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8年春天,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早晨,我跟着几个老乡离开了故乡。天空灰蒙蒙的,飘着细密雨雪,很冷。我跟着老乡,在县城的小西门车站坐上一辆开往深圳的破旧的长途客车。客车并没有一直将我们载到深圳,而是在万州码头丢下我们开回了县城。那时候是下午五点多。宽阔的长江上蒸腾着乳白色的雾霭,将对面的景色完全遮掩住了。我们一车六七十个人停留在码头上,等着押车的人联系轮船。刺骨的江风中,鸣着汽笛的船只或上或下,彰显着一派忙碌景象。一直到了半夜,我们才上了船。
上了船,我被老乡推搡着往楼上走。他们一边推搡我一边说,快点,不然没地方睡觉。到底算幸运的,我们七八个人占了两张床,男男女女地和衣挤在一起。由于坐了一天的车,再加上在江边吹了一大晚上的寒风,整个人感觉疲倦极了,身子一沾床很快就睡着了。那晚上船没开,直到第二天早上才缓缓驶离了万州码头。
第一次出远门,心里到底是莫名激动的。天一亮我就起来了,想一睹闻名的三峡景色。然而江天一色,一切锁于乳白色的重雾之中,甚觉败兴。等在外面溜达一圈回来,睡的地方早被人占了,索性到了楼下的甲板上。甲板上谓之散席,四周无遮挡,摆着一排排椅子,零星坐着旅人,或沉酣或闲聊着,有电视和影碟机,放着电影或者歌碟。我去的时候在放歌碟,周冰倩的《真的好想你》,翻来覆去地放:“真的好想你,我在夜里呼唤黎明,寒冷的冬天哟,也知道我的心……”那应该是当时最流行的歌曲之一了,至今记忆犹新。
船到云阳已是中午时分,船停靠在码头上,对面有人卖饭,拿着长钩钩钱到手,再钩饭到船上。一路上,船一靠码头,这样的景象就出现了。
一路上重雾深沉,似乎江水正热烈沸腾着,闻名的三峡景色至尾一丝不曾目睹。午夜时分,船在宜昌码头停靠,押车的人叫我们下船。天下着雨,冷得异常。我们下船后,坐上两辆中巴车,一路颠簸着到了枝城。在枝城一歇就是三天。那三天一直在下雨,据说就是江南梅雨了。果真不同凡响,但见雨丝细密如马尾,飘摇而下,下得满世界湿漉漉的。我们住在长江边的旅馆里,凛冽的江风吹打着窗户噼啪作响。六七十个人窝在一间房子里,三五成群地谈笑着或者赌博。我和他们比起来,坐立不安,明显稚嫩。他们是老江湖,对这些情况似乎早已司空见惯。那年月,从我老家到深圳,走上一个星期十分正常。三天后的半夜时分,我们再次坐上一辆破旧的长途汽车,然后在汽车的严重超载中颠簸了两天,又在一个半夜时分,到了番禺汽车站。
押车的人就将我们丢在番禺,我们是一点办法也没有。第二天早上,我们坐上开往深圳的大巴。那时虎门大桥尚未建成,从番禺到深圳需过轮渡。看着水天苍茫的珠江,我开始怀疑,这就是南方了么?岁月经年,每当我站在南方的高楼下,依旧在怀疑,这就是南方了么?没有答案,恐怕永远也不会有答案,其实也不需要答案。
我到深圳的第一个地方叫八卦岭。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觉得自己一直是被困在所谓的八卦中,无论从哪个方向都无法突围。许多流浪在南方的人,他们也许什么都不缺,惟一缺的,可能就是正确的方向。人一旦没了方向,是非常可怜的。
因为没身份证,我只得在老乡的建筑工地上干活。可工地上的活,刚出门的我到底是干不了的。我是个不安分的人。那段时间,我经常到外面去。老乡们告诉我,别到处跑,要是被查暂住证的抓到就麻烦了。我不听,依旧每天跑出去,沿着康泰娱乐城一直往前走,到荔枝公园,到地王大厦等等地方。我果然就被查暂住证的抓到了。老乡只有一个传呼机,那年头还没有手机。上林派出所的人不准我打传呼。第二天我和另外两个老乡被送到了银湖收容所。又过了一天,我们上百人坐上围着铁条的汽车送到了东莞收容所。
幸好,老乡用钱把我保了出来。回来后,我的心明显地收了些,每天躺在湫隘的工棚里,翻看着一些别人床头上的杂志。也就是那段翻看杂志的日子,我结识了《江门文艺》。现在我爱上写作,与那段日子是密不可分的。至今我还记得,我看的第一本《江门文艺》上有雪月的自传体散文,具体题目忘却了,但其中故事虽历经岁月,依然清晰。我有一个老乡,若论资排辈,我得尊他舅舅。他的年纪与我相若,面容清瘦,有诗歌的味道。每期的《江门文艺》他都会买,我还记得他那时会偷偷地写些读后感,还偷偷寄了几次。想是终无消息,渐渐也就罢了。我现在不喜欢别人知道我喜欢写作,或许多少是和他那时偷偷摸摸地写读后感有关系。或许也是,打工不老实点,不稂不莠的,写啥作呢?他的行为终究被老乡发现,讥笑他:农民一个,穷折腾。我见他脸红如朱砂,勾着头无只言片语,老乡们却笑成一片。
那时候我见他偷偷摸摸地写,我也跟着偷偷摸摸地写。老乡见我每天窝在床上写写画画,并不关心,也不曾像讥笑他一样讥笑我。或许在他们的思想里,你一个窝在建筑工地上的人,再怎么折腾还能折腾出啥名堂来么?无论是怎样,我见别人讥笑他,心有畏惧,遂也悄然放弃了。
1999年我到了东莞,然后在将近六年的时间里,一直呆在东莞。工地、工厂以及绿化公司,走马灯似的换着工作。我发现自己不是个能长期留在一个地方的人,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换工作,换地方。这十多年来,我几乎走遍了珠三角,但让我最终开始写作,却与南方无多大关系。
2006年,我和几个朋友去到福建泉州,在那里我们几个人乘兴而去,最终不欢而散了。回到深圳,我接到弟弟的电话,他说在安徽经营羊毛衫,生意不错,忙不过来,问我愿不愿意去帮忙。我去了,羊毛都没见到一根。他说他们在做网络营销,一种新兴暴富行业……白白花掉万把块钱,我们到底没有暴富起来。但我却在那里学会了上网,后来通过网络与别人的聊天中,偶然开始了写作。那位网友是某文学论坛的嘉宾,那时正在为版面人气四处拉人。他问我喜欢不喜欢写作。我就顺着吹牛,说喜欢,而且写得还不错。他便将论坛链接发给我。我上去一看,觉得这样的文章我真能写。他不相信,叫我写点给他看看。当天晚上我真写了一篇小说,发到论坛上,效果居然不错。在网上混久了,一些网友教会我许多东西,比如说发邮件、贴图、用word文档等等。他们也对我的文章提出尖锐批评,可以说,没有那帮热心的网友,我应该早放弃写作了……对我而言,网络并不虚拟。
大约是2007年,网友建议我往杂志投稿,他们还给了我一些杂志的邮箱。我真就开始试着投,但连回复都没有,可我坚持了下来。我一直坚信,坚持不一定胜利,但不坚持是一定不会胜利的。无论胜利与否,坚持了,始终是对得起自己的。人之行事,对得起自己是最起码的要求。
后来,我再次回到了深圳,进了龙华一家工厂。有了固定地址,我便开始了近乎狂轰滥炸的投稿。屡次不中,我没责怪编辑,而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我始终觉得,没有一个编辑是拒绝好文章的,没有消息,是自己写得还不够好……就这样一直坚持着,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我的第一篇小说终于发表了。
王十月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这样的话:“作为一个打工仔,想要在文学的路上有所成绩,那么《江门文艺》就是一座必须跨越的大山。”从来到南方,我一直没间断地坚持看《江门文艺》,可以说,我算是《江门文艺》“骨灰级”读者了。但从读者到作者,这是下了一番工夫的。我从2007年开始给《江门文艺》投稿,期间得到雪月、鄢文江以及宋世安等编辑的多次中肯意见。直到2008年11月的某一天,我正在上班,鄢文江老师给我发来信息,说我的小说过了终审,将在近期安排刊出。
2009年于我是不寻常的一年,辞工回家又南下找工作,前前后后麻烦了很多人,他们热心地帮我找工作,让我甚是感动。这一年,我的写作也陷入了不知道写什么的境地。后来我认识到自己并不是没什么可写,而是抓不住点来写,对于语言未能很好地把握。期间得到了卫鸦、徐东、曾楚桥、林坚等的意见。在这里,我要对他们说声谢谢!
从1998年春来到深圳,到现在我已经在南方行走了十多年。这十多年得到什么?失去什么?恐难计算了,但最值得我高兴的是,我认识了一大帮知心的朋友,比如陈再见、程鹏、夏子期以及王先佑等等,是他们经常给我的文章以尖锐的批评,再加上自己的坚持,才有今天的小小成绩。
文学的道路是艰辛而漫长的,但我想,只要坚持着,总有成功的那天。这是我的理想,当然,你可以说我理想主义,我不反对。一个人,有了理想,多好!
作者简介
庄昌平,男,1978年出生于重庆市开县,1998年南下深圳,期间辗转于珠三角,从事过多种职业。2007年开始学习小说创作,2008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至今已在《中国铁路文艺》、《江河文学》、《江门文艺》,《打工文学周刊》等多家报纸杂志发表小说散文二十余万字。获过奖,有文章被收入作品集。现居深圳宝安。
责 编:宋世安
上了船,我被老乡推搡着往楼上走。他们一边推搡我一边说,快点,不然没地方睡觉。到底算幸运的,我们七八个人占了两张床,男男女女地和衣挤在一起。由于坐了一天的车,再加上在江边吹了一大晚上的寒风,整个人感觉疲倦极了,身子一沾床很快就睡着了。那晚上船没开,直到第二天早上才缓缓驶离了万州码头。
第一次出远门,心里到底是莫名激动的。天一亮我就起来了,想一睹闻名的三峡景色。然而江天一色,一切锁于乳白色的重雾之中,甚觉败兴。等在外面溜达一圈回来,睡的地方早被人占了,索性到了楼下的甲板上。甲板上谓之散席,四周无遮挡,摆着一排排椅子,零星坐着旅人,或沉酣或闲聊着,有电视和影碟机,放着电影或者歌碟。我去的时候在放歌碟,周冰倩的《真的好想你》,翻来覆去地放:“真的好想你,我在夜里呼唤黎明,寒冷的冬天哟,也知道我的心……”那应该是当时最流行的歌曲之一了,至今记忆犹新。
船到云阳已是中午时分,船停靠在码头上,对面有人卖饭,拿着长钩钩钱到手,再钩饭到船上。一路上,船一靠码头,这样的景象就出现了。
一路上重雾深沉,似乎江水正热烈沸腾着,闻名的三峡景色至尾一丝不曾目睹。午夜时分,船在宜昌码头停靠,押车的人叫我们下船。天下着雨,冷得异常。我们下船后,坐上两辆中巴车,一路颠簸着到了枝城。在枝城一歇就是三天。那三天一直在下雨,据说就是江南梅雨了。果真不同凡响,但见雨丝细密如马尾,飘摇而下,下得满世界湿漉漉的。我们住在长江边的旅馆里,凛冽的江风吹打着窗户噼啪作响。六七十个人窝在一间房子里,三五成群地谈笑着或者赌博。我和他们比起来,坐立不安,明显稚嫩。他们是老江湖,对这些情况似乎早已司空见惯。那年月,从我老家到深圳,走上一个星期十分正常。三天后的半夜时分,我们再次坐上一辆破旧的长途汽车,然后在汽车的严重超载中颠簸了两天,又在一个半夜时分,到了番禺汽车站。
押车的人就将我们丢在番禺,我们是一点办法也没有。第二天早上,我们坐上开往深圳的大巴。那时虎门大桥尚未建成,从番禺到深圳需过轮渡。看着水天苍茫的珠江,我开始怀疑,这就是南方了么?岁月经年,每当我站在南方的高楼下,依旧在怀疑,这就是南方了么?没有答案,恐怕永远也不会有答案,其实也不需要答案。
我到深圳的第一个地方叫八卦岭。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觉得自己一直是被困在所谓的八卦中,无论从哪个方向都无法突围。许多流浪在南方的人,他们也许什么都不缺,惟一缺的,可能就是正确的方向。人一旦没了方向,是非常可怜的。
因为没身份证,我只得在老乡的建筑工地上干活。可工地上的活,刚出门的我到底是干不了的。我是个不安分的人。那段时间,我经常到外面去。老乡们告诉我,别到处跑,要是被查暂住证的抓到就麻烦了。我不听,依旧每天跑出去,沿着康泰娱乐城一直往前走,到荔枝公园,到地王大厦等等地方。我果然就被查暂住证的抓到了。老乡只有一个传呼机,那年头还没有手机。上林派出所的人不准我打传呼。第二天我和另外两个老乡被送到了银湖收容所。又过了一天,我们上百人坐上围着铁条的汽车送到了东莞收容所。
幸好,老乡用钱把我保了出来。回来后,我的心明显地收了些,每天躺在湫隘的工棚里,翻看着一些别人床头上的杂志。也就是那段翻看杂志的日子,我结识了《江门文艺》。现在我爱上写作,与那段日子是密不可分的。至今我还记得,我看的第一本《江门文艺》上有雪月的自传体散文,具体题目忘却了,但其中故事虽历经岁月,依然清晰。我有一个老乡,若论资排辈,我得尊他舅舅。他的年纪与我相若,面容清瘦,有诗歌的味道。每期的《江门文艺》他都会买,我还记得他那时会偷偷地写些读后感,还偷偷寄了几次。想是终无消息,渐渐也就罢了。我现在不喜欢别人知道我喜欢写作,或许多少是和他那时偷偷摸摸地写读后感有关系。或许也是,打工不老实点,不稂不莠的,写啥作呢?他的行为终究被老乡发现,讥笑他:农民一个,穷折腾。我见他脸红如朱砂,勾着头无只言片语,老乡们却笑成一片。
那时候我见他偷偷摸摸地写,我也跟着偷偷摸摸地写。老乡见我每天窝在床上写写画画,并不关心,也不曾像讥笑他一样讥笑我。或许在他们的思想里,你一个窝在建筑工地上的人,再怎么折腾还能折腾出啥名堂来么?无论是怎样,我见别人讥笑他,心有畏惧,遂也悄然放弃了。
1999年我到了东莞,然后在将近六年的时间里,一直呆在东莞。工地、工厂以及绿化公司,走马灯似的换着工作。我发现自己不是个能长期留在一个地方的人,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换工作,换地方。这十多年来,我几乎走遍了珠三角,但让我最终开始写作,却与南方无多大关系。
2006年,我和几个朋友去到福建泉州,在那里我们几个人乘兴而去,最终不欢而散了。回到深圳,我接到弟弟的电话,他说在安徽经营羊毛衫,生意不错,忙不过来,问我愿不愿意去帮忙。我去了,羊毛都没见到一根。他说他们在做网络营销,一种新兴暴富行业……白白花掉万把块钱,我们到底没有暴富起来。但我却在那里学会了上网,后来通过网络与别人的聊天中,偶然开始了写作。那位网友是某文学论坛的嘉宾,那时正在为版面人气四处拉人。他问我喜欢不喜欢写作。我就顺着吹牛,说喜欢,而且写得还不错。他便将论坛链接发给我。我上去一看,觉得这样的文章我真能写。他不相信,叫我写点给他看看。当天晚上我真写了一篇小说,发到论坛上,效果居然不错。在网上混久了,一些网友教会我许多东西,比如说发邮件、贴图、用word文档等等。他们也对我的文章提出尖锐批评,可以说,没有那帮热心的网友,我应该早放弃写作了……对我而言,网络并不虚拟。
大约是2007年,网友建议我往杂志投稿,他们还给了我一些杂志的邮箱。我真就开始试着投,但连回复都没有,可我坚持了下来。我一直坚信,坚持不一定胜利,但不坚持是一定不会胜利的。无论胜利与否,坚持了,始终是对得起自己的。人之行事,对得起自己是最起码的要求。
后来,我再次回到了深圳,进了龙华一家工厂。有了固定地址,我便开始了近乎狂轰滥炸的投稿。屡次不中,我没责怪编辑,而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我始终觉得,没有一个编辑是拒绝好文章的,没有消息,是自己写得还不够好……就这样一直坚持着,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我的第一篇小说终于发表了。
王十月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这样的话:“作为一个打工仔,想要在文学的路上有所成绩,那么《江门文艺》就是一座必须跨越的大山。”从来到南方,我一直没间断地坚持看《江门文艺》,可以说,我算是《江门文艺》“骨灰级”读者了。但从读者到作者,这是下了一番工夫的。我从2007年开始给《江门文艺》投稿,期间得到雪月、鄢文江以及宋世安等编辑的多次中肯意见。直到2008年11月的某一天,我正在上班,鄢文江老师给我发来信息,说我的小说过了终审,将在近期安排刊出。
2009年于我是不寻常的一年,辞工回家又南下找工作,前前后后麻烦了很多人,他们热心地帮我找工作,让我甚是感动。这一年,我的写作也陷入了不知道写什么的境地。后来我认识到自己并不是没什么可写,而是抓不住点来写,对于语言未能很好地把握。期间得到了卫鸦、徐东、曾楚桥、林坚等的意见。在这里,我要对他们说声谢谢!
从1998年春来到深圳,到现在我已经在南方行走了十多年。这十多年得到什么?失去什么?恐难计算了,但最值得我高兴的是,我认识了一大帮知心的朋友,比如陈再见、程鹏、夏子期以及王先佑等等,是他们经常给我的文章以尖锐的批评,再加上自己的坚持,才有今天的小小成绩。
文学的道路是艰辛而漫长的,但我想,只要坚持着,总有成功的那天。这是我的理想,当然,你可以说我理想主义,我不反对。一个人,有了理想,多好!
作者简介
庄昌平,男,1978年出生于重庆市开县,1998年南下深圳,期间辗转于珠三角,从事过多种职业。2007年开始学习小说创作,2008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至今已在《中国铁路文艺》、《江河文学》、《江门文艺》,《打工文学周刊》等多家报纸杂志发表小说散文二十余万字。获过奖,有文章被收入作品集。现居深圳宝安。
责 编:宋世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