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整体,新课导入是一个重要部分,怎样在最短的时间里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是课堂的关键,笔者就本人在实际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索与研究,阐述一下初中地理新课导入策略。
[关键字]初中地理 新课导入 策略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它具有调动情绪、点明主题、引导思路的重要作用。导语设计是否新颖别致、生动形象,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和授课效率的提高。因此,如何千方百计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和改进创新方法,以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已成为广大教师探究的新课题。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笔者结合课堂中的一些实例,浅谈地理新课导入的几点拙见。
一、新课导入的基本要求
(一)趣味性
导入新课要注意趣味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与学统一性的起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这种心理状况会促使人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表现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激发兴趣就是要使学生智力活动始终在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作用下,在情绪高涨的氛围中进行,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因而能自觉积极地学习。
(二)针对性
新课导入时要注意针对性。要揭示教材的主要内容,要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如我在讲“等高线和地形图”时,一上课我就在黑板上挂了一张等高线地图,然后提问:“这是某地的地形图,你知道哪里是山峰,哪里是盆地?选择怎样的路线上山是最佳的?”学生表示惊愕。我接着取出地形模型说:“这张图上反映的地形就是这样的。”学生们争着观看模型,兴趣很高。对学生说:“我们不可能处处都带上地形模型。但是只要能看懂等高线地图,就能知道各地地形的情况。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等高线地图的画法和判读。”这样的新课导入借助教具和演示,点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讲清楚课堂教学的目的,为讲授新课作了铺垫。
(三)新颖性
导入新课的材料要新颖。老生常谈的材料固然有用,如麦哲伦航海等等,但新颖的富有时代性的信息,更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引人入胜。例如讲“时区”问题时,可以这样导入新课:“9月24日凌晨2点27分,奥委会主席在蒙特卡洛宣布了有幸举办2000年奥运会的城市。为什么一定要在半夜里宣布呢?这一时刻,北京是几点钟?怎样计算这个时间差呢?今天我们一起把它算出来。”材料越新颖,越是大家关心的事,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参与的兴趣越大,效果越好。
(四)直观性
新课导入时要注意直观性。教学时教师要用直观教具或打比方的方法来讲解,把抽象的、远离身边的事物,不易理解的地理事物用模型或示意性的教具或通过音像教学表现出来。如讲“地球上的五带”时,教师上课后就拿出三球仪,学生们立即被吸引住了。老师简单介绍后,就开始操作,并说,这节课就要观察地球是怎样围绕太阳转的,搞清楚地球上的五带以及它们的成因……学生们异常兴奋,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学活动进入高潮。
二、新课导入的方法
(一)角色扮演导入法
演戏对学生来说既新鲜又有趣,从所有学生都争先恐后地愿意扮演各种角色,就足见受欢迎的程度了。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一开始我就让两组学生表演不同场景。表演1:一个同学扮演来金坛旅游不懂中文的外国人,一个同学扮演不懂外文的出租车司机。表演2:一个同学扮演阿拉伯人去一个中国人家里做客,一个同学扮演接待这位客人的中国人,看看这位同学怎样接待这位客人。表演过程中,学生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出现了让我异想不到的效果,比如那个扮演阿拉伯人的学生把自己的语气表演得的确像刚学中国话的外国人,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教学环境变得很轻松。从这两个表演中我们很容易看出,语言不通以及对宗教不了解带来很多的麻烦,很容易就能引出我们这一节的主题。
(二)故事导入法
讲传说、听故事是初中学生大都喜闻乐道的。新颖、奇异的地理小故事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很快安静下来,教师就可以把握住这有利时机,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但是必须要使故事传说的内容能自然地和新课内容联系起来。
在学习《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三大宗教中,我先向学生们讲了一个在南北朝,佛教禅宗第五祖弘忍大师挑选继承人时,为了公正,让弟子们每人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以此来定夺传人。大弟子神秀是大家公认的继承人,但他又怕别人说他是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反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于是他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是一种入世的心态,与禅宗大乘教派顿悟不太吻合,弘忍看了以后没有任何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觉悟,这时,庙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听到别人在议论这首畿子,虽然他不识字,可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首,央求别人写在神秀的畿子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悟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于是弘忍将衣钵传给了后来的六祖慧能。这个故事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不仅从这个故事中学生很容易了解今天的主题,同时对于佛教的教义也有了一定理解。
(三)质疑导入法
古人云:“学则须疑”,“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教师提出耐人寻味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悬念,促使他们动脑筋,认真思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讲“时区和日界线”时,教师说:“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寻找大航海家麦哲伦丢掉的一天(引起兴趣)。麦哲伦船队完成第一次环球旅行后,回到西班牙,船员们惊奇地发现航海日记明明写着这一天是1522年9月5日,而西班牙的日历上却是9月6日,这是怎么回事呢?(产生悬念)大家能不能帮忙把这天找回来呢?”讲到这儿,同学们的兴奋中心自然被吸引到这节难点内容上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向他们讲授有关概念和换算,因势利导,顺水推舟,将学生思维推向高潮。
(四)图像图表导入法
图像图表法是利用讲解课本上的图像图表导入新课。图像、图表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充分利用。如在讲《北部内陆两区一省》的“辽阔的牧区”一节时,上课后,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81页。“这三种畜种都是全国有名的畜种。它们为什么会全国闻名呢?请你们用红笔把三河马涂红。”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一种出乎寻常的作法,自然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此时老师侃侃而谈:“三河马身材高大,体形美观,全身披着枣红色的鬃毛。(学生议论千里马,“日行一千,夜走八百”)三河马跑得很快,一千米的距离它只用一分二十秒的时间就能跑完,是国内名马的冠军。”学生们发出惊叹声,课堂气氛极为活跃。“注意,这样好的畜种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呢?”板书:“辽阔的牧区”,顺利地转入了新课。
(五)电教导入法
电化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现代化手段。电化教学手段包括投影、幻灯和录像等,尤其是录像有其立体感强、声图并茂的特点。如讲“中国人口”时,开始上课,教师就放映《别挤了》(录制的中央电视台的“广而告之”节目),学生们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川流不息,众多的乘客你推我攮地挤上公共汽车的场面时,情不自禁地说:“人太多了。”此时教师点拨说:“大家都看到了我国人口的特点之一就是多。1990年统计数字是11亿6千万。这么多人在全国是怎样分布的,我国在人口方面的基本国策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很自然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本课学习的重点上来。又如天气是人们所关心的,天气预报每天都有,和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讲“天气”时,先放一录像“气象云图”,暂停定像后,提问“谁能大致说出云图上哪些地域是阴雨天气,哪些地域是晴天”,平时学生不十分注意的气象云图,在课上,引起他们的积极思考。此时学生的求知欲望异常高,教师很顺利地进入新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5.
[2]阎玉龙.主体参与型教学中学新教案全书·地理·第4册[A].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22~121.
[3]迟国彬.中学地理教学CAI课件制作教程[M].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1999.1~62.
[关键字]初中地理 新课导入 策略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它具有调动情绪、点明主题、引导思路的重要作用。导语设计是否新颖别致、生动形象,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和授课效率的提高。因此,如何千方百计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和改进创新方法,以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已成为广大教师探究的新课题。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笔者结合课堂中的一些实例,浅谈地理新课导入的几点拙见。
一、新课导入的基本要求
(一)趣味性
导入新课要注意趣味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与学统一性的起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这种心理状况会促使人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表现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激发兴趣就是要使学生智力活动始终在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作用下,在情绪高涨的氛围中进行,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因而能自觉积极地学习。
(二)针对性
新课导入时要注意针对性。要揭示教材的主要内容,要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如我在讲“等高线和地形图”时,一上课我就在黑板上挂了一张等高线地图,然后提问:“这是某地的地形图,你知道哪里是山峰,哪里是盆地?选择怎样的路线上山是最佳的?”学生表示惊愕。我接着取出地形模型说:“这张图上反映的地形就是这样的。”学生们争着观看模型,兴趣很高。对学生说:“我们不可能处处都带上地形模型。但是只要能看懂等高线地图,就能知道各地地形的情况。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等高线地图的画法和判读。”这样的新课导入借助教具和演示,点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讲清楚课堂教学的目的,为讲授新课作了铺垫。
(三)新颖性
导入新课的材料要新颖。老生常谈的材料固然有用,如麦哲伦航海等等,但新颖的富有时代性的信息,更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引人入胜。例如讲“时区”问题时,可以这样导入新课:“9月24日凌晨2点27分,奥委会主席在蒙特卡洛宣布了有幸举办2000年奥运会的城市。为什么一定要在半夜里宣布呢?这一时刻,北京是几点钟?怎样计算这个时间差呢?今天我们一起把它算出来。”材料越新颖,越是大家关心的事,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参与的兴趣越大,效果越好。
(四)直观性
新课导入时要注意直观性。教学时教师要用直观教具或打比方的方法来讲解,把抽象的、远离身边的事物,不易理解的地理事物用模型或示意性的教具或通过音像教学表现出来。如讲“地球上的五带”时,教师上课后就拿出三球仪,学生们立即被吸引住了。老师简单介绍后,就开始操作,并说,这节课就要观察地球是怎样围绕太阳转的,搞清楚地球上的五带以及它们的成因……学生们异常兴奋,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学活动进入高潮。
二、新课导入的方法
(一)角色扮演导入法
演戏对学生来说既新鲜又有趣,从所有学生都争先恐后地愿意扮演各种角色,就足见受欢迎的程度了。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一开始我就让两组学生表演不同场景。表演1:一个同学扮演来金坛旅游不懂中文的外国人,一个同学扮演不懂外文的出租车司机。表演2:一个同学扮演阿拉伯人去一个中国人家里做客,一个同学扮演接待这位客人的中国人,看看这位同学怎样接待这位客人。表演过程中,学生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出现了让我异想不到的效果,比如那个扮演阿拉伯人的学生把自己的语气表演得的确像刚学中国话的外国人,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教学环境变得很轻松。从这两个表演中我们很容易看出,语言不通以及对宗教不了解带来很多的麻烦,很容易就能引出我们这一节的主题。
(二)故事导入法
讲传说、听故事是初中学生大都喜闻乐道的。新颖、奇异的地理小故事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很快安静下来,教师就可以把握住这有利时机,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但是必须要使故事传说的内容能自然地和新课内容联系起来。
在学习《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三大宗教中,我先向学生们讲了一个在南北朝,佛教禅宗第五祖弘忍大师挑选继承人时,为了公正,让弟子们每人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以此来定夺传人。大弟子神秀是大家公认的继承人,但他又怕别人说他是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反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于是他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是一种入世的心态,与禅宗大乘教派顿悟不太吻合,弘忍看了以后没有任何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觉悟,这时,庙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听到别人在议论这首畿子,虽然他不识字,可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首,央求别人写在神秀的畿子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悟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于是弘忍将衣钵传给了后来的六祖慧能。这个故事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不仅从这个故事中学生很容易了解今天的主题,同时对于佛教的教义也有了一定理解。
(三)质疑导入法
古人云:“学则须疑”,“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教师提出耐人寻味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悬念,促使他们动脑筋,认真思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讲“时区和日界线”时,教师说:“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寻找大航海家麦哲伦丢掉的一天(引起兴趣)。麦哲伦船队完成第一次环球旅行后,回到西班牙,船员们惊奇地发现航海日记明明写着这一天是1522年9月5日,而西班牙的日历上却是9月6日,这是怎么回事呢?(产生悬念)大家能不能帮忙把这天找回来呢?”讲到这儿,同学们的兴奋中心自然被吸引到这节难点内容上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向他们讲授有关概念和换算,因势利导,顺水推舟,将学生思维推向高潮。
(四)图像图表导入法
图像图表法是利用讲解课本上的图像图表导入新课。图像、图表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充分利用。如在讲《北部内陆两区一省》的“辽阔的牧区”一节时,上课后,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81页。“这三种畜种都是全国有名的畜种。它们为什么会全国闻名呢?请你们用红笔把三河马涂红。”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一种出乎寻常的作法,自然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此时老师侃侃而谈:“三河马身材高大,体形美观,全身披着枣红色的鬃毛。(学生议论千里马,“日行一千,夜走八百”)三河马跑得很快,一千米的距离它只用一分二十秒的时间就能跑完,是国内名马的冠军。”学生们发出惊叹声,课堂气氛极为活跃。“注意,这样好的畜种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呢?”板书:“辽阔的牧区”,顺利地转入了新课。
(五)电教导入法
电化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现代化手段。电化教学手段包括投影、幻灯和录像等,尤其是录像有其立体感强、声图并茂的特点。如讲“中国人口”时,开始上课,教师就放映《别挤了》(录制的中央电视台的“广而告之”节目),学生们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川流不息,众多的乘客你推我攮地挤上公共汽车的场面时,情不自禁地说:“人太多了。”此时教师点拨说:“大家都看到了我国人口的特点之一就是多。1990年统计数字是11亿6千万。这么多人在全国是怎样分布的,我国在人口方面的基本国策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很自然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本课学习的重点上来。又如天气是人们所关心的,天气预报每天都有,和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讲“天气”时,先放一录像“气象云图”,暂停定像后,提问“谁能大致说出云图上哪些地域是阴雨天气,哪些地域是晴天”,平时学生不十分注意的气象云图,在课上,引起他们的积极思考。此时学生的求知欲望异常高,教师很顺利地进入新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5.
[2]阎玉龙.主体参与型教学中学新教案全书·地理·第4册[A].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22~121.
[3]迟国彬.中学地理教学CAI课件制作教程[M].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199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