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挨金似金,挨玉似玉。这些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格言警句告诉我们,越是亲近那些品行优秀的人,我们的道德、修养就越能得到很好的改善与提高。不过,和这些精英、翘楚们做朋友,又似乎不是件容易的事。诗仙李白说过,“古来圣贤皆寂寞”。北宋大文学家范仲淹在名篇《岳陽楼记》里也慨叹:“微斯人,吾谁与归?”看来,那些君子、圣贤们都有自己的烦恼,他们写的不是诗文,是寂寞!
出丑效应实验
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的群居动物,会本能地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受别人欢迎的人,同时,也不希望自己的行为、言语、思想,包括外观容貌出现任何差错,因为我们都渴望将自己最完美的一面展现给别人。最典型的例子,您见有哪位女士不修图就在朋友圈里发自拍呢?
受欢迎和犯错误,这两件事儿看起来是如此格格不入,因为要想受欢迎,就不能犯错误!我们受周围人欢迎的程度和自身的完美水平成正比关系吗?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对此提出了疑问。他编著的《社会性动物》一书被称为美国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圣经”。1999年,艾略特·阿伦森获得了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成为唯一一位在研究、教学和写作三方面都获得美国心理学会最高奖项的心理学家。
为了探究受欢迎和犯错误这两件事之间的联系,艾略特·阿伦森做了这样一个试验。他把四段情节类似的访谈录像分别放给接受测试的对象。
在第一段录像里,接受采访的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成功人士,他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回答主持人提问的时候,他的态度非常自然,谈吐优雅,而且表现得非常自信,没有一点儿羞涩的表情。整个访谈过程中,他出色的展示赢得台下观众阵阵掌声。
在第二段录像里,接受采访的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成功人士,但是与前一位不同,他在台上的表现略有些紧张,在主持人向观众介绍他所取得的成就时,他显得非常羞涩,一不留神还把桌上的咖啡杯碰倒了,咖啡把主持人的裤子淋湿了。
在第三段录像里,接受访谈的是个普通人,他不像前面两位成功人士那样有着不俗的成绩。整个采访过程中,他虽然表现得不那么紧张,但他的话语里也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内容,平平淡淡,一点儿也不出彩。
在第四段录像里,接受访谈的也是个普通人,但在采访的过程中,他表现得非常紧张。他和第二段录像中那位紧张的成功人士一样,也不小心把桌子上的咖啡杯弄倒了,咖啡把主持人的裤子淋湿了。
等这四段影像播放完,艾略特·阿伦森要求测试者从这四位被采访对象中选出两个人,一位他们最喜欢的,另一位是他们最不喜欢的。
测试结果是,几乎所有人都把“最不受欢迎者”的称号送给了最后一位,那个打翻了咖啡杯的普通人。而被认为最受欢迎的对象,并不是第一位表现堪称完美的成功人士,而是同样出色却临场表现紧张、不慎将咖啡杯打翻的第二位成功人士,他的得票率高达95%!
出丑效应分析
艾略特·阿伦森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实验的结果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人们虽然乐于亲近那些表现突出、成就出众的人士,但是这些精英们因为自身傲人的成绩,在引起别人钦佩、赞叹的同时,也会让人产生不安全感和距离感,而一旦有了距离感,亲切感就会随之下降。比如,曾经热映的电影《芳华》,其中的男主人公刘峰,他一直都是单位里的先进个人,集各种光环和荣誉于一身。虽然他乐于助人、质朴善良,但当他向自己暗恋的对象吐露真情时,对方却拒绝了他。当时的台词儿是:“谁让他是活雷锋啊!”按剧情的描述,女主人公确实爱慕虚荣,有嫁入高干豪门的想法,但向自己表白的居然是“活雷锋”,跟“雷锋”谈恋爱,想想也确实挺别扭的!因为刘峰近乎完美的个人形象更适合被赞赏、被敬仰,而不是被爱。人们对这样的“完人”不是真正地接纳和喜欢,而是有距离地敬而远之或敬而仰之。正如《论语·子罕》中所写:“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这段话体现了颜渊对自己老师孔子的敬仰、崇拜之情,恐怕很难和“喜欢”联系在一起。
另外,人有自我保护的本能。虽然多数人都喜欢有才能的人,而且一般来说,对方的才能与他被喜欢的程度往往成正比关系。但是,什么事情都有一个限度,如果某人的能力太强,太过突出,以至于让我们感到自己被映衬得卑微无能,自身的价值受损,那么我们首先要做的一定是自我价值的保护,离这些“高大全”、“伟光正”们越远越好!
上面的实验中,成就平平、表现拙劣的被采访对象不被人们接受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同为优秀的成功人士,人们更能接受的是那个意外“出丑”的,虽然这个看似不大的小失误让他的形象不再完美,但也有效减轻了他自身傲人的成就与光芒带给人们的无形压力。打翻一杯咖啡的举动成功地增强了他自身的吸引力,获得了更多人的认可与接纳。
当某些人的表现完美无瑕时,一般人就会感到他不够真实,难以亲近,进而影响他的亲和力。反之,一些小的瑕疵、错误的出现,有助于拉近人们之间的关系。艾略特·阿伦森将这一现象称为“出丑效应”。社会心理学课程的老师在课上给笔者讲过他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他上大学的时候,心理学课是一位泰斗级别的专家讲授。第一天上课,大家都早早来到了教室,满心崇敬地等待聆听专家的教诲。没想到的是,这位专家刚一进门,就摔了个大马趴,书本散落一地!看着他慌乱起身的滑稽样子,班里学生都忍不住笑了。之前心中对专家的那种敬畏、紧张的感觉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轻松与亲和。可是,当笔者的老师后来和他的学长提到这件事儿的时候,学长竟然一脸惊讶:当初给我们第一天上课的时候他也摔了!
出丑效应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出丑效应”告诉我们,如果你已经是一个强者,请不要为了追求“锦上添花”的效果而太过于“包装”自己。适当地“示弱”,适度地暴露出一些无关大局的“小瑕疵”,反而会帮你赢得更多人的认可与喜欢。在项目工作中,恰当、合理地运用“出丑效应”,能有效提升项目经理的个人魅力。通常,那些工作经验丰富并得到领导信任的人被任命为项目经理。由于这些人一般没有更高的行政职务或级别,实际权力有限,因此他们自身的出色表现往往是赢得团队成员信任与服从的重要原因。
有些项目经理,特别是那些能力强、水平高的项目经理,特别看重自己的威信(威严、被信任)。他们要么事事谨小慎微,生怕小的纰漏影响自己的形象;要么自以为是,听不得不同的声音,甚至有了失误也不能坦诚地承认,而是千方百计地推诿、掩饰,担心自己的权力、地位受到挑战,其结果反而不能得偿所愿。反之,如果能表现得更亲民一些,多多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给别人更多的表现机会,甚至偶尔出现几个无关大局的小错误,勇于承认并改正,往往更有助于拉近自己和团队成员之间的距离,获得大家的接纳与认可。请记住:不完美,才更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