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力是人们在进行想象活动时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它的发展是智力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本文主要从激活文字,创设形象、广泛阅读,发挥想象、延伸课文,创造想象几个方面论述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想象力;培养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力是人们在进行想象活动时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它的发展是智力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尽管想象和思维在心理学上分属两个范畴,但二者密切联系,前者往往由后者调节。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都必须重视学生想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在教学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 雪》时就要引导学生深入到诗词所创造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学生只会解释诗句,却不能通过想象在脑海里再现毛泽东所描绘的一幅幅壮丽雄奇的画面,就不能深入地理解诗人豪迈的胸怀、雄伟的气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也就更谈不上体会诗人艺术构思的匠心并领略作品所创造的艺术美了。在阅读过程中应要求学生伴随想象的翼翅有节奏、有感情地吟咏,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例如散文名家朱自清的《春》中有这样一段: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朗读这段文字时,我要求同学们轻闭双眼,轻轻吟咏的同时想象着幽静深夜,微雨淅沥,草儿晶莹圣洁,树叶亮的发油,晕光弥漫着轻柔而朦胧的神秘,朱自清先生于窗前遗世独立,寂然凝思。像这样,在想象中吟咏,自然抑扬顿挫,披文得意;在吟咏中想象,当然也满口馨香,神思通畅。
又比如学习苏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时,就要引导学生对诗中所描绘的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进行想象,在头脑中想象出“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五个画面,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想象能力就会逐步得到提高,调动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广泛阅读,发挥想象
思维离不开语言,人的想象活动除了直观的形象之外,还要凭借语言进行构思和表达。随手拈来的词汇,随心所欲的表达,可以令想象更具体,生动而丰富。因此,我在指导学生读好课本上的文章的同时,还要求他们扩大课外阅读量,以阅读拓展视野,为自己的语言仓库添砖加瓦。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在《论读书》中有一段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由此可知,语文学习是一个大熔炉,唯有博览群书才能融汇贯通,为我所用。然而,现今社会上充斥着大量良莠不齐的书籍,层出不穷的读物对孩子们进行狂轰滥炸,不但混淆了学生的视线,也令他们手足无措。他们不知道读什么才好,不知道哪些是适合自己的和自己需要的。这样就要求语文教师独具慧眼,指导学生有选择性地阅读和积累。对此我向学生推荐了《唐诗三百首》《千家诗》、《明清小品》等古典文化中的精华。还有《爱的教育》、《格列佛游记》、《德伯家的苔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世界名著,及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鲁迅的杂文、朱自清的散文、徐志摩的诗。通过多读多背唐诗宋词里的名章华句,深刻、犀利反映社会百态的短篇小说、杂文,抒写性灵的精美散文,就想和这些伟大的心灵进行对话。要求他们对其中的精辟用词,精彩语段进行记录搜集,阅读之余掩卷遐思。时间长了,积累多了,学生的语言自然丰富起来,想象力也就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也能拓展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延伸课文,创造想象
中国画的意境常常通过“留白”手法来体现,画家们说:“看画,不仅要看实处,并且要看画之空白处。”这是美学中的空白艺术,“留白”之处,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利用原教材进行想象训练之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延伸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这样的描写:“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表面看来,这里描写的是一个好笑有趣的场面,从中可以看出是人的年老体衰,群童恶作剧似的调皮,可是展开想象,我们不禁会发问: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延伸课文内容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
(1)通过细节刻画去领悟和创造新的形象;
(2)由景物、环境产生创造想象,凭借环境描写,想象其人其境深入理解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主题;
(3)将书中的情节进行合理延伸,进行创造想象。
想象的世界神奇而变幻,想象的空间广阔而辽远,各人的生活阅历不同,人生体验不同,思想境界不同,认识层次不同都会引致想象的结果不同。想象之美在于它的灵动、飘逸与倏
忽。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根本不必强调学生对同一文字想象出相同的情景,对作品中被省略的故事设想一个相同的情节,对作者隐去的人物命运预测一个相同的结局。相反地,我们应当鼓励学生七嘴八舌,见仁见智,鼓励他们别拘一格,勇于创新。
总之,学生阅读教学中想象能力的训练,是激活学生阅读兴趣的有力法门,正如缕缕清风徐来,使人顿时茅塞顿开,漾起无数思维的浪花,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文化知识,拓宽文化视野又可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历,运用各种科学的训练方法。使学生的想象能力日益丰富、合理。
参考文献:[1]冯克诚 中小学生语文课业学习的综合能力与素质训练指导【M】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 220-232
[关键词]阅读教学;想象力;培养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力是人们在进行想象活动时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它的发展是智力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尽管想象和思维在心理学上分属两个范畴,但二者密切联系,前者往往由后者调节。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都必须重视学生想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在教学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 雪》时就要引导学生深入到诗词所创造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学生只会解释诗句,却不能通过想象在脑海里再现毛泽东所描绘的一幅幅壮丽雄奇的画面,就不能深入地理解诗人豪迈的胸怀、雄伟的气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也就更谈不上体会诗人艺术构思的匠心并领略作品所创造的艺术美了。在阅读过程中应要求学生伴随想象的翼翅有节奏、有感情地吟咏,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例如散文名家朱自清的《春》中有这样一段: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朗读这段文字时,我要求同学们轻闭双眼,轻轻吟咏的同时想象着幽静深夜,微雨淅沥,草儿晶莹圣洁,树叶亮的发油,晕光弥漫着轻柔而朦胧的神秘,朱自清先生于窗前遗世独立,寂然凝思。像这样,在想象中吟咏,自然抑扬顿挫,披文得意;在吟咏中想象,当然也满口馨香,神思通畅。
又比如学习苏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时,就要引导学生对诗中所描绘的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进行想象,在头脑中想象出“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五个画面,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想象能力就会逐步得到提高,调动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广泛阅读,发挥想象
思维离不开语言,人的想象活动除了直观的形象之外,还要凭借语言进行构思和表达。随手拈来的词汇,随心所欲的表达,可以令想象更具体,生动而丰富。因此,我在指导学生读好课本上的文章的同时,还要求他们扩大课外阅读量,以阅读拓展视野,为自己的语言仓库添砖加瓦。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在《论读书》中有一段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由此可知,语文学习是一个大熔炉,唯有博览群书才能融汇贯通,为我所用。然而,现今社会上充斥着大量良莠不齐的书籍,层出不穷的读物对孩子们进行狂轰滥炸,不但混淆了学生的视线,也令他们手足无措。他们不知道读什么才好,不知道哪些是适合自己的和自己需要的。这样就要求语文教师独具慧眼,指导学生有选择性地阅读和积累。对此我向学生推荐了《唐诗三百首》《千家诗》、《明清小品》等古典文化中的精华。还有《爱的教育》、《格列佛游记》、《德伯家的苔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世界名著,及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鲁迅的杂文、朱自清的散文、徐志摩的诗。通过多读多背唐诗宋词里的名章华句,深刻、犀利反映社会百态的短篇小说、杂文,抒写性灵的精美散文,就想和这些伟大的心灵进行对话。要求他们对其中的精辟用词,精彩语段进行记录搜集,阅读之余掩卷遐思。时间长了,积累多了,学生的语言自然丰富起来,想象力也就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也能拓展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延伸课文,创造想象
中国画的意境常常通过“留白”手法来体现,画家们说:“看画,不仅要看实处,并且要看画之空白处。”这是美学中的空白艺术,“留白”之处,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利用原教材进行想象训练之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延伸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这样的描写:“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表面看来,这里描写的是一个好笑有趣的场面,从中可以看出是人的年老体衰,群童恶作剧似的调皮,可是展开想象,我们不禁会发问: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延伸课文内容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
(1)通过细节刻画去领悟和创造新的形象;
(2)由景物、环境产生创造想象,凭借环境描写,想象其人其境深入理解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主题;
(3)将书中的情节进行合理延伸,进行创造想象。
想象的世界神奇而变幻,想象的空间广阔而辽远,各人的生活阅历不同,人生体验不同,思想境界不同,认识层次不同都会引致想象的结果不同。想象之美在于它的灵动、飘逸与倏
忽。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根本不必强调学生对同一文字想象出相同的情景,对作品中被省略的故事设想一个相同的情节,对作者隐去的人物命运预测一个相同的结局。相反地,我们应当鼓励学生七嘴八舌,见仁见智,鼓励他们别拘一格,勇于创新。
总之,学生阅读教学中想象能力的训练,是激活学生阅读兴趣的有力法门,正如缕缕清风徐来,使人顿时茅塞顿开,漾起无数思维的浪花,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文化知识,拓宽文化视野又可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历,运用各种科学的训练方法。使学生的想象能力日益丰富、合理。
参考文献:[1]冯克诚 中小学生语文课业学习的综合能力与素质训练指导【M】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 22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