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所论述的技巧,并非纯演奏技巧,而是作为粤剧音乐伴奏乐队所必须掌握的技巧。粤曲伴奏大多是即兴伴奏,所掌握伴奏技巧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演员的演唱节奏和乐队的整体效果。而伴奏技巧的正确体现,很大程度上是对“伴奏法”的掌握与应用水平的高低。
[关键词]粤曲 伴奏法 民族器乐
一、约定俗成的各式伴奏法
从理论层面对粤曲伴奏法加以总结与归纳,旨在将一种长期停留在实践经验层面的艺术认识,提炼为一种可靠的原理,以便通过教学环节,快捷而有效地传诸后人。谁都知道,从艺有年的演奏者,可以在瞬息万变的音响动态中,遵循粤曲演唱者的行腔,不失时机地,恰如其分地临时注入一种略具个性附加信息。这种附加的音响信息,不但不能有碍于音乐整体,且能通过一这种附加,使音乐整体获得审美增益。那么,这就牵涉到如下几个问题:这种具有即兴性质的音响信息附加是任意的,还是有某种程度的规限的?那些规限表现在何处?即兴附加者遵循何种方式使音乐整体获得艺术增益?要知道伴奏乐队不是“个体”,常规乐队编制,尽管规模有限,但毕竟兼具多种乐器品类,如打击乐器、弦乐器、弹拨乐器,与管乐器。显然,它不同于现代民族乐队的演奏,现代民乐队所演奏的都是由作曲家通过乐谱系统预设好的,而粤剧或乐曲伴奏乐队在大多数情况下思考演出现场即兴合成的,这就犹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显然,这种所谓的“各显神通”,在有艺术经验的从业者手中,这种即兴合成还是能毕建奇功的。他们之所以给人一种奥妙感,就在乎成员间的相互默契。这种默契使这一即兴合成的音乐,和而不同,形散而神聚,它是个体获得系统化的结果。这也引伸出另一个新“问题”; 关于整合各式各样的伴奏法,如何实现?所有这些,都是本文的研究着眼点。
粤曲伴奏很大程度上是即兴伴奏,作为即兴演奏,它的不确定性和灵活性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是我国戏曲伴奏的主要模式和特色。所以,操作者如何对“伴奏法”在即兴伴奏的过程中合理地掌握与应用;如何引领乐队恰当地和演唱者的融合,直接影响到演员的演唱节奏和乐队的整体效果。一个好的演唱者没有好的伴奏来烘托,也会黯然失色。
二、 关于整合各式各样的伴奏法
关于“伴奏法”,引用我的老师著名粤乐艺术家崔德鸾的话:“长期以来,不熟悉它的人,总觉得它‘变幻莫测,无法捉摸’,经常使用它的人,都说‘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可见其伴奏手法之多样化和复杂化,也因此而成为众多的高胡专业者和爱好者所热衷的热点话题,在综合前人的总结和笔者多年实践的前提下,笔者不妨就此作出以下的论述和解读,与同行们一同探讨。
受六十年代初广东民间音乐研究所出版的《粤剧音乐介绍》及一九八四年再出版的《粤剧音乐唱腔概论》的启发,2001年崔德鸾撰写的《粤曲伴奏手法》做了进一步归纳,明确了“引”“连”“补”“托”“齐”“跟”“跳”“追”等伴奏八法,以此为据,关家鸿老师在《南国红豆》发表的《试谈粤曲音乐伴奏法的定义》一文中做了新的解读和阐述,将各种的伴奏手法更加广义地定义为“复合模拟”等。经过以上各种研究成果,基本上较系统地完善了关于伴奏法的定义。本文依上为依据,尝试整合成“起、承、转、合”四种归类,以便与同行们一同探讨。
三、即兴伴奏中的起、承、转、合过程
(一)伴奏法应用之“起”
由高胡带起的“起”。是带动进入正拍唱腔的引音。是伴奏法中的“引”、“追”的运用和概括。即“引起”和“追起”,凡是用到 “引”法和“追”法都会有个前提;即停顿后的再起,这就不难理解了。
例1-1:这个“起”是怎么“起”?
“再起”,即停顿后的再起,运用“伴奏法”中的“追”也叫做“延迟”,这个停顿是演员唱曲词,音乐伴奏延迟半拍到一拍进入。为使用方便,把迟1/4拍叫“紧追”,迟半拍以上叫“慢追”。
(二)伴奏法应用之“承”
“承”是伴奏法中,起“连”、“补”、“托”的作用,带有承托的意味,有承前启后的意思。
1.“连”与广东音乐的加花相同,可以说是如出一辙,更加体现“承前启后”。
2.“补”更多是唱腔的短时值补充,同样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 伴奏法应用之“转”
“转”在伴奏法中,起“跟”“跳”的作用。转换节奏之“转”——根据板式转换而“变速”,如《梆子慢板》转《七字清》,由慢转快:
高胡领奏者要根据板式转换的时间差时值加以“跟”奏与“跳”奏。
例3-2:迟半拍的跟:这是“跟”奏法中,最为常见的又最易于掌握者。
自由拍的“跟”。用在《首板》《滚花》《叹板》《沉腔滚花》《梆子煞板》等,这些板式的伴奏不是与唱腔齐头并进的,而是一直跟在唱腔的后面。至于迟多少,要看怎样记谱,因目前的自由拍记谱还没有规范,因此,只能说迟一拍或半拍左右。当今世界上任何最先进的记谱法,都未能准确完美地记录出作曲家的所有意图,还有赖演奏者理解后再表达出来,更何况中国的戏曲界,目前所使用的,只能说是十分粗略的“基本谱”,要充分认识这一点,并在实际伴奏中作必要的补充和发挥,才能够伴奏得多姿多彩。如下例:
“跳”奏:空开或跳过唱腔旋律某部分叫“跳”。“跳”包括两种情况,在顿句开头的教“空”,顿句中间的叫“跳”。
句顿开头的“空”
伴奏空开唱腔开头一拍以内的某种时间。接着不经过“追”或“跟”的过程而直接与唱腔旋律并行,叫“空”。
(四)伴奏法应用之“合” “齐”
这是简单的模拟,它的特点是伴奏完全照搬演唱者的旋律和节奏,和被伴奏者同步进行,一般在节奏明快的快板、流水板(急板)中使用。因节奏快速不可能有时间空间去使用其他伴奏法。也只能使用简单的“齐”奏加以同演唱同步“合”部。
例4-1:“齐”奏法:
句顿的开头,与唱腔同时进行 叫“齐”,这里的“齐”之所以作一种手法,是指相当于其他手法而存在,因梆黄在每顿的开头,和有间隙的地方,经常运用非齐奏手法,个别要同唱腔并行时反而要明确是“齐”,故应作一种手法对待。
结语
毋庸置疑,在粤曲总体音响中,伴奏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总体艺术意趣的共建者。尽管,其所有意图都得服从曲艺意趣的表现需要。以往人们总会将伴奏,尤其是即兴伴奏比喻为红花与绿叶的关系,这一说法自然有它合理成分,但从长远来说,这种伴奏定会突破向有的简单陪衬局限,越来越凸显自身的存在价值。要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一点,显然是充分发挥自身在音乐过程中的引导力与表现力。所谓引导力,就是通过某一器乐领奏,从音色到气息上为准备进入的演唱者,提供恰如其分的情绪氛围,使演唱者顺着临走所提供的气息导引,以一种十分自然的姿态呈现自身;所谓表现力,就是在伴奏过程中,强化演唱者行腔中所需要的细节烘托,使两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再者,专业演奏与业余演奏毕竟还是存在区别的,而这一区别正是体现在作为伴奏者其主动参与的程度。所谓主动参与,指的是,伴奏者不是被动地以为跟从演唱者,而是在这一演出共同体中,主动激活演唱者,使其在临场演唱中获取瞬间灵感,从而使其演唱获得一种自我突破。显然,这对器乐伴奏者来说,是极具挑战性的,它需要演奏者备有极其完备的艺术素养,而不是技法上的雕虫小技。粤剧乐队的伴奏手法是灵活多样的,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呆板地只用某一种伴奏手法,任何伴奏手法也有它的局限性,特别是作为领奏者的高胡操琴者,更考验它的运用和带领能力。还有,广大的戏曲音乐工作者应该大胆地尝试探索与实践,在伴奏方法上应该怎样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提高,促进粤剧的研究和发展。
参考文献:
文卓凡,谭建.粤剧唱腔音乐概论(第五章 粤剧的乐队与伴奏,戏曲音乐研究丛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3):P383——396。
作者简介:陈志毅(1966-),男,讲师,研究方向:高胡与粤剧音乐和广东音乐,现任广东舞蹈戏剧学院教师。
[关键词]粤曲 伴奏法 民族器乐
一、约定俗成的各式伴奏法
从理论层面对粤曲伴奏法加以总结与归纳,旨在将一种长期停留在实践经验层面的艺术认识,提炼为一种可靠的原理,以便通过教学环节,快捷而有效地传诸后人。谁都知道,从艺有年的演奏者,可以在瞬息万变的音响动态中,遵循粤曲演唱者的行腔,不失时机地,恰如其分地临时注入一种略具个性附加信息。这种附加的音响信息,不但不能有碍于音乐整体,且能通过一这种附加,使音乐整体获得审美增益。那么,这就牵涉到如下几个问题:这种具有即兴性质的音响信息附加是任意的,还是有某种程度的规限的?那些规限表现在何处?即兴附加者遵循何种方式使音乐整体获得艺术增益?要知道伴奏乐队不是“个体”,常规乐队编制,尽管规模有限,但毕竟兼具多种乐器品类,如打击乐器、弦乐器、弹拨乐器,与管乐器。显然,它不同于现代民族乐队的演奏,现代民乐队所演奏的都是由作曲家通过乐谱系统预设好的,而粤剧或乐曲伴奏乐队在大多数情况下思考演出现场即兴合成的,这就犹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显然,这种所谓的“各显神通”,在有艺术经验的从业者手中,这种即兴合成还是能毕建奇功的。他们之所以给人一种奥妙感,就在乎成员间的相互默契。这种默契使这一即兴合成的音乐,和而不同,形散而神聚,它是个体获得系统化的结果。这也引伸出另一个新“问题”; 关于整合各式各样的伴奏法,如何实现?所有这些,都是本文的研究着眼点。
粤曲伴奏很大程度上是即兴伴奏,作为即兴演奏,它的不确定性和灵活性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是我国戏曲伴奏的主要模式和特色。所以,操作者如何对“伴奏法”在即兴伴奏的过程中合理地掌握与应用;如何引领乐队恰当地和演唱者的融合,直接影响到演员的演唱节奏和乐队的整体效果。一个好的演唱者没有好的伴奏来烘托,也会黯然失色。
二、 关于整合各式各样的伴奏法
关于“伴奏法”,引用我的老师著名粤乐艺术家崔德鸾的话:“长期以来,不熟悉它的人,总觉得它‘变幻莫测,无法捉摸’,经常使用它的人,都说‘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可见其伴奏手法之多样化和复杂化,也因此而成为众多的高胡专业者和爱好者所热衷的热点话题,在综合前人的总结和笔者多年实践的前提下,笔者不妨就此作出以下的论述和解读,与同行们一同探讨。
受六十年代初广东民间音乐研究所出版的《粤剧音乐介绍》及一九八四年再出版的《粤剧音乐唱腔概论》的启发,2001年崔德鸾撰写的《粤曲伴奏手法》做了进一步归纳,明确了“引”“连”“补”“托”“齐”“跟”“跳”“追”等伴奏八法,以此为据,关家鸿老师在《南国红豆》发表的《试谈粤曲音乐伴奏法的定义》一文中做了新的解读和阐述,将各种的伴奏手法更加广义地定义为“复合模拟”等。经过以上各种研究成果,基本上较系统地完善了关于伴奏法的定义。本文依上为依据,尝试整合成“起、承、转、合”四种归类,以便与同行们一同探讨。
三、即兴伴奏中的起、承、转、合过程
(一)伴奏法应用之“起”
由高胡带起的“起”。是带动进入正拍唱腔的引音。是伴奏法中的“引”、“追”的运用和概括。即“引起”和“追起”,凡是用到 “引”法和“追”法都会有个前提;即停顿后的再起,这就不难理解了。
例1-1:这个“起”是怎么“起”?
“再起”,即停顿后的再起,运用“伴奏法”中的“追”也叫做“延迟”,这个停顿是演员唱曲词,音乐伴奏延迟半拍到一拍进入。为使用方便,把迟1/4拍叫“紧追”,迟半拍以上叫“慢追”。
(二)伴奏法应用之“承”
“承”是伴奏法中,起“连”、“补”、“托”的作用,带有承托的意味,有承前启后的意思。
1.“连”与广东音乐的加花相同,可以说是如出一辙,更加体现“承前启后”。
2.“补”更多是唱腔的短时值补充,同样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 伴奏法应用之“转”
“转”在伴奏法中,起“跟”“跳”的作用。转换节奏之“转”——根据板式转换而“变速”,如《梆子慢板》转《七字清》,由慢转快:
高胡领奏者要根据板式转换的时间差时值加以“跟”奏与“跳”奏。
例3-2:迟半拍的跟:这是“跟”奏法中,最为常见的又最易于掌握者。
自由拍的“跟”。用在《首板》《滚花》《叹板》《沉腔滚花》《梆子煞板》等,这些板式的伴奏不是与唱腔齐头并进的,而是一直跟在唱腔的后面。至于迟多少,要看怎样记谱,因目前的自由拍记谱还没有规范,因此,只能说迟一拍或半拍左右。当今世界上任何最先进的记谱法,都未能准确完美地记录出作曲家的所有意图,还有赖演奏者理解后再表达出来,更何况中国的戏曲界,目前所使用的,只能说是十分粗略的“基本谱”,要充分认识这一点,并在实际伴奏中作必要的补充和发挥,才能够伴奏得多姿多彩。如下例:
“跳”奏:空开或跳过唱腔旋律某部分叫“跳”。“跳”包括两种情况,在顿句开头的教“空”,顿句中间的叫“跳”。
句顿开头的“空”
伴奏空开唱腔开头一拍以内的某种时间。接着不经过“追”或“跟”的过程而直接与唱腔旋律并行,叫“空”。
(四)伴奏法应用之“合” “齐”
这是简单的模拟,它的特点是伴奏完全照搬演唱者的旋律和节奏,和被伴奏者同步进行,一般在节奏明快的快板、流水板(急板)中使用。因节奏快速不可能有时间空间去使用其他伴奏法。也只能使用简单的“齐”奏加以同演唱同步“合”部。
例4-1:“齐”奏法:
句顿的开头,与唱腔同时进行 叫“齐”,这里的“齐”之所以作一种手法,是指相当于其他手法而存在,因梆黄在每顿的开头,和有间隙的地方,经常运用非齐奏手法,个别要同唱腔并行时反而要明确是“齐”,故应作一种手法对待。
结语
毋庸置疑,在粤曲总体音响中,伴奏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总体艺术意趣的共建者。尽管,其所有意图都得服从曲艺意趣的表现需要。以往人们总会将伴奏,尤其是即兴伴奏比喻为红花与绿叶的关系,这一说法自然有它合理成分,但从长远来说,这种伴奏定会突破向有的简单陪衬局限,越来越凸显自身的存在价值。要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一点,显然是充分发挥自身在音乐过程中的引导力与表现力。所谓引导力,就是通过某一器乐领奏,从音色到气息上为准备进入的演唱者,提供恰如其分的情绪氛围,使演唱者顺着临走所提供的气息导引,以一种十分自然的姿态呈现自身;所谓表现力,就是在伴奏过程中,强化演唱者行腔中所需要的细节烘托,使两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再者,专业演奏与业余演奏毕竟还是存在区别的,而这一区别正是体现在作为伴奏者其主动参与的程度。所谓主动参与,指的是,伴奏者不是被动地以为跟从演唱者,而是在这一演出共同体中,主动激活演唱者,使其在临场演唱中获取瞬间灵感,从而使其演唱获得一种自我突破。显然,这对器乐伴奏者来说,是极具挑战性的,它需要演奏者备有极其完备的艺术素养,而不是技法上的雕虫小技。粤剧乐队的伴奏手法是灵活多样的,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呆板地只用某一种伴奏手法,任何伴奏手法也有它的局限性,特别是作为领奏者的高胡操琴者,更考验它的运用和带领能力。还有,广大的戏曲音乐工作者应该大胆地尝试探索与实践,在伴奏方法上应该怎样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提高,促进粤剧的研究和发展。
参考文献:
文卓凡,谭建.粤剧唱腔音乐概论(第五章 粤剧的乐队与伴奏,戏曲音乐研究丛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3):P383——396。
作者简介:陈志毅(1966-),男,讲师,研究方向:高胡与粤剧音乐和广东音乐,现任广东舞蹈戏剧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