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重复自己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dan91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喜欢新的东西,喜欢每一天都不同,还喜欢挑战自己超越自己。我个人很有好奇心,没有喝过的茶,没有尝过的食物,没去过的地方都要去试试。
  好奇心是人最美好的一种特质之一,有好奇心的人就说明心态年轻。我特别不喜欢某些德国人,他们每年要到同一个地方去度假,二三十年去同一个地方,甚至住同一个宾馆,在同样的房间,每天在同样的餐馆吃饭,他们也不嫌腻。跟他们一起吃饭,比如说在泰国,就一定要吃菠萝海鲜炒饭,我说你就不能试试别的嘛,比如鸡丁炒饭、火腿炒饭等。他会说我为什么要去试新的不了解的东西?我的胃又不是试验田!听上去也有道理,但人的性格真不一样,我宁愿吃了不好吃,也要试一试。
  在艺术创作上我总在试新东西,新领域,新途径,也是性格的必然。对我来说,不重复别人容易,不重复自己就难一些,因为人有惯性和思维定式会束缚创新。更难的是不重复自己已经成功的东西就更难。但是,我说过,我宁愿做一个失败的探索者,也不做一个不再探索的成功者。
  可是,在这个市场经济的社会里,作为一个艺术家不去寻求市场上能成功的东西,这是需要一些定力的。当自己的艺术追求与市场发生矛盾的时候,如果屈服于市场,就一定会不断地重复自己。当然也有些艺术家不再创新可能是江郎才尽,但也有很多艺术家是没有勇气再去创新,因为他们害怕失败,害怕新的作品得不到承认。有好多艺术家包括作家一辈子只有一个成名作,然后就像一颗流星那样殒落了。最让我受不了的是那些市场上很成功,但永远都是在重复自己的作品。我不会欣赏这样的艺术家,他们无非是成功的商业案例而已。
  现在很多艺术家就是想要这种可识别性,然后不断地生产同样的东西。一幅画挂在客厅里,主人可以炫耀,这幅画是某某大腕的。我知道有些画廊或经纪人也是要求他们的签约艺术家只做一种类型的作品,艺术家没有创作自由,等于是签了“卖身契”。但这不光是画廊或经纪人的问题,艺术家自己也妥协,主动奉上这种市场上好卖的东西,他自己创作也省心省力,但实际上沦为市场的奴隶。这样的艺术家在我眼中是以艺术为“职业”,因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
  我在商业上也许不像他们那么成功,很多想做我的作品的人都批评我这一点。比如慕尼黑画廊协会的主席,他也是非常资深的、权威的经营我的画廊老板。他很喜欢我早期的人体作品,他总是说你为什么不继续做这些东西,他说就算他喜欢新的东西,他也不愿意展出,因为人家客户就是要看你老的东西,要买你老的东西。比如说人体,比如说花。好多人奇怪我为什么不是一直拍花,市场那么好,可是我就是不想拍花了,因为大家都已经知道我的花了。
  我开始拍抽象作品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人感兴趣,不像现在有许多人买我的抽象作品。在抽象作品好多年放在我地下室不见天日时,我仍然大量地拍摄,并没考虑“卖不掉怎么办”这类实际问题。反正遇到我的艺术追求与市场发生矛盾的时候,我的选择从来没有任何犹豫。原因很简单,因为我爱艺术远远胜过爱金钱。
  当然,是不是重复自己是个相对的概念。真正了解我研究过我的艺术评论家或理论家,他们纵观我表面看上去形形色色相互毫不相干的作品,照艺评家岛子教授的说法是“几乎涉及了艺术史上所有的内容”,仍然会总结出我作品的一种基本精神,一根贯穿始终的红线,一种气质上的可识别性。认真研究我的评论家觉得且不说我作品的一贯的简约、优雅、精致等特征,仅从题材来说,二十年前我拍摄的“阴与阳”人体系列和现在创作的“生命之果”雕塑不是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妙吗?我拍了各种形式的生命主题,从《关于死亡的联想》、《花之灵·性》,到《九生》等等,虽然形式不同,但都是在一步步地使生与死的主题更深化。
  前两天在北京偶然碰到一位开画廊的人,她说许多年都关注我!还觉得我各种形式的作品都是以不同方式从不同方面来诠释我这个人。我觉得她也是属于“懂我”的那类人。能多一个“知音”很欣慰!
其他文献
Andy Warhol曾经说过:“赚钱是艺术,工作是艺术,商业则是最棒的艺术。”他从商业设计出道,在纽约为百货公司设计橱窗,在80年代,他创造商业话题,顺利带领潮流与波普艺术;在21世纪的今日,他的作品被世界各大现代美术馆典藏。Andy Warhol是成功创造商业艺术化和艺术商业化的典范,而现今商业与艺术的关系,更是紧密地情同鱼水一般。  然而,现今的百货商场与艺术家的合作,与Andy Warho
期刊
谈起墨西哥艺术,人们常爱将眼光兜转在奥罗斯科、西盖罗斯、里维拉以及弗里达等几位大师身上,而对于这个古老文明的整体艺术发展,大家似乎所知甚少。最近,中华艺术宫举办的“三重奏——墨西哥当代艺术联展”,带来了包括本杰明·多明戈斯、拉斐尔·克罗内尔和豪尔赫·马林三位艺术家的50件作品。本刊也借此机会采访到了参展艺术家之一、墨西哥雕塑家豪尔赫·马林,他首次将名为“宛若风景的躯体”的展览带到中国观众面前,在谈
期刊
1993年,王广义、方力钧、余友涵、李山、孙良、徐冰等14人的作品出现在威尼斯双年展,这是中国当代艺术家首次在国际艺术大展中集体亮相,而这批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有特殊意义的作品,展后却遭遇一系列波折,其中一部分就此石沉大海。  如今这批艺术家已经成为艺术圈里的“大咖”,失踪的画作多是艺术家一定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市场价值不可估量。然而时至今日,任何拍卖场合都不见这批画的影子。看似无迹可循,但在艺术圈里
期刊
日本式的趣味扑面而来,让人想到榻榻米、日本料理、安藤忠雄的建筑,以少胜多,东方美学的全面胜利。  2003年9月,深泽直人创立了自己的设计公司——PLUS MINUS ZERO,这家公司的LOGO是“±0”。他解释说:“这个标志说明我们期待的作品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我们需要的是存在的必要。我们发现的美感和魅力就充溢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即使我们很少和他们相遇。PLUS MINUS ZERO的使命就是挖
期刊
“我经常会有新的梦想和目标,我把它们一个个实现并做到最好,再向着下一个方向前行。我是一个追梦的人,永不停步。”王英伟如是总结他的成功之道。  王英伟的名片上印着他目前担任的所有职务:新昌营造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太平绅士、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香港电影发展局副主席、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主席、公务员薪俸及服务条件常务委员会主席、浸会大学基金会主席、太平洋地区经济理事会主席、香港公共行政学院主席,让人有点目
期刊
那里的街道都是带上盖的;四季如春,弧形玻璃笼罩着威尼斯城般的购物环境;水上世界;拥有恒温游泳池等设施的会所;公园、中学、国际学校、音乐广场……那个地方,是在建中的“星悦南岸”,第一期将在2014年夏天正式推出。  说起新昌营造,大陆人可能会略感生疏,香港人却无人不知,作为亚洲历史最悠久的建造集团之一,香港新昌营造集团建造包括香港昂船洲大桥、澳门威尼斯人度假村酒店、金沙城中心等地标建筑,目前还同时负
期刊
中国戏曲人物画以中国舞台戏曲为题材,戏中有画,画中有戏,以戏入画,凝固住戏曲舞台的风华绝代,透过纸背重回如痴如醉的精彩瞬间。所以,在彰显传统气质的高档酒店墙壁上,在渲染国学气氛的高端沙龙空间里,往往都会挂几幅中国戏曲人物画,或浓墨油彩或清淡水墨,或写实或写意。  不过从画的品质层面来看,这些作品可就良莠不齐了。有的戏曲人物像画花了的熊猫脸,大块的油彩堆上去,毫无层次,艳俗得让人不忍直视;有的乍一看
期刊
简要地看,改革开放以来,当代水墨的发展从一开始就不单纯是一个艺术形态问题,而是一个涉及社会学、文化学,甚至是意识形态的问题。  反叛与颠覆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水墨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从实际的创作来看,反叛与颠覆的对象则各有侧重,追求的目标也不一致,大致来看,有两种倾向表现得较为突出:一种是主张放弃传统水墨的笔墨程式,通过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学习,建构一种新型的现代风格。这一脉络的艺术家主要受到西
期刊
上海艺术设计展  “都市丛林”进行时  12月的头几天,在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上海艺术设计展2013”上,清华美院和NABA的几位教授带着两个学校的20多位学生,在展览现场设计制作作品。他们用计算机建模、欢乐地打磨木头粉刷墙壁,另一旁,则用快拍记录着整个设计进行的状态。  这次合作以工作坊的形式展开,从11月中下旬开始持续约半个月。“我们是‘校际社区’邀请展中唯一一个将作品带到现场完成的,其他一
期刊
中国的当代艺术诞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社会制度由单纯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开放的文化思潮在中国兴起,艺术家们将对中国社会现实和传统的反思、批判用艺术的语言呈现出来,针砭时弊。时至今日,当代艺术早已经不复往昔“地下艺术”的窘迫,反而成为市场上最闪耀的明星,势头如日中天,但正像一些批评家所说的,中国的当代艺术动力日益衰竭,正逐渐沦为市场的奴仆。  2013年11月22日,在福建石狮灵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