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歌唱活动是向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歌唱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努力创设情境,让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走进音乐;有效突破,让幼儿在主动参与过程中体验音乐;入境对话,让幼儿在自由创造中享受音乐。通过歌唱活动,充分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内驱力,萌发其感受和表现音乐的兴趣,让音乐真正走进幼儿的心田。
【关键词】音乐歌唱教学活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艺术领域要从感受与欣赏、表现欲创造两个方面,强调让幼儿学会发现和感受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让幼儿欣赏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和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培养初步的艺术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音乐教育作为引导幼儿感受和表现艺术的重要活动之一,可以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特点,激发幼儿的共鸣,促进幼儿的发展。歌唱活动是向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歌唱活动中,幼儿既是是欣赏者,又是表现者,通过歌唱活动,能充分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内驱力,萌发其感受和表现音乐的兴趣,发展幼儿的听辨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下面,我就结合大班音乐活动《小鱼的梦》的教学,谈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落实《指南》中相关要求,上好一堂歌唱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让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走进音乐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音乐活动是师生共同体验美、享受美的过程。教师应运用艺术性与多样性的导入方法,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欲望,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精心构思,要让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得生动、活泼,成为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每一个幼儿去尽情地享受音乐的美。既要带领幼儿走进音乐,又要让音乐走进幼儿。
以大班歌唱活动《小鱼的梦》为例,这首歌曲以小鱼在池塘中游玩后进入甜美、温馨的梦乡为主要内容,形象鲜明突出,情节简单,充满童趣,容易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其次,贴近幼儿的生活,幼儿能够利用已有经验,增强学习过程的主动性。正如《纲要》所述:既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经验,又有助于形成符合教育目标的新经验;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
教学伊始,我创设了一个美丽的池塘的情景,带领幼儿以各种姿态扮演小鱼,在恬静优美的歌曲伴奏音乐中缓缓的、优雅的“游”进活动场地。从多样性出发,我向大班下学期的孩子提出了“你这条小鱼是怎么游的?还可以怎么游?可以游得更美些吗?”的要求,以激发与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多样化创造性的进行表现。这样的设计,既让幼儿能较快的进入今天歌唱活动的主题与氛围,又能给幼儿一个提前熟悉歌曲旋律的机会,在教师有意创设的教学环境中无负担的进入学习状态。
二、有效突破——让幼儿在主动参与过程中体验音乐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是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音乐是情感艺术,她需要通过人的参与和体验来达到其教育目的。在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审美活动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丰富情感、启迪智慧,进而增强审美素质,提高音乐艺术能力。
目前,幼儿园歌唱教学活动的难点是孩子唱不准旋律、记不清歌词,老师不唱孩子就不会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的黄琼老师曾经讲过,要让孩子能较好的学唱一首歌曲,从熟悉旋律、歌词到完整演唱大概要反复倾听7遍左右。其实,音乐的美是通过声响的形式表现的,她离不开声音,离不开听觉,对音乐美的一切感受、体验和领悟都必须源自音乐,源自对音乐的良好的倾听。只有孩子喜欢听、会听、听懂了、听会了,才能开口歌唱。
为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和体验,在设计整个活动时,我将第二大环节定位为“完整欣赏歌曲,理解歌词内容”。首先从配乐故事讲述开始,帮助幼儿弄清和记住歌词、语法结构和内容的逻辑顺序,初步感受故事与音乐之间的情感联系。紧接着老师就跟随着伴奏音乐开始演唱歌曲。在第一遍配乐演唱结束后,追问幼儿:“小鱼梦见了什么?让我们再来仔细听一听。”以此来引导幼儿带着问题继续倾听。而这一遍的演唱,教师采用的无伴奏的清唱,目的就是让幼儿能更为关注歌曲主旋律与歌词。接着我采用“填图记忆歌词”的教学策略让幼儿反复的倾听教师的演唱从而达到帮助幼儿学唱的目的。幼儿从教师的一遍又一遍的清唱中完成填图任务,即歌词的理解、记忆与再现。在这一个环节中,教师用演唱歌曲中每一句歌词的方式回应幼儿的回答,其目的就是给予幼儿尽可能多的参与和体验的机会,为幼儿的开口演唱做好充足的准备。当孩子对整首歌曲的旋律、歌词、情感、意境、演唱技巧都了然于心时,孩子自然而然的就会歌由心生。随后,即便帮助记忆歌词的图片逐步退出,孩子们依然能自主无碍的的投入歌唱活动。
三、入境对话——让幼儿在自由创造中享受音乐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堂课教学中,教师不应只是课程的使用者,和幼儿的关系也不再是主动与被动、传授或教化的关系,而是互动、对话的伙伴,要积极引导幼儿去享受自主感受和欣赏的过程,体验表达和创造的乐趣。为此,在最后的巩固环节,我积极鼓励幼儿在音乐的氛围中自创各种动作大胆表现歌曲内容和意境。这样,既巩固了本堂课所学,又达成了培养幼儿初步的艺术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的目标。
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每节课应该建立在这样的方法上,那就是在课程结束的时候使儿童感到增长了力量(而不仅仅是不厌倦的感觉),而且盼望着下一次的上课。所以,在《小鱼的梦》这个活动的尾声,我引入了“摇篮曲”这一音乐概念,以拓宽孩子对音乐曲风的认识,给孩子以更为广阔的空间去憧憬、去想象。
其实,音乐教学的结束阶段既是师生对音乐审美的共同回忆,又是一种新的音乐审美联想,营造意犹未尽的氛围让孩子沉浸在音乐中,可以让音乐装扮孩子们的遐想空间,让音乐因素永远停留在孩子们的美好记忆中。
【关键词】音乐歌唱教学活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艺术领域要从感受与欣赏、表现欲创造两个方面,强调让幼儿学会发现和感受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让幼儿欣赏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和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培养初步的艺术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音乐教育作为引导幼儿感受和表现艺术的重要活动之一,可以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特点,激发幼儿的共鸣,促进幼儿的发展。歌唱活动是向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歌唱活动中,幼儿既是是欣赏者,又是表现者,通过歌唱活动,能充分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内驱力,萌发其感受和表现音乐的兴趣,发展幼儿的听辨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下面,我就结合大班音乐活动《小鱼的梦》的教学,谈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落实《指南》中相关要求,上好一堂歌唱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让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走进音乐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音乐活动是师生共同体验美、享受美的过程。教师应运用艺术性与多样性的导入方法,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欲望,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精心构思,要让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得生动、活泼,成为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每一个幼儿去尽情地享受音乐的美。既要带领幼儿走进音乐,又要让音乐走进幼儿。
以大班歌唱活动《小鱼的梦》为例,这首歌曲以小鱼在池塘中游玩后进入甜美、温馨的梦乡为主要内容,形象鲜明突出,情节简单,充满童趣,容易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其次,贴近幼儿的生活,幼儿能够利用已有经验,增强学习过程的主动性。正如《纲要》所述:既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经验,又有助于形成符合教育目标的新经验;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
教学伊始,我创设了一个美丽的池塘的情景,带领幼儿以各种姿态扮演小鱼,在恬静优美的歌曲伴奏音乐中缓缓的、优雅的“游”进活动场地。从多样性出发,我向大班下学期的孩子提出了“你这条小鱼是怎么游的?还可以怎么游?可以游得更美些吗?”的要求,以激发与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多样化创造性的进行表现。这样的设计,既让幼儿能较快的进入今天歌唱活动的主题与氛围,又能给幼儿一个提前熟悉歌曲旋律的机会,在教师有意创设的教学环境中无负担的进入学习状态。
二、有效突破——让幼儿在主动参与过程中体验音乐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是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音乐是情感艺术,她需要通过人的参与和体验来达到其教育目的。在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审美活动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丰富情感、启迪智慧,进而增强审美素质,提高音乐艺术能力。
目前,幼儿园歌唱教学活动的难点是孩子唱不准旋律、记不清歌词,老师不唱孩子就不会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的黄琼老师曾经讲过,要让孩子能较好的学唱一首歌曲,从熟悉旋律、歌词到完整演唱大概要反复倾听7遍左右。其实,音乐的美是通过声响的形式表现的,她离不开声音,离不开听觉,对音乐美的一切感受、体验和领悟都必须源自音乐,源自对音乐的良好的倾听。只有孩子喜欢听、会听、听懂了、听会了,才能开口歌唱。
为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和体验,在设计整个活动时,我将第二大环节定位为“完整欣赏歌曲,理解歌词内容”。首先从配乐故事讲述开始,帮助幼儿弄清和记住歌词、语法结构和内容的逻辑顺序,初步感受故事与音乐之间的情感联系。紧接着老师就跟随着伴奏音乐开始演唱歌曲。在第一遍配乐演唱结束后,追问幼儿:“小鱼梦见了什么?让我们再来仔细听一听。”以此来引导幼儿带着问题继续倾听。而这一遍的演唱,教师采用的无伴奏的清唱,目的就是让幼儿能更为关注歌曲主旋律与歌词。接着我采用“填图记忆歌词”的教学策略让幼儿反复的倾听教师的演唱从而达到帮助幼儿学唱的目的。幼儿从教师的一遍又一遍的清唱中完成填图任务,即歌词的理解、记忆与再现。在这一个环节中,教师用演唱歌曲中每一句歌词的方式回应幼儿的回答,其目的就是给予幼儿尽可能多的参与和体验的机会,为幼儿的开口演唱做好充足的准备。当孩子对整首歌曲的旋律、歌词、情感、意境、演唱技巧都了然于心时,孩子自然而然的就会歌由心生。随后,即便帮助记忆歌词的图片逐步退出,孩子们依然能自主无碍的的投入歌唱活动。
三、入境对话——让幼儿在自由创造中享受音乐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堂课教学中,教师不应只是课程的使用者,和幼儿的关系也不再是主动与被动、传授或教化的关系,而是互动、对话的伙伴,要积极引导幼儿去享受自主感受和欣赏的过程,体验表达和创造的乐趣。为此,在最后的巩固环节,我积极鼓励幼儿在音乐的氛围中自创各种动作大胆表现歌曲内容和意境。这样,既巩固了本堂课所学,又达成了培养幼儿初步的艺术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的目标。
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每节课应该建立在这样的方法上,那就是在课程结束的时候使儿童感到增长了力量(而不仅仅是不厌倦的感觉),而且盼望着下一次的上课。所以,在《小鱼的梦》这个活动的尾声,我引入了“摇篮曲”这一音乐概念,以拓宽孩子对音乐曲风的认识,给孩子以更为广阔的空间去憧憬、去想象。
其实,音乐教学的结束阶段既是师生对音乐审美的共同回忆,又是一种新的音乐审美联想,营造意犹未尽的氛围让孩子沉浸在音乐中,可以让音乐装扮孩子们的遐想空间,让音乐因素永远停留在孩子们的美好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