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开展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期间,我听了温儒敏教授“关于语文课改及阅读写作教学的几个问题”的演讲。在演讲阅读教学问题时,温教授给我们布置了这样一道题——如何理解阅读课的“涵咏”,结合各自的教学体会加以说明。
语文教学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的训练,阅读教学是课改的重点之一,因此“读”最重要,我们应该把阅读放在首位。语文能力包括理解、感觉、体悟、察悟、语感等,新课标强调尊重天性、培养兴趣、提高能力。这些能力主要就靠在大量阅读中去涵咏,即让学生阅读后得到熏陶、感悟、体验等,这就是阅读课中“涵咏”的感受。现本人对阅读课中的“涵咏”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阅读教学除了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发散思维,获取审美体验
诗人艾青说:“联想是由事物唤起的类似的记忆,联想是经验与经验的呼应。”文学形象之间的相关性是联想的基础,想象与联想是形象思维的基本因素。阅读教学中,给思维插上联想的翅膀,合理运用联想,才能活跃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运用发散思维领悟形象寓意,洞察作者深意。另外,阅读教学还有着获取审美体验的功能。那么,怎样才能促使学生在课堂阅读这一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达到审美体验的境界呢?我认为,首先要保证学生有同作品独立对话的阅读时间和思考的空间,做到“充分感知,自主思考”,这是落实真实阅读的基本条件;其次,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不同于一般阅读,它既是一种阅读行为,更重要的还是一种语言学习活动和实践,肩负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任务。作为教师,我们应引导学生去感悟、把握、领会作品的“奥妙”,使学生能够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这就是阅读课中的“涵咏”。
例如,《我愿意是急流》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余映潮老师将其设计为“美美的听——美美的读——美美的品——美美的说”四个板块,阅读教学课中的“涵咏”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我依据于老师的设计并结合自己的教学,进一步整理了《纸船》的教学设计。《纸船》是冰心的散文诗,我将其设计为“介绍作者及名篇——美美的听——美美的读——美美的品——美美的说”五个板块。首先,介绍冰心及她的作品;第二,教师范读《纸船》,并伴上《童年》钢琴曲,让学生美美的听;第三,让学生美美的读,要求用童声来朗读,读出童年的味道来,读出诗的节奏来;第四,让学生美美的品,让学生品出思念母亲的深情来;第五,让学生美美的说。学生叠一只纸船,写上祝福语,让“她”流到自己想让它去的地方,并让学生把自己写的祝福语说给大家听。我的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五大板块”让学生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让学生的审美体验得到体悟(思念母亲的深情),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我美了美了,我醉了醉了”的涵咏感受。
二、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充溢着生命激情的活动,也是最具有生命活力、人文情怀和文化远见的阅读,是对文本真实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它直接联系着个人鲜活的生命存在和变化,这比抽象理念更根本、更灵活、更富有生存智慧。因此,一个有个性化阅读意识的读者,即使面对一篇已经被阅读过、评论过无数遍的传统经典文本,仍旧能够形成属于自己这一次阅读所特有的个人体验,即涵咏。
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教学中有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教师、学生与编者的对话等等。在这多重关系中,我们必须强调学生的独立自主性,重视学生在阅读中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重新构建文本的意义,而教师只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对话者。例如,教学《提醒幸福》时,要留给学生时间,让他们仔细品味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自己的看法,然后全班讨论交流,举身边的事例说明对幸福的理解。这样,学生平常似乎不经意中发生过的、经历过的情感一下子就和所学习的文章联系了起来,学生对“幸福”的感受自然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文章的情感把握就会更为深刻。这样就能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经验,达到以情激情。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重个性化阅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也
就是说,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认识文本、理解文本、创新文本中实现“视阈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情感的交流”等,这就是阅读课中的“涵咏”。
三、语文阅读是咀英嚼体,涵咏体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咀英嚼体,即语感的培养。阅读课中我们可以在诵读中渗透语感、点评中渗透语感、模拟中体会语感、想象中丰富语感等。例如,《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句子多么形象深刻!多一些这样的品味和涵咏,自然会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全身心的阅读,让学生读出作品之美
如果没有细读,就没有涵咏,也就没有成功的语文课。首先,作为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对话,只有细读、默读,学生才能进入作品的世界,形成对话;其次,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主要表现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阅读教材,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鼓励学生敢于并善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作适当的评价。
例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诗人在诗中用朴素自然、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了诗人避开达官贵人车马的喧扰,远离污浊的现实,在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中找到了归宿,有了自由、恬静的心境的情景。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读——品”来完成本诗的教学。
语文能力的形成有一个积累、发酵、沉淀、生成的过程,这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需要耐心、毅力、坚持,少则一两年,多则三五年,乃至更长的时间,这是语言本身规律所决定的。温教授说:“事实证明,那种对阅读有兴趣,有比较广的阅读面的学生,语文底蕴会比较厚实,思维比较活跃,他们在高考时能考出好成绩。”
读文章是生活中的乐事,我们应该把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人的一生如果能与书相伴,那她一定是幸福的。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挤出一点时间来给学生阅读,让学生得到熏陶、感悟、体验,达到涵咏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刘宇帆)
语文教学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的训练,阅读教学是课改的重点之一,因此“读”最重要,我们应该把阅读放在首位。语文能力包括理解、感觉、体悟、察悟、语感等,新课标强调尊重天性、培养兴趣、提高能力。这些能力主要就靠在大量阅读中去涵咏,即让学生阅读后得到熏陶、感悟、体验等,这就是阅读课中“涵咏”的感受。现本人对阅读课中的“涵咏”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阅读教学除了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发散思维,获取审美体验
诗人艾青说:“联想是由事物唤起的类似的记忆,联想是经验与经验的呼应。”文学形象之间的相关性是联想的基础,想象与联想是形象思维的基本因素。阅读教学中,给思维插上联想的翅膀,合理运用联想,才能活跃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运用发散思维领悟形象寓意,洞察作者深意。另外,阅读教学还有着获取审美体验的功能。那么,怎样才能促使学生在课堂阅读这一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达到审美体验的境界呢?我认为,首先要保证学生有同作品独立对话的阅读时间和思考的空间,做到“充分感知,自主思考”,这是落实真实阅读的基本条件;其次,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不同于一般阅读,它既是一种阅读行为,更重要的还是一种语言学习活动和实践,肩负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任务。作为教师,我们应引导学生去感悟、把握、领会作品的“奥妙”,使学生能够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这就是阅读课中的“涵咏”。
例如,《我愿意是急流》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余映潮老师将其设计为“美美的听——美美的读——美美的品——美美的说”四个板块,阅读教学课中的“涵咏”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我依据于老师的设计并结合自己的教学,进一步整理了《纸船》的教学设计。《纸船》是冰心的散文诗,我将其设计为“介绍作者及名篇——美美的听——美美的读——美美的品——美美的说”五个板块。首先,介绍冰心及她的作品;第二,教师范读《纸船》,并伴上《童年》钢琴曲,让学生美美的听;第三,让学生美美的读,要求用童声来朗读,读出童年的味道来,读出诗的节奏来;第四,让学生美美的品,让学生品出思念母亲的深情来;第五,让学生美美的说。学生叠一只纸船,写上祝福语,让“她”流到自己想让它去的地方,并让学生把自己写的祝福语说给大家听。我的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五大板块”让学生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让学生的审美体验得到体悟(思念母亲的深情),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我美了美了,我醉了醉了”的涵咏感受。
二、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充溢着生命激情的活动,也是最具有生命活力、人文情怀和文化远见的阅读,是对文本真实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它直接联系着个人鲜活的生命存在和变化,这比抽象理念更根本、更灵活、更富有生存智慧。因此,一个有个性化阅读意识的读者,即使面对一篇已经被阅读过、评论过无数遍的传统经典文本,仍旧能够形成属于自己这一次阅读所特有的个人体验,即涵咏。
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教学中有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教师、学生与编者的对话等等。在这多重关系中,我们必须强调学生的独立自主性,重视学生在阅读中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重新构建文本的意义,而教师只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对话者。例如,教学《提醒幸福》时,要留给学生时间,让他们仔细品味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自己的看法,然后全班讨论交流,举身边的事例说明对幸福的理解。这样,学生平常似乎不经意中发生过的、经历过的情感一下子就和所学习的文章联系了起来,学生对“幸福”的感受自然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文章的情感把握就会更为深刻。这样就能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经验,达到以情激情。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重个性化阅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也
就是说,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认识文本、理解文本、创新文本中实现“视阈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情感的交流”等,这就是阅读课中的“涵咏”。
三、语文阅读是咀英嚼体,涵咏体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咀英嚼体,即语感的培养。阅读课中我们可以在诵读中渗透语感、点评中渗透语感、模拟中体会语感、想象中丰富语感等。例如,《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句子多么形象深刻!多一些这样的品味和涵咏,自然会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全身心的阅读,让学生读出作品之美
如果没有细读,就没有涵咏,也就没有成功的语文课。首先,作为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对话,只有细读、默读,学生才能进入作品的世界,形成对话;其次,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主要表现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阅读教材,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鼓励学生敢于并善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作适当的评价。
例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诗人在诗中用朴素自然、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了诗人避开达官贵人车马的喧扰,远离污浊的现实,在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中找到了归宿,有了自由、恬静的心境的情景。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读——品”来完成本诗的教学。
语文能力的形成有一个积累、发酵、沉淀、生成的过程,这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需要耐心、毅力、坚持,少则一两年,多则三五年,乃至更长的时间,这是语言本身规律所决定的。温教授说:“事实证明,那种对阅读有兴趣,有比较广的阅读面的学生,语文底蕴会比较厚实,思维比较活跃,他们在高考时能考出好成绩。”
读文章是生活中的乐事,我们应该把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人的一生如果能与书相伴,那她一定是幸福的。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挤出一点时间来给学生阅读,让学生得到熏陶、感悟、体验,达到涵咏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