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贫困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贫困生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对象。人们对他表示关注,一方面是正视其存在的社会现实,一方面是力图改变其现状。笔者对学校贫困生的工作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思考一,应该有规范的贫困生管理制度;思考二,应该有激励贫困生健康成长的工作机制;思考三,应该有让贫困生延续、传送爱心的工作制度。
【关键词】贫困生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45-02
贫困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贫困生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对象。人们对他表示关注,一方面是正视其存在的社会现实,一方面是力图改变其现状。学校是贫困生聚集最为集中的地方,虽然国家已经颁布政令、文件减免了学生的很多方面的费用,但是,由于有的地方太穷,学生还是连为数不多的一点费用也交纳不起,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这个时候,正视其现实的人们就会自发地组织起来通过各种形式资助他们,力图通过共同的力量来改变他们的现状,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助学组织。在我们西藏地区,资助面覆盖地域较广的有福彩助学金、格桑花助学金、美国乡村少年助学金、明德奖学金等,地区性的资助如党员“一帮一”活动、社会热心人士资助、学校食堂、商店等服务机构资助等形式。现在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是,贫困学生有人帮助了,但学校对于社会的资助如何进行管理,对于贫困生的工作如何开展,如何让贫困生受助以后能有感恩的言行。对于这些问题,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个人的看法。
思考一:应该有规范的管理制度
学校的特色工作其实就是管理的规范化,贫困生的管理工作也不例外。对于贫困生的管理,应该有一个相当规范的管理制度,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规范贫困生管理的工作制度,二是规范贫困生管理的财务制度。先说规范贫困生管理的工作制度,它应该明确规定学校的贫困生工作具体由哪个部门哪个人负责,学校的党支部可主管此工作,由政教处、校团委的某个人员具体负责此项工作;它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明确贫困生受助后有哪些基本权利要履行哪些义务,如果抽烟喝酒,追求生活享受,与他人盲目攀比,将取消受助资格;应该建立受助学生的详细的个人档案,对贫困生家庭的现实状况和脱贫情况有跟踪调查;应该有扶持贫困生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积极争取更多的热心人士投入奉献爱心的行列,积极帮助贫困生通过多种途径走出受助行列。
再说贫困生规范管理的财务制度。贫困生受到的一切资助,哪怕是一分一厘,都是社会热心人士奉献爱心的结晶,如果对这些爱心结晶不加以规范的管理,无异于是对其爱心的亵渎,无异于是对贫困生的极度不负责任,无异于是另一种形式的犯罪。我认为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应该这样:由某一部门的某一人员具体负责,建立一个专门的帐号,各界捐助的一切资金都归入这个帐号内,做到对收到的所有资金进行规范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做到收支有详细记录,做到按时给受助学生划拨资助款项,做到定期向学校财务监督管理委员会进行财务公示。
思考二:应该有激励贫困生健康成长的工作机制
贫困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处于贫困中却不想着去改变它,或者心安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别人的资助。作为贫困生本人,首先要有一种健康的心态,认识到受人资助并不是可耻的事情,他们可以将自己受助的感人故事以国旗下讲话的形式,以主题班会发言的形式,以会议研讨的形式讲给周围的人听,通过励志性的话语,让大家感受到精神鼓舞的力量,从而带动更多的人来奉献爱心。其次要有一种积极的行为,比如自力更生,通过勤工俭学、拾捡易拉罐等物品换取生活费用,当他们将此作为一种习惯并觉得通过自身的劳动不再需要别人资助的时候,他们完全可以离开这个群体。这种心态和行为的培育,还需要贫困生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开创性的工作,我们可以让贫困生在享受资助的同时积极向上,健康成长,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贫困已得到大多数人的热心帮助,他们自己也要想办法尽快走出贫困,让有限的资助去惠及其他更需要帮助的人。
思考三:应该有让贫困生延续爱心的工作制度
贫困生不光可以被爱,被帮助,他们还可以利用自身微薄的力量去爱别人,去帮助别人。他们完全可以在课余时间去做一些义工的工作,主动去清扫校园,打扫教室,冲洗厕所,擦洗玻璃,管理宿舍,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自己虽然不能在钱财上给予别人帮助,但他们可以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为去让校园整洁,让教室明亮,让资助他们的人得到欣慰,让爱心在他们身上不断得到延续,让每一个同学意识到,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心,我们的爱心工程就会像海纳百川,具有一种不可遏止的力量和气势。他们也可将为别人奉献一点爱心的活动延续到校外。当做到这一些,他们能意识到即使最小的劳动也能给别人带来帮助,也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其自豪感又会得到极大的激发,这对于增强贫困生本来不足的自信心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现在,和谐这个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话语之中。和諧是我们共同追求的一种社会发展的最理想的境界。学校的各种工作,包括贫困生的工作,都是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一部分。我们对贫困的工作,就是尽量为学校和谐和社会和谐做一份工作,尽一份力量。我们也呼吁更多的人去关注贫困生,让他们在当今社会,更多地享受社会人们和谐相处的成果。
【关键词】贫困生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45-02
贫困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贫困生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对象。人们对他表示关注,一方面是正视其存在的社会现实,一方面是力图改变其现状。学校是贫困生聚集最为集中的地方,虽然国家已经颁布政令、文件减免了学生的很多方面的费用,但是,由于有的地方太穷,学生还是连为数不多的一点费用也交纳不起,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这个时候,正视其现实的人们就会自发地组织起来通过各种形式资助他们,力图通过共同的力量来改变他们的现状,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助学组织。在我们西藏地区,资助面覆盖地域较广的有福彩助学金、格桑花助学金、美国乡村少年助学金、明德奖学金等,地区性的资助如党员“一帮一”活动、社会热心人士资助、学校食堂、商店等服务机构资助等形式。现在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是,贫困学生有人帮助了,但学校对于社会的资助如何进行管理,对于贫困生的工作如何开展,如何让贫困生受助以后能有感恩的言行。对于这些问题,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个人的看法。
思考一:应该有规范的管理制度
学校的特色工作其实就是管理的规范化,贫困生的管理工作也不例外。对于贫困生的管理,应该有一个相当规范的管理制度,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规范贫困生管理的工作制度,二是规范贫困生管理的财务制度。先说规范贫困生管理的工作制度,它应该明确规定学校的贫困生工作具体由哪个部门哪个人负责,学校的党支部可主管此工作,由政教处、校团委的某个人员具体负责此项工作;它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明确贫困生受助后有哪些基本权利要履行哪些义务,如果抽烟喝酒,追求生活享受,与他人盲目攀比,将取消受助资格;应该建立受助学生的详细的个人档案,对贫困生家庭的现实状况和脱贫情况有跟踪调查;应该有扶持贫困生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积极争取更多的热心人士投入奉献爱心的行列,积极帮助贫困生通过多种途径走出受助行列。
再说贫困生规范管理的财务制度。贫困生受到的一切资助,哪怕是一分一厘,都是社会热心人士奉献爱心的结晶,如果对这些爱心结晶不加以规范的管理,无异于是对其爱心的亵渎,无异于是对贫困生的极度不负责任,无异于是另一种形式的犯罪。我认为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应该这样:由某一部门的某一人员具体负责,建立一个专门的帐号,各界捐助的一切资金都归入这个帐号内,做到对收到的所有资金进行规范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做到收支有详细记录,做到按时给受助学生划拨资助款项,做到定期向学校财务监督管理委员会进行财务公示。
思考二:应该有激励贫困生健康成长的工作机制
贫困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处于贫困中却不想着去改变它,或者心安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别人的资助。作为贫困生本人,首先要有一种健康的心态,认识到受人资助并不是可耻的事情,他们可以将自己受助的感人故事以国旗下讲话的形式,以主题班会发言的形式,以会议研讨的形式讲给周围的人听,通过励志性的话语,让大家感受到精神鼓舞的力量,从而带动更多的人来奉献爱心。其次要有一种积极的行为,比如自力更生,通过勤工俭学、拾捡易拉罐等物品换取生活费用,当他们将此作为一种习惯并觉得通过自身的劳动不再需要别人资助的时候,他们完全可以离开这个群体。这种心态和行为的培育,还需要贫困生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开创性的工作,我们可以让贫困生在享受资助的同时积极向上,健康成长,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贫困已得到大多数人的热心帮助,他们自己也要想办法尽快走出贫困,让有限的资助去惠及其他更需要帮助的人。
思考三:应该有让贫困生延续爱心的工作制度
贫困生不光可以被爱,被帮助,他们还可以利用自身微薄的力量去爱别人,去帮助别人。他们完全可以在课余时间去做一些义工的工作,主动去清扫校园,打扫教室,冲洗厕所,擦洗玻璃,管理宿舍,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自己虽然不能在钱财上给予别人帮助,但他们可以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为去让校园整洁,让教室明亮,让资助他们的人得到欣慰,让爱心在他们身上不断得到延续,让每一个同学意识到,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心,我们的爱心工程就会像海纳百川,具有一种不可遏止的力量和气势。他们也可将为别人奉献一点爱心的活动延续到校外。当做到这一些,他们能意识到即使最小的劳动也能给别人带来帮助,也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其自豪感又会得到极大的激发,这对于增强贫困生本来不足的自信心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现在,和谐这个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话语之中。和諧是我们共同追求的一种社会发展的最理想的境界。学校的各种工作,包括贫困生的工作,都是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一部分。我们对贫困的工作,就是尽量为学校和谐和社会和谐做一份工作,尽一份力量。我们也呼吁更多的人去关注贫困生,让他们在当今社会,更多地享受社会人们和谐相处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