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喜欢新的东西,喜欢每一天都不同,还喜欢挑战自己超越自己。我个人很有好奇心,没有喝过的茶,没有尝过的食物,没去过的地方都要去试试。
好奇心是人最美好的一种特质之一,有好奇心的人就说明心态年轻。我特别不喜欢某些德国人,他们每年要到同一个地方去度假,二三十年去同一个地方,甚至住同一个宾馆,在同样的房间,每天在同样的餐馆吃饭,他们也不嫌腻。跟他们一起吃饭,比如说在泰国,就一定要吃菠萝海鲜炒饭,我说你就不能试试别的嘛,比如鸡丁炒饭、火腿炒饭等。他会说我为什么要去试新的不了解的东西?我的胃又不是试验田!听上去也有道理,但人的性格真不一样,我宁愿吃了不好吃,也要试一试。
在艺术创作上我总在试新东西,新领域,新途径,也是性格的必然。对我来说,不重复别人容易,不重复自己就难一些,因为人有惯性和思维定式会束缚创新。更难的是不重复自己已经成功的东西就更难。但是,我说过,我宁愿做一个失败的探索者,也不做一个不再探索的成功者。
可是,在这个市场经济的社会里,作为一个艺术家不去寻求市场上能成功的东西,这是需要一些定力的。当自己的艺术追求与市场发生矛盾的时候,如果屈服于市场,就一定会不断地重复自己。当然也有些艺术家不再创新可能是江郎才尽,但也有很多艺术家是没有勇气再去创新,因为他们害怕失败,害怕新的作品得不到承认。有好多艺术家包括作家一辈子只有一个成名作,然后就像一颗流星那样殒落了。最让我受不了的是那些市场上很成功,但永远都是在重复自己的作品。我不会欣赏这样的艺术家,他们无非是成功的商业案例而已。
现在很多艺术家就是想要这种可识别性,然后不断地生产同样的东西。一幅画挂在客厅里,主人可以炫耀,这幅画是某某大腕的。我知道有些画廊或经纪人也是要求他们的签约艺术家只做一种类型的作品,艺术家没有创作自由,等于是签了“卖身契”。但这不光是画廊或经纪人的问题,艺术家自己也妥协,主动奉上这种市场上好卖的东西,他自己创作也省心省力,但实际上沦为市场的奴隶。这样的艺术家在我眼中是以艺术为“职业”,因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
我在商业上也许不像他们那么成功,很多想做我的作品的人都批评我这一点。比如慕尼黑画廊协会的主席,他也是非常资深的、权威的经营我的画廊老板。他很喜欢我早期的人体作品,他总是说你为什么不继续做这些东西,他说就算他喜欢新的东西,他也不愿意展出,因为人家客户就是要看你老的东西,要买你老的东西。比如说人体,比如说花。好多人奇怪我为什么不是一直拍花,市场那么好,可是我就是不想拍花了,因为大家都已经知道我的花了。
我开始拍抽象作品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人感兴趣,不像现在有许多人买我的抽象作品。在抽象作品好多年放在我地下室不见天日时,我仍然大量地拍摄,并没考虑“卖不掉怎么办”这类实际问题。反正遇到我的艺术追求与市场发生矛盾的时候,我的选择从来没有任何犹豫。原因很简单,因为我爱艺术远远胜过爱金钱。
当然,是不是重复自己是个相对的概念。真正了解我研究过我的艺术评论家或理论家,他们纵观我表面看上去形形色色相互毫不相干的作品,照艺评家岛子教授的说法是“几乎涉及了艺术史上所有的内容”,仍然会总结出我作品的一种基本精神,一根贯穿始终的红线,一种气质上的可识别性。认真研究我的评论家觉得且不说我作品的一贯的简约、优雅、精致等特征,仅从题材来说,二十年前我拍摄的“阴与阳”人体系列和现在创作的“生命之果”雕塑不是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妙吗?我拍了各种形式的生命主题,从《关于死亡的联想》、《花之灵·性》,到《九生》等等,虽然形式不同,但都是在一步步地使生与死的主题更深化。
前两天在北京偶然碰到一位开画廊的人,她说许多年都关注我!还觉得我各种形式的作品都是以不同方式从不同方面来诠释我这个人。我觉得她也是属于“懂我”的那类人。能多一个“知音”很欣慰!
好奇心是人最美好的一种特质之一,有好奇心的人就说明心态年轻。我特别不喜欢某些德国人,他们每年要到同一个地方去度假,二三十年去同一个地方,甚至住同一个宾馆,在同样的房间,每天在同样的餐馆吃饭,他们也不嫌腻。跟他们一起吃饭,比如说在泰国,就一定要吃菠萝海鲜炒饭,我说你就不能试试别的嘛,比如鸡丁炒饭、火腿炒饭等。他会说我为什么要去试新的不了解的东西?我的胃又不是试验田!听上去也有道理,但人的性格真不一样,我宁愿吃了不好吃,也要试一试。
在艺术创作上我总在试新东西,新领域,新途径,也是性格的必然。对我来说,不重复别人容易,不重复自己就难一些,因为人有惯性和思维定式会束缚创新。更难的是不重复自己已经成功的东西就更难。但是,我说过,我宁愿做一个失败的探索者,也不做一个不再探索的成功者。
可是,在这个市场经济的社会里,作为一个艺术家不去寻求市场上能成功的东西,这是需要一些定力的。当自己的艺术追求与市场发生矛盾的时候,如果屈服于市场,就一定会不断地重复自己。当然也有些艺术家不再创新可能是江郎才尽,但也有很多艺术家是没有勇气再去创新,因为他们害怕失败,害怕新的作品得不到承认。有好多艺术家包括作家一辈子只有一个成名作,然后就像一颗流星那样殒落了。最让我受不了的是那些市场上很成功,但永远都是在重复自己的作品。我不会欣赏这样的艺术家,他们无非是成功的商业案例而已。
现在很多艺术家就是想要这种可识别性,然后不断地生产同样的东西。一幅画挂在客厅里,主人可以炫耀,这幅画是某某大腕的。我知道有些画廊或经纪人也是要求他们的签约艺术家只做一种类型的作品,艺术家没有创作自由,等于是签了“卖身契”。但这不光是画廊或经纪人的问题,艺术家自己也妥协,主动奉上这种市场上好卖的东西,他自己创作也省心省力,但实际上沦为市场的奴隶。这样的艺术家在我眼中是以艺术为“职业”,因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
我在商业上也许不像他们那么成功,很多想做我的作品的人都批评我这一点。比如慕尼黑画廊协会的主席,他也是非常资深的、权威的经营我的画廊老板。他很喜欢我早期的人体作品,他总是说你为什么不继续做这些东西,他说就算他喜欢新的东西,他也不愿意展出,因为人家客户就是要看你老的东西,要买你老的东西。比如说人体,比如说花。好多人奇怪我为什么不是一直拍花,市场那么好,可是我就是不想拍花了,因为大家都已经知道我的花了。
我开始拍抽象作品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人感兴趣,不像现在有许多人买我的抽象作品。在抽象作品好多年放在我地下室不见天日时,我仍然大量地拍摄,并没考虑“卖不掉怎么办”这类实际问题。反正遇到我的艺术追求与市场发生矛盾的时候,我的选择从来没有任何犹豫。原因很简单,因为我爱艺术远远胜过爱金钱。
当然,是不是重复自己是个相对的概念。真正了解我研究过我的艺术评论家或理论家,他们纵观我表面看上去形形色色相互毫不相干的作品,照艺评家岛子教授的说法是“几乎涉及了艺术史上所有的内容”,仍然会总结出我作品的一种基本精神,一根贯穿始终的红线,一种气质上的可识别性。认真研究我的评论家觉得且不说我作品的一贯的简约、优雅、精致等特征,仅从题材来说,二十年前我拍摄的“阴与阳”人体系列和现在创作的“生命之果”雕塑不是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妙吗?我拍了各种形式的生命主题,从《关于死亡的联想》、《花之灵·性》,到《九生》等等,虽然形式不同,但都是在一步步地使生与死的主题更深化。
前两天在北京偶然碰到一位开画廊的人,她说许多年都关注我!还觉得我各种形式的作品都是以不同方式从不同方面来诠释我这个人。我觉得她也是属于“懂我”的那类人。能多一个“知音”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