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各地正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改要求教师更换语文教育理念。重新审视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积极推动语文教育的改革;同时也要求学生来一次语文学习的“革命”——形成一种平等、互助的语文学习新方式。而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是教师能不能上好课程的前提条件。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是很必要的。培养良好师生关系。是杜绝学生与教师对立的正确途径。
那么,良好的师生关系,靠什么培养呢?这主要还是取决于我们的教师。
一、教师必须在观念上有所转变
(一)教师地位的转变
由于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要首先改变旧有的观念,放下教师的架子,主动去接近学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教师可以试着走进学生的学习中。走进学生的生活中。先做他们的忠实听众。再慢慢地对他们加以辅导和指引。使学生对你不再感到陌生,从而开始接近你、信任你,与你建立起一种友谊。之后再对学生进行教育。使这种友谊转变为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教材、教参地位的转变
以前我们的语文教师是“布道者”,而教材、教参即是经文。因此我们对教材、教参照本宣科,不会也不敢有丝毫的独立见解。但是,我们知道语文学科性质的核心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既然是这样,我们的孩子就有权利不囿于教材或教参的成见,大胆而有据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完全膜拜教参。迷信课本。
(三)学生地位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处于一种消极被动地接受状态。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挥。教师剥夺了学生作为主体的权利。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对教材作出有个性的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像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二、教师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最令教师头疼的是落后生。一些教师对这些落后生比较漠视,从不或很少关注这部分学生,打击了这些学生的自尊心。这些落后生把自己孤立起来后。也把优等生和教师也孤立起来。形成两者的对立。引起整个课堂气氛的恶性循环。怎么样帮助落后生。使之学业有成,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首先,要一视同仁,不能有任何感情色彩。主动接近落后生。帮助他们一起分析原因,找出结果。多给他们一些爱心。多帮助他们。和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要运用得当的方法来进行教育。可以多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进步,哪怕是一点点进步,都要及时给予鼓励。这样,他们就会很高兴。自然会萌发向上之心。这不但是一种教学经验。而且更是一种教学艺术。
三、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自身素质
学生初入校门,对老师持有敬慕心理,老师就是他们的引路人。此时学生有着很强的上进心。他们愿意学,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多种方式向老师表达这样一个信息:老师,希望您能承认我、肯定我,给我鼓励。这个时候师生之间最容易沟通。时间久了,学生与老师熟悉起来,他们获取的知识逐渐增多。追求的目标也不断地提高。为师者如果不能始终让学生折服,学生心里就会产生“不过尔尔”的想法。老师要使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永不贬值,笔者认为起码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有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教学能力。 “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准备一桶水”。这“一桶水”所折射的道理显而易见。课堂上教师不俗的谈吐,情感的真挚流露,语气语调的感染力。表情的丰富。学问的展现,叫学生心服口服,学生对教师从心底生发出敬意。这个时候,教师的人格魅力已经树立,教师的地位得到巩固。通常情况,学生对这样的教师是既爱又怕的。试想,若教师的讲课死板陈腐、照本宣科,语气语调徐缓无力,表情简单,知识贫乏,授课方式单一,怎么能把学生从电视机前吸引回到课堂,听你讲课呢?靠传统的师道尊严树立威信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当然,人无完人,老师也有不懂的地方,这时候我们也不能不懂装懂,应该实事求是,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信服你。
(二)要有深厚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学生最初的崇拜是盲目的,只有当老师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人格魅力使学生深深折服时,他们才会找到人生起步的座标点。自尊而不自负、自爱而不自封、自强而不蛮干、自信而不盲动,举止得体、儒雅可亲、刚正不阿、一身正气正是教师人格魅力之所在。
此外。教师还要有自省的精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教师应正视自己的错误。教师犯错也应虚心地接受学生的指责和批评,并及时改正,给学生树立榜样。
(三)要坚持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充实自己。要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能让自己的思想落伍。每天站在学生面前时,都能别具一番神韵,别有一番风采。
教育者必须具备过硬的自身素质。这一方面是由教育本身的特殊需要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教师的良好风范能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有了这个吸引力,学生才乐意从情感上接纳老师。
四、加强语文课堂师生间的双向互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现代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一种资源,学生也是一种资源。虽然他们的内涵不同,但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共同处于课堂的双向互动的流变状态之中。在这种流变状态中,他们实现着来自教师、学生、教材等多种渠道的知识信息的共享和互动。这里面的信息,不只是学科知识。还包括兴趣、情感等要素。在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努力达成课堂教学目标,促进师生人格的发展与完善。要让学生喜欢上语文学科,好的语文课堂非常重要,它最能折射出你这位语文教师的个人魅力。如何让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永不贬值,使师生关系进一步融洽。课堂教学是关键。
(一)巧设情境,触动学生情感,走进学生心灵世界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段精彩的话:“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因此,语文教师就应创设一切可能的机会,去“对准”这个“音调”。在上九年级《那树》这篇散文时,同学们在朗读引导下走进树的内心世界后,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第8自然段,老树在星空下仰望上帝,他想说什么?如果你是那棵老树,你会对上帝说些什么?”这种情境的设置和换位思考让同学们的思维得到了极大拓展,同学们用情境表演和现场写作的方式。表现出了老树的心理活动,思辨潜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增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感受到了“老树”身上所蕴含着的深刻含义。学生的情感融入作者的情感,对老树的同情、怜悯、敬重和对人 类恶行的愤恨之情溢于言表。这时,我们的教师再说出自己的看法,与学生谈谈现代文明的发展与环保之间的关系。这样学习的不仅是这篇课文的内容。还是对人类行为的一种思考,是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又一次教育,更为师生之间的交流创设了情境,让教师更轻松地走进学生心灵世界,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培养。
(二)激发兴趣,加强师生交流,培养和谐师生关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这堂课产生了兴趣,自然也会对上这堂课的教师产生兴趣,“爱屋及乌”嘛。所以笔者很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一篇传统课文,怎样出新,让学生乐学,是一个颇费思考的问题。于是在上这篇课文时,笔者不是采用传统的讲读法,而是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完成孔乙己的履历表。履历表学生都填写过。但是现在居然要给孔乙己填履历表?这样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马上很快乐地为孔乙己填履历表了。读完课文后发现。这份履历表还真不好填,为什么?没有一项是可以确定的:“姓名:不知道;籍贯:不详;年龄:不知道;出生年月:不详;学历:不知道:家庭成员:不详……”所有栏目,要么是“不知道”。要么就是“不详”。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很显然是因为根本没人关注过孔乙己,他是个可有可无的人。又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就很自然地联系到了文章的主题。对于这篇文章的探讨,学生一直处于一个积极的状态,减轻了学生的疲劳感,提高了课堂效率。让学生觉得语文课堂是个有趣、多彩的课堂,语文老师是个有本事的“引路人”。这样。才是真正把学生带入了你的课堂。如此,还怕学生不亲近你这位课堂的组织者吗?
(三)创设氛围,加强群体互动,增进师生关系
语文教学提倡“五同教学”,这是促进师生共同学习的一个金点了。“五同”即师生同读、同讲、同评、同议、同写。教师应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与他们共同学习。复习课是所有的教师最不爱上的课,复习就是“炒旧饭”,往往是老师讲老师的,学生做学生的。一堂课下来一点效果也没有。其实,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牢记我们教师只是其中的一个参与者。笔者的语文复习课,都是让学生自己来上。上课前让学生把自己复习的内容整理到本子上,上课时互相交流复习成果。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活动,在其中也提提自己的意见。最后发现,学生整理的内容不仅全面,而且条理清晰。这充分证明,“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活思的源泉,真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到我们的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尊者”了,而是可以互相帮助的“学习伙伴”。
总之,让学生爱上你这位语文教师,从而爱上你教的这门学科。这样,学生的眼球怎么能不从电视屏幕中回转过来,学生的心思怎么会不回到课堂中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又怎么能不上一个新的台阶呢?
那么,良好的师生关系,靠什么培养呢?这主要还是取决于我们的教师。
一、教师必须在观念上有所转变
(一)教师地位的转变
由于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要首先改变旧有的观念,放下教师的架子,主动去接近学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教师可以试着走进学生的学习中。走进学生的生活中。先做他们的忠实听众。再慢慢地对他们加以辅导和指引。使学生对你不再感到陌生,从而开始接近你、信任你,与你建立起一种友谊。之后再对学生进行教育。使这种友谊转变为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教材、教参地位的转变
以前我们的语文教师是“布道者”,而教材、教参即是经文。因此我们对教材、教参照本宣科,不会也不敢有丝毫的独立见解。但是,我们知道语文学科性质的核心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既然是这样,我们的孩子就有权利不囿于教材或教参的成见,大胆而有据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完全膜拜教参。迷信课本。
(三)学生地位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处于一种消极被动地接受状态。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挥。教师剥夺了学生作为主体的权利。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对教材作出有个性的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像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二、教师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最令教师头疼的是落后生。一些教师对这些落后生比较漠视,从不或很少关注这部分学生,打击了这些学生的自尊心。这些落后生把自己孤立起来后。也把优等生和教师也孤立起来。形成两者的对立。引起整个课堂气氛的恶性循环。怎么样帮助落后生。使之学业有成,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首先,要一视同仁,不能有任何感情色彩。主动接近落后生。帮助他们一起分析原因,找出结果。多给他们一些爱心。多帮助他们。和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要运用得当的方法来进行教育。可以多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进步,哪怕是一点点进步,都要及时给予鼓励。这样,他们就会很高兴。自然会萌发向上之心。这不但是一种教学经验。而且更是一种教学艺术。
三、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自身素质
学生初入校门,对老师持有敬慕心理,老师就是他们的引路人。此时学生有着很强的上进心。他们愿意学,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多种方式向老师表达这样一个信息:老师,希望您能承认我、肯定我,给我鼓励。这个时候师生之间最容易沟通。时间久了,学生与老师熟悉起来,他们获取的知识逐渐增多。追求的目标也不断地提高。为师者如果不能始终让学生折服,学生心里就会产生“不过尔尔”的想法。老师要使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永不贬值,笔者认为起码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有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教学能力。 “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准备一桶水”。这“一桶水”所折射的道理显而易见。课堂上教师不俗的谈吐,情感的真挚流露,语气语调的感染力。表情的丰富。学问的展现,叫学生心服口服,学生对教师从心底生发出敬意。这个时候,教师的人格魅力已经树立,教师的地位得到巩固。通常情况,学生对这样的教师是既爱又怕的。试想,若教师的讲课死板陈腐、照本宣科,语气语调徐缓无力,表情简单,知识贫乏,授课方式单一,怎么能把学生从电视机前吸引回到课堂,听你讲课呢?靠传统的师道尊严树立威信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当然,人无完人,老师也有不懂的地方,这时候我们也不能不懂装懂,应该实事求是,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信服你。
(二)要有深厚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学生最初的崇拜是盲目的,只有当老师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人格魅力使学生深深折服时,他们才会找到人生起步的座标点。自尊而不自负、自爱而不自封、自强而不蛮干、自信而不盲动,举止得体、儒雅可亲、刚正不阿、一身正气正是教师人格魅力之所在。
此外。教师还要有自省的精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教师应正视自己的错误。教师犯错也应虚心地接受学生的指责和批评,并及时改正,给学生树立榜样。
(三)要坚持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充实自己。要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能让自己的思想落伍。每天站在学生面前时,都能别具一番神韵,别有一番风采。
教育者必须具备过硬的自身素质。这一方面是由教育本身的特殊需要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教师的良好风范能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有了这个吸引力,学生才乐意从情感上接纳老师。
四、加强语文课堂师生间的双向互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现代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一种资源,学生也是一种资源。虽然他们的内涵不同,但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共同处于课堂的双向互动的流变状态之中。在这种流变状态中,他们实现着来自教师、学生、教材等多种渠道的知识信息的共享和互动。这里面的信息,不只是学科知识。还包括兴趣、情感等要素。在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努力达成课堂教学目标,促进师生人格的发展与完善。要让学生喜欢上语文学科,好的语文课堂非常重要,它最能折射出你这位语文教师的个人魅力。如何让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永不贬值,使师生关系进一步融洽。课堂教学是关键。
(一)巧设情境,触动学生情感,走进学生心灵世界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段精彩的话:“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因此,语文教师就应创设一切可能的机会,去“对准”这个“音调”。在上九年级《那树》这篇散文时,同学们在朗读引导下走进树的内心世界后,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第8自然段,老树在星空下仰望上帝,他想说什么?如果你是那棵老树,你会对上帝说些什么?”这种情境的设置和换位思考让同学们的思维得到了极大拓展,同学们用情境表演和现场写作的方式。表现出了老树的心理活动,思辨潜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增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感受到了“老树”身上所蕴含着的深刻含义。学生的情感融入作者的情感,对老树的同情、怜悯、敬重和对人 类恶行的愤恨之情溢于言表。这时,我们的教师再说出自己的看法,与学生谈谈现代文明的发展与环保之间的关系。这样学习的不仅是这篇课文的内容。还是对人类行为的一种思考,是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又一次教育,更为师生之间的交流创设了情境,让教师更轻松地走进学生心灵世界,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培养。
(二)激发兴趣,加强师生交流,培养和谐师生关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这堂课产生了兴趣,自然也会对上这堂课的教师产生兴趣,“爱屋及乌”嘛。所以笔者很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一篇传统课文,怎样出新,让学生乐学,是一个颇费思考的问题。于是在上这篇课文时,笔者不是采用传统的讲读法,而是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完成孔乙己的履历表。履历表学生都填写过。但是现在居然要给孔乙己填履历表?这样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马上很快乐地为孔乙己填履历表了。读完课文后发现。这份履历表还真不好填,为什么?没有一项是可以确定的:“姓名:不知道;籍贯:不详;年龄:不知道;出生年月:不详;学历:不知道:家庭成员:不详……”所有栏目,要么是“不知道”。要么就是“不详”。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很显然是因为根本没人关注过孔乙己,他是个可有可无的人。又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就很自然地联系到了文章的主题。对于这篇文章的探讨,学生一直处于一个积极的状态,减轻了学生的疲劳感,提高了课堂效率。让学生觉得语文课堂是个有趣、多彩的课堂,语文老师是个有本事的“引路人”。这样。才是真正把学生带入了你的课堂。如此,还怕学生不亲近你这位课堂的组织者吗?
(三)创设氛围,加强群体互动,增进师生关系
语文教学提倡“五同教学”,这是促进师生共同学习的一个金点了。“五同”即师生同读、同讲、同评、同议、同写。教师应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与他们共同学习。复习课是所有的教师最不爱上的课,复习就是“炒旧饭”,往往是老师讲老师的,学生做学生的。一堂课下来一点效果也没有。其实,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牢记我们教师只是其中的一个参与者。笔者的语文复习课,都是让学生自己来上。上课前让学生把自己复习的内容整理到本子上,上课时互相交流复习成果。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活动,在其中也提提自己的意见。最后发现,学生整理的内容不仅全面,而且条理清晰。这充分证明,“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活思的源泉,真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到我们的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尊者”了,而是可以互相帮助的“学习伙伴”。
总之,让学生爱上你这位语文教师,从而爱上你教的这门学科。这样,学生的眼球怎么能不从电视屏幕中回转过来,学生的心思怎么会不回到课堂中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又怎么能不上一个新的台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