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许正因为通往中洞之路是如此的艰难和漫长,才给我们这样深刻的印象。有一天路修好了,没有了颠簸,我们记忆中的中洞很可能就不会这样深刻了。
租来的农用卡车破烂得超乎我的想像,这种浑身都是喇叭的玩意儿让我不得不怀疑它的安全性能。可是经历了那18公里的在修公路后,我才真正感受到时光之缓慢,道路之艰难。这样的路,也只有这样的车才愿意接受蹂躏和考验。好在沿途风光无限,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桃花色彩斑斓,远处青山叠翠,我在车后斗里蹦蹦跳跳时还能趁机留些美好的瞬间。
登山的路没有想像中的艰险,我们不到1小时就到了下洞。下洞其实是一座宏伟的天生桥,桥下南北通贯,坐在那里舒展四肢,感受凉风习习,惬意极了。
穿过下洞,山路就没有了规则,路面更加崎岖,路旁坚硬的白岩石像春笋一样,在坡上漫山遍野冒出小尖儿来,尖与尖之间那一小块的泥巴上插上一棵苗子,就成了所谓的玉米地。农民生活之艰辛可见一斑。不时有村民从我们身边经过,他们总是对我们报以善意的微笑。
大约半小时的功夫,我们终于到达刻有“中洞”两个大字的大岩石,再穿过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方到达中洞苗寨。
中洞人的生活:满足而不愿改变现状
中洞比我想像中大得多,洞口宽115米,深215米,洞高50米。洞口一带光线比较充足,里面还有一大块平地,大约有3、4个篮球场大小。岩洞是一个遮风挡雨又蔽日的天然大屋顶,所以中洞的房子盖成木柱竹篱无顶的样式。中洞现居共22户农家,70多口人,多数竹篱墙的房子年久失色,古旧而显得安详。川枋上挂着收获的包谷、小米之类的作物,屋檐下吊挂着一些家用的物什,屋门口有男子编织着竹簸箕,母鸡在四处觅食。中洞苗家已经习惯了游人的探访,会把自家酿的包谷酒用土碗装了,一碗一碗地敬客人。
中洞住着王、吴、梁、罗四姓苗族。一个洞,如同一个家。洞中人大都穿自织土布缝就的衣裳,多用靛蓝染成青色,妇孺的服饰皆十分简洁,头帕和衣襟上的绣片、花边也比其他地方的苗家省略许多。
包谷是中洞人的主要粮食作物。洞前即是一片喀斯特石漠化地,乱石嶙峋,极度缺乏可供耕种的熟地,山民用石头围一个小旮旯,培点土种点包谷红薯。一天,我烤着火的时候把红薯埋在灰堆里,想着烤红薯可以当夜宵,结果烤熟了扒拉出来,一剥皮,红薯没了。因为中洞的红薯营养不良,不长个。
我们住在洞口新修建的木屋里,是有屋顶的房子,主人王凤光一家三代七口人,他今年55岁了,以前是中洞村民小组的组长,也算是中洞苗家上了年纪的老人里见过大世面的,因为他十年前曾去过两次县城,其中一次是政府组织了一些代表,去省城贵阳参观游览了两天。王凤光的家算是中洞最富裕的,有村里唯一的一台电视机。电视里在放《福星高照猪八戒》,不少人聚在一起看。他们的眼里只有好人和坏人,他们不知道现在的国家领导人是谁,他们不关心美国和伊拉克哪个赢了,他们只过自己的生活。看电视的时候,看见坏人打好人了,他们就会惊呼:哎哟喂!所以我们下山的时候都学会了:哎哟喂。
王凤光是一个健谈的人,在火塘边喝了两碗酒后,就开始给我们讲述小时候的事,生疏的汉语夹杂着紫云土话,有时候咕噜几句苗语。
王凤光幼时,穴居部落还在下洞落脚。已经不知道有多少辈人在下洞繁衍生息了,只知道最早祖先是从长顺县避匪患而来到深山,住到洞里的。
穴居部落依然传承着本族文化,每逢民族节日,洞里人家忙得不亦乐乎。王凤光老人给我们讲述他小时候过“六月六”的欢愉。“六月六”是类似于过年的少数民族节日,那一天,家里有小孩子的,要给每个孩子杀一只鸡,并包一些粽粑,均用白水煮熟,盛在竹饭篓里背出去玩耍,孩子们互相之间炫耀着自己的食物,然后尽兴玩乐,那一天不用放牛,不用淘猪草,直到晚上吃完鸡和粽粑,尽兴归家。也有舍不得吃完的,背回家与家人共享,也有玩得过火的,把食物都丢失了的。
老王讲得有些兴奋,现在生活条件比他们小时候是强多了,所以现在的“六月六”或者七月半,还有其他的一些节日,就更丰富了,苗族是个浪漫的民族,所以节日里大家吹起芦笙跳起舞,飞歌悠扬地穿越在山谷里,远方的客人不禁要为此流连,难以离弃这个古朴而神秘的欢乐园。
中洞小学,山里孩子改变命运的希望
中洞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因为没有教室,他们只能挤在洞内这块大水泥板上上课。桌子是最为简单的木板组合,凳子就更简单了,长木头搁在地上就成了长凳。有的学生自带小凳子,估计那是些住在洞内的学生。还有的索性坐在地上,身上沾满灰尘。他们真的很需要一间教室,需要一些桌椅,哪怕是非常简陋的。
韦永灿老师说,学校只有四间教室,一年级人数较多,只能因地施教。而六年级因没有教室无法开办,因此这里的学生五年级后只能到更远的格凸去上。在中洞建立一间教室需要8000元左右,加上桌椅3000多元总共不到12000元,但学校根本拿不出这些钱。现在学校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办成一座完整的小学。
下午3点,学校放学。学生们排队集中,听韦老师交代了一些路上的注意事项,然后在老师的注视下各自散去。这些学生多住在山上,除了少数中洞的学生,绝大部分学生需要翻山越岭。据韦老师说,近的学生住在半山上,走路约一个多小时,远的要翻几座山,至少要3个多小时,这时候放学走回去也差不多天黑了,而明天早上他们还得早起。我们走一趟都气喘吁吁,而这些瘦弱的孩子为了学习,不知道要走多少个来回?
第二天一早我又来到村口大石头上,陆陆续续有学生过来,9点才上课,他们提前了约有一个小时。我问其中一个上三年级的小女孩,她说她早上5点就起床了,然后和同学走了2个多小时的山路才到这里。她说的那个村子我没能记住,她说每次上学都要翻过两个山坡,几乎风雨无阻。
她们的书包里除了书本文具外还有中午的干粮。在中洞小学,很多孩子的午饭都是这样简单解决的。希望通过这样艰难的求学,能有人走出这个山洞,感受外面色彩斑斓的世界。
三年级的女生还是有一定的比例,一二年级的女生比例甚至超过男生,但在四年级之后,女生比例锐减。韦老师说,在失学儿童中女生占绝大多数,这和传统观念不无关系。
中洞曾经有几名支教老师,最为著名的是王东灵,据报道说,这位美丽的河南姑娘在看了中央台西部频道讲述中洞的纪录片后,瞒着家人前来支教,在她近一年的支教时间内和学生以及村民结下深厚的友谊。去年7月11日,王东灵想趁放假前到集鎮给学生买点纪念品,同时也带着从未走出大山的孩子们出门看看,然而在下午回中洞的路上,她不幸遭遇了车祸,致使盆骨粉碎性骨折住进了医院。后来,尹伊娜、梁涛作为接班人前来支教。现在,几个支教的老师都期满走了,新的老师还没有来,中洞的老师一共只有7个,许多老师身兼几门课。这天,一年级的学生因为没有老师只好自习,但我看到学生们很自觉很认真。
罗朝付老师分别担任几个班级的教学,他是目前中洞唯一没有成家的老师,他说没有女朋友,有时候觉得很郁闷很孤单。我不知道这个地方能留他多久,但不管怎样,现在他正把自己最美的青春献给中洞小学。
王丰美老师的孩子才两岁多,因为没有人带,只好背着孩子上课。这在城市的学校是不允许的,但这种另类的敬业却让我感动。
下课了,大部分的孩子都跑到操场游玩,她们的游戏很简单,追逐、抢球、用石块在地上画格等等。我注意到一个踢毽子的小女孩,那毽子居然是青菜做的。孩子们的快乐,其实很简单。
紫云格凸河穿洞风景名胜区地处贵州省西南部,距贵阳市 161 公里 、安顺市 76 公里 ,总面积 56.8 平方公里。“格凸”一词音译自苗语,意思为“圣地”。风景区包括大穿洞景区、大河景区、小穿洞景区、妖岩景区及多处独立景点,中洞是其中一景。
风景区内各种喀斯特地貌类型较为齐全,景源类型多,品位高,组合好,景观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生态环境优良。以喀斯特地貌为基础,以穿洞群景观为代表,集峡谷河流、原生植被、苗族文化及风土人情景观于一体。幽深的峡谷,复杂神秘的风景溶洞,神奇而巨大的地下河系,独特的喀斯特风景盲谷及谷中的原始森林景观。 可以说,格凸风景区是世界少有的的喀斯特自然公园。 这里有美丽壮观的格凸大穿洞绝景及壮观的万燕归巢;有世界第二大洞厅——苗厅;有世界上最深的地下河竖井天坑—— 响水洞;有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河道遗址——穿上洞、盲谷及神秘的谷中原始森林;有秀丽的夹山风光、世外桃源般的大河苗寨;有险峻的小穿洞峡谷、神秘美丽的天星洞;有人类最后的穴居部落——中洞苗寨;有仅居两户人家的脚杆寨等。可以说,格凸河穿洞风景名胜区是世界少有的喀斯特自然与民族文化公园。
TIPS
交通:昆明至安顺共528公里。安顺到紫云再到格凸景区的小穿洞水电站,柏油路,间或一小段水泥路,路况不错,全程约100公里,自驾车3个多小时。然后上山走小路,大约2小时,一路上风光不错。
吃:品尝原汁原味的羊场狗汤锅,布依龙豆鸡及紫云特色风味小吃:紫云米粉、酸菜粉、米凉粉、丝娃娃、炒土豆、红茹片、油炸耙、坝羊豆腐干、麻石沙狗肉粉,丰老三炒狗肉。
农家饭庄8人80元,县城可点菜,10人100—150元左右。
住宿:格凸景区的住宿条件比较简单,但干净。双人标间60至120元,三人间45至60元。也可以选择到县城去住,县城紫云宾馆按照4星标准建造,标间200元,淡季能打折。中洞的住宿条件比较艰苦,只能住在村口的一户村民家,一个晚上每人10元。
特产:云幻玉、二叠纪生物礁大理石、水石榴、山苍籽油为紫云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