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晶,晶莹剔透,旷世奇石。它从洪荒中走来,带着永恒的美和神奇的传说,令人惊叹陶醉。大自然慷慨地将其恩赐给了我国江苏省东海县,使东海成为闻名遐迩的水晶之乡。中国地质博物馆内的“镇馆之宝”——重达3.5吨的一块水晶标本,就出自东海。
这块水晶体型硕大,有个响亮的名字——“水晶王”。在它之前,世界上还从没有发现过如此巨大的水晶单晶晶体,而且纯净度好,透明度高,因此,“水晶王”一直是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每个看到它的人,无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可是,当年它是怎么被人发现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于今年二月初前往它的出土地东海县,一探“水晶王”的来龙去脉,在走访过程中,我有幸见到了当时的拍摄者、见证人——现已年逾古稀的钟伯友老先生,打探到了“水晶王”当时的出土全过程。
钟伯友老先生回忆道:东海有水晶,天下皆出名。水晶是个宝,人们争着找。历史记载东海人早在300多年前就已开采和利用水晶,但是受长期小农经济制度所限,只能是小打小闹,零星散乱地采集,当地人“守着水晶窝要饭吃”。直到建国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水晶的用途扩大,国家加强了水晶的开采和开发工作。1958年8月6日这一天,真正使东海人第一次因水晶而扬眉吐气、引以为豪,这天正是我国最大的水晶王出土的大喜日子
水晶王所在的矿脉,在东海县房山乡柘塘农业社朱郭分社的岭坡地露土了!
房山位于东海县城东南10公里,因其山有石如房而得名,史上曾多次发现过大水晶。在房山与牛山之间的柘塘高级农业社朱郭村。起先,只是一名村干部苗福青和社员们在一个叫“大坟头”的岭坡上挖石英,在离地面3米多深的塘子里挖出了胭脂泥。这种土为浅红色,砂拢拢的,粘丝丝的,如筛过的细砂。又向下追了2米多深,粗壮的“石龙”不期而至。
“找到大水晶子啦!”人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民兵们使出平日练兵习武的看家本领,在“石龙”的平行线上凿了三个炮眼,填进炸药。一声令下,随着炮声响起,闪光耀眼的晶子像五指山下的美猴王一样,从活蹦乱跳的石龙里蹦了出来。硝烟散去,人群从四面八方涌向塘子。人们一下子被石塘里的景象惊呆了:一块超大水晶岿然不动,稳坐塘底,瞧那巨大的“块头”,两个人都抱不过来。当时三炮只响了两炮,而就是这当中的一尊哑炮,才让“水晶王”侥幸安然出世。
柘塘水晶矿工地上,农业社的社员们在七八米深的大坑中奋力开采。一般水晶都是零散挖掘,像水晶王这种大矿石实属罕见。地面上排列着出土的水晶,小的体积如鸡蛋,大的似磨盘,每块水晶出土后,社员们都及时用红漆在上面编写号码,以防散失。
其中,不足50公斤的有一千余块,重100多公斤的有3块,重300公斤至500公斤的有6块,重约800公斤的有2块,重1500多公斤的1块。而为了拉出最大的水晶王,朱郭村买来了14斤粗铁丝、几十条粗绳,动员了全村303户的主要男女劳力,挖掘,推拉,直到傍晚,才将其从地坑中拖上了地面。
看到如此巨大的“水晶王”,农民们欣喜若狂,异口同声要把这无价之宝送到北京,献给伟大领袖毛主席。一份关于东海出土大水晶的报告与实物照片寄到了北京中南海,毛主席指示要好好保护这一稀世之宝。后来,在原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及何长工的亲自过问下,有关部门与东海县取得联系,将这块“水晶王”运到了北京,存进了当时正在筹建的中国地质博物馆。
1959年10月1日,是中国地质博物馆开馆之日。“水晶王”作为第一批新中国成立后发现的自然宝物公布于世,从此名扬中外。到今天,这块举世闻名的“水晶王”一直被中国地质博物馆所珍藏。
这块水晶体型硕大,有个响亮的名字——“水晶王”。在它之前,世界上还从没有发现过如此巨大的水晶单晶晶体,而且纯净度好,透明度高,因此,“水晶王”一直是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每个看到它的人,无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可是,当年它是怎么被人发现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于今年二月初前往它的出土地东海县,一探“水晶王”的来龙去脉,在走访过程中,我有幸见到了当时的拍摄者、见证人——现已年逾古稀的钟伯友老先生,打探到了“水晶王”当时的出土全过程。
钟伯友老先生回忆道:东海有水晶,天下皆出名。水晶是个宝,人们争着找。历史记载东海人早在300多年前就已开采和利用水晶,但是受长期小农经济制度所限,只能是小打小闹,零星散乱地采集,当地人“守着水晶窝要饭吃”。直到建国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水晶的用途扩大,国家加强了水晶的开采和开发工作。1958年8月6日这一天,真正使东海人第一次因水晶而扬眉吐气、引以为豪,这天正是我国最大的水晶王出土的大喜日子
水晶王所在的矿脉,在东海县房山乡柘塘农业社朱郭分社的岭坡地露土了!
房山位于东海县城东南10公里,因其山有石如房而得名,史上曾多次发现过大水晶。在房山与牛山之间的柘塘高级农业社朱郭村。起先,只是一名村干部苗福青和社员们在一个叫“大坟头”的岭坡上挖石英,在离地面3米多深的塘子里挖出了胭脂泥。这种土为浅红色,砂拢拢的,粘丝丝的,如筛过的细砂。又向下追了2米多深,粗壮的“石龙”不期而至。
“找到大水晶子啦!”人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民兵们使出平日练兵习武的看家本领,在“石龙”的平行线上凿了三个炮眼,填进炸药。一声令下,随着炮声响起,闪光耀眼的晶子像五指山下的美猴王一样,从活蹦乱跳的石龙里蹦了出来。硝烟散去,人群从四面八方涌向塘子。人们一下子被石塘里的景象惊呆了:一块超大水晶岿然不动,稳坐塘底,瞧那巨大的“块头”,两个人都抱不过来。当时三炮只响了两炮,而就是这当中的一尊哑炮,才让“水晶王”侥幸安然出世。
柘塘水晶矿工地上,农业社的社员们在七八米深的大坑中奋力开采。一般水晶都是零散挖掘,像水晶王这种大矿石实属罕见。地面上排列着出土的水晶,小的体积如鸡蛋,大的似磨盘,每块水晶出土后,社员们都及时用红漆在上面编写号码,以防散失。
其中,不足50公斤的有一千余块,重100多公斤的有3块,重300公斤至500公斤的有6块,重约800公斤的有2块,重1500多公斤的1块。而为了拉出最大的水晶王,朱郭村买来了14斤粗铁丝、几十条粗绳,动员了全村303户的主要男女劳力,挖掘,推拉,直到傍晚,才将其从地坑中拖上了地面。
看到如此巨大的“水晶王”,农民们欣喜若狂,异口同声要把这无价之宝送到北京,献给伟大领袖毛主席。一份关于东海出土大水晶的报告与实物照片寄到了北京中南海,毛主席指示要好好保护这一稀世之宝。后来,在原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及何长工的亲自过问下,有关部门与东海县取得联系,将这块“水晶王”运到了北京,存进了当时正在筹建的中国地质博物馆。
1959年10月1日,是中国地质博物馆开馆之日。“水晶王”作为第一批新中国成立后发现的自然宝物公布于世,从此名扬中外。到今天,这块举世闻名的“水晶王”一直被中国地质博物馆所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