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支持学生参与学习即指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定义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该策略的宗旨主要在于突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而其指导的目的又在于促进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即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指导,从而使学生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教师要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以及“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积极、有效参与。因此,“支持学生参与学习”即指“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支持学生参与学习的主要特征是教师的支持和学生的参与。“支持学生参与学习”强调教师如何设计课堂教学,为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学习创造条件。具体来说,教师要创造真正意义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还要提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时机。
在学习中,教师应当做好铺垫,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尝试解答新知识,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之后的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参与教学、参与操作的条件和机会。学生参与了发现知识、形成知识以及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才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和思考空间,才有发挥作用的余地,在其中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高。教师也应精心设计,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目标的制定,参与教学反馈,参与教学评估,参与教学监控,参与教学小结。
背景
目前,学生被动消极学习的情况仍然存在,被动消极的学习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惰性思维使学生创新的意识受到抑制,它不利于学生自我学习意识的培养和自主学习精神的弘扬。学生被动学习,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既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学生积极有效参与的教学,就谈不上有什么积极有效的教育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学习可分为“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两类。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下,学习者往往缺乏学习的兴趣、意义、效率和效果,学生在主动学习状态下所产生的学习效率则截然不同。面对同样的“学习量”,主动学习者的学习时间短,学习质量高,精神面貌也好。因此,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能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改革重点之一是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改革为老师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老师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教师价值引导的落脚点应是学生的自主构建,整个教学过程应是由教不断向学转化,促使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提升。使学生从课堂的被动者、接受者转变为主动者,以更积极的态度应对学习、参与学习,以更饱满的精神和张扬的个性感悟学习、体验创新、分享快乐。课堂上学生能否成为活动主体的明显标志是学生能否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其学习主体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进行换位,要从传统的传授者转向现代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具体来说,教师应是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则是学习者、发现者、研究者、创造者。
作为老师,不是把知识“填鸭式”地输送给学生,而是指导学生如何搞好学习,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学习体育的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谛。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基本规律
在运用该策略时注意的问题
创设平等、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 要想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开放的氛围是很重要的。在民主、开放、平等的氛围之下,学生敢于质疑、提问,并能够畅所欲言。因此,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并热情鼓励每个孩子,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上想说、敢说、爱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学好,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对待学生要多宽容、鼓励和引导,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
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 支持学生参与学习还意味着给学生创造充分的自主空间,在这个空间,学生可以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地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首先,教师要创造真正意义上的让学生参与的机会,之所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参与,是因为在教学实践中不乏流于表面的浅层次参与,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像是全体参与、全体动手,实质上是让学生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步子一步步走到教师的预定地,这种浅层次参与的特点是:学生的参与是被动的,少有深层思考的,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热情,教师搀扶得过多,因此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另外,教师要提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时机。一般来说,教师应当做好铺垫,让学生在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尝试解答新问题,使所有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获得新知识以及成功的喜悦,并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后面的学习活动。教师要注意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大多数学生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避免出现总是由部分人代替全体学生动手、动口的现象,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状态要得到教师的特别关注,不仅要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教师巡视时,优先关照“学困生”;课堂批改,重点批改“学困生”的作业;小组议论,安排“学困生”先发言;课堂提问,优先考虑让“学困生”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等。对他们的每个微小进步及时予以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另外,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任务的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让学生自选自练数量适当、难易适度的题,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同时,还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让学生自选作业练习的形式和完成的方法。
一般模式
该策略在实施中可以从三个环节把握:
前期准备:在该环节中,教师应强调以开展教学活动的目的,使学生明确要实现的目标——引导学生重温已学过的相关背景知识——示范学习任务所需要的方法,或就任务要求提供有关信息。
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如何监督、指导与反馈。
活动后:讲评。这一环节的重点任务是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评议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一步明确学习的重点。当完成情况不够理想时,他们需要进行补充性教学,并安排相应练习,使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掌握相应技能。
教师与学生应共同就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讲评,才能完全奏效,并依据教学目标明确学习重点,在该阶段还应强调:允许学生有机会提出进一步学习的问题,交流与本课有关的看法与体验,分析各自的观点等等,由此引导他们珍惜所学并实践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之中。
前期准备阶段:该环节主要强调让学生提前预习,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学习方案。
学生在学习中是积极参与者和主动求知者,在课堂上学生必须带着问题去学习,明确目标去学习。只有让学生明确各自的任务,课堂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才能在这样的课堂中快乐成长。课上不仅要让学生明确一节课的总目标,还应该让学生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目标。明确目标旨在置学生于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了解了学习目标就明确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这是因为学习目标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开始新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指出重点、难点和要求达到的目标以及需要的背景知识等将会利于学生计划的制定,因为学生只有在掌握了这些具体的信息之后才可能制定翔实的学习计划,并且学生也愿意遵照学习计划,安排即将采取的学习策略,积极投入到新的学习活动中去。
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引导学生设计活动方案,安排学习程序,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在研学中获取知识,形成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精神。
教学活动阶段:学生做好了参与的准备,就进入到实质性的环节,即教学活动阶段。在该阶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的适时指导;活动结束时的总结讲评。
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在教学中积极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具备参与的心理准备。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也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效益。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
一是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好的导入不仅能够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切中活动的目标要害,引导着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活动中。实践总结得出:引起好奇或悬念、引起不协调或认知冲突、学用结合、使抽象的内容具体明晰化的展示等,都有利于引发学习动机。
A.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做趣味实验、运用电教媒体、举实例等方法来引入课堂。
B.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入教学活动。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看到实现学习目标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种种假设,寻找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原有知识,不断地进行尝试性的参与。教师可多创设直观情境、问题情境、身体语言情境和交流情境。创设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有意识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参与,借助操作启动思维,使学生转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实现自主探索性学习。面对事件或问题情境,学生可以运用协作、交流的方法,去体验、去感受,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关于这类知识的介绍和讲解,所以要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无论是何种导入方式,要想达到预期效果,都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与学生个人的经历和经验相联系,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才能对学生学习新知识起促进作用,使学生的主体得到发挥,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精心设计有效的问题链。设计有效的问题链是针对于那些随意的提问、没有层次的提问、问题之间的散乱关系而言。在教学实践中,确实存在一些无效的随意提问。这些教师设计的问题相互之间逻辑关系混乱,并不是围绕教学目标而设定的一系列问题。在课堂提问时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在这种问题之下,机械地应答着,这种应答往往是一种封闭式的,比如“是”“不是”等答案,而不是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的发散思维的问题。因此,围绕教学活动目标设计真正有效的问题链是很关键的,这样的问题能够启发学生去思考,而不是随口附和。因此,设计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开放性。
适时指导,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力 学生参与学习不仅要有情感的积极投入,还涉及学习能力的问题,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体独立参与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奠定基础。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进行学法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
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出现思维障碍而无法排除时,教师要充分运用引导、点拨这一教学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达到自主参与、自觉发现、自我完善、自行掌握知识的目的。但教师的讲解是为了帮助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学中指导时注意:
一是准。要在学生思维的堵塞处、拐弯处予以指导、疏理。
二是巧。在学有困难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地发挥其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
三是温故而知新。学生在学习时,对接触到的信息进行编码,使之系统条理,并与旧知识建立链接,实际上是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方式。孔子曾说过“温故而知新”的话,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是一种认知规律,也是一种学习方法,所有知识都是有系统、有规律的、由浅入深的,我们说的循序渐进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学生在自主学习新知识时,切记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利用好旧知识、旧经验。
四是组织练习要及时。每教完一个知识点应立即安排练习加以巩固,做到一练一得,要保证每节课有足够的练习时间,练习分量要适中。心理学理论指出,要掌握某种知识并使之形成技能,一定数量的重复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必要的重复练习不等于无限制、无目的、无计划的机械重复练习,而应当是合理的重复;练习方式要多样,以适中的练习量达到最好的巩固效果,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要面向全体,兼顾差异。做到既确保基本要求,又照顾两头,使全班学生通过练习都能有所发展。
五是分层要求,分类指导,分层参与。承认差异、正视差异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教师应了解学生,掌握全班学生的共同特点及个别差异,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个别,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自主参与,各得其所,各有所得,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参与学习中都得到最佳发展。
检查与评价学习结果
一是表扬和批评。教师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进步和成绩要给予充分肯定和及时表扬,使学生产生荣誉感。对于落后的学生,教师更要细心挖掘其优点,发挥其长处,经常给以鼓励;对于取得的点滴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赞扬。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美,渴望获得他人的尊重。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表扬和鼓励能够给学生成就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批评学生时,教师一定要注意策略。
二是引导学生查缺补漏。学生在学习活动结束之际,根据一定的标准正确检查自己达到的学习程度、水平,并对学习目标与实践阶段所取得的效果之间的差异作出解释和说明。学生通过自测,了解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然后进行分析评价,弄明白自己哪些地方掌握得好,哪些地方不好,查缺补漏,使自己不断提高。
三是引导学生反思和总结。在学习活动完成之后,学生对学习过程作深入的反省和总结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重要的一环。教师应帮助学生回顾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步骤,包括最初的目标设置,选择学习策略到学习结果的归因等,总结学生在此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获得的成绩,从反省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
四是把握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评判与评价。教师应把握在评判、评价中给予学生更多鼓励;在评判、评价中对学生知识的接受、习惯、能力培养进行阶段性总结;在评判、评价中启发学生继续学习以及对新知识不断探索。
另外,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任务的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让学生自选自练数量适当、难易适度的题,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同时,还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让学生自选作业练习的形式和完成的方法。
定义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该策略的宗旨主要在于突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而其指导的目的又在于促进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即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指导,从而使学生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教师要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以及“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积极、有效参与。因此,“支持学生参与学习”即指“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支持学生参与学习的主要特征是教师的支持和学生的参与。“支持学生参与学习”强调教师如何设计课堂教学,为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学习创造条件。具体来说,教师要创造真正意义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还要提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时机。
在学习中,教师应当做好铺垫,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尝试解答新知识,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之后的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参与教学、参与操作的条件和机会。学生参与了发现知识、形成知识以及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才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和思考空间,才有发挥作用的余地,在其中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高。教师也应精心设计,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目标的制定,参与教学反馈,参与教学评估,参与教学监控,参与教学小结。
背景
目前,学生被动消极学习的情况仍然存在,被动消极的学习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惰性思维使学生创新的意识受到抑制,它不利于学生自我学习意识的培养和自主学习精神的弘扬。学生被动学习,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既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学生积极有效参与的教学,就谈不上有什么积极有效的教育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学习可分为“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两类。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下,学习者往往缺乏学习的兴趣、意义、效率和效果,学生在主动学习状态下所产生的学习效率则截然不同。面对同样的“学习量”,主动学习者的学习时间短,学习质量高,精神面貌也好。因此,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能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改革重点之一是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改革为老师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老师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教师价值引导的落脚点应是学生的自主构建,整个教学过程应是由教不断向学转化,促使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提升。使学生从课堂的被动者、接受者转变为主动者,以更积极的态度应对学习、参与学习,以更饱满的精神和张扬的个性感悟学习、体验创新、分享快乐。课堂上学生能否成为活动主体的明显标志是学生能否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其学习主体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进行换位,要从传统的传授者转向现代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具体来说,教师应是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则是学习者、发现者、研究者、创造者。
作为老师,不是把知识“填鸭式”地输送给学生,而是指导学生如何搞好学习,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学习体育的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谛。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基本规律
在运用该策略时注意的问题
创设平等、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 要想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开放的氛围是很重要的。在民主、开放、平等的氛围之下,学生敢于质疑、提问,并能够畅所欲言。因此,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并热情鼓励每个孩子,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上想说、敢说、爱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学好,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对待学生要多宽容、鼓励和引导,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
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 支持学生参与学习还意味着给学生创造充分的自主空间,在这个空间,学生可以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地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首先,教师要创造真正意义上的让学生参与的机会,之所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参与,是因为在教学实践中不乏流于表面的浅层次参与,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像是全体参与、全体动手,实质上是让学生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步子一步步走到教师的预定地,这种浅层次参与的特点是:学生的参与是被动的,少有深层思考的,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热情,教师搀扶得过多,因此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另外,教师要提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时机。一般来说,教师应当做好铺垫,让学生在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尝试解答新问题,使所有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获得新知识以及成功的喜悦,并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后面的学习活动。教师要注意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大多数学生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避免出现总是由部分人代替全体学生动手、动口的现象,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状态要得到教师的特别关注,不仅要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教师巡视时,优先关照“学困生”;课堂批改,重点批改“学困生”的作业;小组议论,安排“学困生”先发言;课堂提问,优先考虑让“学困生”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等。对他们的每个微小进步及时予以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另外,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任务的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让学生自选自练数量适当、难易适度的题,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同时,还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让学生自选作业练习的形式和完成的方法。
一般模式
该策略在实施中可以从三个环节把握:
前期准备:在该环节中,教师应强调以开展教学活动的目的,使学生明确要实现的目标——引导学生重温已学过的相关背景知识——示范学习任务所需要的方法,或就任务要求提供有关信息。
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如何监督、指导与反馈。
活动后:讲评。这一环节的重点任务是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评议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一步明确学习的重点。当完成情况不够理想时,他们需要进行补充性教学,并安排相应练习,使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掌握相应技能。
教师与学生应共同就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讲评,才能完全奏效,并依据教学目标明确学习重点,在该阶段还应强调:允许学生有机会提出进一步学习的问题,交流与本课有关的看法与体验,分析各自的观点等等,由此引导他们珍惜所学并实践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之中。
前期准备阶段:该环节主要强调让学生提前预习,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学习方案。
学生在学习中是积极参与者和主动求知者,在课堂上学生必须带着问题去学习,明确目标去学习。只有让学生明确各自的任务,课堂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才能在这样的课堂中快乐成长。课上不仅要让学生明确一节课的总目标,还应该让学生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目标。明确目标旨在置学生于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了解了学习目标就明确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这是因为学习目标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开始新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指出重点、难点和要求达到的目标以及需要的背景知识等将会利于学生计划的制定,因为学生只有在掌握了这些具体的信息之后才可能制定翔实的学习计划,并且学生也愿意遵照学习计划,安排即将采取的学习策略,积极投入到新的学习活动中去。
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引导学生设计活动方案,安排学习程序,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在研学中获取知识,形成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精神。
教学活动阶段:学生做好了参与的准备,就进入到实质性的环节,即教学活动阶段。在该阶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的适时指导;活动结束时的总结讲评。
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在教学中积极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具备参与的心理准备。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也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效益。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
一是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好的导入不仅能够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切中活动的目标要害,引导着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活动中。实践总结得出:引起好奇或悬念、引起不协调或认知冲突、学用结合、使抽象的内容具体明晰化的展示等,都有利于引发学习动机。
A.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做趣味实验、运用电教媒体、举实例等方法来引入课堂。
B.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入教学活动。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看到实现学习目标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种种假设,寻找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原有知识,不断地进行尝试性的参与。教师可多创设直观情境、问题情境、身体语言情境和交流情境。创设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有意识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参与,借助操作启动思维,使学生转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实现自主探索性学习。面对事件或问题情境,学生可以运用协作、交流的方法,去体验、去感受,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关于这类知识的介绍和讲解,所以要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无论是何种导入方式,要想达到预期效果,都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与学生个人的经历和经验相联系,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才能对学生学习新知识起促进作用,使学生的主体得到发挥,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精心设计有效的问题链。设计有效的问题链是针对于那些随意的提问、没有层次的提问、问题之间的散乱关系而言。在教学实践中,确实存在一些无效的随意提问。这些教师设计的问题相互之间逻辑关系混乱,并不是围绕教学目标而设定的一系列问题。在课堂提问时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在这种问题之下,机械地应答着,这种应答往往是一种封闭式的,比如“是”“不是”等答案,而不是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的发散思维的问题。因此,围绕教学活动目标设计真正有效的问题链是很关键的,这样的问题能够启发学生去思考,而不是随口附和。因此,设计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开放性。
适时指导,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力 学生参与学习不仅要有情感的积极投入,还涉及学习能力的问题,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体独立参与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奠定基础。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进行学法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
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出现思维障碍而无法排除时,教师要充分运用引导、点拨这一教学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达到自主参与、自觉发现、自我完善、自行掌握知识的目的。但教师的讲解是为了帮助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学中指导时注意:
一是准。要在学生思维的堵塞处、拐弯处予以指导、疏理。
二是巧。在学有困难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地发挥其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
三是温故而知新。学生在学习时,对接触到的信息进行编码,使之系统条理,并与旧知识建立链接,实际上是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方式。孔子曾说过“温故而知新”的话,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是一种认知规律,也是一种学习方法,所有知识都是有系统、有规律的、由浅入深的,我们说的循序渐进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学生在自主学习新知识时,切记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利用好旧知识、旧经验。
四是组织练习要及时。每教完一个知识点应立即安排练习加以巩固,做到一练一得,要保证每节课有足够的练习时间,练习分量要适中。心理学理论指出,要掌握某种知识并使之形成技能,一定数量的重复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必要的重复练习不等于无限制、无目的、无计划的机械重复练习,而应当是合理的重复;练习方式要多样,以适中的练习量达到最好的巩固效果,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要面向全体,兼顾差异。做到既确保基本要求,又照顾两头,使全班学生通过练习都能有所发展。
五是分层要求,分类指导,分层参与。承认差异、正视差异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教师应了解学生,掌握全班学生的共同特点及个别差异,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个别,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自主参与,各得其所,各有所得,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参与学习中都得到最佳发展。
检查与评价学习结果
一是表扬和批评。教师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进步和成绩要给予充分肯定和及时表扬,使学生产生荣誉感。对于落后的学生,教师更要细心挖掘其优点,发挥其长处,经常给以鼓励;对于取得的点滴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赞扬。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美,渴望获得他人的尊重。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表扬和鼓励能够给学生成就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批评学生时,教师一定要注意策略。
二是引导学生查缺补漏。学生在学习活动结束之际,根据一定的标准正确检查自己达到的学习程度、水平,并对学习目标与实践阶段所取得的效果之间的差异作出解释和说明。学生通过自测,了解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然后进行分析评价,弄明白自己哪些地方掌握得好,哪些地方不好,查缺补漏,使自己不断提高。
三是引导学生反思和总结。在学习活动完成之后,学生对学习过程作深入的反省和总结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重要的一环。教师应帮助学生回顾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步骤,包括最初的目标设置,选择学习策略到学习结果的归因等,总结学生在此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获得的成绩,从反省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
四是把握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评判与评价。教师应把握在评判、评价中给予学生更多鼓励;在评判、评价中对学生知识的接受、习惯、能力培养进行阶段性总结;在评判、评价中启发学生继续学习以及对新知识不断探索。
另外,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任务的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让学生自选自练数量适当、难易适度的题,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同时,还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让学生自选作业练习的形式和完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