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4-000-02
摘 要 对综合格斗在教学训练、赛事推广、实战技击的成功之处进行剖析,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为中国武术未来发展之路进行谋划。认为:(1)应加强中国武术格斗搏击教学,充分发挥各门派的特色技艺;(2)加大传统拳术的推广,摒弃落后的传承思维;(3)积极进行赛事交流,防止闭门造车,要有不怕战和不怕输的精神;4、放眼未来,敢于从过去的辉煌走出来。
关键词 综合格斗 中国武术 启示
一、前言
武术是中华名族智慧的结晶,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其最核心,也是最根本的内容就是技击格斗。而近年来武术展现在大众面前的大多是各类套路竞赛,舞台表演等形式,而国内一些优秀拳手很多都是学习国外格斗技术,很少看到中国武术门派登上搏击擂台,从而让人们开始怀疑中国武术的格斗实用性。甚至出现一些负面的说法:武术等于舞术,太极拳是老年拳等一些言辞激烈贬低中国武术的说法,这使武术发展遇到很大困难。而十年来综合格斗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这对武术未来的发展道路起到了很好的启示作用,对于我们优秀的名族传统文化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武术现状
(一)门派林立百花齐放
中国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人民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中国武术门派繁多,为世界武术史所仅见。各门各派,风格迥异,各有专门。少林、武当、峨嵋是俗称的三大派。河南少林又分为红、孔、俞三家;武当剑分三乘九派;峨嵋派有僧、岳、赵、杜、洪、会、字、化八大门。至于太极则有陈、杨、吴、孙、武、郝、常、李诸多门派,各门派中又有分支,如陈氏又有老架、新架、赵堡架等之分。而形意拳又分为山西派、河南派、河北派。据统计,全国目前已查明的所谓“历史清楚、脉络有序、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就有300多个。1中国武术虽然门派众多,但各自为战,门派之间少有交流,相对较封闭,这照成了各派之间拳法风格特征明显但不能很好的做到取长补短。
(二)重武德内涵修养,格斗技巧性强但实用性较弱
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2这是中国武者追求的几种境界,讲究习武先习德,对练习者德行品格的培养甚至超过了武技训练。不管是南派北派,还是内家外家,各个拳种流派都有自身严格的门规理论体系,这些规矩大多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影响,强调仁、义、礼、智、信的人生观,对于师徒长幼之序也有严格的等级划分。从某中意义上讲中国武术培养的是一个尊师重道、温谦恭让、有勇有智的君子形象。而武术的根本目的在于制人。中国武术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从实践生产生活中,总结出一系列符合人体运动规律和力学原理的格斗技巧,对于招式的分解整合,应对办法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其技法精妙无比,甚至可以说无懈可击。比如说同样是对方用拳进攻我头部,太极拳、少林拳、中国跤、八卦掌、咏春拳几个门派都可以运用自己门派特有的技法进行数十种不同的应对措施,且每一个都能产生不同的作用,可以截、防、攻、躲、迎、留等,由此可见中国武术技法之精妙。然而现在武术却出现了一种囧境,那就是能说,能释,能练但真正能用的少,能用在现代格斗运动中的人少之又少,究其原因还是纸上谈兵,一味的停留在理论研究上,没有上升的实用的高度。
(三)推广传承问题凸显
受中国家族观念的影响,中国武术对“正宗”和“名门正派”及其讲究,一旦拜入哪一门派学艺,就不能再接受其它流派的技法,否则会被人嗤之以鼻甚至逐出师门。现代著名格斗家李小龙年少时曽拜入叶问门下学拳,而后又留学美国学习拳击、空手道、柔术等格斗技巧,其师门得知后被认为是不尊师命,在李小龙回国看望恩师时一度受到冷落,幸而其师较开明,后被李小龙武学思想所动,得以原谅。3这样的实例在我国传统门派中司空见惯。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也是中国武术对外推广的一大阻力,杨氏太极拳开山鼻祖杨露禅三下陈家沟偷拳学艺,可以看出我国武术受门派和家族观念影响之深。
三、综合格斗现状
(一)综合格斗起源
综合格斗的雏形可追溯至古希腊角斗与古中国的打擂,近代巴西的无限制格斗(Vale Tudo)开其先河,随后李小龙在格斗理念与形式上的探索为其做出了贡献,二十世纪末UFC的举办和格雷西家族将巴西柔术引入赛事,标志着现代MMA正式诞生。4现今社会比较常见的格斗技术主要包括两大类——打击类和控制,在这两类技术中又分为多个流派;其中打击类包括拳击、跆拳道、泰拳、踢拳、空手道、散打等,常见的控制类技术有:巴西柔术、摔跤、柔道、桑搏等,纵观国际一流运动员在格斗风格上虽然各有特点但其技术体系中肯定对打击和控制都有所涵盖,真正的做到了踢、打、摔、拿。综合格斗则是海纳百川,吸收各个流派的优秀技法,让各国格斗者在拳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这里没有门派之见,只有练习者把自己对武技的了解用肢体语言展示出来。
(二)综合格斗主要训练方法
综合格斗主要采用交叉训练法,由多种针对性训练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训练,对练习者采用比较实际的格斗技术教学,没有过于复杂的招式和花架子,只有针对进攻和防守的技术教学,目的明确即战胜对手;同时为了保证运动员能达到最佳的运动状态还有一系列的力量和稳定性练习。通过参考国际上一些优秀运动员训练计划可以看到他们的训练一般包括:体能训练(形体、生理机能、运动素质)针对性技术训练(拳法、摔法、寝技、防守等)、模拟实战训练、营养及各种生理性或物理性恢复手段等几个部分,而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训练方法则是对拳手们进行的心理训练,通过心理调控使自己在比赛中达到最佳竞技状态,甚至有些选手利用心理战术使对手在赛前和赛中打乱阵脚,“嘴炮”康纳.麦格雷戈就是深谙心理战的高手,经常在赛前用挑衅的言语激怒对手,在比赛中用滑稽的肢体侮辱对手,使对手失去理智从而被击倒。
四、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中国武术门派林立,武技精湛,各有千秋,百花齐放,但家族观念浓厚,各派之间真正的交流不够,不能很好的取长补短和向大众传播;
2.中国武术内外兼修,由重武德,对于优良品格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3.综合格斗围绕实战进行各种方法交叉训练,中国武术技巧精妙但缺乏实战性的对抗演练,在很大程度上还只停留在思维研究上;
4.综合格斗包容性强,在擂台上没有门派贵贱之分,正宗之说,只要是优秀的武技就能得到大众的认同和尊重。
(二)建议
1.传承优秀的传统武学礼仪和内涵文化,同时吸收现代优秀格斗技巧,走中国武术特色道路,改变门派之见繁文缛节等陋习,吐故纳新;
2.加强中国武术的实战性训练,学习现代训练理论,把中国武术技法从理论上运用到实践中,重拾大众对中国武术格斗功能的信心;
3.政府部门加强对具有名族特色和代表性拳种、派别的扶持与帮助,加强武术界的规范化,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技艺走出去,增加中国武术国际知名度;
4.学习现代综合格斗赛事运营和推广方法,去掉中国武术的神秘感,使之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程大力、刘锐. 关于中国武术继承、改革与发展的思索——由武术门派的渊源成因看武术门派的发展走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4(5):20.
[2] 王建华.名族传统体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27.
[3] 搜狐娱乐.李小龙生平简介[EB/OL]. http://yule.sohu.com,2014-1-19.
[4] 百度百科.综合格斗[EB/OL]. http://baike.baidu.com,2015-5-20.
摘 要 对综合格斗在教学训练、赛事推广、实战技击的成功之处进行剖析,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为中国武术未来发展之路进行谋划。认为:(1)应加强中国武术格斗搏击教学,充分发挥各门派的特色技艺;(2)加大传统拳术的推广,摒弃落后的传承思维;(3)积极进行赛事交流,防止闭门造车,要有不怕战和不怕输的精神;4、放眼未来,敢于从过去的辉煌走出来。
关键词 综合格斗 中国武术 启示
一、前言
武术是中华名族智慧的结晶,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其最核心,也是最根本的内容就是技击格斗。而近年来武术展现在大众面前的大多是各类套路竞赛,舞台表演等形式,而国内一些优秀拳手很多都是学习国外格斗技术,很少看到中国武术门派登上搏击擂台,从而让人们开始怀疑中国武术的格斗实用性。甚至出现一些负面的说法:武术等于舞术,太极拳是老年拳等一些言辞激烈贬低中国武术的说法,这使武术发展遇到很大困难。而十年来综合格斗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这对武术未来的发展道路起到了很好的启示作用,对于我们优秀的名族传统文化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武术现状
(一)门派林立百花齐放
中国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人民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中国武术门派繁多,为世界武术史所仅见。各门各派,风格迥异,各有专门。少林、武当、峨嵋是俗称的三大派。河南少林又分为红、孔、俞三家;武当剑分三乘九派;峨嵋派有僧、岳、赵、杜、洪、会、字、化八大门。至于太极则有陈、杨、吴、孙、武、郝、常、李诸多门派,各门派中又有分支,如陈氏又有老架、新架、赵堡架等之分。而形意拳又分为山西派、河南派、河北派。据统计,全国目前已查明的所谓“历史清楚、脉络有序、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就有300多个。1中国武术虽然门派众多,但各自为战,门派之间少有交流,相对较封闭,这照成了各派之间拳法风格特征明显但不能很好的做到取长补短。
(二)重武德内涵修养,格斗技巧性强但实用性较弱
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2这是中国武者追求的几种境界,讲究习武先习德,对练习者德行品格的培养甚至超过了武技训练。不管是南派北派,还是内家外家,各个拳种流派都有自身严格的门规理论体系,这些规矩大多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影响,强调仁、义、礼、智、信的人生观,对于师徒长幼之序也有严格的等级划分。从某中意义上讲中国武术培养的是一个尊师重道、温谦恭让、有勇有智的君子形象。而武术的根本目的在于制人。中国武术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从实践生产生活中,总结出一系列符合人体运动规律和力学原理的格斗技巧,对于招式的分解整合,应对办法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其技法精妙无比,甚至可以说无懈可击。比如说同样是对方用拳进攻我头部,太极拳、少林拳、中国跤、八卦掌、咏春拳几个门派都可以运用自己门派特有的技法进行数十种不同的应对措施,且每一个都能产生不同的作用,可以截、防、攻、躲、迎、留等,由此可见中国武术技法之精妙。然而现在武术却出现了一种囧境,那就是能说,能释,能练但真正能用的少,能用在现代格斗运动中的人少之又少,究其原因还是纸上谈兵,一味的停留在理论研究上,没有上升的实用的高度。
(三)推广传承问题凸显
受中国家族观念的影响,中国武术对“正宗”和“名门正派”及其讲究,一旦拜入哪一门派学艺,就不能再接受其它流派的技法,否则会被人嗤之以鼻甚至逐出师门。现代著名格斗家李小龙年少时曽拜入叶问门下学拳,而后又留学美国学习拳击、空手道、柔术等格斗技巧,其师门得知后被认为是不尊师命,在李小龙回国看望恩师时一度受到冷落,幸而其师较开明,后被李小龙武学思想所动,得以原谅。3这样的实例在我国传统门派中司空见惯。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也是中国武术对外推广的一大阻力,杨氏太极拳开山鼻祖杨露禅三下陈家沟偷拳学艺,可以看出我国武术受门派和家族观念影响之深。
三、综合格斗现状
(一)综合格斗起源
综合格斗的雏形可追溯至古希腊角斗与古中国的打擂,近代巴西的无限制格斗(Vale Tudo)开其先河,随后李小龙在格斗理念与形式上的探索为其做出了贡献,二十世纪末UFC的举办和格雷西家族将巴西柔术引入赛事,标志着现代MMA正式诞生。4现今社会比较常见的格斗技术主要包括两大类——打击类和控制,在这两类技术中又分为多个流派;其中打击类包括拳击、跆拳道、泰拳、踢拳、空手道、散打等,常见的控制类技术有:巴西柔术、摔跤、柔道、桑搏等,纵观国际一流运动员在格斗风格上虽然各有特点但其技术体系中肯定对打击和控制都有所涵盖,真正的做到了踢、打、摔、拿。综合格斗则是海纳百川,吸收各个流派的优秀技法,让各国格斗者在拳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这里没有门派之见,只有练习者把自己对武技的了解用肢体语言展示出来。
(二)综合格斗主要训练方法
综合格斗主要采用交叉训练法,由多种针对性训练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训练,对练习者采用比较实际的格斗技术教学,没有过于复杂的招式和花架子,只有针对进攻和防守的技术教学,目的明确即战胜对手;同时为了保证运动员能达到最佳的运动状态还有一系列的力量和稳定性练习。通过参考国际上一些优秀运动员训练计划可以看到他们的训练一般包括:体能训练(形体、生理机能、运动素质)针对性技术训练(拳法、摔法、寝技、防守等)、模拟实战训练、营养及各种生理性或物理性恢复手段等几个部分,而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训练方法则是对拳手们进行的心理训练,通过心理调控使自己在比赛中达到最佳竞技状态,甚至有些选手利用心理战术使对手在赛前和赛中打乱阵脚,“嘴炮”康纳.麦格雷戈就是深谙心理战的高手,经常在赛前用挑衅的言语激怒对手,在比赛中用滑稽的肢体侮辱对手,使对手失去理智从而被击倒。
四、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中国武术门派林立,武技精湛,各有千秋,百花齐放,但家族观念浓厚,各派之间真正的交流不够,不能很好的取长补短和向大众传播;
2.中国武术内外兼修,由重武德,对于优良品格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3.综合格斗围绕实战进行各种方法交叉训练,中国武术技巧精妙但缺乏实战性的对抗演练,在很大程度上还只停留在思维研究上;
4.综合格斗包容性强,在擂台上没有门派贵贱之分,正宗之说,只要是优秀的武技就能得到大众的认同和尊重。
(二)建议
1.传承优秀的传统武学礼仪和内涵文化,同时吸收现代优秀格斗技巧,走中国武术特色道路,改变门派之见繁文缛节等陋习,吐故纳新;
2.加强中国武术的实战性训练,学习现代训练理论,把中国武术技法从理论上运用到实践中,重拾大众对中国武术格斗功能的信心;
3.政府部门加强对具有名族特色和代表性拳种、派别的扶持与帮助,加强武术界的规范化,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技艺走出去,增加中国武术国际知名度;
4.学习现代综合格斗赛事运营和推广方法,去掉中国武术的神秘感,使之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程大力、刘锐. 关于中国武术继承、改革与发展的思索——由武术门派的渊源成因看武术门派的发展走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4(5):20.
[2] 王建华.名族传统体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27.
[3] 搜狐娱乐.李小龙生平简介[EB/OL]. http://yule.sohu.com,2014-1-19.
[4] 百度百科.综合格斗[EB/OL]. http://baike.baidu.com,2015-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