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下,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也得到了高度重视。教师作为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学习和素养发展的重要角色,需要发挥自身角色功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通用技术各项素养进行培养。本文从提供资料,帮助学生有效发展技术意识;创设情景,助力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发展;组织活动,助力学生工程思维得到锻炼;鼓励实践,助力学生物化能力得到提升四个方面对此展开深入讨论。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3-039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创新发展和人才战略不断的被强调,具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变得越来越受社会欢迎。这也符合新课标教学理念中对教师要培养出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能够更好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的要求。因此,高中通用技术学科教师应当顺应社会对人才要求的趋势,践行新课标教学理念,充分发挥教师引导教学的角色功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提供资料,帮助学生有效发展技术意识
教师对学生的通用技术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加适应现代技术文明的时代,让学生在所处的物质与技术并存的世界中,能够调整自身意识结构发展状态。因此,培养学生技术意识成为了教师对学生通用技术核心素养培养的最基础部分。技术意识是学生在应对某一个具体的技术领域内所掌握的能力,是学生形成对技术的能力、责任、安全意识等方面的重要意识和感受,教师可通过提供丰富的资料,来使学生的技术意识得到有效发展。
例如,教师在教学“走进技术的世界”单元内容时,就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展示了多个短视频和图片格式的大量资料。如教师为学生展示了我国历史上在数学、天文学、化学、农学、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重大技术发展及创造过程,让学生意识到了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能力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并成为了人类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动力,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中标志。此外,教师还结合当下实际,为学生展示了当代人类生活的多个领域的技术基础,让学生的技术意识得到了有效发展,为学生通用技术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创设情景,助力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发展
创新设计是指基于技术问题进行创新性方案构思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过程。这种能力的发展需要学生对研究和实践的项目具有一定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当在通用技术教学的开始,首先结合情景资料,让学生消除对创新设计方面的知识学习和实践的恐惧心理,同时产生兴趣。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就要贴合自身实际,与时俱进地搜集、整理更多的案例运用到教学中来,并将可以吸引学生兴趣的情景资料展示到课堂中来,结合所教知识引导学生专项能力发展。
例如,教师在教学“结构功能的实现”一课时,首先结合了学生少动手实践的特点,所以为了让学生首先消除对创新设计的恐惧心理,利用了情景资料展示的方法。央视CCTV-10《我爱发明》栏目中的发明和产品介绍成为了教师情景素材的重要来源之一。《我爱发明》栏目中的很多创新发明案例生动、鲜活,大多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不一定有高深的科技含量,但却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和实用性。且发明人对发明物品的介绍,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原理的简单。同时,学生也明白了创新设计主要在于人的善于观察和思考。因此,教师在教学“系统的结构”时,结合了“系统的分析”和“系统的设计”,来让学生们在参考教师利用多媒体所展示的情境资料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创意,让创新项目实现成为了可能。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其创新设计能力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三、组织活动,助力学生工程思维得到锻炼
工程思维是以系统分析和比较权衡为核心的,同时可以切实解决工程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和需要解决的一些列小的问题筹划性思维。但是最重要的,针对某一具体技术领域的问题进行要素分析、整体规划,和工程实现方法的建模、设计思维,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辅助学生提升自身工程思维的必要工具。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通用技术核心素养,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教师可组织活动让学生的工程思维在实际动手实践项目的过程中得到锻炼。
例如,教师在教学“走进工艺世界”一课时,就通过组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了实际工艺项目的制作,以此锻炼了学生的工程思维。教师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让每个小组学生通过讨论、合作,对“风筝制作”项目进行了研究实践。首先学生通过搜集相关信息,确定了要解决的问题,并了解了风筝的历史、类型、起飞原理等相关知识。然后,学生在动手实践前还做了基础性的设计方案,方案符合一般设计原则和相关设计规范。最后,风筝制作的一般流程和设计流程、识图认图画出设计作品草图、初步掌握“扎”、“糊”、“绘”等风筝制作的基本方法也由各个小组设计出来,并制作出了一个简易的风筝。学生通过参与动手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对风筝制作项目进行具体分析和流程设计的过程,这促进了学生工程思维的发展,也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四、鼓励实践,助力学生物化能力得到提升
物化能力是指将创意或方案转化为与之对应的有形物品或成品,并对其进行改进与优化的能力。物化能力是学生所有通用技术素养的基础部分。因此,教师在教学任何模块知识期间,都有培养学生物化能力的责任。
例如,教师在教学“理解控制系统”一课时,就通过分发实践用具的方式,让学生们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进行了对控制系统的理解和对各构成要素的记忆。教师分发了光敏开控制器、导线、电源、微型电动机。学生们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对“控制目的”、“控制手段”、“控制对象”等构成控制系统的要素进行了深刻理解。教师在教学动手实践类型知识期间也让学生进行多次动手实践。学生在参考基础知识到设计和实践成品的过程中,实现了物化能力的有效发展,这促进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高中通用技术教师要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需要對通用技术学科素养的构成进行深入理解,并结合所教知识对学生进行各素养的针对性的培养。教师需要丰富资料,让学生产生技术意识;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创新设计的兴趣;同时,教师应当重视引导学生实践,并在参与各类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创新设计能力、工程思维和物化能力的均衡、持续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通用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柏岩. 浅谈通用技术核心素养的构建[J]. 通讯世界,2016(18):242.
[2]丁良峰,丁婧. 基于真实活动的通用技术教学[J]. 江苏教育,2018(83):13-15.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3-039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创新发展和人才战略不断的被强调,具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变得越来越受社会欢迎。这也符合新课标教学理念中对教师要培养出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能够更好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的要求。因此,高中通用技术学科教师应当顺应社会对人才要求的趋势,践行新课标教学理念,充分发挥教师引导教学的角色功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提供资料,帮助学生有效发展技术意识
教师对学生的通用技术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加适应现代技术文明的时代,让学生在所处的物质与技术并存的世界中,能够调整自身意识结构发展状态。因此,培养学生技术意识成为了教师对学生通用技术核心素养培养的最基础部分。技术意识是学生在应对某一个具体的技术领域内所掌握的能力,是学生形成对技术的能力、责任、安全意识等方面的重要意识和感受,教师可通过提供丰富的资料,来使学生的技术意识得到有效发展。
例如,教师在教学“走进技术的世界”单元内容时,就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展示了多个短视频和图片格式的大量资料。如教师为学生展示了我国历史上在数学、天文学、化学、农学、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重大技术发展及创造过程,让学生意识到了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能力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并成为了人类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动力,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中标志。此外,教师还结合当下实际,为学生展示了当代人类生活的多个领域的技术基础,让学生的技术意识得到了有效发展,为学生通用技术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创设情景,助力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发展
创新设计是指基于技术问题进行创新性方案构思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过程。这种能力的发展需要学生对研究和实践的项目具有一定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当在通用技术教学的开始,首先结合情景资料,让学生消除对创新设计方面的知识学习和实践的恐惧心理,同时产生兴趣。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就要贴合自身实际,与时俱进地搜集、整理更多的案例运用到教学中来,并将可以吸引学生兴趣的情景资料展示到课堂中来,结合所教知识引导学生专项能力发展。
例如,教师在教学“结构功能的实现”一课时,首先结合了学生少动手实践的特点,所以为了让学生首先消除对创新设计的恐惧心理,利用了情景资料展示的方法。央视CCTV-10《我爱发明》栏目中的发明和产品介绍成为了教师情景素材的重要来源之一。《我爱发明》栏目中的很多创新发明案例生动、鲜活,大多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不一定有高深的科技含量,但却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和实用性。且发明人对发明物品的介绍,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原理的简单。同时,学生也明白了创新设计主要在于人的善于观察和思考。因此,教师在教学“系统的结构”时,结合了“系统的分析”和“系统的设计”,来让学生们在参考教师利用多媒体所展示的情境资料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创意,让创新项目实现成为了可能。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其创新设计能力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三、组织活动,助力学生工程思维得到锻炼
工程思维是以系统分析和比较权衡为核心的,同时可以切实解决工程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和需要解决的一些列小的问题筹划性思维。但是最重要的,针对某一具体技术领域的问题进行要素分析、整体规划,和工程实现方法的建模、设计思维,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辅助学生提升自身工程思维的必要工具。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通用技术核心素养,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教师可组织活动让学生的工程思维在实际动手实践项目的过程中得到锻炼。
例如,教师在教学“走进工艺世界”一课时,就通过组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了实际工艺项目的制作,以此锻炼了学生的工程思维。教师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让每个小组学生通过讨论、合作,对“风筝制作”项目进行了研究实践。首先学生通过搜集相关信息,确定了要解决的问题,并了解了风筝的历史、类型、起飞原理等相关知识。然后,学生在动手实践前还做了基础性的设计方案,方案符合一般设计原则和相关设计规范。最后,风筝制作的一般流程和设计流程、识图认图画出设计作品草图、初步掌握“扎”、“糊”、“绘”等风筝制作的基本方法也由各个小组设计出来,并制作出了一个简易的风筝。学生通过参与动手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对风筝制作项目进行具体分析和流程设计的过程,这促进了学生工程思维的发展,也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四、鼓励实践,助力学生物化能力得到提升
物化能力是指将创意或方案转化为与之对应的有形物品或成品,并对其进行改进与优化的能力。物化能力是学生所有通用技术素养的基础部分。因此,教师在教学任何模块知识期间,都有培养学生物化能力的责任。
例如,教师在教学“理解控制系统”一课时,就通过分发实践用具的方式,让学生们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进行了对控制系统的理解和对各构成要素的记忆。教师分发了光敏开控制器、导线、电源、微型电动机。学生们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对“控制目的”、“控制手段”、“控制对象”等构成控制系统的要素进行了深刻理解。教师在教学动手实践类型知识期间也让学生进行多次动手实践。学生在参考基础知识到设计和实践成品的过程中,实现了物化能力的有效发展,这促进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高中通用技术教师要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需要對通用技术学科素养的构成进行深入理解,并结合所教知识对学生进行各素养的针对性的培养。教师需要丰富资料,让学生产生技术意识;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创新设计的兴趣;同时,教师应当重视引导学生实践,并在参与各类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创新设计能力、工程思维和物化能力的均衡、持续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通用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柏岩. 浅谈通用技术核心素养的构建[J]. 通讯世界,2016(18):242.
[2]丁良峰,丁婧. 基于真实活动的通用技术教学[J]. 江苏教育,2018(83):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