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质量是衡量学校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志,也是检测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手段。学困生问题是影响教育质量提升的一大因素,想要真正做到“质量提升”,首先得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首先得搞清楚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因此,笔者在近年的工作中进行了大量针对学困生的问卷调查以及深入学困生家庭的实地走访调查,并且在联系自身几年的教学经验和带班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和思考,大致得出了农村小学学困生致困的几点原因。
关键词:农村小学;学困生;原因分析;转化策略
一、特殊落后的地理环境条件造成大批留守儿童
笔者工作的学校属于某县城的农村完小,此地地理位置偏僻,地处川陕交界地,距县城70余公里,交通闭塞,山岭险峻,与外界通讯联系也非常不便。与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教育环境相比,天差地别,甚至与本县县城的教育环境相比,也是云泥之差。本镇属于以种植业为主的乡村小镇,经济条件相对落后,贫困家庭比较多。近年来大部分青壮年都选择外出务工,将孩子留在农村,跟随爷爷奶奶生活,这样就造就了大批留守儿童,而留守儿童的教育本就是一个难题。
二、家庭生活环境较差和家庭教育缺失导致“学困”
最近几年,借带班和教育扶贫的契机,笔者在工作中经常进行入户走访了解情况,调查发现本校有很多学困生的家庭的环境卫生情况较差,大部分学困生的父母都长期在外打工,没有多余的时间和能力去辅导学生,这就造成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是随爷爷奶奶的生活的,隔代教育之弊病在于爷爷奶奶对孩子过分溺爱和放纵,而且对孩子的学习也基本是無能为力。
三、办学条件较差及师资力量薄弱是造成“学困”的主因
学校教学设施设备不够完备,有部分校舍因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同时,学校没有完备的图书室和充足的学习资料,供老师学习和查阅资料的平台空间较小,供学生丰富课外阅读资料的能力较低。因为条件较差和学校规格变化,年轻教师能力强的基本留不住;另外,部分教师教育理念显得陈旧,工作中常会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老师们缺乏系统完整和持续的进修培训,教育手段和教育策略较为落后,知识体系更新速度过慢等也是造成学困的直接原因。
四、学生自身原因是造成“学困”的根本原因
本校部分学困生的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认为学习对自己发展的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另一部分学生是有学习欲望但是并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致使自己常常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还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不按老师要求做,缺乏主动性等。这些自身原因才是造成学校学困生居多现象的根本。
五、传统社会意识形态对于教育重要性的忽视导致“学困”
当地居民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较低,部分居民对于教育的重要性意识不足,对教育的态度也不够坚定,甚至重男轻女的思想在老一辈居民中仍然存在。这也是造成大部分学生成为学困生的现实原因。
整体来看,本校学困生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也要以发展的眼光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去采取策略,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选择不同的措施,集合多方力量进行学困生的转化。
(一)投入感情,用关爱温暖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绝大部分在身心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自卑倾向,他们心理脆弱,多数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交流。在教育教学中老师就要加大感情的投入,不抛弃和放弃每一位学困生,拿着放大镜看孩子,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的长处,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二)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强化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成功的家庭教育,但农村小学留守学困生居多,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的工作不仅仅做到教书,还要加强与家长和监护人的联系,时常提醒家长和监护人要多陪陪孩子,建议和要求家长及监护人树立言传身教的意识,多关心孩子的教育,引导孩子重视学习,以身作则规范言行,帮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意识。同时,教师要教给孩子正确的生活知识,提醒家长监护人搞好家庭卫生状况,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三)加强教育投入,提升教师素质
提高教育质量首先要做好校园建设,学校必须要消除安全隐患保证学生的安全。同时,争取教育投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图书藏量质量,倡导学生课外阅读,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料。另外,学校要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教育活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作为教师,要保持“常学常新”的心态,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态度,争取更多的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多向优秀的同行取经,多总结自己教育得失,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关注每一个学困生,根据不同因材施教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师要深入了解,区别对待。首先要理解关注,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其次要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然后要多辅导多耐性,关心他们的学习状况和遇到的困难;接着要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要多引导,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五)加强社会宣传,提升社会认同感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的埋头教书,还要做好教育宣传工作,在工作中要借助每次家访的机会,在家长群体中多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多深入学生生活的环境了解,通过交流沟通去影响学生家长及周围人群。也可以联系行政部门或者村委,利用宣传标语或者社区广播等形式营造舆论氛围,从而改变和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认识。
学困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学困生的转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项极其庞大且长期的工程,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转化过程中的每一个小细节都不容忽视,只有将存在的问题一一突破,才能迎来学困生转化质的提升。同时,必须要集中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力量,使之形成一股培养学生的教育合力,才能真正达到教育质量的提升,才能真正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作者简介:
李元亮:(1989—),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陕西省汉中市勉县,职务/职称:二级教师,学历:本科,单位:镇巴县简池镇三溪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省级优秀习作辅导教师,市级教育先进工作者,县级教学能手,优秀教师,2014年毕业于陕西渭南师范学院,2015年参加工作,从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至今,着重致力于小学毕业班教学,班级教学成绩屡获佳绩,长期深耕于教育一线工作,对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现状和小学基础教育有较深的认识。
关键词:农村小学;学困生;原因分析;转化策略
一、特殊落后的地理环境条件造成大批留守儿童
笔者工作的学校属于某县城的农村完小,此地地理位置偏僻,地处川陕交界地,距县城70余公里,交通闭塞,山岭险峻,与外界通讯联系也非常不便。与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教育环境相比,天差地别,甚至与本县县城的教育环境相比,也是云泥之差。本镇属于以种植业为主的乡村小镇,经济条件相对落后,贫困家庭比较多。近年来大部分青壮年都选择外出务工,将孩子留在农村,跟随爷爷奶奶生活,这样就造就了大批留守儿童,而留守儿童的教育本就是一个难题。
二、家庭生活环境较差和家庭教育缺失导致“学困”
最近几年,借带班和教育扶贫的契机,笔者在工作中经常进行入户走访了解情况,调查发现本校有很多学困生的家庭的环境卫生情况较差,大部分学困生的父母都长期在外打工,没有多余的时间和能力去辅导学生,这就造成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是随爷爷奶奶的生活的,隔代教育之弊病在于爷爷奶奶对孩子过分溺爱和放纵,而且对孩子的学习也基本是無能为力。
三、办学条件较差及师资力量薄弱是造成“学困”的主因
学校教学设施设备不够完备,有部分校舍因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同时,学校没有完备的图书室和充足的学习资料,供老师学习和查阅资料的平台空间较小,供学生丰富课外阅读资料的能力较低。因为条件较差和学校规格变化,年轻教师能力强的基本留不住;另外,部分教师教育理念显得陈旧,工作中常会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老师们缺乏系统完整和持续的进修培训,教育手段和教育策略较为落后,知识体系更新速度过慢等也是造成学困的直接原因。
四、学生自身原因是造成“学困”的根本原因
本校部分学困生的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认为学习对自己发展的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另一部分学生是有学习欲望但是并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致使自己常常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还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不按老师要求做,缺乏主动性等。这些自身原因才是造成学校学困生居多现象的根本。
五、传统社会意识形态对于教育重要性的忽视导致“学困”
当地居民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较低,部分居民对于教育的重要性意识不足,对教育的态度也不够坚定,甚至重男轻女的思想在老一辈居民中仍然存在。这也是造成大部分学生成为学困生的现实原因。
整体来看,本校学困生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也要以发展的眼光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去采取策略,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选择不同的措施,集合多方力量进行学困生的转化。
(一)投入感情,用关爱温暖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绝大部分在身心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自卑倾向,他们心理脆弱,多数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交流。在教育教学中老师就要加大感情的投入,不抛弃和放弃每一位学困生,拿着放大镜看孩子,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的长处,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二)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强化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成功的家庭教育,但农村小学留守学困生居多,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的工作不仅仅做到教书,还要加强与家长和监护人的联系,时常提醒家长和监护人要多陪陪孩子,建议和要求家长及监护人树立言传身教的意识,多关心孩子的教育,引导孩子重视学习,以身作则规范言行,帮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意识。同时,教师要教给孩子正确的生活知识,提醒家长监护人搞好家庭卫生状况,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三)加强教育投入,提升教师素质
提高教育质量首先要做好校园建设,学校必须要消除安全隐患保证学生的安全。同时,争取教育投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图书藏量质量,倡导学生课外阅读,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料。另外,学校要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教育活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作为教师,要保持“常学常新”的心态,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态度,争取更多的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多向优秀的同行取经,多总结自己教育得失,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关注每一个学困生,根据不同因材施教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师要深入了解,区别对待。首先要理解关注,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其次要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然后要多辅导多耐性,关心他们的学习状况和遇到的困难;接着要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要多引导,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五)加强社会宣传,提升社会认同感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的埋头教书,还要做好教育宣传工作,在工作中要借助每次家访的机会,在家长群体中多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多深入学生生活的环境了解,通过交流沟通去影响学生家长及周围人群。也可以联系行政部门或者村委,利用宣传标语或者社区广播等形式营造舆论氛围,从而改变和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认识。
学困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学困生的转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项极其庞大且长期的工程,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转化过程中的每一个小细节都不容忽视,只有将存在的问题一一突破,才能迎来学困生转化质的提升。同时,必须要集中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力量,使之形成一股培养学生的教育合力,才能真正达到教育质量的提升,才能真正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作者简介:
李元亮:(1989—),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陕西省汉中市勉县,职务/职称:二级教师,学历:本科,单位:镇巴县简池镇三溪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省级优秀习作辅导教师,市级教育先进工作者,县级教学能手,优秀教师,2014年毕业于陕西渭南师范学院,2015年参加工作,从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至今,着重致力于小学毕业班教学,班级教学成绩屡获佳绩,长期深耕于教育一线工作,对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现状和小学基础教育有较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