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化学教材 注重人文教育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me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形成科学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如果我们的教育只着重学生的科学技术教育而忽视学生的人文教育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有专家说:“重视科技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是缺了一半的教育。”因此在科学技术教育中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和健全人格,达到人性与知性的统一,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人文教育的内容很广泛,其核心是关于“价值”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道德修养、哲学修养,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就如何结合化学教学的特点,谈谈笔者对人文教育的因素及主要途径的粗浅认识,以期抛砖引玉,与广大同仁商讨。
  一、注重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人文核心教育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兴旺发达,所以必须向学生进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结合化学教材,在化学教学中介绍钢铁、石油、国防、有机合成等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学生懂得党是领导我国各族人民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二、注重科技兴国,改革开放的强国富民教育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维系着国运的兴衰。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态度已经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之一,要引导学生树立科技创造的志向,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激情。为培养大批科技后备人才打下基础。结合教学内容恰当地介绍化学史,充分利用化学实验,让学生认识科学的重要意义,课外引导学生做好家庭小实验、小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
  改革开放给中国的现代化蓝图披上了缤纷的色彩,把我国人民从贫穷落后的境况引入小康社会并继续向共同富裕奋进,向学生渗透改革开放的思想,可为今后进一步改革开放奠定基础,联系改革开放中我国的化学科技飞速发展,以及带来的巨大变化来说明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之路。目前,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还并不富裕,祖国的繁荣昌盛要靠我们去奋斗去建设。因此向学生渗透强国富民的思想其意义十分深远,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直接参与改革,从中体会教法、学法后,强化学生的改革意识。在介绍我国从古至今的化学成就和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人类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从近代现代科学的爱国事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从近百年来封建主义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屈辱历史激发学生的强国之志。
  三、注重自主创新的人才教育
  自己思考,独立自主的思想意识是创新的前提,是追求创新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有利于造就开拓进取,立志改革创造的新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让他们学会自尊自爱,创造条件让他们自己设计活动方案,独立完成任务,引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质疑问难,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他们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增强自主创新的意识。
  四、注重渗透经济竞争意识以适应社会的教育
  经济是生活和生产的基础,没有经济实力就无法提高建设,无法改善人民生活,培养出来的人如果不懂经济,就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而未来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因此有必要渗透经济和优胜劣汰意识,锐意进取和积极向上的思想。利用学生实验中仪器的使用与保护,廉价反应物的利用和药品剂量的合理使用,金属腐蚀及保护,药品的回收再利用等让学生体会一分一厘都来之不易,从而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通过化学竞赛、小制作比赛等活动,凡优胜者加以表扬鼓励,并记入平时成绩和学生档案,这既可以激发和增强学生竞争意识,又让他们觉得合理公平。
  五、注重环保,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但目前环境状况日益恶化,森林覆盖面减少,生态失衡,珍稀动物濒临灭绝,旱涝并存,污染严重,因此环境保护迫在眉睫,向学生渗透这一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化学教学中要善于驾驭教材中的广泛环境科学知识,有目的、有计划地介绍环境污染和保护以及“三废”的综合治理和利用等。让学生既认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又认识环境改造的可能性。增加环保知识讲座,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环境污染的社会调查,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立志于改造环境而刻苦学习化学。
  资源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从资源总量来看,我国的确是个资源大国,但人均拥有量却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在教学时通过煤炭、矿产、水等自然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与世界人均拥有量作比较加以说明,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化学,将来献身于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总之,我认为在揭示事物本质的同时,有意识地注重人文教育,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全方位的人文教育。这样不论对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成长,还是对于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为国家和人民贡献力量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责任编辑 黄春香)
其他文献
什么是观察?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鲁迅说过:“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这是鲁迅长期创作的经验总结。由此可见,要想写好文章必须重视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但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注意呢?这里我想谈两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没有动机任何学习都不能发生,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对于作文教
21世纪初,我国许多中等职业学校适逢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良机,通过改制,成功升格,发展迅猛;时值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国家利好的职业教育政策,规划好未来,才能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方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对学生地理素养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培养中学生地方感是深入区域认知的良好切入点,能够让学生将自己纳入到地方去思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课堂、有效教学被越来越多地提及。其实,笔者觉得这并不是新课程下的产物,自从有了教学,教学的有效性一直受着教育者的关注,当我们一次次地提及“减负”“增质”时,其实不正是在要求课堂的有效性吗?只有实现了有效教學,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应该说,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如课堂的预设和生成,活动的选择和组织,材料的提供和结构,教师的评价和点拨,时间的分配,等等。而且
提出了一种基于桩基动测波动数据的人工神经网络识别方法,所建立的多层神经网络通过对已知样本的学习,可实现对未学习样本(桩基检测数据)的识别,指出桩基中存在的缺陷。实际检验的
出于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鼓励与引导大学生农村创业的措施和建议应运而生,但是大学生农村创业的一个现实困境就是由于乡村建设主体的虚空而导致适宜劳动力供给缺乏。因此,要让
物理教材中的实验,大多是在已有结论的基础上的验证性实验。在先学后教的课堂上,我们要想方设法把验证性实验变成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从设计实验到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归纳结论全过程参与,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新的现象、新的规律,让他们经历探究、获得的过程,他们会为自己的发现而兴奋、激动,为自己有与科学家同样的经历而感到自豪,也将会对未知世界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如“探究声音的产生”、“模拟大自然中
介绍了邵怀高速公路35标软基处理变更设计后的处理技术,以及处理后的效果和取得的质量、经济效益.
针对该处地质情况复杂多变,施工开挖过程中多处出现的表面滑塌,坡项、坡面开裂破坏等现象,介绍了具有代表性工点k92边坡的治理措施以及施工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