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跨文化理念视域下民族教育的发展应该注重接受并欣赏文化差异、尊重人的尊严和人的权利。各民族文化均有其特性,应相互尊重、相互学习,非主流文化应受到应有的重视。课程体系构建以尊重各民族文化平等为基准,有目标地实施平等教育。应充分认识各民族的传统教育习俗,对其文化价值与教育功能展开深入研究,并纳入现代学校教育体系,寻找出传统与现代对接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跨文化理念 多元文化 民族教育
一、跨文化与跨文化理念
跨文化是一种动态性的概念,指的是文化团体间的互动关系,主张对话交流和相互尊重。
跨文化理念的核心价值是接受并欣赏文化差异;尊重人的尊严和人的权利;各文化均有其特性,应相互尊重、相互学习;非主流文化也应受到应有的重视。跨文化理念超越了多元文化观,主要关注多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是促进各种文化在社会中平等交融的一种动态过程,使来自不同文化的学生能够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学习。
二、跨文化理念关照下民族教育意义的构建
(一)促进人类群体交流合作的民族教育文化使命
跨文化理念视域下的民族教育的首要选择,是将目标指向促进人类各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当下世界性的跨文化图景之下,任何文化都不可能倚靠人为的或先天的文化壁垒而孤立地与世隔绝,面临的是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交流与沟通。学校教育中对这一文化使命的渗透便是从目标、内容、途径做出相应的设计。例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力,即塑造学生在跨文化图景下关于多种文化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观念、知识和技能[1]。
(二)传统与现代相融共生的民族教育文化选择
美国学者沃尔特认为,没有接受本族文化教育的学生固然可能产生疏远感和无根感,但缺少主流文化教育的学生将会失去许多经济、政治和社会性的机会[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中指出:“如果各国想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他们就必须清楚他们过去是谁,现在如何,最后想要变成什么样子,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他们的未来。每一个民族都有它的根,它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渊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历史蒙昧时期,每一个社会都要尊重它的传统。一个民族必须了解自己的价值系统、信仰和其他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元素对于各民族成员认识自己、彼此相互交流至关重要。”[3]因此,在跨文化理念视域下,必须关注民族教育的民族性、地域性及面临文化选择时的矛盾性和双重性,强调客观、辩证地对待自己的文化,强调传统文化在特定文化语境下的新发展[4]。
三、跨文化理念下课程体系资源开发
跨文化理念下课程体系构建以尊重各民族文化平等为基准,有目标地实施平等教育,将跨文化理念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运用到民族文化课程构建中,使学生获得学业上的平等机会,满足所有学生发展的需求。
首先,大力开发民族文化课程。民族文化课程的开发要拓宽视野,不要局限于现有单一的民族文化课程。高校可以开办少数民族大学生感兴趣的民族语课程、民族体育课程、民族手工艺术课程等选修课程,满足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学习需求。
其次,丰富民族文化课程内容。民族文化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在吸收主流文化和国外先进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区域化的改革和创新,并突出本地区的民族特色,如在民族历史、文学、体育、艺术、美术和音乐等课程中融入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内容,体现民族语言、风俗、服饰、饮食、艺术特色,丰富民族文化课程的内容。
最后,民族文化课程开发和内容选择要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兴趣,适应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环境和民族地区的发展需要,同时要分析目前民族高等教育的成本与效益、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等,让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看到希望的曙光。
四、学校教育与学校外教育联动的制度变革
民族教育除了现代的、制度化的民族学校教育外,还大量存在其他种类的教育形态。这些不同类型的教育形态与民族生活融为一体,在民族教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至今仍然对民族人才的培养、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着深远的、不可替代的影响。不少民族早在现代民族学校教育系统创立、推行之前就有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传承和创造这些文化只能是与其民族文化相适应的民族教育。[5]所以,民族教育具有与普通教育相同的基本要求和育人目标,但同时具有更为宽泛的领域及不同的特殊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当前许多挂牌的民族学校,名义上是民族学校,但除了在办学经费上有相应的政策倾斜外,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民族学校培养民族人才的真正内涵。调查发现,在西部的一些民族学校,虽有少数学校补充了部分乡土教材作为教学内容,但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相关的内容却并未被纳入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如何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如何体现民族特色,如何实现服务当地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是当下民族教育发展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由此,提出跨文化理念视域下的民族教育发展,就是要构建一个和谐的、多元共生的空间场域,一个有助于系统内部各因素互动与整合的教育环境。民族教育这个环境的和谐,包括教育自身的和谐,即教育内部各要素如课程、教师、学生、校园文化之间的和谐。具体而言,跨文化理念视野下的民族教育应充分认识到各民族的传统教育习俗,对其在当代的文化价值与教育功能展开深入的研究,并纳入现代学校教育体系,寻找出一种传统与现代对接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孙杰远,徐莉.人类学视野下的教育自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6.
[2]陈时见,朱利霞.一元与多元:论课程的两难文化选择[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34.
[4]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88.
[5]张诗亚.祭坛与讲坛——西南民族宗教教育比较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 跨文化理念 多元文化 民族教育
一、跨文化与跨文化理念
跨文化是一种动态性的概念,指的是文化团体间的互动关系,主张对话交流和相互尊重。
跨文化理念的核心价值是接受并欣赏文化差异;尊重人的尊严和人的权利;各文化均有其特性,应相互尊重、相互学习;非主流文化也应受到应有的重视。跨文化理念超越了多元文化观,主要关注多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是促进各种文化在社会中平等交融的一种动态过程,使来自不同文化的学生能够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学习。
二、跨文化理念关照下民族教育意义的构建
(一)促进人类群体交流合作的民族教育文化使命
跨文化理念视域下的民族教育的首要选择,是将目标指向促进人类各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当下世界性的跨文化图景之下,任何文化都不可能倚靠人为的或先天的文化壁垒而孤立地与世隔绝,面临的是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交流与沟通。学校教育中对这一文化使命的渗透便是从目标、内容、途径做出相应的设计。例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力,即塑造学生在跨文化图景下关于多种文化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观念、知识和技能[1]。
(二)传统与现代相融共生的民族教育文化选择
美国学者沃尔特认为,没有接受本族文化教育的学生固然可能产生疏远感和无根感,但缺少主流文化教育的学生将会失去许多经济、政治和社会性的机会[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中指出:“如果各国想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他们就必须清楚他们过去是谁,现在如何,最后想要变成什么样子,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他们的未来。每一个民族都有它的根,它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渊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历史蒙昧时期,每一个社会都要尊重它的传统。一个民族必须了解自己的价值系统、信仰和其他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元素对于各民族成员认识自己、彼此相互交流至关重要。”[3]因此,在跨文化理念视域下,必须关注民族教育的民族性、地域性及面临文化选择时的矛盾性和双重性,强调客观、辩证地对待自己的文化,强调传统文化在特定文化语境下的新发展[4]。
三、跨文化理念下课程体系资源开发
跨文化理念下课程体系构建以尊重各民族文化平等为基准,有目标地实施平等教育,将跨文化理念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运用到民族文化课程构建中,使学生获得学业上的平等机会,满足所有学生发展的需求。
首先,大力开发民族文化课程。民族文化课程的开发要拓宽视野,不要局限于现有单一的民族文化课程。高校可以开办少数民族大学生感兴趣的民族语课程、民族体育课程、民族手工艺术课程等选修课程,满足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学习需求。
其次,丰富民族文化课程内容。民族文化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在吸收主流文化和国外先进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区域化的改革和创新,并突出本地区的民族特色,如在民族历史、文学、体育、艺术、美术和音乐等课程中融入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内容,体现民族语言、风俗、服饰、饮食、艺术特色,丰富民族文化课程的内容。
最后,民族文化课程开发和内容选择要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兴趣,适应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环境和民族地区的发展需要,同时要分析目前民族高等教育的成本与效益、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等,让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看到希望的曙光。
四、学校教育与学校外教育联动的制度变革
民族教育除了现代的、制度化的民族学校教育外,还大量存在其他种类的教育形态。这些不同类型的教育形态与民族生活融为一体,在民族教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至今仍然对民族人才的培养、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着深远的、不可替代的影响。不少民族早在现代民族学校教育系统创立、推行之前就有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传承和创造这些文化只能是与其民族文化相适应的民族教育。[5]所以,民族教育具有与普通教育相同的基本要求和育人目标,但同时具有更为宽泛的领域及不同的特殊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当前许多挂牌的民族学校,名义上是民族学校,但除了在办学经费上有相应的政策倾斜外,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民族学校培养民族人才的真正内涵。调查发现,在西部的一些民族学校,虽有少数学校补充了部分乡土教材作为教学内容,但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相关的内容却并未被纳入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如何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如何体现民族特色,如何实现服务当地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是当下民族教育发展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由此,提出跨文化理念视域下的民族教育发展,就是要构建一个和谐的、多元共生的空间场域,一个有助于系统内部各因素互动与整合的教育环境。民族教育这个环境的和谐,包括教育自身的和谐,即教育内部各要素如课程、教师、学生、校园文化之间的和谐。具体而言,跨文化理念视野下的民族教育应充分认识到各民族的传统教育习俗,对其在当代的文化价值与教育功能展开深入的研究,并纳入现代学校教育体系,寻找出一种传统与现代对接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孙杰远,徐莉.人类学视野下的教育自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6.
[2]陈时见,朱利霞.一元与多元:论课程的两难文化选择[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34.
[4]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88.
[5]张诗亚.祭坛与讲坛——西南民族宗教教育比较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