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2月2日是全球的第14个“世界湿地日”。它的主题是:湿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
2010年3月5日9时,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上作了《政府工作报告》。关于节能减排,温总理回顾了2009年,同时规划了2010年的目标:2009年“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安排预算内资金,支持重点节能工程、循环经济等项目2983个;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广节能空调500多万台、高效照明灯具1.5亿只。继续推进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完成造林58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0.36%。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万平方公里。加强‘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工业废水废气废渣治理。‘十一五’前四年累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4.3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9.66%和13.14……”2010年要“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一要以工业、交通、建筑为重点,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源效率。扎实推进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和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形成全社会节能的良好风尚。今年要新增80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所有燃煤机组都要加快建设并运行烟气脱硫设施。二要加强环境保护。积极推进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及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等工作。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1500万立方米、垃圾日处理能力6万吨。三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和能力建设。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废物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发电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四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增加森林碳汇,新增造林面积不低于592万公顷。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新进展”。
与此同时,北京电视台举办了“绿色北京”、“绿色论坛——‘碳’索未来”等系列节目,发动全民参与关于低碳经济的探索与行动。在专家、主持人与现场听众的互动环节中,有大声疾呼:永定河何时再有水?北运河何时清?还有中央电视台十套的“绿色空间”栏目,连续5期畅谈“大地史书”。节目专门邀请、采访了地质学专家,以忠实记录生态信息、记录古气候变化的石头为话题,讲述叠层石蕴含的古气候“年轮”,并且它可能推论的现代气候变化规律;讲述南、北(水、旱)太湖石的美丽传说,以及可能由此寻找到的水资源;讲述贵州荔波的奇异岩溶,介绍“钟乳石”传递的气候信息;还有广西大化的彩玉石……
所有的声音,都在唱一个咏“碳”长调,都在关心、关注我们的地球家园。
本期《地球》再次提出“一个星球——我们的责任”;再次探索“地球的资源消耗”以及“二氧化碳,是深埋还是利用?”的话题,在大海深处我们探询甘泉;在害草里,我们挖掘新能源;我们废弃的稻壳,可能就大变为新型建筑材料……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人类在同仇敌忾,中国在同心同德。我们还以美丽的图片,讲述南极、北极的极地传说,讲述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生物多样性对于我们来说很深奥,而气候变化却在我们身边时时感受。地球越来越频繁地生病——“打摆子”、“发高烧”,冷热不均的极端天气,给我们人类带来了许多麻烦。虽然气候变化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人们经过反思追问,也捋出了几个主要原因。我们自己该给自己开出一剂良方。
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孰重孰轻?摆在我们面前的矛盾如何化解?哥本哈根会议吵吵多日也没整明白,可人类向低碳社会发展却成为大家的共识。恩格斯早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著名的“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2010年3月5日9时,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上作了《政府工作报告》。关于节能减排,温总理回顾了2009年,同时规划了2010年的目标:2009年“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安排预算内资金,支持重点节能工程、循环经济等项目2983个;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广节能空调500多万台、高效照明灯具1.5亿只。继续推进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完成造林58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0.36%。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万平方公里。加强‘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工业废水废气废渣治理。‘十一五’前四年累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4.3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9.66%和13.14……”2010年要“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一要以工业、交通、建筑为重点,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源效率。扎实推进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和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形成全社会节能的良好风尚。今年要新增80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所有燃煤机组都要加快建设并运行烟气脱硫设施。二要加强环境保护。积极推进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及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等工作。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1500万立方米、垃圾日处理能力6万吨。三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和能力建设。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废物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发电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四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增加森林碳汇,新增造林面积不低于592万公顷。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新进展”。
与此同时,北京电视台举办了“绿色北京”、“绿色论坛——‘碳’索未来”等系列节目,发动全民参与关于低碳经济的探索与行动。在专家、主持人与现场听众的互动环节中,有大声疾呼:永定河何时再有水?北运河何时清?还有中央电视台十套的“绿色空间”栏目,连续5期畅谈“大地史书”。节目专门邀请、采访了地质学专家,以忠实记录生态信息、记录古气候变化的石头为话题,讲述叠层石蕴含的古气候“年轮”,并且它可能推论的现代气候变化规律;讲述南、北(水、旱)太湖石的美丽传说,以及可能由此寻找到的水资源;讲述贵州荔波的奇异岩溶,介绍“钟乳石”传递的气候信息;还有广西大化的彩玉石……
所有的声音,都在唱一个咏“碳”长调,都在关心、关注我们的地球家园。
本期《地球》再次提出“一个星球——我们的责任”;再次探索“地球的资源消耗”以及“二氧化碳,是深埋还是利用?”的话题,在大海深处我们探询甘泉;在害草里,我们挖掘新能源;我们废弃的稻壳,可能就大变为新型建筑材料……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人类在同仇敌忾,中国在同心同德。我们还以美丽的图片,讲述南极、北极的极地传说,讲述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生物多样性对于我们来说很深奥,而气候变化却在我们身边时时感受。地球越来越频繁地生病——“打摆子”、“发高烧”,冷热不均的极端天气,给我们人类带来了许多麻烦。虽然气候变化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人们经过反思追问,也捋出了几个主要原因。我们自己该给自己开出一剂良方。
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孰重孰轻?摆在我们面前的矛盾如何化解?哥本哈根会议吵吵多日也没整明白,可人类向低碳社会发展却成为大家的共识。恩格斯早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著名的“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