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白内障患者采用小切口无缝线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的效果。
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8月治盲“复明工程”收治的401例(437眼)白内障患者,采用小切口无缝线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对比患者视力在手术后1d、7d、30d、90d的改变情况。
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后1d、7d、30d、90d视力改善情况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白内障采用小切口无缝线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临床治疗,能够明显改善视力,有着极大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小切口无缝线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效果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5.097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5-0068-01
眼科致盲性疾病中白内障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该疾病临床上主要以渐进性视力减退、晶体混浊等表现为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小切口无缝线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住院时间短、视力恢复较快、散光小、切口小、术后反应轻等良好效果,设备简单,在基层眼科无超声乳化先进设备的条件下也能广泛的应用在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3年8月治盲“复明工程”收治的400例(437眼)白内障患者,采用小切口无缝线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临床治疗,获得较为明显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8月收治的400例(437眼)白内障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男260眼,女177眼,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70岁,平均年龄(49.2±3.2)岁。其中7眼外伤性白内障,26眼继发性白内障,12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392眼老年性白内障。通过Emery分级法对本组研究对象晶状体核硬度进行分析,l级120眼,Ⅱ级90眼,Ⅲ级85眼,Ⅳ级77眼,V级65眼。本组患者在手术前均有着正常的色光检查以及光定位。
1.2方法。
1.2.1术前准备。患者手术前进行角膜曲率仪,眼A/B超检查,结合患眼进行人工晶状体度数的计算,术前3d给左氧氟沙星眼药水滴眼,每天4~6次。术前1天进行泪道冲洗。术前术眼结膜囊冲洗,术前30分钟充分散瞳,用0.5%盐酸丙美卡因表麻液滴眼3次,个别患者配合不好者给予球周麻醉。
1.2.2手术操作。作以穹窿为基底的结膜瓣距角巩膜缘后2~3mm处作长为5.0~5.5mm的巩膜隧道切口,于透明角膜前1mm穿刺进入前房,于3点钟方位作侧切口,前房内注入粘弹剂,环形撕囊,撕囊口直径为5.0~6.0mm,彻底水分离,用1mm注射器带截囊针旋转娩核,使障核从囊袋内进入前房,在晶状体前面及囊袋内注入粘弹剂,伸入劈核器同时6点位用Shiek勾固定核,将核劈成两半。用3mm圈套器分块将核套出。用I/A抽吸皮质,植入5.5mm国产硬性人工晶体,将前房内粘弹剂吸尽。结膜瓣下注入庆大霉素2万单位+地塞米松2.5mg,使其结膜瓣隆肿遮盖隧道口,术后给予抗炎处理,术后1天、7天、30天、90天观察视力及散光情况。
1.3统计学分析。本组研究数据均通过SPSS16.0统计报表进行数据分析处理,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通过t检验组间对比,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
2结果
2.1本组437眼白内障患者在完成手术后,427眼术后1d视力或矫正视力≥0.1占100%,其中10眼视力达0.5,占2.3%,术后7d视力达0.5以上者占95.7%,其中视力达0.9以上占27.9%,术后1个月视力趋于稳定达0.8以上占97.4%,其中1.0以上占47.3%,术后3个月视力达0.9,占98.3%,达1.0以上,占47.3%.术后1月和3个月裸眼或矫正视力0.8~0.9以上眼数占术眼总数的94.3%,明显优于手术后1d、7d的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并发症
玻璃体脱出3眼,其中2眼为过熟期白内障,晶状体悬韧带松弛,撕囊时呈现烟雾状。1眼为撕囊口太小,娩核困难致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改二期手术植入晶体。
4讨论
传统的白内障手术因切口太大,术后炎症反应重,术后散光大等因素及术后较难达到理想的视力。如何减少炎症反应,术后散光小成为白内障摘除术研究的关键,研究发现散光的来源,术后的炎症反应轻重主要取决于手术切口的形状,手术切口长度大小及手术操作熟练程度,尽量缩小手术切口的长度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该手术切口为5.0~5.5mm长巩膜隧道切口,术后不用缝合,减少了手术的时间,重要的是该手术切口为距角膜缘远的隧道切口,且长度小明显减少了术后散光的发生。本组经观察术前、术后散光经统计学分析均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该手术关键在于如何将核从囊袋里娩出,而不引起囊膜破裂致玻璃体脱出,利用环形撕囊极大的避免了后囊破裂致玻璃体脱出,同时,人工晶状体也可正位植入囊袋内,防止晶状体偏离中心的发生,该手术切口小,散光小,术后反应轻,前房、视力恢复快,极少的并发症使患者的视力获得较为理想的恢复[2]。通常在做白内障手术患者筛选时,均应该常规给予空腹血糖、X线胸透、ECG、乙肝表面抗原、HIV、梅毒检测及体格检查,若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肺病等,则应该通过针对性的治疗,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再通过手术进行治疗。在完成该手术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手术前30分钟应充分散瞳,给表麻3次,个别配合不佳者,行球周麻醉时,要掌握好麻醉剂量,避免麻醉针水过量增加眶压而致眼球内压增高,充分麻醉、充分扩瞳及控制眼内压对提高手术成功率、能否顺利手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②手术切口应该以隧道型为主,切口内经稍大于外经,撕囊后彻底水分离,使其障核在囊袋内灵活地旋转,撕囊时尽量达到5.5~6.0mm直径,对于较大核更有利娩出,在旋转核及将核套出时在晶状体前及囊袋内尽量注入粘弹剂,有利于撑开并保护后囊,其次也可以较好地保护角膜内皮,防止晶状体核套出时损伤角膜内皮引起角膜内皮失代偿,变得浑浊不清等并发症的发生。通过分析本组研究资料得知:用小切口,无缝线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白内障,术后炎症反应轻,仅需住院1天,手术后视力恢复快能够较为良好的视力或矫正视力。此手术在基层医院眼科无白内障超声乳化设备条件下,也能开展,有利防盲治盲工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月莹,王家祥,袁钊华,胡贵球.300例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1,10(06):866-867
[2]黄文荣.小切口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效果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1,10(04):125-126
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8月治盲“复明工程”收治的401例(437眼)白内障患者,采用小切口无缝线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对比患者视力在手术后1d、7d、30d、90d的改变情况。
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后1d、7d、30d、90d视力改善情况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白内障采用小切口无缝线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临床治疗,能够明显改善视力,有着极大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小切口无缝线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效果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5.097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5-0068-01
眼科致盲性疾病中白内障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该疾病临床上主要以渐进性视力减退、晶体混浊等表现为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小切口无缝线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住院时间短、视力恢复较快、散光小、切口小、术后反应轻等良好效果,设备简单,在基层眼科无超声乳化先进设备的条件下也能广泛的应用在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3年8月治盲“复明工程”收治的400例(437眼)白内障患者,采用小切口无缝线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临床治疗,获得较为明显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8月收治的400例(437眼)白内障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男260眼,女177眼,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70岁,平均年龄(49.2±3.2)岁。其中7眼外伤性白内障,26眼继发性白内障,12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392眼老年性白内障。通过Emery分级法对本组研究对象晶状体核硬度进行分析,l级120眼,Ⅱ级90眼,Ⅲ级85眼,Ⅳ级77眼,V级65眼。本组患者在手术前均有着正常的色光检查以及光定位。
1.2方法。
1.2.1术前准备。患者手术前进行角膜曲率仪,眼A/B超检查,结合患眼进行人工晶状体度数的计算,术前3d给左氧氟沙星眼药水滴眼,每天4~6次。术前1天进行泪道冲洗。术前术眼结膜囊冲洗,术前30分钟充分散瞳,用0.5%盐酸丙美卡因表麻液滴眼3次,个别患者配合不好者给予球周麻醉。
1.2.2手术操作。作以穹窿为基底的结膜瓣距角巩膜缘后2~3mm处作长为5.0~5.5mm的巩膜隧道切口,于透明角膜前1mm穿刺进入前房,于3点钟方位作侧切口,前房内注入粘弹剂,环形撕囊,撕囊口直径为5.0~6.0mm,彻底水分离,用1mm注射器带截囊针旋转娩核,使障核从囊袋内进入前房,在晶状体前面及囊袋内注入粘弹剂,伸入劈核器同时6点位用Shiek勾固定核,将核劈成两半。用3mm圈套器分块将核套出。用I/A抽吸皮质,植入5.5mm国产硬性人工晶体,将前房内粘弹剂吸尽。结膜瓣下注入庆大霉素2万单位+地塞米松2.5mg,使其结膜瓣隆肿遮盖隧道口,术后给予抗炎处理,术后1天、7天、30天、90天观察视力及散光情况。
1.3统计学分析。本组研究数据均通过SPSS16.0统计报表进行数据分析处理,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通过t检验组间对比,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
2结果
2.1本组437眼白内障患者在完成手术后,427眼术后1d视力或矫正视力≥0.1占100%,其中10眼视力达0.5,占2.3%,术后7d视力达0.5以上者占95.7%,其中视力达0.9以上占27.9%,术后1个月视力趋于稳定达0.8以上占97.4%,其中1.0以上占47.3%,术后3个月视力达0.9,占98.3%,达1.0以上,占47.3%.术后1月和3个月裸眼或矫正视力0.8~0.9以上眼数占术眼总数的94.3%,明显优于手术后1d、7d的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并发症
玻璃体脱出3眼,其中2眼为过熟期白内障,晶状体悬韧带松弛,撕囊时呈现烟雾状。1眼为撕囊口太小,娩核困难致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改二期手术植入晶体。
4讨论
传统的白内障手术因切口太大,术后炎症反应重,术后散光大等因素及术后较难达到理想的视力。如何减少炎症反应,术后散光小成为白内障摘除术研究的关键,研究发现散光的来源,术后的炎症反应轻重主要取决于手术切口的形状,手术切口长度大小及手术操作熟练程度,尽量缩小手术切口的长度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该手术切口为5.0~5.5mm长巩膜隧道切口,术后不用缝合,减少了手术的时间,重要的是该手术切口为距角膜缘远的隧道切口,且长度小明显减少了术后散光的发生。本组经观察术前、术后散光经统计学分析均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该手术关键在于如何将核从囊袋里娩出,而不引起囊膜破裂致玻璃体脱出,利用环形撕囊极大的避免了后囊破裂致玻璃体脱出,同时,人工晶状体也可正位植入囊袋内,防止晶状体偏离中心的发生,该手术切口小,散光小,术后反应轻,前房、视力恢复快,极少的并发症使患者的视力获得较为理想的恢复[2]。通常在做白内障手术患者筛选时,均应该常规给予空腹血糖、X线胸透、ECG、乙肝表面抗原、HIV、梅毒检测及体格检查,若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肺病等,则应该通过针对性的治疗,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再通过手术进行治疗。在完成该手术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手术前30分钟应充分散瞳,给表麻3次,个别配合不佳者,行球周麻醉时,要掌握好麻醉剂量,避免麻醉针水过量增加眶压而致眼球内压增高,充分麻醉、充分扩瞳及控制眼内压对提高手术成功率、能否顺利手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②手术切口应该以隧道型为主,切口内经稍大于外经,撕囊后彻底水分离,使其障核在囊袋内灵活地旋转,撕囊时尽量达到5.5~6.0mm直径,对于较大核更有利娩出,在旋转核及将核套出时在晶状体前及囊袋内尽量注入粘弹剂,有利于撑开并保护后囊,其次也可以较好地保护角膜内皮,防止晶状体核套出时损伤角膜内皮引起角膜内皮失代偿,变得浑浊不清等并发症的发生。通过分析本组研究资料得知:用小切口,无缝线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白内障,术后炎症反应轻,仅需住院1天,手术后视力恢复快能够较为良好的视力或矫正视力。此手术在基层医院眼科无白内障超声乳化设备条件下,也能开展,有利防盲治盲工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月莹,王家祥,袁钊华,胡贵球.300例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1,10(06):866-867
[2]黄文荣.小切口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效果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1,10(04):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