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嗜书,好写
历史上,先后有商朝、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在安阳建都,这里素有“七朝古都”之称。斗转星移,崇文重教成为这片土地的传统,说历史,讲故事,哪怕是没读过书的人都能信手拈来一段。
“今天先讲这么长,明儿咱再继续。”父亲用手指头比划了一小段,虽然柳文生的父亲只上过半年私塾,但也总能给年少的他讲一段故事,《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换着来。就这三两个题材,每每听到精彩之处还有个“且听下回分解”,打小他就觉着“听不过瘾”。过瘾,解馋,成了他自幼喜欢读书的原动力。
1987年参加工作,作为一名教师,他便更近乎疯狂地读书,闲暇之余就一头扎进图书馆。在安阳这个不大的城市,他办了3个借书证,辗转在各个图书馆,每周至少读5本,坚持了十年。其中,一本卢梭的《爱弥儿》被他反反复复读了二十多年,他说自己的教育观因此深受影响。“遵循儿童成长规律,适性天然,让学生自然成长。”
还记得多年前春天的一个下午,他一如往常地给孩子们上作文课。校园里的草长莺飞让他心潮涌动,三两句一引导,便直接带着学生冲出教室,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里感受春天、捕捉春天、描写春天。孩子们有的趴在地上,有的伏在乒乓球台上,有的甚至还试着爬上树,回归自然的他们也写出了令人记忆深刻的好作文。后来,柳文生把这次的课堂作文整理了一下,向一个全国性作文比赛投稿,投了9篇,全部获奖。
读文学经典,读教育专著,也读古诗词,时不时自己也写上几句以解风情。在他的眼里,一碗扁粉菜也是“纵是清粉凌波去,还怡晓白微步来”,一树红叶却有“一顿秋色共长天,二两诗意和清空”的视野,自家花盆里的菜叶竟也如“风来翡翠醉青衣”般模样。钟爱把玩古诗词的他,或许是疏于专业上的反思,突然有一段时间陷入了自我怀疑中。
“突然觉得自己不会教书了”,惶恐,焦急。他不得不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每当学生在上自习的时候,他也在讲台上开始琢磨:这堂课我这样导入效果好不好?主题是不是应该再升华一下?课堂互动是不是设计得不够……他一边想,一边将那些零零散散的反思悉数记录在教案本上。渐渐地,他将这些反思的想法凝练成一篇篇教学论文。2002年,《语文教学通讯》举办全国中学语文教师论文大赛,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将其中一篇《生命的歌唱——永恒的乐章》投稿参赛。
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篇教学论文不但在比赛中获奖,后来还发表在了核心期刊上,这点燃了他进行教学反思的热情。后来,这种热情一发不可收拾,他开始疯狂地撰写教学反思论文,最多的时候一年甚至要向外投稿365个信封。
那些投出去的信封大多数像是扔进大海的石头,连水花都不曾有几朵,他也未曾放弃。“坚持,我相信文字的力量。”2004年,他通过公选被调至教研室,专注于教育教学研究,继续向各类报刊杂志投稿。久而久之,不少专业杂志的编辑对他有了印象。2008年,山西一家报社主動向他约稿读教材的文章,要求是区别于市面已有的所有教参,试写一篇之后,主编立即决定长期与他约稿。从那之后,连续4年,他写完了苏教版、人教版、语文版三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的“名师读课文”,共计150余篇,逐步形成了独具个性的文本解读理论。
彼时,柳文生也在安阳写出了些名气。他和当地从小学到高中比较喜欢作文教学的老师,自发组成了一个小团队,每周三晚上便聚在一起以小专题的形式自发交流作文教学心得。2014年,这一系列的作文教学交流心得也被出版成书。直到今天,笔耕不辍的他已经出版了《读出自己的味道》《乘轻松快乐的翅膀》《汉字中国》等个人专著,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通讯》等报刊杂志上先后发表近500篇文章。
读出文本的心意
柳文生说,自己是幸运的,一路的成长都遇到了“贵人”。既有自己在写作上遇到的良师益友,也有启发自己课堂教学的引路人。
2003年,在江苏徐州举行的中国语文报刊协会的一场年会上,来自山东的史建筑老师上了一堂《再别康桥》,令他印象尤为深刻。“他抓住其中几个意向,对文本把握十分透彻,在他的讲解下,大家仿佛跟着徐志摩在剑桥大学的校园里走了一遭。”受这堂课的启发,柳文生对解读文本、解读教材、怎么上课有了更深的体会,教学效率明显提高,“一篇课文的讲解不超过3个课时”。同时,他的课堂教学水平也不断提高,形成了从文字、文本、文学、文化、文明五个层次解读文本的系统理论。
认识文字是读通顺一篇文章的基础;根据文本概括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分析文本的写作手法,足以让学生学会应用写作。“很多老师把课上到第3个层次,就已经称得上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老师。”但是柳文生说,文化、文明的把握是一堂课升华的关键。文字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正如每个人读了《背影》之后会有强烈的共鸣,背后其实是共识的“孝文化”“含蓄文化”“成长文化”等在影响着每一个人。正如一个小家庭之中,相互理解和包容是家人之间永远割舍不掉的相处方式,这是人类繁衍文明的不断升华。
2015年,为了进一步带动全区教师的专业发展,柳文生在成立安阳市文峰区中学语文科研综合体、安阳市中小学语文名师经验交流会、安阳市绿色教育发展研究会之后,正式成立了柳文生名师工作室——“给一线教师搭建平台,和一线教师共成长”。
“我是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加入柳老师工作室的机会相比城市小学语文教师自然要小许多,可我这样一名农村小学语文老师,竟是柳老师亲自打电话主动邀请的。”来自安阳市文峰区宝莲寺镇马官屯小学的李晓飞在接受采访时说到。柳文生非常关注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把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成长作为工作室培养目标之一,还经常开展送教下乡活动,照亮更多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
2017年,在濮阳市清丰县送教的课堂上,柳文生从文字、文本、文学、文化、文明五个层次解读了《背影》一课。不少前来听课的老师直呼“茅塞顿开”。一位老师说,自己读书只达到了柳老师说的前两个或者三个层次,“书读得太过随意,没有深究文本,读不出文本的心意”。濮阳市清丰县纸房乡初级中学的陈卫红说,柳文生执教的《背影》令人唏嘘不已,“读懂人物、读懂作者、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读书就要读出自己的味道,授课就要授出自己的风格。” 工作室坚持以阅读为抓手,以课堂教学和课题研究为两翼,根植实践,探索语文之道。每日一读、名人芳菲论坛、文本解读系列,名著导读系列,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在微信公众号“相南柳”上,展示着工作室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雁过留痕,成长的脚步都被记录下来,每一个成员都在这里悄然生长。
美美与共
工作室办公室的墙上,张贴着“聚是一团火,散为满天星”的十个大字。柳文生形容这是一个“追求卓越的靓丽組合”,一线优秀教师与市级省级名师、优秀班主任与市级名校长、县乡骨干教师与城市优秀教师、行政干部与学科教研员等的完美组合,优势互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2015年12月,成员李晓娟代表工作室赴重庆参加第11届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教学大赛。当时,北方12月的天气很冷,临近大赛的前几日,已经试讲好几次的她又一次邀请工作室成员来听课,评课。可是,那天早上就下起了大雪,道路湿滑。“老师们都离得这么远,每个人还有自己学校的工作要忙,估计今天的试讲要泡汤了。”李晓娟心里打着鼓。当她走进教室时,发现工作室的许多老师都已经坐在后面了,大家如约而至。看到这些亲切的脸庞,她的眼角都湿润了,切身感受到了“聚是一团火”的温暖。带着伙伴的期望与祝福,她最终在大赛上获得了小学组特等奖的好成绩。
工作室还和全国23家名师工作室组建了联盟,借助全国校长会、中国教育学会、全国幸福教育发展共同体、河南省语文学会、绿色教育发展研究会等高层次学术平台,为成员打造得天独厚的成长平台,人人得以“学最好的他人,做最优秀的自己”。
这里有“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智慧千言万语、历练千方百计、多彩千锤百炼”的“五千精神”;有“研读一本专业著作、研究一位当代名师、订阅一份专业杂志、撰写一篇教育日志、参加一次教学大赛、结识一位教育高人、反思一次教学过程、观摩一次教育盛宴、担当一次管理重任、梳理一次发展规划”的“专业成长十个一”……对于年轻教师的成长,柳文生有着详尽的精神引导和具体指导。工作室的学员们成长很快,如今近30名中小学语文教师在市、省、国家级优质课大赛中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完成课题研究项目近20个,先后10人相继被北京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淮北师范大学等高校聘为国培指导专家组成员。
工作室不仅在专业发展上帮助老师进步,柳文生还牵头成立了爱尚教育基金资助贫困学子,策划名师公益大讲堂服务社会,在新冠疫情期间,向河南省慈善总会捐助了爱心基金。“我们不仅要做有温暖、有温度的教育,更要做坚持富有家国情怀的教育守望者。”他说。
成员声音
本刊记者:请您结合具体的事例,谈一下加入工作室以后自己有了哪些改变?
任莉芬 河南省安阳市大市庄中学
“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我在柳导师和工作室众多优秀成员的熏陶影响下,渐渐变得“富有”起来,先后赴山东和江苏赛课,均荣获全国一等奖;常去安阳师范学院给文学院和教育学院的大学生们上课,交流分享,知识、能力、素养在一天天增长,格局、精神、追求在一天天丰赡。我创建了私人公众号,以此为平台开展专业写作,从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角度,从学生作文提升角度,从文学社专栏角度,对教育教学工作拓展延伸,绚烂丰富。有才华有专业又有平台是一个人发展的标配,柳老师工作室就是这样一个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平台。
李晓飞 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宝莲寺镇马官屯小学
“学最好的他人,做最优秀的自己”是我们工作室的理念。工作室有导师9名,成员27名,每一位身上都有着闪光点,和他们在一起就是跟随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研习。2019年,经过工作室的平台推荐,我参加全国教学优质课大赛并获一等奖。2019年寒假,柳老师推荐我到安阳日报社,给参加活动的小记者们进行一场公益性讲座。在与大学生、报社小记者的实践交流中,我深感需要补充自我新知,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在工作室伙伴的带动下,我坚持一日一读,一日一写。2020年,我们已经进行了一系列“战疫主题”“名人芳菲”“文化语文”的阅读和写作活动,在这里,成长从未停止。
李小娟 河南省安阳市红庙街小学
一个人的阅读,可以静静思考;一群人的阅读,却可以碰撞出更多的惊喜。工作室以阅读为抓手的理念深入人心,柳老师提出每天“十个一”,让我们养成了坚持阅读和经常反思的习惯。我们会定期进行读书交流会、读书分享日,晒晒自己的读书总结和读书笔记。工作室推出过“与经典同行”系列活动,阅读经典、推广经典、漫谈经典等活动有声有色,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走进心里的阅读心得,还有来自成员间的感悟分享,真正让阅读从个人走向群体。柳老师常说要“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我想这就是读书人的幸福所在。
历史上,先后有商朝、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在安阳建都,这里素有“七朝古都”之称。斗转星移,崇文重教成为这片土地的传统,说历史,讲故事,哪怕是没读过书的人都能信手拈来一段。
“今天先讲这么长,明儿咱再继续。”父亲用手指头比划了一小段,虽然柳文生的父亲只上过半年私塾,但也总能给年少的他讲一段故事,《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换着来。就这三两个题材,每每听到精彩之处还有个“且听下回分解”,打小他就觉着“听不过瘾”。过瘾,解馋,成了他自幼喜欢读书的原动力。
1987年参加工作,作为一名教师,他便更近乎疯狂地读书,闲暇之余就一头扎进图书馆。在安阳这个不大的城市,他办了3个借书证,辗转在各个图书馆,每周至少读5本,坚持了十年。其中,一本卢梭的《爱弥儿》被他反反复复读了二十多年,他说自己的教育观因此深受影响。“遵循儿童成长规律,适性天然,让学生自然成长。”
还记得多年前春天的一个下午,他一如往常地给孩子们上作文课。校园里的草长莺飞让他心潮涌动,三两句一引导,便直接带着学生冲出教室,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里感受春天、捕捉春天、描写春天。孩子们有的趴在地上,有的伏在乒乓球台上,有的甚至还试着爬上树,回归自然的他们也写出了令人记忆深刻的好作文。后来,柳文生把这次的课堂作文整理了一下,向一个全国性作文比赛投稿,投了9篇,全部获奖。
读文学经典,读教育专著,也读古诗词,时不时自己也写上几句以解风情。在他的眼里,一碗扁粉菜也是“纵是清粉凌波去,还怡晓白微步来”,一树红叶却有“一顿秋色共长天,二两诗意和清空”的视野,自家花盆里的菜叶竟也如“风来翡翠醉青衣”般模样。钟爱把玩古诗词的他,或许是疏于专业上的反思,突然有一段时间陷入了自我怀疑中。
“突然觉得自己不会教书了”,惶恐,焦急。他不得不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每当学生在上自习的时候,他也在讲台上开始琢磨:这堂课我这样导入效果好不好?主题是不是应该再升华一下?课堂互动是不是设计得不够……他一边想,一边将那些零零散散的反思悉数记录在教案本上。渐渐地,他将这些反思的想法凝练成一篇篇教学论文。2002年,《语文教学通讯》举办全国中学语文教师论文大赛,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将其中一篇《生命的歌唱——永恒的乐章》投稿参赛。
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篇教学论文不但在比赛中获奖,后来还发表在了核心期刊上,这点燃了他进行教学反思的热情。后来,这种热情一发不可收拾,他开始疯狂地撰写教学反思论文,最多的时候一年甚至要向外投稿365个信封。
那些投出去的信封大多数像是扔进大海的石头,连水花都不曾有几朵,他也未曾放弃。“坚持,我相信文字的力量。”2004年,他通过公选被调至教研室,专注于教育教学研究,继续向各类报刊杂志投稿。久而久之,不少专业杂志的编辑对他有了印象。2008年,山西一家报社主動向他约稿读教材的文章,要求是区别于市面已有的所有教参,试写一篇之后,主编立即决定长期与他约稿。从那之后,连续4年,他写完了苏教版、人教版、语文版三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的“名师读课文”,共计150余篇,逐步形成了独具个性的文本解读理论。
彼时,柳文生也在安阳写出了些名气。他和当地从小学到高中比较喜欢作文教学的老师,自发组成了一个小团队,每周三晚上便聚在一起以小专题的形式自发交流作文教学心得。2014年,这一系列的作文教学交流心得也被出版成书。直到今天,笔耕不辍的他已经出版了《读出自己的味道》《乘轻松快乐的翅膀》《汉字中国》等个人专著,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通讯》等报刊杂志上先后发表近500篇文章。
读出文本的心意
柳文生说,自己是幸运的,一路的成长都遇到了“贵人”。既有自己在写作上遇到的良师益友,也有启发自己课堂教学的引路人。
2003年,在江苏徐州举行的中国语文报刊协会的一场年会上,来自山东的史建筑老师上了一堂《再别康桥》,令他印象尤为深刻。“他抓住其中几个意向,对文本把握十分透彻,在他的讲解下,大家仿佛跟着徐志摩在剑桥大学的校园里走了一遭。”受这堂课的启发,柳文生对解读文本、解读教材、怎么上课有了更深的体会,教学效率明显提高,“一篇课文的讲解不超过3个课时”。同时,他的课堂教学水平也不断提高,形成了从文字、文本、文学、文化、文明五个层次解读文本的系统理论。
认识文字是读通顺一篇文章的基础;根据文本概括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分析文本的写作手法,足以让学生学会应用写作。“很多老师把课上到第3个层次,就已经称得上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老师。”但是柳文生说,文化、文明的把握是一堂课升华的关键。文字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正如每个人读了《背影》之后会有强烈的共鸣,背后其实是共识的“孝文化”“含蓄文化”“成长文化”等在影响着每一个人。正如一个小家庭之中,相互理解和包容是家人之间永远割舍不掉的相处方式,这是人类繁衍文明的不断升华。
2015年,为了进一步带动全区教师的专业发展,柳文生在成立安阳市文峰区中学语文科研综合体、安阳市中小学语文名师经验交流会、安阳市绿色教育发展研究会之后,正式成立了柳文生名师工作室——“给一线教师搭建平台,和一线教师共成长”。
“我是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加入柳老师工作室的机会相比城市小学语文教师自然要小许多,可我这样一名农村小学语文老师,竟是柳老师亲自打电话主动邀请的。”来自安阳市文峰区宝莲寺镇马官屯小学的李晓飞在接受采访时说到。柳文生非常关注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把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成长作为工作室培养目标之一,还经常开展送教下乡活动,照亮更多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
2017年,在濮阳市清丰县送教的课堂上,柳文生从文字、文本、文学、文化、文明五个层次解读了《背影》一课。不少前来听课的老师直呼“茅塞顿开”。一位老师说,自己读书只达到了柳老师说的前两个或者三个层次,“书读得太过随意,没有深究文本,读不出文本的心意”。濮阳市清丰县纸房乡初级中学的陈卫红说,柳文生执教的《背影》令人唏嘘不已,“读懂人物、读懂作者、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读书就要读出自己的味道,授课就要授出自己的风格。” 工作室坚持以阅读为抓手,以课堂教学和课题研究为两翼,根植实践,探索语文之道。每日一读、名人芳菲论坛、文本解读系列,名著导读系列,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在微信公众号“相南柳”上,展示着工作室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雁过留痕,成长的脚步都被记录下来,每一个成员都在这里悄然生长。
美美与共
工作室办公室的墙上,张贴着“聚是一团火,散为满天星”的十个大字。柳文生形容这是一个“追求卓越的靓丽組合”,一线优秀教师与市级省级名师、优秀班主任与市级名校长、县乡骨干教师与城市优秀教师、行政干部与学科教研员等的完美组合,优势互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2015年12月,成员李晓娟代表工作室赴重庆参加第11届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教学大赛。当时,北方12月的天气很冷,临近大赛的前几日,已经试讲好几次的她又一次邀请工作室成员来听课,评课。可是,那天早上就下起了大雪,道路湿滑。“老师们都离得这么远,每个人还有自己学校的工作要忙,估计今天的试讲要泡汤了。”李晓娟心里打着鼓。当她走进教室时,发现工作室的许多老师都已经坐在后面了,大家如约而至。看到这些亲切的脸庞,她的眼角都湿润了,切身感受到了“聚是一团火”的温暖。带着伙伴的期望与祝福,她最终在大赛上获得了小学组特等奖的好成绩。
工作室还和全国23家名师工作室组建了联盟,借助全国校长会、中国教育学会、全国幸福教育发展共同体、河南省语文学会、绿色教育发展研究会等高层次学术平台,为成员打造得天独厚的成长平台,人人得以“学最好的他人,做最优秀的自己”。
这里有“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智慧千言万语、历练千方百计、多彩千锤百炼”的“五千精神”;有“研读一本专业著作、研究一位当代名师、订阅一份专业杂志、撰写一篇教育日志、参加一次教学大赛、结识一位教育高人、反思一次教学过程、观摩一次教育盛宴、担当一次管理重任、梳理一次发展规划”的“专业成长十个一”……对于年轻教师的成长,柳文生有着详尽的精神引导和具体指导。工作室的学员们成长很快,如今近30名中小学语文教师在市、省、国家级优质课大赛中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完成课题研究项目近20个,先后10人相继被北京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淮北师范大学等高校聘为国培指导专家组成员。
工作室不仅在专业发展上帮助老师进步,柳文生还牵头成立了爱尚教育基金资助贫困学子,策划名师公益大讲堂服务社会,在新冠疫情期间,向河南省慈善总会捐助了爱心基金。“我们不仅要做有温暖、有温度的教育,更要做坚持富有家国情怀的教育守望者。”他说。
成员声音
本刊记者:请您结合具体的事例,谈一下加入工作室以后自己有了哪些改变?
任莉芬 河南省安阳市大市庄中学
“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我在柳导师和工作室众多优秀成员的熏陶影响下,渐渐变得“富有”起来,先后赴山东和江苏赛课,均荣获全国一等奖;常去安阳师范学院给文学院和教育学院的大学生们上课,交流分享,知识、能力、素养在一天天增长,格局、精神、追求在一天天丰赡。我创建了私人公众号,以此为平台开展专业写作,从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角度,从学生作文提升角度,从文学社专栏角度,对教育教学工作拓展延伸,绚烂丰富。有才华有专业又有平台是一个人发展的标配,柳老师工作室就是这样一个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平台。
李晓飞 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宝莲寺镇马官屯小学
“学最好的他人,做最优秀的自己”是我们工作室的理念。工作室有导师9名,成员27名,每一位身上都有着闪光点,和他们在一起就是跟随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研习。2019年,经过工作室的平台推荐,我参加全国教学优质课大赛并获一等奖。2019年寒假,柳老师推荐我到安阳日报社,给参加活动的小记者们进行一场公益性讲座。在与大学生、报社小记者的实践交流中,我深感需要补充自我新知,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在工作室伙伴的带动下,我坚持一日一读,一日一写。2020年,我们已经进行了一系列“战疫主题”“名人芳菲”“文化语文”的阅读和写作活动,在这里,成长从未停止。
李小娟 河南省安阳市红庙街小学
一个人的阅读,可以静静思考;一群人的阅读,却可以碰撞出更多的惊喜。工作室以阅读为抓手的理念深入人心,柳老师提出每天“十个一”,让我们养成了坚持阅读和经常反思的习惯。我们会定期进行读书交流会、读书分享日,晒晒自己的读书总结和读书笔记。工作室推出过“与经典同行”系列活动,阅读经典、推广经典、漫谈经典等活动有声有色,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走进心里的阅读心得,还有来自成员间的感悟分享,真正让阅读从个人走向群体。柳老师常说要“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我想这就是读书人的幸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