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高中作文序列化教学的一点构想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24514516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朱作仁指出:“作文训练应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指导的写作实践,使学生形成语言表达能力的活动过程。研究并建立作文训练的序列,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需要,是当今语文教学科学化的重大课题。”
  当前农村高中的作文教学仍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学生感到无话可说,写作内容脱离实际,写作素材陈旧;教师感到无法可教,缺乏系统的作文指导理论,写前指导粗略,写后评改仓促。我们应该认识到,无计划的写作教学无法真正让学生产生写作的兴趣和动力,教学效果注定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因此,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的并且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训练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笔者认为,按学段进行文体的序列化训练比较适合高中生写作能力的发展规律。比如,高一着重训练记叙文,高二着重训练议论文,高三学生可以在两种文体都得到序列化训练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进行写作。
  一、记叙文的序列化教学
  一直以来,记叙文的写作教学都处于一种散漫、无序的状态。甚至有些教师认为记叙文写作完全靠学生的基础和天赋,无论我们怎么指导,水平都很难提高。记叙文的写作从材料的选择到文章的谋篇布局,以及语言、手法的细化都缺乏系统而明晰的研究。
  高一学生刚刚从初中进入高中,还没有完全脱离初中简单记叙文的写作模式。而且近年来高考作文题目的体裁选择范围越来越大,很多题目非常适合记叙文的发挥。因此,进行记叙文的序列化教学,一方面有利于初高中的过渡,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学写符合高中要求的复杂记叙文,从而能够更灵活地应对今后的考试乃至高考。
  比如今年江苏省高考以“车”为话题的作文题目就非常适合记叙文高手发挥。而对于农村普通高中来说,由于历史和经济的原因,教师作文教学水平滞后,生源处于中下层,学生知识面相对较狭窄,思辨能力相对也较弱。像这样的话题,如果写议论文的话,他们就会觉得无话可说,平时积累的那些文人大家的素材似乎也用不上了。高考之后,笔者把今年的作文题目拿到自己所带的高二一个班,进行了一次写作训练。因为之前我们并没有进行过序列化训练,而且学生一惯怕写记叙文,所以,最后收上来一看,大部分学生写的都是议论文,且都是就车论车,泛泛而谈车的作用;或者从古代的马车、牛车说到如今各种先进的车辆,但也仅仅是浮于表面,无法深入,思维的深刻性不够。
  在进行了作文立意指导和问题评讲之后,笔者建议大家写一篇记叙文,要求以“车”为载体,联系社会、家庭、自我生活的变化,挖掘车的变迁背后的情感碰撞。学生在这样的要求指向之下,进行了重写。在重写后的作文中,我看到了很多学生进步很大,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写作的抓手,在事件中抒发情感。一位学生写了一篇题为《奶糖与自行车》的记叙文,描述了一个与车有关的温情故事,过去父亲骑自行车送她上学需要很长时间,但可以和父亲说好一会话,现在用汽车,不怕风雨了,时间更短了,但跟父亲之间的沟通却少了。文章通过抒发这种反差引起的感触,来表达父女之间以“车”为纽带的一股浓浓的亲情。
  高一学年进行记叙文的序列化教学,教师可以把训练点和目标进行细化,分配到两个学段当中,以训练点和训练目标为授课的要点,从选材、构思、手法、语言等方面一一对学生进行训练。
  比如选材上,教师可以“多角度或多身份写人”为训练点,以“突显人物个性”为训练目标;构思上,以“选择合适的表述载体”为训练点,以“学会选择触动心灵的人、事”为训练目标;表达方式上,强调叙述和描写为议论服务,从而学会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描写手法上,重视细节和心理描写的训练,让学生能够做到灵活运用描写手法,等等。
  此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课文素材。语文教材上选入的课文都是经典之作,我们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教师的巧妙引导、学生的个性解读都可以成为今后写作的可利用资源。比如,我教的是文科班,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是名著必读作品之一。而《呐喊》中具有悲剧性内涵的作品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因此我在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设置了一个教学环节,专门引导学生品读《呐喊》中渲染悲剧氛围的环境描写的句段,并且与记叙文写作进行挂钩,让学生品味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并进行课堂练笔。课堂实践也证明有一些成效。
  二、议论文的序列化教学
  议论文是高中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从学会议论文的基本框架,到说理的层次严密有逻辑都是十分重要的。高二年级的学生对世界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对问题有了自己的分析和思考,而我们要做的是教会他们把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转化成文字。
  我们可以从训练如何立论的角度开始,达到让学生准确选取立论的角度以及立论角度准、小、新的训练目标;训练框架结构,安排分论点的顺序,做到“论之有序”,即議论层次严密有逻辑性;训练选材,选择论据,做到“论之有据”,用论据支撑观点;还可以从因果关系或者条件关系的角度,训练结构与说理之间的关系。
  以训练框架结构为例,鉴于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写作当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以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为抓手,针对总分式、对照式、层进式、并列式等论证的基本结构进行序列化训练。但是,在教学实践与阅卷过程中,笔者发现,单独使用其中的一两个论证结构的议论文读起来总让人觉得很单薄,无论是从论据来看,还是从论证过程来看,都缺少一些广度和深度。于是,笔者进行了一次尝试,在进行了序列化训练、学生熟练掌握了几种基本论证结构的基础上,把这几种论证结构进行综合运用。笔者建议学生一篇议论文的框架结构这样安排:提出中心论点之后,可以先正反对比举例来进行论证,接着从“是什么”或“为什么”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这样又与前面的部分构成了层进式关系。这部分写好了,能够体现作者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当然,在框架结构升级训练的过程中,正面如何列举,反面如何列举,深入分析部分如何操作,这些也需要进行序列化训练。只有把每个部分都训练到位,学生才能把每个部分有机融合,灵活运用,最终写出一篇既具有一定广度又具有一定深度的议论文。
  此外,议论文不能写成干巴巴的说教式的文章,议论文也可以写得具有文采。我们可以通过巧用比喻、诗文引用、描绘情境等方式加强对学生议论文文采的训练。
  当然,议论文的写作序列训练是一个漫长的教学过程。如何立论,如何论证,如何运用论证手法使说理更有力,如何增加议论文的文采,这些都是可以指导的。不仅仅在作文课上,在平时的议论文教学中教师都可以不断向学生渗透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安高级中学(226534)
其他文献
对高速公路预制T梁质量及外观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并探究解决对策,有助于预制T梁生产过程试验与施工的有效控制,力求达到内实外美。文章从预制T梁结构特点、试验检测、混凝土
在老舍先生笔下,祥子曾经是一个正直、热爱生活的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小说一开始,就有关于他外貌的描写,关于他拉车时的具体刻画,并且都写得很有光彩。这些内容简直成了对青春、健康和劳动的赞歌。之后,小说又以更多篇幅描绘祥子美好的内心世界:当他在曹府拉车,不小心翻了车,车给碰坏了,主人也给摔伤了,他引咎辞工,情愿把工钱退给主人作为赔偿,表现出作为一个劳动者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在严冬夜晚的小茶馆里,他给老马小马
根据高职考大纲的考试内容和要求,名篇名句的默写是高职考语文的必考考点。纵观近几年高职考,“名句名篇”的考查内容多是机械式记忆的知识,所体现的能力等级较低。试卷所考的名句名篇以课本要求背诵的篇目为主,但考生做名句默写这类题竟然失分颇多,得分只在半数左右。本文探究如何提高名句默写的能力,使学生在高职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认清字形,突破“生僻难”字  对于文辞优美、内涵丰富的名言名句,大多数学生都
2014年秋季学期苏教版高中教材做了一些调整,师陀的《说书人》被增加到“珍爱生命”专题中的“陨落与升华”部分。教学参考书中刊载了选自2014年《语文月刊》第六期吴周文教授解读《说书人》的文章。其中有段文字是这样评价的:“说书人”形象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二个十年间的又一位“孔乙己”形象。文章从外形、处境、职业、结局的相似性分析,进而认为本质上相似,二者都是旧时代旧社会被凉薄被遗弃的“多余人”形象。在反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孙犁的名篇——《荷花淀》就像是一支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美到极致。  一、月光皎洁,诗情画意  有人说,《荷花淀》是像散文诗一样的小说,因为它的语言清新明快,抒情真切活泼,整篇文章营造出一种如诗如画的意境,这样的作品,既像一首含蓄隽永的诗歌,也像一曲动人心弦的音乐,让人陶醉其中,感受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体会其中的诗情画意。  例如,《荷
随着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应试教育式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核心素养,为养成终身阅读和深入思考的好习惯奠定基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初中的浅阅读教学有较大的差异。高中语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理解语言手法等浅层次阅读上,而是侧重对思想感情的领悟教学。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深度阅读”的教学方法应得到语文教师的重视,并得到显著的改
《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学生的小说学习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学生学会鉴赏小说,掌握与之有关的基本知识,尝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然而,目前高中小说教学却存在诸多问题,教师往往将讲解和分析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却忽视了提高学生小说阅读和接受的能力。这种教条化的阅读妨碍了学生对小说进行自主阅读,教师要积极调整教学内容,促使学生走进小说学习的最深处,提高审美能力。  一、多元对话,自主突破  在高中小说阅
宋代理学家朱熹有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由此看来,大凡学子要想学有所得,一定会有一个努力想弄明白的过程。这个过程如果被“挤兑”了,那必定一无所获。因此用一份等待,还给学生“愤悱”的可能性比什么都重要。或许,朱熹的这句话用到教学中也同样适用:要想收到学生对所学内容感性的体悟,为师者就需静静地等待,看似太过热闹的课堂其实禁锢了你,学生真正思考下的收获会随着热闹将近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