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新课标强调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和反思等方面获得充分的发展,不断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而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以学生学会解题为基本宗旨,要求学生能遵照教师传授的方法和模式去解题,并一味追求解答的正确、完整和规范。由于教师的指令性要求太多,大大的限制了学生自主性的发展,不能体现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个性和策略,更难以发挥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抹杀过去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它的确也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以及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我们很容易发现中国学生的能力的不足。我们的教学模式到底有什么问题呢?过去传统的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思路必须完全跟随教师,不允许有丝毫的差池,更不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否则……在如此高压之下,天长日久学生的创造力被完全抹杀。
陶行知先生曾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在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挥。所以,在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展开其想象的翅膀,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提高其探究能力。因此,广大教师要以友好、宽容、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自信心,极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感到:学习是愉快的、老师是慈爱的、同学是友善的。
例如:我在教学基数和序数时,有很多学生分不清楚“几”和“第几”,我没有加以斥责,而是请十位同学站成一排,以游戏的方式来教学。如请左起第四个同学跳一跳,请右起的3个同学拍下手,请你找到站在左起第8个的好朋友……学生们在这种宽松、愉快的气氛中,较快的掌握了序数和基数。所以,我们只要能真正的做好这一点,学生就可以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实践证明,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可以充分的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和畏惧心理,使他们敢想敢说敢问,激起主动学习的热情,充分表现出学生内在的潜能。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怀疑,探奇索引,寻根问底是创造的开端,也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品质。自主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注意挖掘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善于提出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自己决定探究的方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并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去猜想、实践,学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培养不能局限于课内,课外是自主学习的广阔天地,选一些开发智力、灵活多变的题目供那些基础较好、学有余力的同学探讨,或者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或将已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操作,力争使问题与生活相联系,或者富有趣味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和科学素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志和品质。即使某些问题是可笑的,某些发现是错误的,某些探索是失败的,教师也不要挖苦讽刺,而要以积极的态度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变错误为正确,变失败为成功,不挫伤学生的创造积极性,使学生思想中产生的创造火苗得以燃烧和发展。
三、挖掘数学内在魅力吸引学生
数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各种数学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解题思路的开阔、各种特殊而巧妙的数学思维的形成,就构成了数学本身潜在的吸引力。在教学中,注意利用数学的这种内在魅力引导学生去联想发现并运用。如在复习图画应用题时,我先出示一幅图,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吗?大多数学生都能用这样的话叙述“原来有20只鸭子,跑走4只后,求还剩多少只鸭子?”有的同学又说:“有20只鸭子,跑了多少只后,还剩4只?”还有的同学说:“跑来了4只鸭子后,一共有20只,原来有几只鸭子?”……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叙述,使学生从思维的灵活性和多向性上得到了应有的锻炼。然后,我再请学生扮演小鸭子来反映图画的内容,同时叙述扮演的内容,同学们都非常认真的投入进来,这样的教学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让学生保持持续探究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一种学习的动机,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它在学习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课要上的有生趣,就要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并且在学生的学习中运用知识时有所发现,力求使学生亲自去发现事物的本质和种种关系,使他们在发现中感到自己所有的进步,这就是兴趣,并作用于整个学习过程。”跨美纽斯指出:“燃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这才能使学生积极探索、创新。”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如果有对学习的好奇心,有求知的自信心,他们就会主动,心情愉快的学习。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凭借数学知识的“逻辑魅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积极探索。
情感激趣。教师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注重双边情感的交流,对思维过程给予肯定与热情的评价,从而触及学生的情绪与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所以积极的情感可促进教与学的同频共振,促进情感共鸣,从而形成积极的教学移情,产生探索的心向。
情境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后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所以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把握有利时机,创造成功的情境
评价激趣。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在教学语言、语速、语调和语气中幽默一些,对学生的答案、作业等学习成果给予富有情感和动力的评价,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可增强不少妙趣。在学习活动中渗透教与学的激情,从而教学双方积极参与、有效互动,诱导学生主动探索。
总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只要科学地引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就能得到培养,数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就会逐步提高。
一、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抹杀过去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它的确也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以及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我们很容易发现中国学生的能力的不足。我们的教学模式到底有什么问题呢?过去传统的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思路必须完全跟随教师,不允许有丝毫的差池,更不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否则……在如此高压之下,天长日久学生的创造力被完全抹杀。
陶行知先生曾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在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挥。所以,在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展开其想象的翅膀,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提高其探究能力。因此,广大教师要以友好、宽容、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自信心,极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感到:学习是愉快的、老师是慈爱的、同学是友善的。
例如:我在教学基数和序数时,有很多学生分不清楚“几”和“第几”,我没有加以斥责,而是请十位同学站成一排,以游戏的方式来教学。如请左起第四个同学跳一跳,请右起的3个同学拍下手,请你找到站在左起第8个的好朋友……学生们在这种宽松、愉快的气氛中,较快的掌握了序数和基数。所以,我们只要能真正的做好这一点,学生就可以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实践证明,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可以充分的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和畏惧心理,使他们敢想敢说敢问,激起主动学习的热情,充分表现出学生内在的潜能。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怀疑,探奇索引,寻根问底是创造的开端,也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品质。自主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注意挖掘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善于提出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自己决定探究的方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并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去猜想、实践,学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培养不能局限于课内,课外是自主学习的广阔天地,选一些开发智力、灵活多变的题目供那些基础较好、学有余力的同学探讨,或者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或将已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操作,力争使问题与生活相联系,或者富有趣味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和科学素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志和品质。即使某些问题是可笑的,某些发现是错误的,某些探索是失败的,教师也不要挖苦讽刺,而要以积极的态度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变错误为正确,变失败为成功,不挫伤学生的创造积极性,使学生思想中产生的创造火苗得以燃烧和发展。
三、挖掘数学内在魅力吸引学生
数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各种数学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解题思路的开阔、各种特殊而巧妙的数学思维的形成,就构成了数学本身潜在的吸引力。在教学中,注意利用数学的这种内在魅力引导学生去联想发现并运用。如在复习图画应用题时,我先出示一幅图,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吗?大多数学生都能用这样的话叙述“原来有20只鸭子,跑走4只后,求还剩多少只鸭子?”有的同学又说:“有20只鸭子,跑了多少只后,还剩4只?”还有的同学说:“跑来了4只鸭子后,一共有20只,原来有几只鸭子?”……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叙述,使学生从思维的灵活性和多向性上得到了应有的锻炼。然后,我再请学生扮演小鸭子来反映图画的内容,同时叙述扮演的内容,同学们都非常认真的投入进来,这样的教学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让学生保持持续探究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一种学习的动机,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它在学习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课要上的有生趣,就要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并且在学生的学习中运用知识时有所发现,力求使学生亲自去发现事物的本质和种种关系,使他们在发现中感到自己所有的进步,这就是兴趣,并作用于整个学习过程。”跨美纽斯指出:“燃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这才能使学生积极探索、创新。”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如果有对学习的好奇心,有求知的自信心,他们就会主动,心情愉快的学习。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凭借数学知识的“逻辑魅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积极探索。
情感激趣。教师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注重双边情感的交流,对思维过程给予肯定与热情的评价,从而触及学生的情绪与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所以积极的情感可促进教与学的同频共振,促进情感共鸣,从而形成积极的教学移情,产生探索的心向。
情境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后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所以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把握有利时机,创造成功的情境
评价激趣。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在教学语言、语速、语调和语气中幽默一些,对学生的答案、作业等学习成果给予富有情感和动力的评价,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可增强不少妙趣。在学习活动中渗透教与学的激情,从而教学双方积极参与、有效互动,诱导学生主动探索。
总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只要科学地引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就能得到培养,数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就会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