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预言反应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时又受到文化的巨大影响,而宗教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圣经》作为基督教文化的经典著作,对西方语言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英语中的许多典故都来自于《圣经》中的人物、事件等。本文把源于《圣经》的英语典故进行分类和比较,并指出其在翻译中的运用,旨在更好地揭示出两者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圣经》,英语典故,文化内涵,翻译
一、 引言
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把翻译中涉及的文化因素分五类,即(1)生态文化;(2)语言文化;(3)宗教文化;(4)物质文化;(5)社会文化。(Nida:1946:91)其中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特定文化的核心部分。宗教文化属于深层文化,则较难沟通与交流。因为它涉及人物的精神生活,包括价值标准、心理习惯、思维方式、观念定势等。作为四方语言之一的英语,深深浸透着宗教文化的影响,包含着纷繁的宗教文化因素,而《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经典,可以说在中世纪欧洲各民族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进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它之所以如此非同凡响的原因之一,就是其中蕴含着很多脍炙人口的典故。“这些典故不仅记载了当时宗教文化的丰富思想和精神内涵,而且还和古希腊、罗马文化一起构成了西方文化的两大来源。”(陈钦庄,2004:18)因此,只有了解《圣经》内容,认真研究《圣经》中的典故,才能把英语句子中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有效地翻译出来。
二、 以具体、有形的实物设喻的典故及其翻译
(一) 以人物设喻的典故及其翻译;
《圣经》中众多人物,他们各自有自己的形象、性格和经历,经过长期的传诵引用,在人们心中,已成为一类人的典型代表,从而具有特定的形象或含义。这些人物大多寓意深刻,含义丰富,其中不少已经成为英语的正式词汇,用以日常生活中喻指一类人、一种状况或一种行为。如果不熟悉圣经文化,不了解其渊源,难以把握其隐含之意。
如:源于《创世纪》19章17节中的Lot’s wife(罗德的妻子)常喻指“好奇心过重的人”,例如,Curious as Lot’s wife, he has made himself unpopular among his friends by introducing their privacy.(他像罗德妻子一样好奇心太重,总是触及朋友的隐私,使他在朋友中不受欢迎。)
(二) 以动物设喻的典故及其翻译;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演变进程中,人与动物相依共存,频繁接触。因此,在人类的语言中必然存在大量的反映动物名称的词汇,存在着大量的以动物为喻体的短语,并依据动物的外貌、颜色、习性赋予它们特定的情感和喻义。《圣经》也是如此。
如:We enjoy our holiday by the sea there was one fly the ointment ;a circuss set up on the beach .”a fly in he ointment ”,源于《圣经 传道书》第10章第1节:死苍蝇,使作香的膏油发出臭气。这样一点愚昧,也能败坏智慧和尊荣。此句将“愚昧”比作“苍蝇”,将“智慧”比作“油膏”。据此,该句可译为:我们在海滨欢度假日,但美中不足的是海滩上建立了一个杂技场。
(三) 以植物设喻的典故及其翻译;
《圣经》中有许多以植物设喻的典故,这些典故因具有形象鲜明、喻义丰富、委婉含蓄的特点而得到广泛的流传和应用。这些植物在一定的背景中具有特定的含义,我们必须熟悉其具体的颜色、形状和特性,了解短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喻义内涵,如对其出处或背景情况一无所知,翻译时往往无法落笔。
如:Their new constitution was fig leave to conceal their betrayal of the masses .不熟悉圣经内容,不知道fig leave在句中的寓意是很难理解该句的。fig leave源于《圣经 创世纪》第3章第7节。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知善恶树上的禁果,懂得了羞耻。他们见自己赤身裸体,便在附近采了一些宽大的无花果树叶遮三体。后即以“fig leave(无花果叶)”喻指遮羞布。因此,该句可翻译为:他们的新宪法是一块遮羞布,用以掩盖他们对人民群众的背叛。
(四)以食物设喻的典故及其翻译;
《圣经》中描述的食物很多,根据食物的色、香、味等特点或其特性赋予它们特定的内涵和喻义。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逐字翻译,否则就失去了其隐含之意,译文也会与原文意思大相径庭。
在《圣经》所描述的食物中,盐具有极高的价值。有一句谚语说,“没有别的东西比太阳和盐更有用处。”可以形象的说,《圣经》是一本带着盐味的传世经典。因此,the salt of the earth 常喻指“社会中坚力量”;此外,有关食物的典故也很多。例如,manna 一词源于《出埃及记》,当摩西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时,在旷野绝粮,此时天降食物,众人取而食之,称之manna。现在该词指“不期而遇的东西,令人振奋的东西。”例如:Her inheritance came as manna from heaven.(这笔财产对她来说好比天赐之财。)
三、 源于抽象、无形事物的典型及其翻译
(一) 典故出自《圣经》中的教义及其翻译;
《圣经》作为基督教的教义经典,对西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圣经》中的创世论、摩西十诫和末日审判等宗教思想早已广为人知,很多英语经典都源于这些教义。
例如:Although he had been unkind to us ,we heaped coals of fire on his head by helping him in his misfortune .其中heap coals of fire on one’s head(以德报怨)源于《箴言》第25章22节。故此典故很多,如:Let the dead bury the dead.(既往不咎,不要提往日怨恨);It’s better to give good name is better than rices;(美名胜过财富)等。
(二) 典故出自《圣经》中的仪式及其翻译;
基督教的礼仪因教派不太而有所不同。天主教和东正教都认为有七桩圣事:分别是洗礼(Baptist),坚贞(Configuration),告解(Confession),圣餐(Holy Communion),中傅(Extreme Unction),圣职(Ordination),和婚配(Matrimony)。
其中,Baptism常喻指“初次经历”。例如:That was my baptism into weather wisdom .(那是我首次预测天气)。有关仪式的典故还有in sackcloth and ashes (身穿麻衣,头抹炭灰)。它源自古希伯来人的习俗。在参加哀悼或忏悔的宗教仪式时,人们常披上一种驼毛与绒布混纺而成的单色粗布,并且头上抹上炭灰。后来,该短语常比喻“在悲哀中,忏悔中”。例如:He was almost in tears with regret,speaking metaphorically, he was in sackcloth and ashes because of his offence .(他悔恨的几乎流下泪来,打个比喻说,他因过错而悲痛忏悔)。
(三)典故出自《圣经》中的事件及其翻译;
《圣经》中有许多历史传说,记述了当时发生过的事件,这些时间也反映在英语词汇里,人们常用这些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来比喻相同或相似的事件。其目的是以史为鉴、警世喻理,其中某些词语因广泛应用而成为人们所熟悉的典故。但对于此类典故涵义的理解,必须以熟知《圣经》内容为前提。
如:It was argued that by joining the Conmon Market Britain would be giving away the National rights and advantages for a mess of pottage.
“sell one’ s birthright for a mess of pottage ”源于《圣经 创世纪》第25章31-34节里关于以扫的故事,以扫是希伯来族长的长子,雅各的哥哥。以扫因又饥又饿而将自己的长子名分卖给了雅各,换取了饼和红豆汤。根据这一圣经故事,后人用sell one’s birthright for a mess of pottage (为一碗红豆汤出卖长子继承权)来比喻“因小失大”或“见利忘义”。故上述例句可译为:有人争辩说,英国参加共同市场其实是图小利而损害国家主权和利益。
(三) 典故出自《圣经》中的地名及其翻译。
《圣经》中的地名主要集中在巴勒斯坦地区。许多圣经故事都涉及到这些特定的地名,如基督耶稣的出生地伯利恒(Bethlehem),生长之地拿撒勒(Nazareth),被俘之地客西马尼(Gethsemane)和殉难之地各各他(Golgotha)等。这些地名都早已超越了地理概念的范畴而被赋予了深邃的文化内涵。
源于《圣经》中的地名的典故很多,例如,《萨姆耳记上》第3章20节中的from Dan to Beersheba,Dan(但)是古巴勒斯坦最北面的一座城镇,而Beersheba(别是巴)是最南部的一座城镇,因此该典故的意思为“天南海北”。如:You might travel from Dan to Beersheba without finding such agreat building.(你走遍天南海北也找不到这样宏伟的建筑。)
四、 结语
综上所述,源于《圣经》的典故在英语中占有毋庸置疑的重要地位。这些典故的文字简练,语义含蓄深邃,回味隽永。读一读《圣经》,熟悉《圣经》典故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文化内涵,不仅能提高我们的翻译水平,而且对于了解西方文化,扩大知识面,理解和大量掌握英语,提高英语水平是大有益处的。在为数众多的典故中,本文仅仅触及冰山一角,大量的典故则有待我们不断探究和钻研。只有我们认真去挖掘《圣经》典故中的文化内涵,才能够正确地了解西方文化精髓,准确地了解掌握英语语言知识,从而真正提高我们的英语翻译水平。
参考文献:
〔1〕 Nida.Eugene A.(1964):Language in Culture and Society,Dell Hymes,Allied Publishees pvt,Ltd.
〔2〕 陈钦庄.基督教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 陈琳霞.《圣经》典故的文化内涵与翻译〔J〕.渤海大学学报,2005.
〔4〕 田雨三.圣经典故与用法实例〔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5〕 林书武.英语典故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
关键词:《圣经》,英语典故,文化内涵,翻译
一、 引言
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把翻译中涉及的文化因素分五类,即(1)生态文化;(2)语言文化;(3)宗教文化;(4)物质文化;(5)社会文化。(Nida:1946:91)其中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特定文化的核心部分。宗教文化属于深层文化,则较难沟通与交流。因为它涉及人物的精神生活,包括价值标准、心理习惯、思维方式、观念定势等。作为四方语言之一的英语,深深浸透着宗教文化的影响,包含着纷繁的宗教文化因素,而《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经典,可以说在中世纪欧洲各民族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进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它之所以如此非同凡响的原因之一,就是其中蕴含着很多脍炙人口的典故。“这些典故不仅记载了当时宗教文化的丰富思想和精神内涵,而且还和古希腊、罗马文化一起构成了西方文化的两大来源。”(陈钦庄,2004:18)因此,只有了解《圣经》内容,认真研究《圣经》中的典故,才能把英语句子中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有效地翻译出来。
二、 以具体、有形的实物设喻的典故及其翻译
(一) 以人物设喻的典故及其翻译;
《圣经》中众多人物,他们各自有自己的形象、性格和经历,经过长期的传诵引用,在人们心中,已成为一类人的典型代表,从而具有特定的形象或含义。这些人物大多寓意深刻,含义丰富,其中不少已经成为英语的正式词汇,用以日常生活中喻指一类人、一种状况或一种行为。如果不熟悉圣经文化,不了解其渊源,难以把握其隐含之意。
如:源于《创世纪》19章17节中的Lot’s wife(罗德的妻子)常喻指“好奇心过重的人”,例如,Curious as Lot’s wife, he has made himself unpopular among his friends by introducing their privacy.(他像罗德妻子一样好奇心太重,总是触及朋友的隐私,使他在朋友中不受欢迎。)
(二) 以动物设喻的典故及其翻译;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演变进程中,人与动物相依共存,频繁接触。因此,在人类的语言中必然存在大量的反映动物名称的词汇,存在着大量的以动物为喻体的短语,并依据动物的外貌、颜色、习性赋予它们特定的情感和喻义。《圣经》也是如此。
如:We enjoy our holiday by the sea there was one fly the ointment ;a circuss set up on the beach .”a fly in he ointment ”,源于《圣经 传道书》第10章第1节:死苍蝇,使作香的膏油发出臭气。这样一点愚昧,也能败坏智慧和尊荣。此句将“愚昧”比作“苍蝇”,将“智慧”比作“油膏”。据此,该句可译为:我们在海滨欢度假日,但美中不足的是海滩上建立了一个杂技场。
(三) 以植物设喻的典故及其翻译;
《圣经》中有许多以植物设喻的典故,这些典故因具有形象鲜明、喻义丰富、委婉含蓄的特点而得到广泛的流传和应用。这些植物在一定的背景中具有特定的含义,我们必须熟悉其具体的颜色、形状和特性,了解短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喻义内涵,如对其出处或背景情况一无所知,翻译时往往无法落笔。
如:Their new constitution was fig leave to conceal their betrayal of the masses .不熟悉圣经内容,不知道fig leave在句中的寓意是很难理解该句的。fig leave源于《圣经 创世纪》第3章第7节。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知善恶树上的禁果,懂得了羞耻。他们见自己赤身裸体,便在附近采了一些宽大的无花果树叶遮三体。后即以“fig leave(无花果叶)”喻指遮羞布。因此,该句可翻译为:他们的新宪法是一块遮羞布,用以掩盖他们对人民群众的背叛。
(四)以食物设喻的典故及其翻译;
《圣经》中描述的食物很多,根据食物的色、香、味等特点或其特性赋予它们特定的内涵和喻义。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逐字翻译,否则就失去了其隐含之意,译文也会与原文意思大相径庭。
在《圣经》所描述的食物中,盐具有极高的价值。有一句谚语说,“没有别的东西比太阳和盐更有用处。”可以形象的说,《圣经》是一本带着盐味的传世经典。因此,the salt of the earth 常喻指“社会中坚力量”;此外,有关食物的典故也很多。例如,manna 一词源于《出埃及记》,当摩西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时,在旷野绝粮,此时天降食物,众人取而食之,称之manna。现在该词指“不期而遇的东西,令人振奋的东西。”例如:Her inheritance came as manna from heaven.(这笔财产对她来说好比天赐之财。)
三、 源于抽象、无形事物的典型及其翻译
(一) 典故出自《圣经》中的教义及其翻译;
《圣经》作为基督教的教义经典,对西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圣经》中的创世论、摩西十诫和末日审判等宗教思想早已广为人知,很多英语经典都源于这些教义。
例如:Although he had been unkind to us ,we heaped coals of fire on his head by helping him in his misfortune .其中heap coals of fire on one’s head(以德报怨)源于《箴言》第25章22节。故此典故很多,如:Let the dead bury the dead.(既往不咎,不要提往日怨恨);It’s better to give good name is better than rices;(美名胜过财富)等。
(二) 典故出自《圣经》中的仪式及其翻译;
基督教的礼仪因教派不太而有所不同。天主教和东正教都认为有七桩圣事:分别是洗礼(Baptist),坚贞(Configuration),告解(Confession),圣餐(Holy Communion),中傅(Extreme Unction),圣职(Ordination),和婚配(Matrimony)。
其中,Baptism常喻指“初次经历”。例如:That was my baptism into weather wisdom .(那是我首次预测天气)。有关仪式的典故还有in sackcloth and ashes (身穿麻衣,头抹炭灰)。它源自古希伯来人的习俗。在参加哀悼或忏悔的宗教仪式时,人们常披上一种驼毛与绒布混纺而成的单色粗布,并且头上抹上炭灰。后来,该短语常比喻“在悲哀中,忏悔中”。例如:He was almost in tears with regret,speaking metaphorically, he was in sackcloth and ashes because of his offence .(他悔恨的几乎流下泪来,打个比喻说,他因过错而悲痛忏悔)。
(三)典故出自《圣经》中的事件及其翻译;
《圣经》中有许多历史传说,记述了当时发生过的事件,这些时间也反映在英语词汇里,人们常用这些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来比喻相同或相似的事件。其目的是以史为鉴、警世喻理,其中某些词语因广泛应用而成为人们所熟悉的典故。但对于此类典故涵义的理解,必须以熟知《圣经》内容为前提。
如:It was argued that by joining the Conmon Market Britain would be giving away the National rights and advantages for a mess of pottage.
“sell one’ s birthright for a mess of pottage ”源于《圣经 创世纪》第25章31-34节里关于以扫的故事,以扫是希伯来族长的长子,雅各的哥哥。以扫因又饥又饿而将自己的长子名分卖给了雅各,换取了饼和红豆汤。根据这一圣经故事,后人用sell one’s birthright for a mess of pottage (为一碗红豆汤出卖长子继承权)来比喻“因小失大”或“见利忘义”。故上述例句可译为:有人争辩说,英国参加共同市场其实是图小利而损害国家主权和利益。
(三) 典故出自《圣经》中的地名及其翻译。
《圣经》中的地名主要集中在巴勒斯坦地区。许多圣经故事都涉及到这些特定的地名,如基督耶稣的出生地伯利恒(Bethlehem),生长之地拿撒勒(Nazareth),被俘之地客西马尼(Gethsemane)和殉难之地各各他(Golgotha)等。这些地名都早已超越了地理概念的范畴而被赋予了深邃的文化内涵。
源于《圣经》中的地名的典故很多,例如,《萨姆耳记上》第3章20节中的from Dan to Beersheba,Dan(但)是古巴勒斯坦最北面的一座城镇,而Beersheba(别是巴)是最南部的一座城镇,因此该典故的意思为“天南海北”。如:You might travel from Dan to Beersheba without finding such agreat building.(你走遍天南海北也找不到这样宏伟的建筑。)
四、 结语
综上所述,源于《圣经》的典故在英语中占有毋庸置疑的重要地位。这些典故的文字简练,语义含蓄深邃,回味隽永。读一读《圣经》,熟悉《圣经》典故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文化内涵,不仅能提高我们的翻译水平,而且对于了解西方文化,扩大知识面,理解和大量掌握英语,提高英语水平是大有益处的。在为数众多的典故中,本文仅仅触及冰山一角,大量的典故则有待我们不断探究和钻研。只有我们认真去挖掘《圣经》典故中的文化内涵,才能够正确地了解西方文化精髓,准确地了解掌握英语语言知识,从而真正提高我们的英语翻译水平。
参考文献:
〔1〕 Nida.Eugene A.(1964):Language in Culture and Society,Dell Hymes,Allied Publishees pvt,Ltd.
〔2〕 陈钦庄.基督教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 陈琳霞.《圣经》典故的文化内涵与翻译〔J〕.渤海大学学报,2005.
〔4〕 田雨三.圣经典故与用法实例〔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5〕 林书武.英语典故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