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度原点是如何确定的?

来源 :文史博览·文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fengan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最早建于1676年。它成为全世界最负盛名的天文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人们在这里找到了世界通用的“经度”。
  格林尼治天文台第一个研究出了简易测定航海中船舶方位的方法。测定位置需要两个参数:经度和緯度。海员们很早就懂得在夜间比照北斗星的高度角推算纬度,可是经度的计算要难得多。精确的海图出现之前,航海家只能用罗盘、铅垂线或大致估计的船速来确定自己的地理位置,很不可靠。因此,在15世纪航海事业走向常规化的时候,随时测定船舶的位置就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也成了当时欧洲各国科学家竞技的焦点。
  格林尼治天文台最初的使命是:观测星空,绘制完整的星空图。这样人们就可以按照星空图来测定船舶所在地的经度。但这是一个费时费力、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和专业观测工具与地点的工作。星空图绘制工作还没有完成的问题在18世纪初终于从“不便”演变成了“灾难”。
  1707年10月,4艘英国海军的船只因为定位混乱,在西西里岛附近相撞,死亡2000多人,震惊世界。英国议会就此成立了“经度委员会”,悬赏2万英镑征集确认经度的简易办法。
  早在1530年就有科学家指出:只要带上一座钟,让它从航海开始时保持准确的走时,到一个新地方后,把这座钟的时间和当地的时间比较,利用时差就可以测算两地的经度差,也就可以求得一个地方的经度。但当时的钟表要靠钟摆的摆动来计算时间,航行的船只无法保持水平,船一晃,钟摆一歪,时间就“不见”了。
  这个当时并不可行的想法却为后来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思路:只要有准确的计时工具,就可以在任何地方轻松地计算经度。1730年,钟表匠约翰·哈瑞森走进了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大门,拜会当时的台长,也就是哈雷彗星在西方的发现者——埃德蒙·哈雷。哈雷接纳了他。此后的29年里,哈瑞森用机械齿轮制作出了4代不需钟摆的计时器。他的第四代产品在62天的航行中仅仅出现了5秒的误差,完全可以用来计算经度。哈瑞森在80岁时终于获得了英国“经度委员会”所设立的那笔巨额奖金。
  在星空图和精密钟表的双重帮助下,1767年,根据格林尼治天文台提供的数据绘制的英国航海历出版了。这份航海历上规定的零度经度线就是通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那时,离开伦敦准备远航的人们都会带着自己的表到格林尼治天文台来,请天文台对表进行一个月的测试。在告别伦敦的时候,船只也会经过格林尼治,用0度经线的时间对一次时,再驶向茫茫大海。
  但并非所有国家都愿意使用英国的天文台做经度原点。直到19世纪,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在航海业上的垄断地位和遍及世界的殖民地,都加快了格林尼治零度经线在全球的普及。1850年,美国政府决定采用格林尼治子午线。1853年,俄国海军大臣宣布使用格林尼治子午线。
  到了1883年,全世界已经有90%以上的航海家用格林尼治经线做标准来计算经度。1884年,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国际经度会议把经过格林尼治的经线正式确定为零度经线、世界时间计量和经度计量的标准子午线——“本初子午线”。
其他文献
在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的21世纪,党中央高屋建瓴,适时提出了“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口号,成为新世纪我国科技事业的指向标。在“自主创新”的引导下,我国科技事业短短几年内取得了飞速发展,一次次令世界赞叹,我们不由地相信在未来的世纪里,中国的自主创新之路将越走越宽广,越来越辉煌!  本章重点关注2005年以来我国科技事业的辉煌成就,特别是在自主创新上我们取得的各项重大突破。青藏铁路、“神一”到“神
有段时间,在阅读有关毛泽东的著作时,想起了1993年毛泽东主席100周年诞辰前后,我几次与李讷相见时的情景。“能过稳定简朴的生活就非常满足了”  1993年,因为当时我是北京地区湘潭经济科技顾问团成员的缘故,所以受时任湘潭市委副书记、市长孔令志的委托,邀请李讷等毛主席的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去湘潭,参加纪念毛主席100周年诞辰的文艺演出活动。  我初次去李讷家是1993年11月初。在去李讷家的路上,我
“寻回犬”让电脑不怕丢    笔记本电脑是不少人工作生活的重要伙伴,一旦丢失会带来很多麻烦。因此美国一家公司开发出名为“寻回犬”的软件,恰似一条训练有素、能迅速找到猎物的良犬,帮人们找到丢失或被盗的“本本”。  安装“寻回犬”软件后,笔记本电脑一开机就会在屏幕上显示主人的联系方式以及一句问候语。问候语内容可以随意设置,如“50美元奖励送我回家的好心人”。公司总裁称,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信息足够让一个
华北军第五十九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碑祭扫现场  1931年,日本人“没费一枪一弹”占领了整个东北,当时日本国内沸腾了,觉得日本关东军天下无敌,中国人不堪一击。但当他们企图继续南下进犯时,却碰到了中国军队最惨烈的抵抗。死战怀柔  1933年年初,已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的日军又向华北进犯,中国军队在热河、长城一线奋起反击。除了非嫡系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等部队外,部分中央军部队亦开赴长城关口御敌,予日军以很
吴凯,一位执着的民间发明家,2005年3月,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防撞防沉安全轮船》专利证书。2006年元月获得了《磁浮力发动机》专利证书;如今,又申报了《人造天梯及太空列车》发明专利,正式向人类社会的梦想发起进攻。    只有善于发现,才能不断创新    被誉为“工人发明家”的吴凯是中原油田第九社区的一名普通司机。工作中,他爱岗敬业,踏实肯干,以突出的成绩多次荣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八小时
清雍正三年(1725),王杰出生在陕西韩城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王杰从小聪颖敏捷,虽家境贫寒,但刻苦好学。曾师从关中名儒孙景烈。孙景烈,关中著名学者,官至翰林院大学士。在孙景烈的悉心教导下,王杰学业突飞猛进。  乾隆十八年(1753),29岁的王杰以出众的学识被荐拔为贡生,授职蓝田县教谕(县学学官,掌管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但因俸禄微薄,难以养家,王杰只好辞职,先后投奔两江总督尹继善、江苏巡抚陈宏
中国科学家研制出极其细微的“有序纤维”    中国科学家日前利用先进的“电纺丝”技术,制备出具有复杂可控图案化和编织结构的电纺丝纤维支架材料。科学家比喻道,采用这种工艺,人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把纳微米级的纤维编织出“中国结”这样复杂有序的图形。  这种十分细微的“有序纤维”可用于制造更为先进的“人工血管”、“人工骨骼”等临床替代品。目前,国际材料科学界顶尖杂志《先进材料》已发表这一重大成果。
奇特防弹凝胶头盔    英国科学家最近成功地发明了一种名为“D30”的凝胶状物质,并计划用这种物质来提升士兵头盔的防弹性能。正常情况下这种凝胶又轻又软,但在遇到来袭的子弹时会急剧变硬,能将弹片的冲击力减弱至少一半。  “D30”凝胶的发明者理查德·帕尔默介绍说,采用尖端纳米技术研制而成的“D30”凝胶表面看上去非常像是果冻,它可以被随意挤压成各种形状。在静止或者缓慢移动的状态下,这种凝胶的分子之间
摘要:生态翻译学是现代哲学、生态文明、文化发展促进下生成的一种前沿学科。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动投入到生态翻译学研究的进程中,生态翻译学的发展水平逐年进步。但与此同时,也有学者通过深入挖掘生态翻译学的本质发现,生态翻译学只是单一的将翻译融入于生态系统中,翻译学与生态学之间的融合发展并不紧密。本文主要对于生态翻译学在中西翻译研究中的学术定位开展研究,旨在为有效促进翻译学领域综合发展水平的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新材料有望让“穿墙术”成真    “穿墙术”是从来只存在于幻想世界中的“仙术”。不过,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近日完成的一项科研成果,有望让“穿墙术”成真。  项目负责人之一的罗旭东副教授说,这项科研成果的完成,基于一种自然界不存在的、人工制备的、具有特殊性质的复合材料——超颖材料。作为一种真正的“人工”材料,超颖材料不同于自然界材料都固有一种结构的特点,而可以由科学家随意改变组成这种材料最小单位的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