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认知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进行认知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以合作为主要策略的求知过程;是不断探讨、研究问题的过程;是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认知主义在认识论、学生观、教学观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从认知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对于如何搞好课堂教学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认知主义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4-045-02
认知主义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并对学习与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思想。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诸多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
一、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进行认知心理活动的过程
认知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论,反对机械反映论。它认为,认识不是人脑对事物直接的、简单的反映,而是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而成的。在认识论的基础上,认知主义提出了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意义建构”的独特观点。
(一)要善于营造良好的知识学习环境
认知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社会已定义的知识和价值的共同建构,是通过社会建构的机会发生,通过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进行。这一观点强调了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要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就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互动的学习环境。“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气里才能自由自在地呼吸”。为了培养创造性思维,营造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识,相信每个学生都拥有巨大的智慧潜能和创造能力,倡导自主学习和自由探索。
(二)要树立课堂教学中的“生本”理念
强化课堂教学中的“生本”理念,就是要坚持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强烈主张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习者个体出发,真正把学习者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放在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的首位。这种观点尊重学习者个体的观点与个性,把学习者看作一个发展的、能动的个体。这种观点是对传统教学个体发展观的突破与超越,是对传统个体发展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社会决定论的一种扬弃。因为从个性角度来说,人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双重统一,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双重统一,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双重统一。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而认知主义理念彻底转变了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以及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
(三)不断强化认知过程
“认识是一个过程,决不是一个结果。”可见,认知主义理论把学习看作是一个不断建构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方面,主体按照自身的知识结构同化、建构客体,使客体内容不断丰富与创新;另一方面,客观世界的不断发展又使主体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容量,提高认识能力。这种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动态发展进程。发展无限,学习无限。认知主义教学理论旨在促进学生学习,提倡在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运用以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品质。这样,认知主义教学就成为一种发展性教学,而不是一种适应性教学。
二、学习过程是一种以合作为主要策略的求知过程
认知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学是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策略,教学是与学生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并要扩展每个学习者的保留节目。这一理念非常鲜明地告诉我们,现代教学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讲到底的单向的信息传递,而应是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交流与多向交流活动,应该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在各种信息的反馈中,循序渐进地锻炼和提高学生洞察力和分析力,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共享的、学习过程的主动建构。
(一)注意开展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在认知主义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不像传统教学观认为的那样,是一种比较“孤立”的个人竞争行为,而主要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逐渐完成的。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从这种相互作用中主动开发自己的思维品质,并完成自己知识意义上的建构。即教学过程是在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完成的。从活动的个体看,学生不是作家笔下被动的小说,不是画家笔下被动的图画,也不是电影电视面前被动的观众,更不是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从活动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要素都会产生一定的力,但最终导致教学效果的力并不是各要素之力的简单相加,而是个要素间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从而产生一种“合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在主体参与中学习知识
“主体参与”既是学生的全员参与,也是学生自始至终的参与;不仅要从行为上直接参与,更应该从情感、心理、思维上参与。只有这样,主体参与才能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课堂教学中参与情景的创设,对主体参与过程起到了引发、导出和定向作用。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某种认知情境和情感气氛,以调整学生心理,形成参与欲望。教师要不断调整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情境中展开。只有在情与情相融,心与心相碰,教与学相长,教与学互促的情境中,学生的主体意识才会有形成的“土壤”和生长的“养分”。
三、学习过程是不断探讨、研究问题的过程
“基于问题学习”是认知主义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由师生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个人、小组搜集材料、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合作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
(一)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深刻的问题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即使中间穿插一些提问,也主要是对一些事实现象的再现,没有多大的思考余地。认知主义以相反的思路来设计教和学,主张“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同时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鼓励学生思考、研究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善于挖掘素材,努力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鼓励、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深入探索问题,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启迪学生智慧,帮助他们不断挑战自我,挑战极限,享受到探索问题给自己所带来的快乐。从而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将知识的理解引向深入。
(三)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也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从而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参考文献:
[1]王锦化,孟庆华,等.社会认知主义学习观对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3,(1)
[2]薛国凤,王亚晖.当代西方认知主义教学理论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1).
[3]罗明东.当代教育改革新探索[M].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
关键词:认知主义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4-045-02
认知主义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并对学习与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思想。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诸多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
一、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进行认知心理活动的过程
认知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论,反对机械反映论。它认为,认识不是人脑对事物直接的、简单的反映,而是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而成的。在认识论的基础上,认知主义提出了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意义建构”的独特观点。
(一)要善于营造良好的知识学习环境
认知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社会已定义的知识和价值的共同建构,是通过社会建构的机会发生,通过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进行。这一观点强调了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要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就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互动的学习环境。“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气里才能自由自在地呼吸”。为了培养创造性思维,营造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识,相信每个学生都拥有巨大的智慧潜能和创造能力,倡导自主学习和自由探索。
(二)要树立课堂教学中的“生本”理念
强化课堂教学中的“生本”理念,就是要坚持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强烈主张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习者个体出发,真正把学习者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放在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的首位。这种观点尊重学习者个体的观点与个性,把学习者看作一个发展的、能动的个体。这种观点是对传统教学个体发展观的突破与超越,是对传统个体发展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社会决定论的一种扬弃。因为从个性角度来说,人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双重统一,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双重统一,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双重统一。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而认知主义理念彻底转变了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以及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
(三)不断强化认知过程
“认识是一个过程,决不是一个结果。”可见,认知主义理论把学习看作是一个不断建构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方面,主体按照自身的知识结构同化、建构客体,使客体内容不断丰富与创新;另一方面,客观世界的不断发展又使主体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容量,提高认识能力。这种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动态发展进程。发展无限,学习无限。认知主义教学理论旨在促进学生学习,提倡在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运用以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品质。这样,认知主义教学就成为一种发展性教学,而不是一种适应性教学。
二、学习过程是一种以合作为主要策略的求知过程
认知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学是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策略,教学是与学生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并要扩展每个学习者的保留节目。这一理念非常鲜明地告诉我们,现代教学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讲到底的单向的信息传递,而应是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交流与多向交流活动,应该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在各种信息的反馈中,循序渐进地锻炼和提高学生洞察力和分析力,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共享的、学习过程的主动建构。
(一)注意开展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在认知主义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不像传统教学观认为的那样,是一种比较“孤立”的个人竞争行为,而主要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逐渐完成的。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从这种相互作用中主动开发自己的思维品质,并完成自己知识意义上的建构。即教学过程是在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完成的。从活动的个体看,学生不是作家笔下被动的小说,不是画家笔下被动的图画,也不是电影电视面前被动的观众,更不是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从活动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要素都会产生一定的力,但最终导致教学效果的力并不是各要素之力的简单相加,而是个要素间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从而产生一种“合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在主体参与中学习知识
“主体参与”既是学生的全员参与,也是学生自始至终的参与;不仅要从行为上直接参与,更应该从情感、心理、思维上参与。只有这样,主体参与才能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课堂教学中参与情景的创设,对主体参与过程起到了引发、导出和定向作用。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某种认知情境和情感气氛,以调整学生心理,形成参与欲望。教师要不断调整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情境中展开。只有在情与情相融,心与心相碰,教与学相长,教与学互促的情境中,学生的主体意识才会有形成的“土壤”和生长的“养分”。
三、学习过程是不断探讨、研究问题的过程
“基于问题学习”是认知主义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由师生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个人、小组搜集材料、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合作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
(一)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深刻的问题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即使中间穿插一些提问,也主要是对一些事实现象的再现,没有多大的思考余地。认知主义以相反的思路来设计教和学,主张“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同时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鼓励学生思考、研究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善于挖掘素材,努力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鼓励、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深入探索问题,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启迪学生智慧,帮助他们不断挑战自我,挑战极限,享受到探索问题给自己所带来的快乐。从而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将知识的理解引向深入。
(三)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也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从而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参考文献:
[1]王锦化,孟庆华,等.社会认知主义学习观对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3,(1)
[2]薛国凤,王亚晖.当代西方认知主义教学理论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1).
[3]罗明东.当代教育改革新探索[M].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