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不断增加,有关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处于起步晚但是发展快的局面,但就其结果却众说纷纭。我国究竟是否存在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以及假使存在,其效应是否促进经济发展等问题仍然是研究重点。本文利用我国2003年~201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借助OLS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研发投入、人力资本以及经济发展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确在我国存在,且有促进经济发展作用,但是东中西部存在不同。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研发投入;人力资本;经济发展水平
【中图分类号】F279
一、引言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为了谋求发展逐渐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发展中国家也借助对外投资项目,学习和引进东道主国家相关先进技术,这种活动进行的方式多是通过发展中国家的一些跨国公司对发达国家的投资行为,我们称这种活动为逆向技术转移,实现的方式多是利用技术溢出。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活动呈几何式增长,尤其是发展国家的代表——中国,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的统计数据,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1 456.7亿美元,居于全球第二。很多学者对于这种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活动爆炸式增长的发生归结于发展中国家通过这种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来获取国家逆向技术溢出。但是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是否真实存在,以及能否为母国带来技术突破、革新以及促进经济进步,仍旧存在着诸多疑问,至今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研究结论。
学者研究的重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能否与东道国的技术领跑者紧密合作,以此节约生产成本,获取积极的外溢效应;2.通过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和有关产业的合作,学习相关知识 ,从而获取反向外溢。本文通过对我国2003年~201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利用OLS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研发投入、人力资本以及经济发展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新兴经济体OFDI逆向技术效应逐渐走进了国际商务与国际经济学领域专家的视角,慢慢成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可是母国技术进步是否受到相关新兴经济体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首先是最早发现技术寻求型OFDI的存在,同时提出技术外溢思想的是日本学者Kogut和chang(1991)。Kogut和chang(1991)发现研发密集产业是日本对美国的OFDI的重点部分,主要的投资方式是合资,“技术寻求型OFDI”的概念由此而来。之后Potterie 和Lichtenberg(2001)利用13个工业化国家对内及对外直接投资数据,通过对比研究发现,OFDI东道国对母国产生了明显的反向技术溢出效应,这种猜想通过反向溢出与母国国内研发投资与OFDI流量正相关得到了证实。Branstetter(2006)通过研究也证实了OFDI提升母国全要素生产率和增加专利授权量,就表明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可是仍有部分学者研究得出的结论与之背道而驰。例如,Bitzer和Kerekes(2005)和lee(2006)通过实证研究得出OFDI并没有能够带来显著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对于以上国外的研究一般仅限于在母国为发达国家的研究。在国际技术溢出的框架内,研究渠道大多集中在中国对国际贸易和FDI,对OFDI为技术溢出渠道的研究少之又少,“走出去”政策提出以来,以及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飞速发展,我国学者也逐渐加大了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力度。因此,我国学者在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方面的研究有着起步晚但发展较快的特点。
杜群阳与朱勤(2004)认为发展中国家进行OFDI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行技术创新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支持。赵伟(2006)是最早开创性提出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机理的学者,并实证研究发现我国OFDI具有较为显著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李梅和金照林(2011)、阚大学(2010)、欧阳燕燕(2010)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得到了大致相同的结论。可是国内学者研究OFDI逆向技术效应对中国技术发展的影响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王英(2008)、邹玉娟和陈漓高(2008)、白洁(2009)等研究证实了OFDI逆向技术溢出并没有明显阻碍国内技术进步。
众多学者均得出了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省际效应存在,沙文兵(2012)通过實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全国范围存在正向的逆向溢出效应,特别是东部,同时,中部也存在逆向溢出效应,但是西部不显著。李梅和柳士昌(2012)的实证分析也证明了这个观点。文中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是通过吸收能力来分析的,测算指标主要有研究支出、人力资本和经济发展水平。本文依然用了我国2003~2013年的各省数据,通过首先进行全国范围分析,而后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分区域进行分析比较。
三、机理分析
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设立子公司,成功嵌套在东道国的创新体系中;第二阶段是子公司反馈先进技术和信息回母公司;第三阶段是消化吸收以及在国内发展新技术,带动同行业及相关行业发展。
实际上,需要通过公司、产业和国家三个层面来解释OFDI逆向技术溢出这个复杂的动态过程。
(一)公司层面
技术获取和技术吸收是公司层面的逆向技术溢出的首要阶段。而后经历技术反馈以及转化。技术的获取和吸收就是跨国子公司通过模仿、学习识别并获得新技术的同时也对东道国先进的制度设施以及成果进行利用。子公司反馈获取的先进技术和研究成果回母公司的过程称之为技术的反馈和转化,主要渠道有人员流动渠道和研究成果反馈渠道。OFDI企业通过在东道国以各种方式设厂达到本国与东道国员工之间技术交流的目的,以此产生的知识外溢来提升本国员工的技术创新水平。另一方面,子公司与母公司通过人才交流和研发成果共享以完成公司层面的逆向技术溢出。 (二)产业层面
产业层面的逆向技术溢出的传导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母公司对主同行业的竞争效应和示范作用,二是对相关行业的前瞻效应、旁侧效应和回顾效应。OFDI母公司技术水平的进步所带来的行业内竞争力的提升自然能够使行业内其他公司看到OFDI的显著效果,这就是所带来的示范效应。同样,母公司通过OFDI获得的领先技术优势会对同行业公司产生巨大竞争压力,迫使企业扩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研发。
(三)国家层面
母国某产业利用OFDI途径从东道国获得较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后,产业间的传导机制将会促使逆向溢出效应扩散到其他相关产业,提升母国整体技术水平的进步。
四、模型设置、变量选择以及数据处理
(一)实证模型
借鉴coe和helpman(2005)建立的经典国际R&D溢出模型:
模型(3)是在模型(1)的基础上添加人力资本交互项来验证人力资本与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之间的关系,但是从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这一项的系数为负而且不显著。首先我们知道人力资本是影响技术溢出的重要因素,但是根据其他学者的研究,认为只有母国的人力资本达到一定的门槛水平才能充分吸收OFDI带来的技术外溢,实现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可能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达到一个点后,人力资本水平在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促进会达到饱和,就是此时增加一单位的人力资本水平,所达到的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促进效果会远低于人力资源水平较低时一单位人力资本水平的增加所带来的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促进效果。而就我国现状而言,笔者认为可能是由于为跨过门槛值而导致的负相关。
模型(4)是在模型(1)的基礎上添加经济发展水平交互项来验证经济发展水平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该交互项中系数显著为正,这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实现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能促进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
综合来看,在区域层面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东部率先出现了显著的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且为正向作用。但是中西部的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并不显著。
表3、表4和表5的检验结果告诉我们,与中西部相比,研发投入显著正向的促进了东部OFDI逆向溢出效应的实现,研发投入对中西部的OFDI逆向溢出效应的实现起到了负作用。原因可能是东部相对于东西部经济、科技等硬实力方面都较为发达,因此位于东部的科研机构、科研设施和投入到东部的科研经费都远多于中西部。而且东部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对先进知识的吸收、转化以及再创造的能力都优于中西部。另一方面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中西部人力资本较差和技术的落后导致科研经费的利用效率低,成果转化率低。正是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导致研发投入在东部和中西部对OFID逆向溢出效应方面的作用背道而驰。
从模型(3)的实证结果我们可以发现,人力资本水平在东部和中西部对OFDI逆向溢出效应的作用与研发投入大体相似,对东部是正向的促进作用,对中西部是逆向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因为东部是人力资本充足,人才汇聚,相对技术吸收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强,且已经跨过门槛,从而展现出相对的促进作用。而中西部一直因为发展落后人才大量流失,人力资源水平也相对在一个较低的层次。
但从模型(3)的实证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发展水平对东部、中部和西部的OFDI逆向溢出效应的作用都是正向的促进作用,不同的是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OFDI逆向溢出效应的促进效果不同。东部相比较于中部和西部,经济发达、资源和人力资本充足,所以对国际研发溢出的吸收和转化能力也最强,因此在东部经济发展水平对OFDI逆向溢出效应的促进作用也是最强的。中部次之,虽然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对OFDI逆向溢出效应的作用也是正向,但是在三个地区里是最弱的。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以上所有分析,关于OFDI在中国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从研发投入、人力资本以及经济水平等方面进行分地区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如下:
1.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已经在我国存在,结果表明在地区方面的差异主要是东部相对中西部更为显著。2.研发投入、人力资本以及经济水平三个因素与我国现如今OFDI逆向技术效应的实现密切相关。
全国层面,我国现阶段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吸收得益于国内研发投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积极促进作用。但人力资本却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吸收起到了抑制的作用。
分地区层面,东、中、西部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贡献不同。在国内研发投入、人力资本和经济发展水平三个因素方面的促进情况也不相同。其中,东部地区三个因素均促进了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中部地区只有国内研发投入和经济发展水平促使产生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西部地区对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产生积极促进作用的只有经济发展水平。
(二)建议
1.优化地域结构,认清发展阶段
由以上实证检验的结论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地区在促进我国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有着不同的作用,说明OFDI对各省的逆向技術溢出效应存在着区域异质性。因此各省市需要认清各自的发展阶段以及所处的阶段带来的优势,根据自己的经济环境等方面因素,选择合适自己的发展路径。表现突出的省市,政府可以激励各产业大力发展技术寻求型OFDI和调整优化现阶段OFDI的结构。与此同时,在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方面表现较弱的省市也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谋求发展。
2.加强自主研发,注意人才培养
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我国对技术外溢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十分必要。而加强与发达国家人才的互相交流以促进我国人才的培养,也对我国吸收逆向技术溢出大有裨益。因为人力资本在吸收逆向技术溢出时充当着重要角色,因此我国要加强与国外高等院校、研究所的人才交流,除此之外,我国还可以通过薪酬和其他福利吸引国外优秀人才来我国以促进我国发展。
3.努力提升嵌入能力,充分利用国外资源
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了很多跨国企业,也在全世界各地设立了很多分公司。但是我国很多跨国公司设立的分公司在融入东道国的政治、法律和文化环境方面稍有欠缺,不能完全融入东道国的环境中对获取东道国高效的管理、技术知识方面起到了一定的阻碍。所以跨国企业应该在设立分公司时充分了解当地政治、法律和文化情况,以便尽快融入当地环境,高速和高效的获取当地的先进管理体系和技术知识。
4.着力推进“走出去”国家战略,积极培育有竞争力跨国企业
推动我国跨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参与全球竞争和产业链分工,抬高我国自主产品和品牌在国际生产链条中的位置,抢占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的战略高地,不断提升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质量和水平,为国内经济建设和技术水平的发展营造优质的外部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Bitzer J,Kerekes M.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ransfer technology across borders New evidence[J].Economics Letters,2008,100( 3):355-358.
[2]De La Potterie B V P,Lichtenberg F.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ransfer technology across borders [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1,83( 3):490-497.
[3]Lee G.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spillover channel[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6,50 (8) :2075-2088.
[4]杜群阳,朱勤. 中国企业技术获取型海外直接投资理论与实践[J]. 国际贸易问题,2004,(11):66-69.
[5]赵伟,古广东,何元庆.外向FDI 与中国技术进步:机理分析与尝试性实证[J].管理世界,2006(7):53-60
[6]李梅、金照林.国际R&D、吸收能力与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J].国际贸易问题,2011(10)126-136.
[7]阚大学.对外直接投资的反向技术溢出效应——基于吸收能力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06):53-58.
[8]欧阳艳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境外地区分布差异性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1):43-50.
[9]王英,刘思峰.中国ODI反向技术外溢效应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8,(02):294-298.
[10]邹玉娟,陈漓高.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技术提升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8,(05):70-77+89.
[11]白洁.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经验检验.世界经济研究,2009(8):65-70.
[12]沙文兵.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与国内创新能力——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2,(03):69-74+89.
[13]李梅,柳士昌.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地区差异和门槛效应——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门槛回归分析[J].管理世界,2012(1): 21-32.
[14]Coe DT,Helpman E.InternationalR&D spillover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5,39(5): 859-887.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研发投入;人力资本;经济发展水平
【中图分类号】F279
一、引言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为了谋求发展逐渐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发展中国家也借助对外投资项目,学习和引进东道主国家相关先进技术,这种活动进行的方式多是通过发展中国家的一些跨国公司对发达国家的投资行为,我们称这种活动为逆向技术转移,实现的方式多是利用技术溢出。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活动呈几何式增长,尤其是发展国家的代表——中国,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的统计数据,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1 456.7亿美元,居于全球第二。很多学者对于这种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活动爆炸式增长的发生归结于发展中国家通过这种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来获取国家逆向技术溢出。但是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是否真实存在,以及能否为母国带来技术突破、革新以及促进经济进步,仍旧存在着诸多疑问,至今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研究结论。
学者研究的重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能否与东道国的技术领跑者紧密合作,以此节约生产成本,获取积极的外溢效应;2.通过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和有关产业的合作,学习相关知识 ,从而获取反向外溢。本文通过对我国2003年~201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利用OLS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研发投入、人力资本以及经济发展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新兴经济体OFDI逆向技术效应逐渐走进了国际商务与国际经济学领域专家的视角,慢慢成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可是母国技术进步是否受到相关新兴经济体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首先是最早发现技术寻求型OFDI的存在,同时提出技术外溢思想的是日本学者Kogut和chang(1991)。Kogut和chang(1991)发现研发密集产业是日本对美国的OFDI的重点部分,主要的投资方式是合资,“技术寻求型OFDI”的概念由此而来。之后Potterie 和Lichtenberg(2001)利用13个工业化国家对内及对外直接投资数据,通过对比研究发现,OFDI东道国对母国产生了明显的反向技术溢出效应,这种猜想通过反向溢出与母国国内研发投资与OFDI流量正相关得到了证实。Branstetter(2006)通过研究也证实了OFDI提升母国全要素生产率和增加专利授权量,就表明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可是仍有部分学者研究得出的结论与之背道而驰。例如,Bitzer和Kerekes(2005)和lee(2006)通过实证研究得出OFDI并没有能够带来显著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对于以上国外的研究一般仅限于在母国为发达国家的研究。在国际技术溢出的框架内,研究渠道大多集中在中国对国际贸易和FDI,对OFDI为技术溢出渠道的研究少之又少,“走出去”政策提出以来,以及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飞速发展,我国学者也逐渐加大了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力度。因此,我国学者在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方面的研究有着起步晚但发展较快的特点。
杜群阳与朱勤(2004)认为发展中国家进行OFDI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行技术创新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支持。赵伟(2006)是最早开创性提出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机理的学者,并实证研究发现我国OFDI具有较为显著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李梅和金照林(2011)、阚大学(2010)、欧阳燕燕(2010)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得到了大致相同的结论。可是国内学者研究OFDI逆向技术效应对中国技术发展的影响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王英(2008)、邹玉娟和陈漓高(2008)、白洁(2009)等研究证实了OFDI逆向技术溢出并没有明显阻碍国内技术进步。
众多学者均得出了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省际效应存在,沙文兵(2012)通过實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全国范围存在正向的逆向溢出效应,特别是东部,同时,中部也存在逆向溢出效应,但是西部不显著。李梅和柳士昌(2012)的实证分析也证明了这个观点。文中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是通过吸收能力来分析的,测算指标主要有研究支出、人力资本和经济发展水平。本文依然用了我国2003~2013年的各省数据,通过首先进行全国范围分析,而后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分区域进行分析比较。
三、机理分析
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设立子公司,成功嵌套在东道国的创新体系中;第二阶段是子公司反馈先进技术和信息回母公司;第三阶段是消化吸收以及在国内发展新技术,带动同行业及相关行业发展。
实际上,需要通过公司、产业和国家三个层面来解释OFDI逆向技术溢出这个复杂的动态过程。
(一)公司层面
技术获取和技术吸收是公司层面的逆向技术溢出的首要阶段。而后经历技术反馈以及转化。技术的获取和吸收就是跨国子公司通过模仿、学习识别并获得新技术的同时也对东道国先进的制度设施以及成果进行利用。子公司反馈获取的先进技术和研究成果回母公司的过程称之为技术的反馈和转化,主要渠道有人员流动渠道和研究成果反馈渠道。OFDI企业通过在东道国以各种方式设厂达到本国与东道国员工之间技术交流的目的,以此产生的知识外溢来提升本国员工的技术创新水平。另一方面,子公司与母公司通过人才交流和研发成果共享以完成公司层面的逆向技术溢出。 (二)产业层面
产业层面的逆向技术溢出的传导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母公司对主同行业的竞争效应和示范作用,二是对相关行业的前瞻效应、旁侧效应和回顾效应。OFDI母公司技术水平的进步所带来的行业内竞争力的提升自然能够使行业内其他公司看到OFDI的显著效果,这就是所带来的示范效应。同样,母公司通过OFDI获得的领先技术优势会对同行业公司产生巨大竞争压力,迫使企业扩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研发。
(三)国家层面
母国某产业利用OFDI途径从东道国获得较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后,产业间的传导机制将会促使逆向溢出效应扩散到其他相关产业,提升母国整体技术水平的进步。
四、模型设置、变量选择以及数据处理
(一)实证模型
借鉴coe和helpman(2005)建立的经典国际R&D溢出模型:
模型(3)是在模型(1)的基础上添加人力资本交互项来验证人力资本与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之间的关系,但是从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这一项的系数为负而且不显著。首先我们知道人力资本是影响技术溢出的重要因素,但是根据其他学者的研究,认为只有母国的人力资本达到一定的门槛水平才能充分吸收OFDI带来的技术外溢,实现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可能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达到一个点后,人力资本水平在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促进会达到饱和,就是此时增加一单位的人力资本水平,所达到的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促进效果会远低于人力资源水平较低时一单位人力资本水平的增加所带来的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促进效果。而就我国现状而言,笔者认为可能是由于为跨过门槛值而导致的负相关。
模型(4)是在模型(1)的基礎上添加经济发展水平交互项来验证经济发展水平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该交互项中系数显著为正,这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实现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能促进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
综合来看,在区域层面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东部率先出现了显著的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且为正向作用。但是中西部的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并不显著。
表3、表4和表5的检验结果告诉我们,与中西部相比,研发投入显著正向的促进了东部OFDI逆向溢出效应的实现,研发投入对中西部的OFDI逆向溢出效应的实现起到了负作用。原因可能是东部相对于东西部经济、科技等硬实力方面都较为发达,因此位于东部的科研机构、科研设施和投入到东部的科研经费都远多于中西部。而且东部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对先进知识的吸收、转化以及再创造的能力都优于中西部。另一方面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中西部人力资本较差和技术的落后导致科研经费的利用效率低,成果转化率低。正是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导致研发投入在东部和中西部对OFID逆向溢出效应方面的作用背道而驰。
从模型(3)的实证结果我们可以发现,人力资本水平在东部和中西部对OFDI逆向溢出效应的作用与研发投入大体相似,对东部是正向的促进作用,对中西部是逆向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因为东部是人力资本充足,人才汇聚,相对技术吸收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强,且已经跨过门槛,从而展现出相对的促进作用。而中西部一直因为发展落后人才大量流失,人力资源水平也相对在一个较低的层次。
但从模型(3)的实证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发展水平对东部、中部和西部的OFDI逆向溢出效应的作用都是正向的促进作用,不同的是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OFDI逆向溢出效应的促进效果不同。东部相比较于中部和西部,经济发达、资源和人力资本充足,所以对国际研发溢出的吸收和转化能力也最强,因此在东部经济发展水平对OFDI逆向溢出效应的促进作用也是最强的。中部次之,虽然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对OFDI逆向溢出效应的作用也是正向,但是在三个地区里是最弱的。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以上所有分析,关于OFDI在中国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从研发投入、人力资本以及经济水平等方面进行分地区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如下:
1.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已经在我国存在,结果表明在地区方面的差异主要是东部相对中西部更为显著。2.研发投入、人力资本以及经济水平三个因素与我国现如今OFDI逆向技术效应的实现密切相关。
全国层面,我国现阶段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吸收得益于国内研发投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积极促进作用。但人力资本却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吸收起到了抑制的作用。
分地区层面,东、中、西部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贡献不同。在国内研发投入、人力资本和经济发展水平三个因素方面的促进情况也不相同。其中,东部地区三个因素均促进了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中部地区只有国内研发投入和经济发展水平促使产生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西部地区对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产生积极促进作用的只有经济发展水平。
(二)建议
1.优化地域结构,认清发展阶段
由以上实证检验的结论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地区在促进我国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有着不同的作用,说明OFDI对各省的逆向技術溢出效应存在着区域异质性。因此各省市需要认清各自的发展阶段以及所处的阶段带来的优势,根据自己的经济环境等方面因素,选择合适自己的发展路径。表现突出的省市,政府可以激励各产业大力发展技术寻求型OFDI和调整优化现阶段OFDI的结构。与此同时,在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方面表现较弱的省市也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谋求发展。
2.加强自主研发,注意人才培养
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我国对技术外溢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十分必要。而加强与发达国家人才的互相交流以促进我国人才的培养,也对我国吸收逆向技术溢出大有裨益。因为人力资本在吸收逆向技术溢出时充当着重要角色,因此我国要加强与国外高等院校、研究所的人才交流,除此之外,我国还可以通过薪酬和其他福利吸引国外优秀人才来我国以促进我国发展。
3.努力提升嵌入能力,充分利用国外资源
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了很多跨国企业,也在全世界各地设立了很多分公司。但是我国很多跨国公司设立的分公司在融入东道国的政治、法律和文化环境方面稍有欠缺,不能完全融入东道国的环境中对获取东道国高效的管理、技术知识方面起到了一定的阻碍。所以跨国企业应该在设立分公司时充分了解当地政治、法律和文化情况,以便尽快融入当地环境,高速和高效的获取当地的先进管理体系和技术知识。
4.着力推进“走出去”国家战略,积极培育有竞争力跨国企业
推动我国跨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参与全球竞争和产业链分工,抬高我国自主产品和品牌在国际生产链条中的位置,抢占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的战略高地,不断提升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质量和水平,为国内经济建设和技术水平的发展营造优质的外部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Bitzer J,Kerekes M.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ransfer technology across borders New evidence[J].Economics Letters,2008,100( 3):355-358.
[2]De La Potterie B V P,Lichtenberg F.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ransfer technology across borders [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1,83( 3):490-497.
[3]Lee G.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spillover channel[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6,50 (8) :2075-2088.
[4]杜群阳,朱勤. 中国企业技术获取型海外直接投资理论与实践[J]. 国际贸易问题,2004,(11):66-69.
[5]赵伟,古广东,何元庆.外向FDI 与中国技术进步:机理分析与尝试性实证[J].管理世界,2006(7):53-60
[6]李梅、金照林.国际R&D、吸收能力与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J].国际贸易问题,2011(10)126-136.
[7]阚大学.对外直接投资的反向技术溢出效应——基于吸收能力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06):53-58.
[8]欧阳艳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境外地区分布差异性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1):43-50.
[9]王英,刘思峰.中国ODI反向技术外溢效应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8,(02):294-298.
[10]邹玉娟,陈漓高.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技术提升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8,(05):70-77+89.
[11]白洁.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经验检验.世界经济研究,2009(8):65-70.
[12]沙文兵.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与国内创新能力——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2,(03):69-74+89.
[13]李梅,柳士昌.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地区差异和门槛效应——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门槛回归分析[J].管理世界,2012(1): 21-32.
[14]Coe DT,Helpman E.InternationalR&D spillover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5,39(5): 859-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