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古典舞在50年代创立的过程中,吸取了戏曲、武术、民间舞蹈,并借鉴芭蕾中对自己所需要的有益部分,后形成为一种独特的风格传统并被保存下来。然而,舞蹈艺术是与时代进步、不断创新的,因此舞蹈教学方法就要通过深入思考、仔细研究,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为取得好的教学成绩不断找出取胜的突破口,继而进行立体扩展。那么,由于中国古典舞独有的舞种特性和自身的运动规律,其基训课作为培养中国舞蹈演员的基础训练课之一已经有了不可获缺的地位。本文就以基训课教学为例,分析浅谈芭蕾基训和古典舞基训在教学中的美学区别。
关键词:芭蕾;古典舞;基训
中图分类号:J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6-171-2
中国古典舞从50年代创立以来,吸取了戏曲、武术、民间舞蹈,并借鉴芭蕾中的有益成分,然后形成为一种独特的风格传统并被保存下来。经过50多年的研究与发展,中国古典舞独有的舞种特性和自身的运动规律,其在基训课中作为培养舞蹈演员的基础训练课之一,已经有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一、芭蕾基训和古典舞基训的不同之处
首先,关于舞蹈的外开性。外开性是芭蕾舞的特殊运动形式。“外开”是指舞者不论男女均需要从肩、胸、髋、膝、踝五大部位向左右对称的打开,尤其是两脚向外打开90度。这种外开不仅仅具有延长肢体的线条,使人体成为一种完全人为的纯粹审美对象的艺术,又有炫耀贵族气质的功能。但最重要的是具有使人体最大限度占领舞台空间的能力,运动的灵活能力、身体的平衡能力,为舞者的身体重心提供了一个更为有利的支撑面。这需要科学并有效地进行训练,比如,肩的外开。在教学中,老师应让学生感觉两肩肌肉向两旁打开、延伸,肩胛骨和锁骨向下放。如果只片面强调肩向后打开,就会导致学生背肩、挺胸塌腰,或者根本不强调舞蹈动作中肩外开的重要性,会导致学生在完成动作过程中出现抠肩或耸肩的现象。又如,两腿的外开,两腿应从髋关节转开,腿部肌肉、韧带同时向外旋转着用力,带动整条腿向外开,脚向外打开90度,膝盖、脚踝呈向旁方向。如果只是一直强调两腿打开,而不解释方法,有些学生就会一直在掰脚,而胯根、膝盖、脚踝仍是抠的,就会出现貌似两腿打开的假象,这样不但不会达到训练效果,还损伤自己的身体。
其次,关于肌肉的伸展。芭蕾舞的四大美学原则是“开、绷、立、直”。围绕着芭蕾舞的审美标准,它的运动规律也是遵循这个审美标准,肌肉的用力应是伸展的。拉长了的肌肉自然是细的、长的、紧的线条。因此,在训练中不能仅仅强调“肌肉收紧”,导致学生对肌肉训练进入误区,因为只注重“收紧”,而导致臀部、大腿根部和大腿部的肌肉成短纤维状,使肌肉僵硬,没有弹性,并且越练越发达、粗壮起来,从而破坏了形体的正确发展。
再者,“普利埃”动作的例子。蹲时,双腿的运动路线是向双脚尖方向打开着地下蹲,髋、踝关节的应用方向是向旁弯曲。起时,一方面,用脚和腿的力量推起;另一方面,躯干应从骨盆位置用力向上带动提起,双腿外开的使髋、膝、踝关节伸展到直立状态。“蹲”主要训练的是髋、膝、踝部关节的柔韧性,以使这三个关节的弯曲度更强。因此,在做蹲动作时一定要严格要求这三个关节的柔韧性和弯曲度。在教授蹲时,常常容易把注意力置放在膝关节部分,从而忽略了髋和踝关节,尤其是髋关节。髋关节一定是向旁边弯曲,也可以通俗地说是“向旁折断”。否则,学生就会出现抠跨的身体形态。
由此可见,芭蕾基训的美学原则是建立在训练中人体的外开和肌肉的伸展的基础之上,从而形成芭蕾舞特有的贵族气质及审美特征。
二、古典舞基训中的美学原则
(一)“以腰为轴”开发的思维意识
中国古典舞的用力方法和运动意识的特点就是“起于腰,达于梢”“以腰为轴,以胯为本,以脚为根”。在这简单的几个字中,却蕴藏着深刻的含义。“以腰为轴”,就是在人体部位中,以腰眼部位为身体的中心点,上下可大致分为上半身运动和下半身运动,左右又可分为身体的左半面和右半面,气沉丹田,以腰发力,并为中心,身体各部位都可做区域性的运动,而组成到一起时,又是一个协调的整体。它是古典舞用力的精髓,从固定的舞姿到动作与动作间的连接,无一处不体现这一要领。在意识方面,第一,“以腰为轴”形成了“圆”的形态和动作路线,因此开发了学生对“圆”的意识。第二,“走上留下,走下留上”“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意识,便是“以腰为轴”发力运动的又一表现。第三,“以腰为轴”代表着“合力”的运用,是全身性整体的运动,开发学生在动作中的整体意识,同时又锻炼了学生各部位配合的协调性与灵活性,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地灵敏、开放,注重动态感与立体感的意识。
“斜探海”就是一个舞姿的典型例子,腰为中心,在立身射雁的基础上,上身加旁提和敞胸,下身动力腿向正后“别”。因此,上身和下身在左右方向是横拧,往一起“回圈”的感觉,是典型的古典舞“留下身,走上身”的动势,并有“静中有动”的意识。又因上身的旁提加敞胸,给整个舞姿增加了动态感和立体感,脚尖与头两头往斜上方无限延伸“圈”起来,要求螺旋的内在感觉,在此便要求学生“圆”的意识。另外,“风火轮”则是身体各部位相配合的一种多元素综合性训练,以腰为运动的中心,对手臂、肩关节、腰,甚至对重心及全身的协调都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手段。对“风火轮”进行分解,在不同的方位上静止,就可以产生多种造型形态。它强化了上身腰的拧、倾、旁提拧、翻拧等诸多元素,又强调下半身重心的移动。在这过程中,就开发了学生“走上留下,走下留上”的意识。同时,完整的风火轮从外观上看应是一个立体的圆,头、胸、腰都要随着手臂及重心的移动走立圆路线。在做动作时,学生就应时刻提醒着自己“圆”的意识,又要做出立体感的效果。
(二)“律”动势开发的思维意识
中国古典舞“律”,即动作自身的律动性和它遵循的规律,所开发的思维意识。“顺”劲在律中为“正律”,动作流畅、通顺则能一气呵成,犹如行云流水般。此外,中国古典舞还十分重视“不顺则顺”的“反律”,为了达到令观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一个动作或动势的走向似乎是往左的,突然急转至右。这种“反律”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产生舞蹈千变万化的动感。从具体动作上来看,古典舞还有“一切从反面做起之说”的意识。即“逢冲必靠、欲左先右、逢开必合、欲前先后”的运动规律,也正是这些独特的规律使得古典舞具有了别样的气质。例如,燕子穿林和青龙入水。燕子穿林是由云间转腰开始,经穿胸刺肋、盘腕转身用摆扣步流动起来的动作。青龙入水则是风火轮在做到斜后上方时,接穿胸刺肋到卧鱼或弓箭步,形成入水的感觉。然而,无论是顺水推舟的顺势,还是方向相反的逆向动势,抑或是特有的“从反面做起”,都使学生在思维和意识方面得到开发。
由此可见,中国古典舞的博大精深,就体现在它的“形神兼备”,这是要通过自觉的意识、意念、感觉来支配舞蹈动作,而不是盲目地、程式化地去完成动作。学生在学习古典舞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其“形”去真切、通透地体会其“神”,通过动作要求开发思维和意识,再使意识支配和美化舞蹈动作,达到认识的二次飞跃。最终达到古典舞的训练要求和目的。这也是古典舞基训和芭蕾基训在训练上的根本差异。
总之,舞蹈艺术是与时代俱进,不断创新的。舞蹈教学方法就要通过深入思考、仔细研究,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为取得好的教学成绩,不断找出取胜的突破口,继而进行立体扩展,理出一条条理性化、系统化、通向未来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高云.舞蹈解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吕艺生.舞蹈美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孙娟娟,江苏省戏剧学校舞蹈科讲师,二级演员。
关键词:芭蕾;古典舞;基训
中图分类号:J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6-171-2
中国古典舞从50年代创立以来,吸取了戏曲、武术、民间舞蹈,并借鉴芭蕾中的有益成分,然后形成为一种独特的风格传统并被保存下来。经过50多年的研究与发展,中国古典舞独有的舞种特性和自身的运动规律,其在基训课中作为培养舞蹈演员的基础训练课之一,已经有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一、芭蕾基训和古典舞基训的不同之处
首先,关于舞蹈的外开性。外开性是芭蕾舞的特殊运动形式。“外开”是指舞者不论男女均需要从肩、胸、髋、膝、踝五大部位向左右对称的打开,尤其是两脚向外打开90度。这种外开不仅仅具有延长肢体的线条,使人体成为一种完全人为的纯粹审美对象的艺术,又有炫耀贵族气质的功能。但最重要的是具有使人体最大限度占领舞台空间的能力,运动的灵活能力、身体的平衡能力,为舞者的身体重心提供了一个更为有利的支撑面。这需要科学并有效地进行训练,比如,肩的外开。在教学中,老师应让学生感觉两肩肌肉向两旁打开、延伸,肩胛骨和锁骨向下放。如果只片面强调肩向后打开,就会导致学生背肩、挺胸塌腰,或者根本不强调舞蹈动作中肩外开的重要性,会导致学生在完成动作过程中出现抠肩或耸肩的现象。又如,两腿的外开,两腿应从髋关节转开,腿部肌肉、韧带同时向外旋转着用力,带动整条腿向外开,脚向外打开90度,膝盖、脚踝呈向旁方向。如果只是一直强调两腿打开,而不解释方法,有些学生就会一直在掰脚,而胯根、膝盖、脚踝仍是抠的,就会出现貌似两腿打开的假象,这样不但不会达到训练效果,还损伤自己的身体。
其次,关于肌肉的伸展。芭蕾舞的四大美学原则是“开、绷、立、直”。围绕着芭蕾舞的审美标准,它的运动规律也是遵循这个审美标准,肌肉的用力应是伸展的。拉长了的肌肉自然是细的、长的、紧的线条。因此,在训练中不能仅仅强调“肌肉收紧”,导致学生对肌肉训练进入误区,因为只注重“收紧”,而导致臀部、大腿根部和大腿部的肌肉成短纤维状,使肌肉僵硬,没有弹性,并且越练越发达、粗壮起来,从而破坏了形体的正确发展。
再者,“普利埃”动作的例子。蹲时,双腿的运动路线是向双脚尖方向打开着地下蹲,髋、踝关节的应用方向是向旁弯曲。起时,一方面,用脚和腿的力量推起;另一方面,躯干应从骨盆位置用力向上带动提起,双腿外开的使髋、膝、踝关节伸展到直立状态。“蹲”主要训练的是髋、膝、踝部关节的柔韧性,以使这三个关节的弯曲度更强。因此,在做蹲动作时一定要严格要求这三个关节的柔韧性和弯曲度。在教授蹲时,常常容易把注意力置放在膝关节部分,从而忽略了髋和踝关节,尤其是髋关节。髋关节一定是向旁边弯曲,也可以通俗地说是“向旁折断”。否则,学生就会出现抠跨的身体形态。
由此可见,芭蕾基训的美学原则是建立在训练中人体的外开和肌肉的伸展的基础之上,从而形成芭蕾舞特有的贵族气质及审美特征。
二、古典舞基训中的美学原则
(一)“以腰为轴”开发的思维意识
中国古典舞的用力方法和运动意识的特点就是“起于腰,达于梢”“以腰为轴,以胯为本,以脚为根”。在这简单的几个字中,却蕴藏着深刻的含义。“以腰为轴”,就是在人体部位中,以腰眼部位为身体的中心点,上下可大致分为上半身运动和下半身运动,左右又可分为身体的左半面和右半面,气沉丹田,以腰发力,并为中心,身体各部位都可做区域性的运动,而组成到一起时,又是一个协调的整体。它是古典舞用力的精髓,从固定的舞姿到动作与动作间的连接,无一处不体现这一要领。在意识方面,第一,“以腰为轴”形成了“圆”的形态和动作路线,因此开发了学生对“圆”的意识。第二,“走上留下,走下留上”“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意识,便是“以腰为轴”发力运动的又一表现。第三,“以腰为轴”代表着“合力”的运用,是全身性整体的运动,开发学生在动作中的整体意识,同时又锻炼了学生各部位配合的协调性与灵活性,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地灵敏、开放,注重动态感与立体感的意识。
“斜探海”就是一个舞姿的典型例子,腰为中心,在立身射雁的基础上,上身加旁提和敞胸,下身动力腿向正后“别”。因此,上身和下身在左右方向是横拧,往一起“回圈”的感觉,是典型的古典舞“留下身,走上身”的动势,并有“静中有动”的意识。又因上身的旁提加敞胸,给整个舞姿增加了动态感和立体感,脚尖与头两头往斜上方无限延伸“圈”起来,要求螺旋的内在感觉,在此便要求学生“圆”的意识。另外,“风火轮”则是身体各部位相配合的一种多元素综合性训练,以腰为运动的中心,对手臂、肩关节、腰,甚至对重心及全身的协调都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手段。对“风火轮”进行分解,在不同的方位上静止,就可以产生多种造型形态。它强化了上身腰的拧、倾、旁提拧、翻拧等诸多元素,又强调下半身重心的移动。在这过程中,就开发了学生“走上留下,走下留上”的意识。同时,完整的风火轮从外观上看应是一个立体的圆,头、胸、腰都要随着手臂及重心的移动走立圆路线。在做动作时,学生就应时刻提醒着自己“圆”的意识,又要做出立体感的效果。
(二)“律”动势开发的思维意识
中国古典舞“律”,即动作自身的律动性和它遵循的规律,所开发的思维意识。“顺”劲在律中为“正律”,动作流畅、通顺则能一气呵成,犹如行云流水般。此外,中国古典舞还十分重视“不顺则顺”的“反律”,为了达到令观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一个动作或动势的走向似乎是往左的,突然急转至右。这种“反律”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产生舞蹈千变万化的动感。从具体动作上来看,古典舞还有“一切从反面做起之说”的意识。即“逢冲必靠、欲左先右、逢开必合、欲前先后”的运动规律,也正是这些独特的规律使得古典舞具有了别样的气质。例如,燕子穿林和青龙入水。燕子穿林是由云间转腰开始,经穿胸刺肋、盘腕转身用摆扣步流动起来的动作。青龙入水则是风火轮在做到斜后上方时,接穿胸刺肋到卧鱼或弓箭步,形成入水的感觉。然而,无论是顺水推舟的顺势,还是方向相反的逆向动势,抑或是特有的“从反面做起”,都使学生在思维和意识方面得到开发。
由此可见,中国古典舞的博大精深,就体现在它的“形神兼备”,这是要通过自觉的意识、意念、感觉来支配舞蹈动作,而不是盲目地、程式化地去完成动作。学生在学习古典舞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其“形”去真切、通透地体会其“神”,通过动作要求开发思维和意识,再使意识支配和美化舞蹈动作,达到认识的二次飞跃。最终达到古典舞的训练要求和目的。这也是古典舞基训和芭蕾基训在训练上的根本差异。
总之,舞蹈艺术是与时代俱进,不断创新的。舞蹈教学方法就要通过深入思考、仔细研究,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为取得好的教学成绩,不断找出取胜的突破口,继而进行立体扩展,理出一条条理性化、系统化、通向未来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高云.舞蹈解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吕艺生.舞蹈美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孙娟娟,江苏省戏剧学校舞蹈科讲师,二级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