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含春韵写紫魂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wei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文化名城泰州,自唐代诞生书画评论大家张怀瓘以来,代有名人。近年又出现了一位写意花鸟画佼佼者——李俊,一专多能,尤以写意紫藤独具风神,承传统而出新机,南北画坛多有评说,不由关注其人其艺。
  李俊出生于艺术之家,幼承父训,由《芥子园画谱》入门,继而师从南艺陈大羽、南师大徐培晨,悟得大写意花鸟画笔墨要津及书法意趣。前期作品多有两家形影,倾向于泼辣豪放。稍长,李俊觉得尚未寻觅到契合自己个性的艺术语言,这正是“明性”意识的萌生。唐代张彦远早就有“境与性会”之说,这是任何一个成功艺术家的必经之路。拼命广习传统固然可以厚筑根基,但如果不“明性”,却是事倍功半。李俊后来去浙江的中国美院进修数年,既是为了进一步提升笔墨功底、造型能力和文化素养,同时也是要为自己的“本性”——才情、性格、气质、审美爱好找到更为清晰的表现基础。
  智慧之门总是为有悟性、有韧性的攀登者打开。李俊在多年修炼中,不仅吸纳了江、浙两地艺术养分,而且明确了最适合抒写个人审美情怀的表现题材——紫藤。
  紫藤进入文人审美视野,大约始于唐代。李白有诗《紫藤树》曰:“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诗中将紫藤、阳春、歌鸟、香风、美人融为一体,畅写紫境之美,也是倾诉诗人内心的理想追求。其境有花有鸟,有静有动,有色有声,恰似一幅清新绚丽的天然图画。另一位唐代诗人许浑有诗句“绿蔓秾阴紫袖低……家近江南罨画溪”,把紫藤比喻为衣着紫袖的美女。此外,以紫藤入诗者不胜枚举。
  然而紫藤进入画家笔下,则要晚八百年,直到明代中期大写意花鸟创始者陈淳、徐渭才开其端。徐渭《杂花图卷》中,以酣畅淋漓的水墨大写意手法,画了十多种花卉蔬果,其中段有紫藤,枯瘦纵放,逸笔草草,重在抒写文人野逸意趣。清代扬州八怪之一李鱓,将紫藤与松石组合在一起,赋予“紫气升腾”的吉祥寓意,从此紫藤入画逐渐流行。吴昌硕之作,以狂草篆籀之笔画藤干枝条,苍拙老辣,花叶色彩浓艳。题诗“繁英垂紫玉,各系好春光。岁岁花长好,飘飘满画堂”,开拓雅俗共赏之新境。齐白石所作更多,运笔清健沉着而生动,叶花光润秀美,时而点缀蜜蜂,又创新格。高剑父则借鉴西方透视法,表现出空间立体感。以上诸大家,对现当代的紫藤画法均有影响。
  大自然中的紫藤,天生具备丰厚美质,历代诗人的介入更增添了人文内涵。其寿长,枝蔓缠绕屈曲蜿蜒,气势张扬;其花紫,摇曳春风灿若云霞,韵味浓郁。倔强的生命力、妩媚的清婉美与依依的春之恋情,奇妙地合于一体,给画家们进行个性化的艺术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然,这需要画家独到的审美发现和深度的内心体悟,还要具备心手相应的笔墨掌控能力,才能达到如顾恺之所说的“神仪在心而手称其目者,玄赏则不待喻”。
  如果说,李俊前期的紫藤画尚未脱离传统大写意侧重心造、纵笔挥洒的作风;那么,他近些年的作品则转变为寻求本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话与契合,将写意与状物融为一体。关于这一转变,他的一位艺友曾分析道:“笔墨的状物与写情被有机地凝结到一起,处处在造型又是处处在写意,笔墨、物理层面的合辙合规和精神情意层面的生意勃发成为一对并驾齐驱的车轮,使得作品的完整性、层次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可欣赏性都登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我同意这样的解读。
  笔含春韵写紫魂,这是我在观赏李俊众多写意紫藤作品后的突出感受。面对紫藤审美价值的多重性,李俊抓住了“春”“紫”两大要素。也许是受到李白诗的启发,他笔下的春之神韵,是充满生命活力、洋溢着欢快与柔情的“枝蔓宜阳春”。我体察到这也是他内心阳光的自然流露。放眼望去:“吟遍春风千万枝”“春和景明”“盛续春光”“春色永驻”“春酣”“春韵”“春暖”“春风”;“春”又和“紫”紧密联系,“紫境”“紫云”“紫气”“风清紫翠”“紫境无边”“紫气东来”……一幅幅醉人的画境扑面而来。如此,李俊的写意紫藤便与徐渭、李鱓、吴昌硕、齐白石、陈大羽诸前贤拉开了距离。这是一种以清雅、清逸、清润、清新为灵魂的美。借用郭熈《林泉高致》中描写春山的一句名言:“春山澹冶而如笑。”澹冶如笑,正是李俊写意紫藤的一个重要特征。
  为创造春韵紫魂,李俊在笔墨表现上煞费苦心。画面以虬曲欲飞、相互交柯的墨色勾写枝干,构成整体骨气;以聚散有致、浓淡变幻的紫色点写花朵,造就气韵兼力、动静相成、墨彩交触的诗意境界。他以不同的书体笔法书写画面形象:画藤条,时而狂草,时而行草;出枝,时而篆法,时而隶法;点花,时如坠石,时若轻云。在笔墨驰骋过程中,既传写出得自大自然的形体神韵,又倾泻出内心畅神写意的真情实感,同时也展现了笔墨书写的艺术美魅力。在部分作品中,他掺用“密叶隐歌鸟”的诗意,或小鸟傍枝掠过,或猿猴嬉戏其间,或与岩石为伴,或傍水波而悬,布局多变,避免单调重复之审美疲劳。其构图竖式与横式各有千秋,竖式多边角折枝,于凝练中见功力;横式多开阔气象,于变化中见谐美。我个人更爱横式,因其更有突破前人的发展空间。
  花鸟画古代称之为“写生”,写生即是写生命,既写花鸟之生命,也写画家主体之生命。现代将写生概念扩大到所有面对人或自然的观察与表现,其中的艺术规律实在是相通的。李俊亦长于山水写生,一旦进入物我两忘,便能跳出古人老套,灵活运用笔墨,真情流泻,活泼天真,虽是小品,却也展现出灵性与静气。对画面气势和节奏感的掌控,对干湿、明暗对比关系的处理,已显露出他山水画的基本风貌。
  对于迄今已取得的成果,李俊很清醒,他说这些只是“小有斩获”,希望听到意见和建议,“在今后的艺术人生中上下而求索”“师古人、修学养和缘自然是我的三大追求”。这是一位有文化担当的画家心声。相信他持恒沉潜,多读诗书,作品的书卷气、时代感、个性化必将再上新阶。紫境无边,李俊画境高标亦自当无涯。
  2016年3月上旬于金陵十门斋
  (马鸿增,系江苏省美术馆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原副主任、江苏省美协理论委员会原主任、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系对新时期以来涉及顾恺之画论的主要美术史论著述版本的梳理和对“以形写神”原典(《论画》的“几句重要的结束语”)不同的注译解读与研究之得失的考辨,以及对作为顾恺之画论核心绘画观的这一原典之本义与本质的探讨;指出作为中国最早独立画论的顾恺之画论的根本,仍然没有离开对现实总体的唯物主义的观照态度,占据第一位的仍然是对外部现实保持的那种从物到心、从形到神的写实主义艺术精神。  关键词:顾恺之画论
期刊
晓彬小楷书法取法钟、王及唐人小楷,于文微明、祝允明、王宠等名家用功亦勤,可谓是涉猎广泛。他经过刻苦的临池不辍,掌握了小楷的书写技巧和法度,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近两年来晓彬的视野逐渐开阔。宋人米芾,明人倪元璐、黄道周,清人傅山、王锋等杰出的书法家虽不以小楷名世,但是他们所书小楷皆能跳出二王和唐人的法度,形成了各自高古、朴拙、率真的风貌,极富创造性。这都给晓彬不少的启迪。他开始有意识地把更多的因素带
期刊
林凡是中国著名的艺术大家,他在诗、书、画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他的重彩工笔山水画以苍润瑰伟、奇崛秀逸的面貌为世人所称道,他的“林梅”也以追求意境、清润雅致而不同凡俗。他的书法蕴含了浓郁的感性色彩,映现出书家的才情气质,表达作者心中的奇诡凄美的情怀。这里,笔者试图从三个方面探讨林凡先生平和简净、遒丽天成的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  一、线形之美,妙趣天然  书法美学的研究还是近几年的事,陈振
期刊
沈鹏致林凡  林凡兄:  你长期在诗书画三绝之路上求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从你的对诗僧齐己的偏爱,表明你追求着一种新境界;从你的“刘郎骑马返京兆”,想见你对往事的感喟;又从“归时浑忘夜停梯”,传来你勤于切磋的信息。社会上一向看重你的工笔重彩,而你的这本书法选集问世,将会给人们一个更完美的林凡形象。  并颂 笔健!  沈鹏 癸酉岁杪  周俊杰致蒋力馀  力馀弟:  《林凡集林》收悉,至为感动。林
期刊
国梁兄要出画集了,作为他最早的绘画推手,我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  几天前国梁兄来电要我为他的画集写上一段,我却颇有些犹豫。按理我作为他的支持者,此时要贺上一篇才行,可作为他的文学粉丝,推推他的画是我职责所在,真要动笔写文章,还颇有点“上下”不安。  第一次见到国梁兄的画是在一次雅集上。已故编辑萧金鉴先生送给我一套藏书票,藏书票上全是国梁兄的画,土褐色的底、白色的线条,画面有人物,也有动物,似乎还有
期刊
黄书墩老师1945年出生于彰化鹿港,从小濡染于当地的文化气息,年轻时先是协助父母经商,其后即使当“运将”,也不曾忘怀诗书雅翰,得空便学习书法,并于33岁时,偶然与篆刻家吴耀辉老师相识,久蛰于心中的习艺憧憬,激发了他学习篆刻的念头。来年由黄尝铭老师启蒙学习治印,其后再入石玺斋王北岳教授门下,由于黄书墩老师没有美术科系的学习基础,篆刻方面乃至艺文相关的知识,除了来自阅读,部分得自师门熏陶,尤其黄尝铭老
期刊
中国人托物言志的观念一旦遇到政治环境的某种极端便会在艺术上生发出惊艳的花朵,大写意花鸟画的发生发展便是其中一例。  明清两代,封建王朝的统治地位达到极端,君主集权的政治手段更是愈演愈烈。朝代交替的浩劫以及两代共同存在的社会弊端让平民的生存坠入水火,尤其是科举制度和文字狱对于知识阶层的束缚与迫害激起了从思想界到艺术界的巨大波澜。思想界对于皇权的质疑与艺术界大写意花鸟画的呼啸而来遥相辉映,它们都是人性
期刊
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有句云:“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中国书法肇于甲骨文字,衍而为大小篆、隶书八分,无论契于甲骨,抑或刻之砖石,皆以瘦劲而立骨,骨既立矣,而血肉附焉,从而形成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审美原则。从契刻发展为用笔书写,这条原则仍然适用,乃至在绘画上,便有南朝谢赫的“骨法用笔”。后世帖学兴盛,笔法弄巧,变化无状,然而不论怎样变,中锋而立骨总是第一要义,骨不能立,纵能巧变,犹皮之不存
期刊
黄书墩,字子圻,号鹿甫,1954年出生于彰化县鹿港镇。篆刻学会理事、新北市青溪新文艺学会理事长、台湾印社社员、玄修印社社长、北美地区台湾传统周展演讲师、南华大学人文系协同教学专业讲师、国立台东大学驻校艺术家;曾任全省地方美展评审委员,磺溪美展、南瀛奖、南瀛美展、大墩美展评审委员,国防部后备金环奖评审委员,大墩美展、台北县美术家大展、土城市桐花节筹备委员。黄尝铭老师启蒙,入石玺斋师事王北岳教授,获全
期刊
申雄平,湖南衡阳人,又名申雄频,别号净平居士,书斋曰竹石斋、仪萧居。1983年11月服兵役。在部队期间,无条件无师承的情况下,自学书法篆刻。1986年随王新先生研习书画装潢,同时随晏任飞先生习书法。1994年春受业于书画大家郭子绪先生门下,2007年问教于郎绍君先生。  1993年开始收集萧俊贤先生资料,曾于2002年至2009年停薪留职,专门至广东、南京、无锡、上海、北京、衡阳县等地,历尽艰辛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