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约有两千万,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因此,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工程”。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针对高校中80年代后的独生子女、高价生源和后进生等特殊群体的实际情况,经不断摸索和实践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逐步探索出“高校赏识教育法”。
赏识教育源起于周弘先生对双耳失聪的女儿的成功教育,最终使女儿16岁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21岁被美国某大学录取为研究生,父亲周弘用爱创造了奇迹,这也是教育的奇迹。但这种教育方法目前仅局限于家长对子女及少数小学教育中,在高校中深入探索尚无先例。
赏识教育的内涵及高校思想教育的特点
赏识教育就是指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进步与成功予以重视和赞扬的教育。其最基本的要求是:教育者要有真的爱心,要与学生做朋友,走进学生的心灵,一切为了学生,允许自己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失败,坚信自己的学生在大学成长过程中一定能完善自我,简单归纳为一个字是相信自己的学生“行”。这不但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也使教师的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原来的出现问题才去“堵”转变为尚未出现问题时先“通”。
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转轨,对待各种特殊学生群体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的课题已经摆在了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面前。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个人主义思想充斥头脑,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事事我先合适,其实细细品味,在这些学生万事我第一的背后,不难发现这其中也有自卑心理,只不过,他们在用自我中心掩盖这种自卑心理。高价生和后进生始终是教育教学中比较棘手的问题,然而赏识教育为我们转化这类群体提供了一些重要的依据。赏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对我们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大有益处,赏识教育就在于承认差异,尊重差异,运用科学的理论逐步缩小差异,促进后进生的转化,让学生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故应积极地尝试和探索。
在高校实施赏识教育的途径
在高等教育由管理型转向服务型的过程中,教师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摒弃 “严师出高徒”的“惩罚”教育,积极地进行赏识教育,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成长,同时也要努力避免不恰当的“表扬”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以教育者的爱心和责任心去努力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而非单纯学习成绩上的优异。
开展赏识教育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透过真情赏识,以真正的爱去尊重、信任、理解、宽容对待学生,从而掌握赏识艺术,营造赏识氛围,搭建被赏识的舞台,通过激励、表扬等手段发现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并且,我们要引导学生自我赏识,为之创设群赏氛围,与家长合力共同赏识,来鼓励他们不断地追求成功。开展赏识教育,会让学生在赏识中健康地成长,在体验成功中超越自我,向成功迈进。
(一)透过教师真情赏识,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花蕾渴望阳光,嫩芽渴望雨露,学生心灵的成长更需要呵护。赏识就是人类精神生命的阳光、雨露。赏,含欣赏赞美之意;识,是肯定认可。教师应把对学生的赏识作为一种教育心态,透过真情赏识,尊重差异,让学生感到心灵的温暖,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1.讲求赏识艺术,保护自尊
作为一种教育方法,赏识是门艺术,这门艺术要用心把握,用爱交融。其中贯穿爱具体体现在教师的语言艺术,行为艺术,赏识的艺术。讲求赏识的艺术要建立在保护学生自尊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因此在学生出现错误或失败时,我们要善于运用肯定性和鼓励性的语言进行赏识。激励性语言可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愿望,使之在尊重和信任中保护自尊,找回自信。因此教师应运用语言激励的艺术,以期待的鼓励强化学生的进步动机。
从另一个角度看,赏识艺术又是一种提醒、一种暗示。除了运用语言的艺术,教师还可以利用动作和体态语来传达对学生的赏识,信任的目光、赞许的微笑、由衷的鼓掌等都传达了一种情绪,交流了一种情感,从而深入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有成功感和再次进步的动力。可见,行为艺术也可成为一种心灵上的赏识。
2.营造赏识氛围,给予宽容,耐心等待
教师应为学生在集体中营造赏识的氛围。同学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责怪;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批评,在内心深处对他们真正的了解和尊重。教师要理解并打开他们的心扉使他们处在民主、平等、自由的环境里,这样学生才能感觉到爱和乐观,才能敢于发表见解、提出问题,才会积极主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因此,适度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解的氛围,宽容学生的一些“错误”,创造轻松和谐的时空,能引导他们不断地进步。
赏识是一种宽容,需要耐心等待,直到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教育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论是学生个性还是能力的培养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迟效性和反复性都是学生思想教育中的正常现象。作为辅导员,既要帮助学生设计一套赏识教育的系列活动,同时要认识到,不是活动结束了,我们的教育效果就美满了,要允许学生不断地出现矛盾,要抓住契机去解决矛盾,因为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所以,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一颗耐心,等待的心。
3.搭建被赏识的舞台,走向成功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即使某个学生再差,也有长处。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因此,教师只要用心全面地看待他们,抓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注重有意识地为学生搭建被赏识的舞台,使学生从敞开心灵、接受,到不断成长、发展、提高,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进步的热情,教育也应运而生地发挥其功效了。
(二)引导学生自赏,帮助学生形成自信
悦纳自我,赏识自我,是帮助学生形成自信心的重要手段。而因材施教多方引导,则是培养学生自赏能力、形成自尊自信促进积极向上的心理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使学生能在赏识力量的促动下,感到自己的存在,有机会体现自己的价值,增强责任感。
(三)创设群赏氛围,帮助学生巩固自信
学生被忽略会产生被关注的渴望。尤其是后进生,常易被他人忽视,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爱,因此他们更渴望受到赏识。面对这些学生,仅仅依靠教师“孤军作战”去赏识,是不容易奏效的。这就需要以教师为主导,多方面开展集体活动,创设群体赏识情境,发挥学生群体“群策群力”的作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动员家长参与赏识,帮助学生增强自信
创造条件让父母参与赏识教育,是促使学生形成自信、走向成功的催化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股力量拧在一起,形成共同合力,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良好行为的可行办法。
总而言之,赏识引向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赏识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赏识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是帮助学生获得自我价值感、发展自尊、自信的动力基础;是使学生积极向上和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
赏识教育应注意的问题及存在的教育误区
(一)赏识教育并不是表扬加鼓励,赏识的概念里也有批评
赏识教育的鼓励和批评相辅相成,赏识教育不仅可以批评,而且可以更大胆地批评,在尊重学生人格基础上对事不对人的批评。这种批评和赏识一样,都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赏识和批评,乃至惩罚,都应是爱的教育。毕竟学生犯错误的过程也是其不断成长的过程,必要的规则和道理,老师在该坚持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否则,学生便不会有正确的对待人生的态度。批评时要遵循一个原则:对事不对人,不能因为学生在某件事上做错了,就一棍子打倒,将整个人都否定了。赏识的批评要让学生感觉到:犯了错不要紧,或失败了也没关系,老师相信你能改正。
(二)赏识教育亦应有度
赏识教育不是一味地说“你比某某好”“某某不如你”,恰恰相反,采取这种与别人比较的表扬方法,容易使学生形成自以为是、自满、瞧不起别人等心理,这对学生的成长是很不利的。我们总是把此学生与彼学生作比较,而往往忽略了此学生的优点。正确的赏识,应该做到两点:一是要细心地观察和了解,准确、具体说出学生的表现与成绩,把学生的艰难努力都看在眼里,然后再鼓励学生。二是赏识表扬要及时。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每一点细微的进步,每一个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增强自信,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进而不断进步。
(三)赏识的着眼点应有所选择
周围人群对学生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学生自我定位的尺度,并以此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故赏识应该着眼于受表扬者个人的劳动和努力,着眼于受表扬者今后的发展,而非学生天生的特质,否则就会产生错误的导向。
在高校实施赏识教育不但使学生成功,同时也能让老师品尝到教育的乐趣,心情愉悦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从而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促进学校的和谐。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针对高校中80年代后的独生子女、高价生源和后进生等特殊群体的实际情况,经不断摸索和实践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逐步探索出“高校赏识教育法”。
赏识教育源起于周弘先生对双耳失聪的女儿的成功教育,最终使女儿16岁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21岁被美国某大学录取为研究生,父亲周弘用爱创造了奇迹,这也是教育的奇迹。但这种教育方法目前仅局限于家长对子女及少数小学教育中,在高校中深入探索尚无先例。
赏识教育的内涵及高校思想教育的特点
赏识教育就是指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进步与成功予以重视和赞扬的教育。其最基本的要求是:教育者要有真的爱心,要与学生做朋友,走进学生的心灵,一切为了学生,允许自己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失败,坚信自己的学生在大学成长过程中一定能完善自我,简单归纳为一个字是相信自己的学生“行”。这不但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也使教师的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原来的出现问题才去“堵”转变为尚未出现问题时先“通”。
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转轨,对待各种特殊学生群体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的课题已经摆在了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面前。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个人主义思想充斥头脑,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事事我先合适,其实细细品味,在这些学生万事我第一的背后,不难发现这其中也有自卑心理,只不过,他们在用自我中心掩盖这种自卑心理。高价生和后进生始终是教育教学中比较棘手的问题,然而赏识教育为我们转化这类群体提供了一些重要的依据。赏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对我们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大有益处,赏识教育就在于承认差异,尊重差异,运用科学的理论逐步缩小差异,促进后进生的转化,让学生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故应积极地尝试和探索。
在高校实施赏识教育的途径
在高等教育由管理型转向服务型的过程中,教师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摒弃 “严师出高徒”的“惩罚”教育,积极地进行赏识教育,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成长,同时也要努力避免不恰当的“表扬”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以教育者的爱心和责任心去努力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而非单纯学习成绩上的优异。
开展赏识教育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透过真情赏识,以真正的爱去尊重、信任、理解、宽容对待学生,从而掌握赏识艺术,营造赏识氛围,搭建被赏识的舞台,通过激励、表扬等手段发现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并且,我们要引导学生自我赏识,为之创设群赏氛围,与家长合力共同赏识,来鼓励他们不断地追求成功。开展赏识教育,会让学生在赏识中健康地成长,在体验成功中超越自我,向成功迈进。
(一)透过教师真情赏识,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花蕾渴望阳光,嫩芽渴望雨露,学生心灵的成长更需要呵护。赏识就是人类精神生命的阳光、雨露。赏,含欣赏赞美之意;识,是肯定认可。教师应把对学生的赏识作为一种教育心态,透过真情赏识,尊重差异,让学生感到心灵的温暖,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1.讲求赏识艺术,保护自尊
作为一种教育方法,赏识是门艺术,这门艺术要用心把握,用爱交融。其中贯穿爱具体体现在教师的语言艺术,行为艺术,赏识的艺术。讲求赏识的艺术要建立在保护学生自尊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因此在学生出现错误或失败时,我们要善于运用肯定性和鼓励性的语言进行赏识。激励性语言可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愿望,使之在尊重和信任中保护自尊,找回自信。因此教师应运用语言激励的艺术,以期待的鼓励强化学生的进步动机。
从另一个角度看,赏识艺术又是一种提醒、一种暗示。除了运用语言的艺术,教师还可以利用动作和体态语来传达对学生的赏识,信任的目光、赞许的微笑、由衷的鼓掌等都传达了一种情绪,交流了一种情感,从而深入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有成功感和再次进步的动力。可见,行为艺术也可成为一种心灵上的赏识。
2.营造赏识氛围,给予宽容,耐心等待
教师应为学生在集体中营造赏识的氛围。同学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责怪;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批评,在内心深处对他们真正的了解和尊重。教师要理解并打开他们的心扉使他们处在民主、平等、自由的环境里,这样学生才能感觉到爱和乐观,才能敢于发表见解、提出问题,才会积极主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因此,适度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解的氛围,宽容学生的一些“错误”,创造轻松和谐的时空,能引导他们不断地进步。
赏识是一种宽容,需要耐心等待,直到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教育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论是学生个性还是能力的培养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迟效性和反复性都是学生思想教育中的正常现象。作为辅导员,既要帮助学生设计一套赏识教育的系列活动,同时要认识到,不是活动结束了,我们的教育效果就美满了,要允许学生不断地出现矛盾,要抓住契机去解决矛盾,因为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所以,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一颗耐心,等待的心。
3.搭建被赏识的舞台,走向成功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即使某个学生再差,也有长处。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因此,教师只要用心全面地看待他们,抓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注重有意识地为学生搭建被赏识的舞台,使学生从敞开心灵、接受,到不断成长、发展、提高,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进步的热情,教育也应运而生地发挥其功效了。
(二)引导学生自赏,帮助学生形成自信
悦纳自我,赏识自我,是帮助学生形成自信心的重要手段。而因材施教多方引导,则是培养学生自赏能力、形成自尊自信促进积极向上的心理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使学生能在赏识力量的促动下,感到自己的存在,有机会体现自己的价值,增强责任感。
(三)创设群赏氛围,帮助学生巩固自信
学生被忽略会产生被关注的渴望。尤其是后进生,常易被他人忽视,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爱,因此他们更渴望受到赏识。面对这些学生,仅仅依靠教师“孤军作战”去赏识,是不容易奏效的。这就需要以教师为主导,多方面开展集体活动,创设群体赏识情境,发挥学生群体“群策群力”的作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动员家长参与赏识,帮助学生增强自信
创造条件让父母参与赏识教育,是促使学生形成自信、走向成功的催化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股力量拧在一起,形成共同合力,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良好行为的可行办法。
总而言之,赏识引向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赏识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赏识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是帮助学生获得自我价值感、发展自尊、自信的动力基础;是使学生积极向上和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
赏识教育应注意的问题及存在的教育误区
(一)赏识教育并不是表扬加鼓励,赏识的概念里也有批评
赏识教育的鼓励和批评相辅相成,赏识教育不仅可以批评,而且可以更大胆地批评,在尊重学生人格基础上对事不对人的批评。这种批评和赏识一样,都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赏识和批评,乃至惩罚,都应是爱的教育。毕竟学生犯错误的过程也是其不断成长的过程,必要的规则和道理,老师在该坚持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否则,学生便不会有正确的对待人生的态度。批评时要遵循一个原则:对事不对人,不能因为学生在某件事上做错了,就一棍子打倒,将整个人都否定了。赏识的批评要让学生感觉到:犯了错不要紧,或失败了也没关系,老师相信你能改正。
(二)赏识教育亦应有度
赏识教育不是一味地说“你比某某好”“某某不如你”,恰恰相反,采取这种与别人比较的表扬方法,容易使学生形成自以为是、自满、瞧不起别人等心理,这对学生的成长是很不利的。我们总是把此学生与彼学生作比较,而往往忽略了此学生的优点。正确的赏识,应该做到两点:一是要细心地观察和了解,准确、具体说出学生的表现与成绩,把学生的艰难努力都看在眼里,然后再鼓励学生。二是赏识表扬要及时。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每一点细微的进步,每一个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增强自信,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进而不断进步。
(三)赏识的着眼点应有所选择
周围人群对学生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学生自我定位的尺度,并以此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故赏识应该着眼于受表扬者个人的劳动和努力,着眼于受表扬者今后的发展,而非学生天生的特质,否则就会产生错误的导向。
在高校实施赏识教育不但使学生成功,同时也能让老师品尝到教育的乐趣,心情愉悦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从而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促进学校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