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爱的力量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70533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影视作为一门展现真爱主题的艺术手段其自身也蕴含了丰富的文艺美学思想,女同主题影片《植物园》反映出了影视艺术的美应当是现实美与艺术美的集中表现;内容美与形式美的高度统一;具象美与抽象美的完美结合,三者的结合使影片呈现出一份纯净,浪漫而不受世俗尘染的悲壮爱情。
  [关键词]影视 文艺美学 真爱
  
  一、引言一爱情内涵的本质
  
  古代与近代历史中。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在封建制度的压迫下爱情从来都不是纯粹的,总是实现特定政治目的的附属手段,小到家族间的门当户对大到国家民族间的联姻。至于结为秦晋之好与和亲少数民族只是其正面说教的辩护词。这些统统表现为爱情与婚姻的脱节,是一种“政治爱情”,敢于言爱说情的痴男怨女只能成为与其抗争的牺牲品。
  到了现代、后现代社会以后,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强大,个体获得独立价值之后,情况便有所改变了。人成为各种关系的主宰。与此相适应人权成为一切社会存在的出发点。而人权则首先体现为对人的自我的尊重,这种尊重里是饱含了真的情感和爱的体验的。爱情在此过程中无疑也随之而独立化,除此之外,人之悦人也有同性与异性的区别,于是,爱情在这种参与主体与对象的差异中被分成了异性恋、同性恋,乃至双性恋,异性恋因同性恋而得名,异性恋是自古就有的,只是以前叫做婚姻或爱情。然而只因为同性恋作为一种类型出现后,为了区别各个团体,异性恋反成为爱情的代名词,
  当然,爱情的内涵虽然自古至今发生了很多变化,其本质还是不变的,它求真、求美、求善,是指引人的生命前进的基本动力之一。
  
  二、《植物园》中真爱之美学呈现
  
  (一)现实美与艺术美的集中表现
  爱情作为文学艺术的三大主题之一。从古至今历久而靡衰,其永恒的价值即在于由情启真,以爱释生,让生命主体的存在因之而变得绚丽多彩。这也正是电影这种美学艺术形式所乐此不疲表现的主题之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电影戏剧教授维克托·弗里博格说,电影是“银幕上的绘画”;欧洲先锋派电影理论家卡努度说。电影导演是“光的画家”,电影是“光的画家的艺术”;法国电影理论大师马尔丹在其名著《电影语言》一书中更断言,“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
  电影既然是一门展现的艺术,它所反映的内容,就离不开当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同时不仅要准确地反映现实美,更要突出艺术美。而艺术美是主观创作的美。当它展现在审美者的面前时,便是以美的形态出现的,是一种美的存在。即使不被审美者很快感知,也迫使审美者向其靠拢。这种强迫性慢慢地也就提高了审美者的审美能力,体现了积极的价值。艺术美是现实美的集中概括和反映。
  这部由吕克·贝松监制的《植物园》被誉为女版的《断背山》。一个是中国南方与世隔绝的植物园。一个是美国西部万里无人的大草原,两部影片的异曲同工之处将人放之于单纯孤立的环境中去探索人类本初的情感懵懂与单一的价值取向。正如李安所说;“这不是一部简单的讲述同性之爱的电影。”于《植物园》同是如此。
  这一次,戴思杰打算呈上一出纯美的爱情悲剧,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当时的社会传统观念依旧强大。在这个时代。以悲剧来定位拉拉之恋,是比较符合现实的。影片展示的氛围和背景略显诡异,恍若隔世。油画一般的山水植物场景。极具异国情调的舒缓乐曲。使影片充斥着一种散漫的情调。仿佛可以闻到空气中的潮湿气息和热带落叶正在腐蚀变质的气味,给整部影片铺垫了一种悲情之美。在这样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背景之下,导演通过影片想要告诉观众;同性恋和异性恋一样。也是有一见钟情、情不自禁的。情到深处也会生死相许的。
  
  (二)内容美与形式美的高度统一
  内容美是作品的核心,它要求一部作品能够揭示出人的心灵,反映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中诸多的美的因素。要想满足人们的主观审美需求,影视艺术就必须多样化,复杂化,哲理化。当然对内容美的反映,离不开表现形式。这就要求创作者注意画面的组合与创造。除此而外,还要求注意遵循形式美的一般法则。
  导演用一种近乎油墨色彩的绿色来贯穿整部影片,期间穿插着代表着大起大落的红色,这种自然的色彩美带出了影片的几次小高潮。戴思杰用一种任何一个导演都可能用的方式,让颜色成为影响影片的主要元素之一,并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其次是音乐对于本部影片的基调美的贡献贯穿始终。不可否认,本片的音乐是比较出色的,影片的音乐多用中国传统乐器弹奏,节奏平缓且“幽静”,整部影片并没有太激烈的音乐出现。两个女孩在一起的时候。音乐代表了两个女孩最开心的时刻。却可以隐隐腾出其背后的忧伤,并在结尾,用音乐和绿色将影片带入最后的高潮。
  李小冉作为影片的卖点之一,她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她那美丽的身体,也让我们看到了她表演上的潜力。作为另外一个亮点便是扮演陈教授林栋甫。他用他沉稳的表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传统、刻板、神秘的教授,从一定意义上,也是影片导演戴思杰对中国的理解在影片中最为直接的体现。他出现的那一刻,便注定成为整个悲剧的导火索。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生动的表演都构成了一部优秀电影的重要元素。
  
  (三)具象美与抽象美的完美结合
  具体实在的美,人们较为容易认可接受,而虚无飘渺意象的美,则难以被人们所感知所认同。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电影是不可避免的要将抽象美反映到作品中来的,这就要求创作者能够引导和激发观众,如何去欣赏感知抽象美。人类不仅需要直观的、明朗的、具体实在的美,而且更需要意蕴的、朦胧的、含蓄抽象的美。影视艺术只有将二者有机的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植物园是一个人们心中的至美幻境;在四面环水的岛中央,有一座清雅的私人植物园。植物园里种植着很多珍奇花卉。还有两个年纪相仿的女孩儿。其一俏丽。其一清秀。在这个灵气氤氲的植物园。两人一起劳作,乏味的工作因明媚的心情竞也变得像舞蹈一样可爱。她们一起爬山采人参,一起挖泥巴,把泥巴和植物的汁水替代洗澡用的香皂。那清馨的味道和舒滑的触感在升腾的雾气中仿佛清晰可见,元初和纯真被洗得清澈见底……这是影片《植物园》营造的一个幻境。
  在李茗到来之前。安是孤独的个体。她有一个强权的父亲。一个严厉的恪守完美主义的老学究,生活极有规律,做事一丝不苟,脾气暴躁。喜好骂人。父亲教会她辩识各种草药、用天平称茶叶的重量、如何采集人参、学会用雨水泡茶,但是却从未教过她何谓爱?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安无疑是孤独的,缺失的母爱,群体意识的匮乏,让她无法寻获一条正确的途径去填补内心的遗憾。后来,李茗出现了。她同样是一个孤儿,对于安的友好,她感觉到了内心的温暖,并同样回报以友情。
  值得一提的影片里的另外一种幻境——安的暖房。直到有一天。李茗无意中闯进了暖房,她看到热气氤氲中,安美好的曲线正肆无忌惮地铺展,升腾的热气混合着中草药独特的香味让她以为来到了幻境。李茗情不自禁地感叹;“安,你好美!”而这一切的发生,与性别无关。这个自幼熟识中草药的女孩从各种草药中提炼出成分,通过水气的蒸腾让草药散发出药性。“这些能让人致幻。”安告诉李茗。接下来,是一段比诗还要优美的片段。两个女孩,在蒸腾的雾气中,缓缓闭上双眼,用心灵去感知对方。雾霭层层中,是生命本初的记忆,是爱情最原始的表达。在那个灰蒙蒙的一切带有政治色彩的年代。从言论到思想,重重的枷锁如同木乃伊的裹尸布一样缠绕人们。邪恶的忌讳源自于世俗对爱情的专横的曲解,一切非合理的东西,就是淫乱,不可饶恕的。然而在幻境里。所有的禁锢不复存在。人们感知到的只是爱情本身,与世俗无关。纯洁的性爱原本就是如此,摒除了偏见、歧视、不满、罅隙、,回到生命最本初的状态。
  幻境过后,是隐形的社会道德严苛的压力和显性的男权社会的压制。自由被囚禁,被束缚,女性微弱的声音被压制在世俗的泡沫中。故事的结局当然是悲伤的,安与李茗都死了。死于禁忌,死于幻境。但是她们死得很幸福;她们的骨灰混合在一起撒入河里。永不分离,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
  
  三、结语
  
  正如李安所说;“人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对于《植物园》而言,影片的节奏舒缓,画面唯美。同性之爱已不是讨论的主题,在隔绝的幻境中,孤单的个体如何去寻获真爱,如何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反思与重塑自我的人格。甚至营造真爱的幻境,才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这样的爱,是一种生命的大爱,与性别无关。
  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展现的艺术,由于这两个特点,也就决定了影视艺术的美应当是现实美与艺术美的集中表现;内容美与形式美的高度统一;具象美与抽象美的完美结合。
其他文献
[摘要]对苦难往昔的回忆和生命理由和意义的追问几乎是杜涯诗歌创作的全部主题,这种不断的“重复。成就了杜涯诗歌的独特意义,使她的诗歌达到了一种升华内在生命的境界。  [关键词]杜涯诗歌 主题分析 重复    河南的女诗人杜涯,经过了漫长的“在黑暗中的写作”时期之后,她的诗终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在描述90年代以来的诗歌时。杜涯终于成为一个无法被忽略和遗忘的名字。但是,即便是得到了较高的评价,
[摘要] 吉姆贾木许的电影注重表达人与人的疏离、孤独的现状。导演通过塑造非常规的人物,并以拼盘式的琐碎的情节结构打破常规的叙事策略,这使他的电影带有一种浓厚的后现代主义味道。  [关键词] 后现代电影 吉姆贾木许 《天堂异客》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9.019    一、后现代主义与电影的关系简述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盛行的一种文艺思
【摘要】《风声》是一部既真实又虚幻的电影。原型、演员、观众通过剧情的发展,让人充分体验到权力、知识、名望、财富、性爱、以及“一种精神、一种信仰”在战争时代的真实存在。动荡的时代、变革的社会、复杂的人性在电影中得到诠释,电影的意义发人深省。  【关键词】《风声》时代社会人性    这是一部既真实又虚幻的电影。因为,人性是真实的、感情是真实的、意志是真实的,那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也是真实的。但是,风声是飘
摘要 同为大众欣赏艺术,文学和由之改编的电影关系极为复杂。由于各自面对的政治倾向、大众情趣、时代需求差异,电影改编往往表现出不同的艺术形式,折射出不同的文化取值。在多维角度下对比分析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与其原著小说《问与答》,可以探究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中艺术继承和嬗变的潜在规律。  关键词 文化取值 艺术继承 艺术嬗变    一、电影的文学艺术的继承  自电影诞生以来,有关电影与文学两者关系的
[摘要]70年代末到8()年代中后期的许多纪录片在表现模式上仍没有太大的改变,但其反映的主题已是新时代的内容,在表现方法上也更具技巧性,开始逐步贴近纪实艺术的本性。这一时期,随着思想的解放,纪录片的题材范围已较为宽广,选材角度及表现风格也都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其思想意蕴的开掘及所关注的内容,已开始向“新现实主义”靠拢。  [关键词]转折期  纪录片  美学形态及特征    从1976年粉碎“四人帮
摘要: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潜在教育资源尚未被教育界和电影界充分重视,本文认为,电影课有助于快速学习人类文明成果,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科学素质,促进国际理解教育及世界和平事业。  关键词:电影课 雷祯孝 教育    1979年雷祯孝先生在国内首先提出人才学的概念,其文章在光明日报和中国青年报登载后,轰动全国!现在大家熟悉的人才市场、自学考试、双向选择都是雷先生首先提出,并被采纳至今。但是今天,一如他开启人
[摘要]随着国内动漫产业和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催生出一批令人瞩目的极富时代特色的新媒体动漫作品,这些动漫小品被称为草根动画。他们通过新媒体迅速传播,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为国内动漫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关键词]新媒体 动漫 草根动画    过去的两年内网络动漫的发展让人目不暇接,从兔斯基的快速窜红到张小盒的“今年我们要赚100万”。让我们看到,在传统动漫之外,这种原来被认为体制外“非主流”
【摘要】QQ空间通过日志、相册、留言板等个性化设置立体展现自我,满足了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进一步诱发了人多重需要,个体在享受体验带来的满足感的同时也为这种体验付出了代价。  【关键词】QQ空间 QQ日志 体验美学    一、体验经济与体验美学    当克罗齐提出“美即直觉”时,美感超越了美本身,过程代替了结果。实际上,审美的过程就是一种体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由视觉刺激引起的情绪体验
[摘要]松阳民间锣鼓乐是流行浙南松阳境内,在婚庆、造房、元宵舞灯、喜事、迎神送傩时演奏的民间乐曲。纯锣鼓乐活泼、热烈;丝竹锣鼓乐强弱有致、旋律悠扬、别具韵味。单牌体结构单一、反复变化、上下呼应;联牌体结构多样、场面宏大、丰富多彩。  [关键词]松阳 民间锣鼓 结构分析    一、历史背景    松阳县是浙西南最早建制的县,拥有处州十县中最大的松古盆地,阡陌纵横,良田万顷,向为繁华之地,古称“浙南粮
【摘要】“人,诗意地栖居”是海德格尔关于“人的存在”的一种至高境界的向往,是关于人生境界和人生态度的至高情怀。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的“时空三部曲”之一《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通过一个钢琴天才1900的传奇一生,很好地诠释了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这句话的哲思意蕴。  【关键词】《海上钢琴师》 自由 审美 诗性  【Dol】10.3969/j.issn.1002-6916.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