多数接不到晚清民国;标榜创新的,误以为越不像中国人画的就越新,他们对世界艺术史的知识似乎尚处于半文盲的状态。
最当红的似乎是宣纸上画西洋画的新派画家,其实这种画历史上早有标签,叫作“彩墨画”。“中国画”是指那种画呢?是刘国松、吴冠中、周韶华先生的那种画呢?还是指流行了五十多年的用毛笔画在宣纸上的速写呢?
有人说,中国画是“国粹”,那末,跟“国粹”京剧比一比,“中国画”的“国粹”在哪里呢?现在标榜“国粹”的“中国画”,与礼品店里的工艺品有多少区别呢?用画家自己的叫法,不过是“行活”而已。
京剧界杰出的新生代艺术家很多,连我这个外行都可以一口气可以举出许多,如于魁智、李胜素、孟广禄等等、仅仅程派青衣就可以举出刘桂娟,张火丁,迟小秋等十来位。
同一水平的“中国画”的“国粹”画家有吗?有几位?都是谁呢?哪位专家能给个说法?
本人是“中国画”局外人,远在南疆,孤陋寡闻,惑之不解,愿洗耳聆闻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