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
第一时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指示:把救人放在第一位。
五百公里之外,参加多次救援的重庆立即进入备勤状态。
当晚21时,焦急等待中的国家(重庆)紧急医学救援队接到了国家卫生计生委的指令——赶赴震中魯甸县龙头山镇开展救援。
挺进龙头山
接到指令后,市卫生计生委紧急调遣部署。
重医附一院、附二院、儿童医院、市急救中心、市六院、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等相关科室的42名医护人员火速集结。
携带相关药品器械的救护车、手术车、油电车、生活车等11辆车整装待发。
23时30分,市卫生计生委机关楼前。
“出发!”号令一下,车队火速向龙头山挺进。
颠簸8个多小时后,8月4日8时,救援队抵达鲁甸县城,并继续向龙头山镇进发。
“不好,前方公路堵塞。”司机火速报告路况。
震后暴雨,泥石流阻断了交通。
经与上级沟通,救援队决定派出救援小分队,徒步前往龙头山。
5小时后,18名医生组成的小分队抵达龙头山镇,立即展开救援。
面对现场,内心翻腾的情绪顿时化作一个个具体的行动:一次递接、一次搀扶、一次扎针……
一口气抢救了6名伤员后,救援队员杨秀华一口气喝下一整瓶矿泉水。
“除了解渴,还为了充饥。”杨秀华说。
由于震中物资紧缺,杨秀华17个小时未进食。
“不好意思去救济点领食!”杨秀华说。
截至当日17时,救援小分队共救治伤员23人,转运重伤员8人。
傍晚,接市卫生计生委指示,小分队返回鲁甸县医院支援——这意味着他们又要徒步5小时。
紧急大救援
8月5日,接上级指示,救援队又兵分两路展开救援。
“一路‘转战’昭通,在当地搭建移动医院;一路留守龙头山镇,建立医疗救助点。”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刘克佳火速安排。
随后,救援队部分专家加入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昭通医院)排班,会诊ICU室两名危重儿童——4岁男孩易建峰和13岁女孩余大丽。
医疗救助点、移动医院、昭通医院,三路兵马有序轮换。
转运、会诊、手术,分工救援有条不紊。
8月7日10时,前方救援队员正在转运3名伤员,其中一名女性伤员全身多处骨折。
“病情危重,需紧急送往手术车进行手术治疗。”救援队员报告。
“马上转运移动医院!”刘克佳当即决定。
进入手术方舱后,清创、包扎、固定,医护人员对其紧急处理后送昭通医院继续观察。
8月8日,救援队专家在昭通医院查房时,发现一名8岁女孩股骨骨折。
“为何不马上手术?”
“医院缺少儿科专家,暂时只能采取非手术性保守治疗。”
救援队儿科专家决定接下手术,并制订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方案,“为了这个小女孩的未来”。
8月9日上午10时,救援队专家一起走上手术台。
最终,手术顺利完成,救援队松了口气,“这增大了小女孩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的机会”。
与此同时,ICU病房也传来好消息:余大丽病情好转,已经转普通病房;易建峰仍昏迷,但生命体征平稳。
…………
截至撤离,救援队累计转运伤员38人,救治伤员44人,专家会诊21人,修正诊断5人,指导修改治疗方案13例,实施手术1台,向灾区捐赠药品、器械、物资4万余元。
抚慰受伤心
救援队明白,灾区同胞不仅痛在身上,更疼在心里。
“婆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现在最重要的是先把自己的伤养好……”
8月8日,杨秀华正在为80多岁的刘婆婆进行心理辅导。
8月4日,龙头山镇重庆医疗救助点。
受伤的刘婆婆和她一岁多的小重孙被转运至此。
经检查,祖孙二人并无大碍。
处理完伤口后,刘婆婆一直抱着重孙痛哭,情绪很不稳定。
原来,在这次地震中,她的4个重孙有3个都不幸罹难。
“只抱出最小的这个,另外3个……”刘婆婆数度痛哭昏厥。
这让救援队员很担心,他们决定轮流对刘婆婆进行心理辅导。
“除了医学救助外,受灾群众还需要接受心理辅导,才能尽快从悲伤的情绪中走出来。”杨秀华说。
一连几日的陪伴,让刘婆婆情绪终于稳定下来。
“失去亲人的痛,还会在老人心里存留很久,但她坚定了活下去的勇气。”杨秀华说。
8月11日上午,接国家卫生计生委指令,抗震救灾第一阶段工作结束。
交接、互留电话、清理、收拢装备……
8月12日,救援队返渝。
临走时,救援队留下2000元现金,给易建峰和余大丽的家属。
“祝福易建峰、祝福余大丽……祝福鲁甸!”
第一时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指示:把救人放在第一位。
五百公里之外,参加多次救援的重庆立即进入备勤状态。
当晚21时,焦急等待中的国家(重庆)紧急医学救援队接到了国家卫生计生委的指令——赶赴震中魯甸县龙头山镇开展救援。
挺进龙头山
接到指令后,市卫生计生委紧急调遣部署。
重医附一院、附二院、儿童医院、市急救中心、市六院、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等相关科室的42名医护人员火速集结。
携带相关药品器械的救护车、手术车、油电车、生活车等11辆车整装待发。
23时30分,市卫生计生委机关楼前。
“出发!”号令一下,车队火速向龙头山挺进。
颠簸8个多小时后,8月4日8时,救援队抵达鲁甸县城,并继续向龙头山镇进发。
“不好,前方公路堵塞。”司机火速报告路况。
震后暴雨,泥石流阻断了交通。
经与上级沟通,救援队决定派出救援小分队,徒步前往龙头山。
5小时后,18名医生组成的小分队抵达龙头山镇,立即展开救援。
面对现场,内心翻腾的情绪顿时化作一个个具体的行动:一次递接、一次搀扶、一次扎针……
一口气抢救了6名伤员后,救援队员杨秀华一口气喝下一整瓶矿泉水。
“除了解渴,还为了充饥。”杨秀华说。
由于震中物资紧缺,杨秀华17个小时未进食。
“不好意思去救济点领食!”杨秀华说。
截至当日17时,救援小分队共救治伤员23人,转运重伤员8人。
傍晚,接市卫生计生委指示,小分队返回鲁甸县医院支援——这意味着他们又要徒步5小时。
紧急大救援
8月5日,接上级指示,救援队又兵分两路展开救援。
“一路‘转战’昭通,在当地搭建移动医院;一路留守龙头山镇,建立医疗救助点。”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刘克佳火速安排。
随后,救援队部分专家加入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昭通医院)排班,会诊ICU室两名危重儿童——4岁男孩易建峰和13岁女孩余大丽。
医疗救助点、移动医院、昭通医院,三路兵马有序轮换。
转运、会诊、手术,分工救援有条不紊。
8月7日10时,前方救援队员正在转运3名伤员,其中一名女性伤员全身多处骨折。
“病情危重,需紧急送往手术车进行手术治疗。”救援队员报告。
“马上转运移动医院!”刘克佳当即决定。
进入手术方舱后,清创、包扎、固定,医护人员对其紧急处理后送昭通医院继续观察。
8月8日,救援队专家在昭通医院查房时,发现一名8岁女孩股骨骨折。
“为何不马上手术?”
“医院缺少儿科专家,暂时只能采取非手术性保守治疗。”
救援队儿科专家决定接下手术,并制订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方案,“为了这个小女孩的未来”。
8月9日上午10时,救援队专家一起走上手术台。
最终,手术顺利完成,救援队松了口气,“这增大了小女孩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的机会”。
与此同时,ICU病房也传来好消息:余大丽病情好转,已经转普通病房;易建峰仍昏迷,但生命体征平稳。
…………
截至撤离,救援队累计转运伤员38人,救治伤员44人,专家会诊21人,修正诊断5人,指导修改治疗方案13例,实施手术1台,向灾区捐赠药品、器械、物资4万余元。
抚慰受伤心
救援队明白,灾区同胞不仅痛在身上,更疼在心里。
“婆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现在最重要的是先把自己的伤养好……”
8月8日,杨秀华正在为80多岁的刘婆婆进行心理辅导。
8月4日,龙头山镇重庆医疗救助点。
受伤的刘婆婆和她一岁多的小重孙被转运至此。
经检查,祖孙二人并无大碍。
处理完伤口后,刘婆婆一直抱着重孙痛哭,情绪很不稳定。
原来,在这次地震中,她的4个重孙有3个都不幸罹难。
“只抱出最小的这个,另外3个……”刘婆婆数度痛哭昏厥。
这让救援队员很担心,他们决定轮流对刘婆婆进行心理辅导。
“除了医学救助外,受灾群众还需要接受心理辅导,才能尽快从悲伤的情绪中走出来。”杨秀华说。
一连几日的陪伴,让刘婆婆情绪终于稳定下来。
“失去亲人的痛,还会在老人心里存留很久,但她坚定了活下去的勇气。”杨秀华说。
8月11日上午,接国家卫生计生委指令,抗震救灾第一阶段工作结束。
交接、互留电话、清理、收拢装备……
8月12日,救援队返渝。
临走时,救援队留下2000元现金,给易建峰和余大丽的家属。
“祝福易建峰、祝福余大丽……祝福鲁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