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问题的思考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long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比较差,而在教学中合理增加一些动手操作活动,可以使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本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分析了当前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和不足,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和看法。
  一、从思想上重视动手操作教学
  一些老师一味地强调操作的辅助性,认为动手操作相对于教学目标而言只是配角,仅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的一个手段,一旦教学目标达成了、重难点突破了,操作也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不会的可以动手试一试”是一些老师课堂上经常对学生说的话,表面上看,是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仔细想一想,是不是会有学生这样理解这句话的潜台词——“会做的就可以不用动手了,凡是动手的都是不会的”?这样一来,动手操作被一些学生所不屑也就成为很正常的事情了,于是培养操作意识、培养动手能力自然就无从谈起,更别指望学生在操作中能发现新问题并为之思考、探索了,这样的教学是肯定不会取得什么好的教学效果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误区呢?稍加思考也不难理解,老师们都知道,数学素养的内涵包括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几何直观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等,似乎找不到“动手操作能力”,所以我们在数学课上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时候就容易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素养的培养割裂开来,就会把动手操作仅仅当成培养数学素养的一个手段。但是如果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就自然能理解动手操作的重要性了。有人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动手教育’,这话不无道理,很多中国孩子的动手能力不容乐观,但我们一提“动手”,往往总爱拿劳动、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等學科说事儿,仿佛只有它们才能最直接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其实,在数学课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能否换个思维,在一些数学课堂上也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操作的好处,养成操作的意识,培养操作的良好习惯。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老师善于利用教材,把握好数学课上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每一个机会。
  二、提高动手操作教学的实效性
  在一些课堂上,虽然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多了,然而在这些动手操作中却出现了不少无效的操作现象,导致操作流于形式。如一次听课时,老师在教学高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为了让学生明白长方形的特征,让学生摸摸长方形模型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然而实际上,很多同学没有操作,而是直接在操作报告单上填上了结论。课后我问这些同学为什么不动手摸一摸,他们说:“生活中早就接触过长方体,它的特征早知道了,根本不需要摸,太浪费时间也太麻烦。”不少教师忽略了学生的知识起点,没有认真思考问题是否适合通过操作而思考,为了操作而操作,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导致操作失去意义、流于形式,自然这种动手操作实践也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和价值了。
  关于操作,在我们的课堂上还存在重点不够突出、材料选择不当、时间不够充裕、组织不够严谨等问题。由于课堂上的动手操作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长此以往,孩子会认为操作可有可无,忽视了操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日后遇到需要操作的也没有操作的意识或懒得操作了。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内容,合理有效地在数学学习中进行动手操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动手操作的实效性,发挥好动手操作的特点和功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
  三、及时地对动手操作活动进行评价和反思
  现实教学中,一些老师由于对操作学习结果的过分关注,而忽视了操作过程本身的重要性,对学生的操作过程关注不够,对于学生操作方法的闪光点不能及时发现,导致学生的成功体验得不到满足;再加上教师的不善反思,对学生的不愿意操作误认为是已经理解、不需要操作,甚至表扬这些学生“头脑灵活”、“抽象思维能力强”,久而久之,学生的操作热情慢慢减退,操作意识慢慢淡化了。
  所以,当课堂上学生动手操作的时候,教师一定要仔细巡视,及时掌握学生的操作情况,切不能在讲台前等着学生汇报结果。对于操作中存在问题的,应当指出存在的问题,作出中肯的评价,防止错误的再次发生;当学生操作成功时,教师应当及时地给予诸如“你真棒”、“你的动手能力真强”等激励性评价,使他们产生一种成功的情绪体验;对操作过程中有意外生成的闪光点的,可以在全班点评,让同学们分享,使全体学生都能感受到操作过程的美好、操作成功的喜悦。对学生的鼓励是对学生操作意识的一种激励,它会对学生的心理上产生一种震撼的作用。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离不开动手操作,我们广大数学老师在数学课上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从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把握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不断更新观念,让学生体会操作的好处,强化操作的意识,培养操作的能力,锻炼操作的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其他文献
修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生作文,教师改”,教师为改好一篇作文可谓“面面俱到”:字、词、句、段、篇、结构、中心,真是“篇篇皆辛苦”。为此许多语文老师一提批作文头就疼,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教师的这项工作是徒劳的,他们把老师花了大量心血精批细改的作文略一浏览就放到一边,部分能力差的学生甚至就读不懂老师的批语,读懂的学生也不知该如何改进,下次作文时同样的错误继续犯。这样,学生不
期刊
板图运用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兴趣、活跃思维、开发智力、锻炼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加深课堂印象、強化记忆效果等诸方面起着显著作用。要充分发挥板图的多种教育功能,教师必须在课前围绕教材精心设计、合理剪裁,从而使板图真正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形象语言,成为达到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  下面谈谈高中地理教学板图设计的几种策略:  一、着眼创意  创意设计是一种独创、新颖的艺
期刊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新课导入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激越浑厚,槌槌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的学习情境中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我从教十三年来,为了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要的教学方法就是激发情趣,注重新课导入。  一、
期刊
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出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既迅速又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地发展,提高教学效率,这就是情境教学。近年来,我在学习和领会一些先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侧重对历史教学创设情境做了一些初步而有益的尝试。实践证明,情境教学对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历史课发挥了重要作用,收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下
期刊
摘 要:小学课堂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才是最有效的?如何才能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本文就是从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入手,根据课堂实践和反思,提出了几点建立高效课堂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 课堂教学 高效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儿童读物作家锡德弗莱施曼指出:“教师要想在讲台上大讲特讲五十分钟而不引起学生们的紧张情绪和厌烦心理,这实在是太困难了。因此有必要来用一些幽默性、戏剧性的调节手法
期刊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  一、从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看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性  课堂是老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一阵地。可是一节课只有45分钟,我更深的体会是: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对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极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而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阅读的实践活动,在阅读教学活动中,阅读主体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唤醍直觉经验,从而重构读物的具体化形态。阅读教学是听、说、读、写中一个重要的基本环节,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训练学生的角色,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
期刊
摘 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更是一门艺术,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首要环节,它的优劣直接制约着一节课的成败得失。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体会,提出了几点小学数学教学中新课导入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课导入 策略  《教育心理学》指出:“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精心设计的
期刊
摘 要: 学困生的转化问题一直以来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当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难题。《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激励和关爱在教育教学中的实施,对帮助学困生重新树立信心振作起来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激励 关爱 小学学困生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关注学困
期刊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口语训练的要求是:“具有日常口头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个要求看似简单,但要做到实则不易。  作为一名参教二十年的语文教师,我对此深有感触。在口语训练中,有些学生要么无话可说,要么交际时表达不得体,语言单调、苍白,意思表达不清等。在不断的实践探究中,我逐步摸索出了一套“3+2”的口语训练模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