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高校而言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得法的人才培养模式对高校的学风建设同样至关重要。本文旨在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科学地看待人才培养模式与学风建设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学风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办学定位
学风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和建设过程中积累形成的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影响学风的因素分成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内因是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外因是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学风建设的长远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并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1]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是学校在一定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观念。[2]大学本专科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工作知识和技能,更要加强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基本素质。所以,现代大学本专科教育是既专又广的双重目标教育。[3]在目标方面学风建设与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一致的。但面对扩招后净增了3倍多的在校本科生,精英教育阶段的培养模式还能、或者还要适用大众化教育阶段吗?精英教育阶段的质量标准还能、或者还要适用大众化教育阶段吗?大众化教育阶段产生了多元化的质量标准,质量标准改变必然导致培养模式变化。[4]人才培养模式与学风建设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两者间有着互通你我的辩证关系。
一、不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不合格的学风
新形势下,不同办学定位的高校其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是首要特点。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途径的多样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管理模式的多样化,要求高等教育不能搞“千校一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应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形成有特色的、适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5]如:一些地方院校从专科到本科的形式的转变,但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仍难以摆脱旧的专科传统教育模式的约束,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方式以及日常管理等方面因袭传统的现象比较普遍,管理者总为学风不正而烦恼。即使充分挖掘了学风建设的各种措施,照搬中学强制性的管理办法,也无法改善学风,甚至适得其反。最后只好将问题的原因归咎于学生素质不高,没有意识到问题出在人才培养模式上。
同时,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带来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同的高等学校在办学基础、办学条件、办学实力水平、办学声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各自承担着不同水平和要求的人才培养任务。假如办学规模明明只达到高等专科学校水平,却急功近利地选择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偏低、师资力量欠缺、教学条件不足、管理水平有限等多方限制,导致学生力不从心、教师苦不堪言,学风自然好不到那里去;或办学规模达到教学研究型大学水平,却选择高等专科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必导致学生反感、管理疲惫、科研滞后的恶果。
如今,人才培养的多样化要求已日渐趋势。学校应与时俱进,改进陈旧的教育观念,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重新完成对自身的办学定位,探索适合本校学生成长成才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学风建设,乃至学校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因此,学校学风的好坏与其办学定位是否恰当,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合适有着举足轻重的关系。
二、学风的外因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学风建设外因主要包括教学与管理两大方面,此外还与社会大环境有关。学风的外因建设不外乎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学校教学资源、完善教学与学生管理,实现教学硬件的改造,其功能等同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既有来自学校的外部原因,也有来自于学校内部原因,这与学风建设的外因关系不谋而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包括两方面:一是遵循学校外部关系规律,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及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遵循学校内部关系规律,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基准,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途径,使人才培养模式中诸要素更加协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6]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得教育理念更“以人为本”,符合学校教学及师生需求,教师上课热情,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必然反过来改善学校学风教风。
三、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学风建设内因问题的法宝
学风建设的内因主要问题是,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动力不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甚至贪图玩乐、追求享受、玩物丧志,严重破坏了学风校风。解决学风建设内因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为学生设计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摒除“授受法”的课堂教学,以培养“创新思维”、“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理念为指导,重点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开展第二课堂、学生竞赛以及开放式教学等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想象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
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强烈的探索精神和对新鲜事物的求知欲。学生提出问题,多动脑筋,多动手实践,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麻省理工学院做得特别好,堪称世界的典范,其造就培养了20多名Nobel Prize得主。以人为本,适应个体差异,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积极开展真正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灵活得力的管理手段。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学科学习,极大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主观能动性支配下,由“要我学习”转为“我要学习”。[5]这与人才培养模式另外三个重要特点:一以人为本,二灵活性,三创新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方式,学风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外在表现形式。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同于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与硬件,学风是操作系统,人才培养模式是硬件。计算机硬件是基础平台,没有过硬的硬件不能支持操作系统运作;操作系统管理硬件,没有操作系统,计算机硬件就等于一堆废铁,两者相互相承,缺一不可。优良的学风并不代表人才培养模式的优越,也许操作系统与硬件刚好匹配。但高配置的硬件则可以支持强大的操作系统。因此,建设优良学风的根本是制定符合校情,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2006年中俄重点大学校长论坛上,莫斯科大学校长维·安·萨多夫尼奇说到:“对大学生来说,通识教育很重要,否则学生未来发展的道路会很窄。在前苏联时期曾有过这样的教训,培养的学生知识面很窄,很难找到自己的位子,最后只能到农场去工作。”[7]随着全球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将成为历史的必然。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这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刘道玉.面向21世纪大学生的学习观[J].高等教育研究,1999,(4).
[2]1999年11月第一次全国高职教学工作会议时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钟秉林的讲话.
[3]梁建梅.浅论高等教育三级人才培养模式[J].科技咨询导报,2007,(28).
[4]李志义.谈高水平大学如何构建本科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7,15-16.
[5]孙德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2).
[6]张海云.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J].现代企业教育,2008,(06).
[7]蒋晰捷.中俄重点大学校长讨论通识教育[N].中国青年报,2006-10-16.
【关键词】学风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办学定位
学风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和建设过程中积累形成的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影响学风的因素分成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内因是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外因是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学风建设的长远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并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1]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是学校在一定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观念。[2]大学本专科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工作知识和技能,更要加强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基本素质。所以,现代大学本专科教育是既专又广的双重目标教育。[3]在目标方面学风建设与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一致的。但面对扩招后净增了3倍多的在校本科生,精英教育阶段的培养模式还能、或者还要适用大众化教育阶段吗?精英教育阶段的质量标准还能、或者还要适用大众化教育阶段吗?大众化教育阶段产生了多元化的质量标准,质量标准改变必然导致培养模式变化。[4]人才培养模式与学风建设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两者间有着互通你我的辩证关系。
一、不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不合格的学风
新形势下,不同办学定位的高校其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是首要特点。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途径的多样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管理模式的多样化,要求高等教育不能搞“千校一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应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形成有特色的、适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5]如:一些地方院校从专科到本科的形式的转变,但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仍难以摆脱旧的专科传统教育模式的约束,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方式以及日常管理等方面因袭传统的现象比较普遍,管理者总为学风不正而烦恼。即使充分挖掘了学风建设的各种措施,照搬中学强制性的管理办法,也无法改善学风,甚至适得其反。最后只好将问题的原因归咎于学生素质不高,没有意识到问题出在人才培养模式上。
同时,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带来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同的高等学校在办学基础、办学条件、办学实力水平、办学声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各自承担着不同水平和要求的人才培养任务。假如办学规模明明只达到高等专科学校水平,却急功近利地选择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偏低、师资力量欠缺、教学条件不足、管理水平有限等多方限制,导致学生力不从心、教师苦不堪言,学风自然好不到那里去;或办学规模达到教学研究型大学水平,却选择高等专科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必导致学生反感、管理疲惫、科研滞后的恶果。
如今,人才培养的多样化要求已日渐趋势。学校应与时俱进,改进陈旧的教育观念,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重新完成对自身的办学定位,探索适合本校学生成长成才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学风建设,乃至学校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因此,学校学风的好坏与其办学定位是否恰当,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合适有着举足轻重的关系。
二、学风的外因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学风建设外因主要包括教学与管理两大方面,此外还与社会大环境有关。学风的外因建设不外乎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学校教学资源、完善教学与学生管理,实现教学硬件的改造,其功能等同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既有来自学校的外部原因,也有来自于学校内部原因,这与学风建设的外因关系不谋而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包括两方面:一是遵循学校外部关系规律,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及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遵循学校内部关系规律,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基准,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途径,使人才培养模式中诸要素更加协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6]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得教育理念更“以人为本”,符合学校教学及师生需求,教师上课热情,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必然反过来改善学校学风教风。
三、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学风建设内因问题的法宝
学风建设的内因主要问题是,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动力不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甚至贪图玩乐、追求享受、玩物丧志,严重破坏了学风校风。解决学风建设内因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为学生设计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摒除“授受法”的课堂教学,以培养“创新思维”、“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理念为指导,重点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开展第二课堂、学生竞赛以及开放式教学等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想象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
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强烈的探索精神和对新鲜事物的求知欲。学生提出问题,多动脑筋,多动手实践,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麻省理工学院做得特别好,堪称世界的典范,其造就培养了20多名Nobel Prize得主。以人为本,适应个体差异,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积极开展真正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灵活得力的管理手段。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学科学习,极大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主观能动性支配下,由“要我学习”转为“我要学习”。[5]这与人才培养模式另外三个重要特点:一以人为本,二灵活性,三创新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方式,学风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外在表现形式。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同于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与硬件,学风是操作系统,人才培养模式是硬件。计算机硬件是基础平台,没有过硬的硬件不能支持操作系统运作;操作系统管理硬件,没有操作系统,计算机硬件就等于一堆废铁,两者相互相承,缺一不可。优良的学风并不代表人才培养模式的优越,也许操作系统与硬件刚好匹配。但高配置的硬件则可以支持强大的操作系统。因此,建设优良学风的根本是制定符合校情,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2006年中俄重点大学校长论坛上,莫斯科大学校长维·安·萨多夫尼奇说到:“对大学生来说,通识教育很重要,否则学生未来发展的道路会很窄。在前苏联时期曾有过这样的教训,培养的学生知识面很窄,很难找到自己的位子,最后只能到农场去工作。”[7]随着全球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将成为历史的必然。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这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刘道玉.面向21世纪大学生的学习观[J].高等教育研究,1999,(4).
[2]1999年11月第一次全国高职教学工作会议时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钟秉林的讲话.
[3]梁建梅.浅论高等教育三级人才培养模式[J].科技咨询导报,2007,(28).
[4]李志义.谈高水平大学如何构建本科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7,15-16.
[5]孙德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2).
[6]张海云.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J].现代企业教育,2008,(06).
[7]蒋晰捷.中俄重点大学校长讨论通识教育[N].中国青年报,2006-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