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方法 将54例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
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抗生素、氨茶碱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结果 治疗组外周血EOS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咳嗽、痰鸣、憋喘、哮鸣音的消失时间以及痊愈时间方面明显短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为68.57%,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哮喘有其独特的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小儿;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近10余年来,中国儿童哮喘的患病率在国内以及全球呈上升趋势。哮喘的反复发作给患儿、患儿家庭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已成为严重的公众卫生问题而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近年来,本院儿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所有病例为2007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儿科门诊及住院的支气管哮喘患儿。诊断依据为1993年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制订的《儿童哮喘诊断标准》确诊,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5~11岁,平均8.2岁;病程1~6年,平均2.7年;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5~11岁,平均8.6岁;病程1~4年,平均3.2年;所有患儿入选时无急性哮喘发作。
1.2方法 两组均采用抗生素(如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氨茶碱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或地塞米松)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基本方剂为炙麻黄 1 g,川芎6 g,甘草4 g,杏仁6 g,皂荚3 g,淫羊霍 5 g,地龙6 g,菟丝子 5 g,僵蚕6 g,法半夏4 g,白芥子6 g,防风6 g,苏子4 g,白术8 g;1剂/d,水煎,分2次温服;两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3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喘息症状、哮鸣音体征以及痊愈时间等,同时采用常规直接计数法测定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数;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以及心电图。
1.4疗效判定 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显效:哮喘发作较治療前明显减轻,肺部哮鸣音消失或较治疗前明显减轻。有效:哮喘发作较治疗前有所减轻,双肺哮鸣音较治疗前明显减少。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Ridit分析检验等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疗效预后比较。有利于心室舒张。肝素有抗凝作用,减轻多种原因引起的血管内皮损伤,能降低血黏稠度。增加血氧饱和度,促使AFN的活性,抑制血小板在损伤的动脉壁上的粘附,有利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建立,肝素还可以稳定血管内皮,可降低痰液黏稠性,阻止血小板释放5-羟色胺等介质,从而减轻支气管痉挛,改善肺通气,进而改善心功能,以上药物联合使用,加强心肌收缩力,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改善肺通气,减轻肺淤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临床治愈21例,占87.5%对照组临床治愈11例,占33.3%,两组比较,经x2。检验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3讨论
3.1儿童支气管哮喘是较难治愈的,慢性顽征。某些患儿应其所处的周围医疗环境所限,常被误诊为呼吸道的反复感染,而长期应用抗菌素,疗效不佳。近些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认识到哮喘的基础病变是气道慢性炎症,而嗜酸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参与了气道粘膜慢性变异性炎症,糖皮质激素能阻止白三烯前列腺素,血酸素等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的释放,抑制血小板激活因子生成。从而可以预防和抑制气道炎症反应,降低气道反应性。并能增加β-2受体激动剂的支气管扩张作用。
3.2中医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虽有一定优势,但是仍存在若干问题尚待解决。①对小儿支气管哮喘病因病机的认识尚未完全统一,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难度。②中医药对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研究多局限于临床疗效的报道,缺乏严格的科研设计及实验研究的客观依据,许多临床报道缺乏对照或对照不合理,特别是一些关于经验方的报道,缺少可比性的数据和对照,没有统一严密的疗效观察指标,难以准确评价其疗效,从而降低了可信度。③针对小儿的服药特点,中药汤剂存在口感不好、需煎熬服用、繁琐不便的不足。
3.3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对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探讨,注重制定严谨的科研设计方案,统一诊断及疗效评定指标,增强说服力。注重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中西并重,内外合治,突出中医在治疗支气管哮喘中的减少复发,阻止其发展成典型哮喘的治疗优势。加强中药剂型改革,研制易被儿童接受,服用方便的剂型。减少支气管哮喘的复发,提高了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3.
[2] 苏瑾,李竹,姜智海.环境与儿童支气管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5,22(6):546548
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抗生素、氨茶碱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结果 治疗组外周血EOS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咳嗽、痰鸣、憋喘、哮鸣音的消失时间以及痊愈时间方面明显短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为68.57%,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哮喘有其独特的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小儿;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近10余年来,中国儿童哮喘的患病率在国内以及全球呈上升趋势。哮喘的反复发作给患儿、患儿家庭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已成为严重的公众卫生问题而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近年来,本院儿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所有病例为2007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儿科门诊及住院的支气管哮喘患儿。诊断依据为1993年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制订的《儿童哮喘诊断标准》确诊,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5~11岁,平均8.2岁;病程1~6年,平均2.7年;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5~11岁,平均8.6岁;病程1~4年,平均3.2年;所有患儿入选时无急性哮喘发作。
1.2方法 两组均采用抗生素(如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氨茶碱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或地塞米松)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基本方剂为炙麻黄 1 g,川芎6 g,甘草4 g,杏仁6 g,皂荚3 g,淫羊霍 5 g,地龙6 g,菟丝子 5 g,僵蚕6 g,法半夏4 g,白芥子6 g,防风6 g,苏子4 g,白术8 g;1剂/d,水煎,分2次温服;两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3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喘息症状、哮鸣音体征以及痊愈时间等,同时采用常规直接计数法测定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数;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以及心电图。
1.4疗效判定 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显效:哮喘发作较治療前明显减轻,肺部哮鸣音消失或较治疗前明显减轻。有效:哮喘发作较治疗前有所减轻,双肺哮鸣音较治疗前明显减少。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Ridit分析检验等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疗效预后比较。有利于心室舒张。肝素有抗凝作用,减轻多种原因引起的血管内皮损伤,能降低血黏稠度。增加血氧饱和度,促使AFN的活性,抑制血小板在损伤的动脉壁上的粘附,有利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建立,肝素还可以稳定血管内皮,可降低痰液黏稠性,阻止血小板释放5-羟色胺等介质,从而减轻支气管痉挛,改善肺通气,进而改善心功能,以上药物联合使用,加强心肌收缩力,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改善肺通气,减轻肺淤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临床治愈21例,占87.5%对照组临床治愈11例,占33.3%,两组比较,经x2。检验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3讨论
3.1儿童支气管哮喘是较难治愈的,慢性顽征。某些患儿应其所处的周围医疗环境所限,常被误诊为呼吸道的反复感染,而长期应用抗菌素,疗效不佳。近些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认识到哮喘的基础病变是气道慢性炎症,而嗜酸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参与了气道粘膜慢性变异性炎症,糖皮质激素能阻止白三烯前列腺素,血酸素等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的释放,抑制血小板激活因子生成。从而可以预防和抑制气道炎症反应,降低气道反应性。并能增加β-2受体激动剂的支气管扩张作用。
3.2中医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虽有一定优势,但是仍存在若干问题尚待解决。①对小儿支气管哮喘病因病机的认识尚未完全统一,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难度。②中医药对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研究多局限于临床疗效的报道,缺乏严格的科研设计及实验研究的客观依据,许多临床报道缺乏对照或对照不合理,特别是一些关于经验方的报道,缺少可比性的数据和对照,没有统一严密的疗效观察指标,难以准确评价其疗效,从而降低了可信度。③针对小儿的服药特点,中药汤剂存在口感不好、需煎熬服用、繁琐不便的不足。
3.3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对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探讨,注重制定严谨的科研设计方案,统一诊断及疗效评定指标,增强说服力。注重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中西并重,内外合治,突出中医在治疗支气管哮喘中的减少复发,阻止其发展成典型哮喘的治疗优势。加强中药剂型改革,研制易被儿童接受,服用方便的剂型。减少支气管哮喘的复发,提高了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3.
[2] 苏瑾,李竹,姜智海.环境与儿童支气管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5,22(6):546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