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新的课程标准对生物学教学里的生命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针对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进行了探索,旨在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关键词:中学生物教学;生命教育;目标和路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为广大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消极因素也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少数未成年人生命的丧失,生命意识的淡漠、生命意义的迷失影响了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这些警示我们学校生命教育已经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课题,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已经是学生成长过程最为需要的教育。作为一名生物教学工作者,如何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贯穿生命教育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一、对中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1、新课程标准对生物课程的要求
以前的生物教学过于重视传授生物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的备课、上课都以学生是否掌握书本知识和能否通过各式各样的考试为目标,很少考虑将生物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健康结合起来,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现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要求,生物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有关的知识,还要促进其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让学生学会珍爱生命、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等。也就是说,新的课程标准对生物学教学里的生命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使教师更多的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为生物学科所特有的教学内容的生命性注入更多的活力与乐趣。
2、中学时期是进行环境教育及生命教育的关键时期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生活习惯和智能,3岁前形成50%,6岁前形成80%,到20岁时进入成人阶段,可以继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养成的行为意识却“本性难移”了。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世界观、道德观、个性品质等思想意识大都在中学时期发展稳定。这个时期是对中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及环境教育的关键时期。中学生是我国的未来,是21世纪的希望,青少年时期正是学习文化知识、形成思想观念的重要时期,也是学习环境保护知识、生命知识的有利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及环境教育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中学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通过有关生命基本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理解生命来之不易、生命最宝贵,使学生端正生命观的态度,明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而建立爱惜生命、尊重生命的信念,从而养成关爱生命的行为。尊重生命不仅是尊重自己的生命,还要像尊重自己的生命一样来尊重他人的生命。尊重生命应该是一种道德坚持,是做人一辈子的坚持。爱惜生命,不仅爱惜自己的生命,还要珍爱他人的生命,包括宇宙间万物之生灵。同时,让学生理解人与环境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生命的存在也需要有良好的自然环境,进而懂得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及大自然的节奏与规律性,以维持一个永续、平衡的自然生态。具体来讲:
1、敬畏生命教育了解人体的构造与各器官的功能、分娩过程及染色体对遗传特征的决定作用。认识生与死的意义,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懂得尊重生命。积极锻炼身体,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会文明上网,学会拒绝烟酒和毒品,掌握预防艾滋病的方法。认识友情与爱情的区别和联系,建立自然美好的性别角色形象。学会健康的异性交往。学会用恰当的方法保护自己,避免受到性伤害,防止性骚扰。理解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珍惜水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2、安全法制教育
安全教育主要学习必要的预防意外伤害和在困境中求生的技能,在困境中能够正确选择应对措施,了解常见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做好自我防护并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从交通和消防安全着手,达成教育目标,并逐步深入,提高学生关注自身和他人安全的意识和技能。法制教育着重进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教育,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守法用法意识,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使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
3、心理健康教育
学会与人为善,学会感恩,学习与他人沟通和交往的技巧,培养与他人的合作精神。学习调节和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能够承受挫折与压力,钦佩顽强的生命。培养积极的自我认同,包括自尊自信、自我评价意识和社会角色认同。学会自我悦纳。帮助学生明白自己的独特性,努力去做自己。鼓励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努力从各方面找出真实的自我。
4、理想与创新教育
生命过程是不断激发个体生命的本性和创造力的过程,生命教育必须关注生命个体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提高。生命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并努力做到理想与现实的吻合,使自我实现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帮助青年学生具备艰苦奋斗的精神境界,以顽强的毅力,付出艰辛的劳动,开拓创新,实现理想,焕发生命本身的光彩。
三、在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
1、进行恰当的课堂渗透
生物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主要渠道,生物学本身就生物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主要渠道,生物学本身就是关于生命的科学,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具有很大的空间。老师应充分挖掘高中生物课程中的相关教学内容,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例如: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大量的生物生长、发育的内容,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知识让学生体会到生物顽强的生命力、生命来之不易,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命的情感。
2、采用多媒体教学,进行生命教育
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投影,电影、Flash动画等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获取大量可视的信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多媒体技术具有可视性、趣味性和针对性的特点,可以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的形象感染,有利于激发他们对生命知识的强烈兴趣和渴望探究的动机。如在学习有关章节时,可以选择性地让学生观看相应的教育影片或欣赏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健康有意义的影视,如在“生物的起源和生物进化”一节中,运用多媒体展示生命起源和生命进化的主要历程,让学生认识生命产生的艰难和漫长。
3、充分利用课外阅读资料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必修第一册)教材的每一节后面都会有相应的“课外读”板块,而这里面就有一些是目前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并且都与“关爱生命”这主题有关,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课外读”板块所包含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例如在教材上101页有课外读《克隆哺乳动物》一文,在学习这里的时候,教师利用课外补充资料介绍克隆技术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使学生了解应用克隆技术治疗人类的遗传病,抢救濒危物种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均体现了人类所开发的高新技术不仅仅是为了关爱人类自己的生命,而且还体现了人类对其他生物生命的关爱。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克隆人”所引发的生命伦理问题:引导学生“是否应该进行人体克隆”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体会生命的真谛,提升生命的意义,从而端正自己生命观态度,促成健康的关爱生命行为。
4、利用各种“纪念日”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5月31日“世界无烟日”,对学生进行吸烟危害健康的教育,告诫学生不要吸烟;6月5日“世界环境日”,对学生进行热爱花草树木、关注生存环境的教育;6月26日“国际禁毒日”,给学生介绍吸毒容易上瘾,不能自拔。吸毒者不仅毁灭自身,祸及家庭,还危害社会。因此,我们要远离毒品。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给学生介绍艾滋病的危害和传播途径。
关键词:中学生物教学;生命教育;目标和路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为广大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消极因素也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少数未成年人生命的丧失,生命意识的淡漠、生命意义的迷失影响了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这些警示我们学校生命教育已经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课题,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已经是学生成长过程最为需要的教育。作为一名生物教学工作者,如何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贯穿生命教育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一、对中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1、新课程标准对生物课程的要求
以前的生物教学过于重视传授生物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的备课、上课都以学生是否掌握书本知识和能否通过各式各样的考试为目标,很少考虑将生物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健康结合起来,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现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要求,生物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有关的知识,还要促进其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让学生学会珍爱生命、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等。也就是说,新的课程标准对生物学教学里的生命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使教师更多的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为生物学科所特有的教学内容的生命性注入更多的活力与乐趣。
2、中学时期是进行环境教育及生命教育的关键时期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生活习惯和智能,3岁前形成50%,6岁前形成80%,到20岁时进入成人阶段,可以继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养成的行为意识却“本性难移”了。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世界观、道德观、个性品质等思想意识大都在中学时期发展稳定。这个时期是对中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及环境教育的关键时期。中学生是我国的未来,是21世纪的希望,青少年时期正是学习文化知识、形成思想观念的重要时期,也是学习环境保护知识、生命知识的有利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及环境教育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中学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通过有关生命基本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理解生命来之不易、生命最宝贵,使学生端正生命观的态度,明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而建立爱惜生命、尊重生命的信念,从而养成关爱生命的行为。尊重生命不仅是尊重自己的生命,还要像尊重自己的生命一样来尊重他人的生命。尊重生命应该是一种道德坚持,是做人一辈子的坚持。爱惜生命,不仅爱惜自己的生命,还要珍爱他人的生命,包括宇宙间万物之生灵。同时,让学生理解人与环境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生命的存在也需要有良好的自然环境,进而懂得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及大自然的节奏与规律性,以维持一个永续、平衡的自然生态。具体来讲:
1、敬畏生命教育了解人体的构造与各器官的功能、分娩过程及染色体对遗传特征的决定作用。认识生与死的意义,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懂得尊重生命。积极锻炼身体,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会文明上网,学会拒绝烟酒和毒品,掌握预防艾滋病的方法。认识友情与爱情的区别和联系,建立自然美好的性别角色形象。学会健康的异性交往。学会用恰当的方法保护自己,避免受到性伤害,防止性骚扰。理解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珍惜水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2、安全法制教育
安全教育主要学习必要的预防意外伤害和在困境中求生的技能,在困境中能够正确选择应对措施,了解常见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做好自我防护并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从交通和消防安全着手,达成教育目标,并逐步深入,提高学生关注自身和他人安全的意识和技能。法制教育着重进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教育,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守法用法意识,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使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
3、心理健康教育
学会与人为善,学会感恩,学习与他人沟通和交往的技巧,培养与他人的合作精神。学习调节和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能够承受挫折与压力,钦佩顽强的生命。培养积极的自我认同,包括自尊自信、自我评价意识和社会角色认同。学会自我悦纳。帮助学生明白自己的独特性,努力去做自己。鼓励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努力从各方面找出真实的自我。
4、理想与创新教育
生命过程是不断激发个体生命的本性和创造力的过程,生命教育必须关注生命个体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提高。生命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并努力做到理想与现实的吻合,使自我实现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帮助青年学生具备艰苦奋斗的精神境界,以顽强的毅力,付出艰辛的劳动,开拓创新,实现理想,焕发生命本身的光彩。
三、在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
1、进行恰当的课堂渗透
生物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主要渠道,生物学本身就生物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主要渠道,生物学本身就是关于生命的科学,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具有很大的空间。老师应充分挖掘高中生物课程中的相关教学内容,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例如: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大量的生物生长、发育的内容,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知识让学生体会到生物顽强的生命力、生命来之不易,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命的情感。
2、采用多媒体教学,进行生命教育
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投影,电影、Flash动画等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获取大量可视的信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多媒体技术具有可视性、趣味性和针对性的特点,可以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的形象感染,有利于激发他们对生命知识的强烈兴趣和渴望探究的动机。如在学习有关章节时,可以选择性地让学生观看相应的教育影片或欣赏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健康有意义的影视,如在“生物的起源和生物进化”一节中,运用多媒体展示生命起源和生命进化的主要历程,让学生认识生命产生的艰难和漫长。
3、充分利用课外阅读资料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必修第一册)教材的每一节后面都会有相应的“课外读”板块,而这里面就有一些是目前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并且都与“关爱生命”这主题有关,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课外读”板块所包含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例如在教材上101页有课外读《克隆哺乳动物》一文,在学习这里的时候,教师利用课外补充资料介绍克隆技术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使学生了解应用克隆技术治疗人类的遗传病,抢救濒危物种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均体现了人类所开发的高新技术不仅仅是为了关爱人类自己的生命,而且还体现了人类对其他生物生命的关爱。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克隆人”所引发的生命伦理问题:引导学生“是否应该进行人体克隆”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体会生命的真谛,提升生命的意义,从而端正自己生命观态度,促成健康的关爱生命行为。
4、利用各种“纪念日”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5月31日“世界无烟日”,对学生进行吸烟危害健康的教育,告诫学生不要吸烟;6月5日“世界环境日”,对学生进行热爱花草树木、关注生存环境的教育;6月26日“国际禁毒日”,给学生介绍吸毒容易上瘾,不能自拔。吸毒者不仅毁灭自身,祸及家庭,还危害社会。因此,我们要远离毒品。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给学生介绍艾滋病的危害和传播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