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当今国内战略管理研究领域的学者的相关文献,从战略管理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方法论、研究理论与实践,中国的战略管理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一些热点等各个方面来进行归类与分析,由此总结出国内战略管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以及研究的未来趋势。
关键词:战略管理学;文献评估;研究现状
战略管理学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引入中国,发展到今天,与西方战略管理学科相比,还不是太成熟,因此在中国还是比较年轻的学科。引入时间短,因此人们对于战略管理学的认识还不是太深入。另外,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强盛,许多中国的企业迅速发展,企业要想保持竞争优势,长久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离不开战略,战略对于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这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并且重视战略管理学,学者们对于战略管理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1.战略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研究方法论
做研究的第一步是要明晰研究对象,我国学者项保华及蒋利亚进行了战略管理学研究对象及基本假设的探究。他们从战略的定义入手,认为企业发展的目标和途径是战略管理研究对象的第一个层次,即原始研究对象,所取得的成果都是具体针对战略管理的操作过程。之后人们将竞争优势作为战略管理研究的第二个重要的研究对象,也称为衍生研究对象。这两者涵盖了战略管理研究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代表了具体和抽象两个层次(项保华、蒋利亚,2004)。通过此项探索性的研究,有利于战略管理研究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基于以上研究对象,运用何种研究方法对于研究的结果至关重要。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中发现新现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工具和手段。这是运用智慧进行科学思维的技巧,一般包括文献调查法、观察法、思辨法、行为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概念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我国学者在西方战略管理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适合中国企业战略管理学研究的研究方法。刘宇伟总结了美国战略管理研究方法,它们分别是早期的案例研究,基于产业组织经济学的经验研究,以及资源基础观的案例研究(刘宇伟,2005)。这三种研究方法也有各自的局限性,早期的案例研究缺乏理論概括,基于产业组织经济学的经验研究研究人员无法观计量到一些关键变量,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战略经验研究特别困难,检验理论的经验研究仍然有限。谢佩洪等认为总体上战略研究领域比较流行的方法有:案例研究、实证统计、类比方法与推翻前人研究假设等。我们应该兼采用定性,定量的多元研究方法来研究管理问题,研究方法应该服从和服务于研究理论,针对不同性质的研究问题,战略研究者应该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谢佩洪等,2010)。 我认为推翻前人研究假设并非是一种研究方法,因为企业面临的环境在不断变化,战略理论具有很强的时空依赖性,其应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战略理论研究中我们的工作更多的是致力于通过实证的、规范的等各种方法寻找一般性的原理,然后根据各种环境修正性的加以使用。所以推翻前人的假设只是由于环境的改变所做的修正而并非是一种通用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和研究方法论是有区别的,我们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除实证主义外,胡玲及金占明阐述了战略管理研究的其余两种方法论,分别是实在主义和建构主义。他们认为研究方法论的区别关键在于理论假设的不同而不是研究方法的不同,方法论和方法的区别也是很重要的,因此研究者必须清楚自身选择何种方法论。对于研究方法的选择,本身没有优劣之分,研究者应当根据战略研究方法论的不同和研究情境的需要,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理论(胡玲,金占明,2007)。郭宇航对西方战略管理中建构主义方法论进行了研究综述,梳理了建构主义的一些核心假设,对比了分析建构主义的综合运用及方法,阐述了建构主义研究视角的价值,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对具体研究方法进行分析。西方建构主义视角对战略管理研究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他认为建构主义在假设层面指导我们实践,其更加注重研究者的参与及协作,更注意方案的针对性和适用性(郭宇航,2008)。我认为建构主义弥补了实在主义研究的一些缺陷,这两者的结合将有助于战略管理研究人员解决纯粹现实主义视角所遗漏的问题,有助于我们分析不同模式运营的企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见解。
由此可以看出,由于企业发展的环境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企业也面临着各种挑战,每种研究方法论和研究方法都有自己的优劣势,对比没有优劣势之分,因此我们在研究时,应当根据我们研究的问题和情境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论及研究方法。
2.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
战略管理学科中,战略管理理论是学科的精髓,而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当今战略管理中最常见的、最流行的主要理论有:动态能力理论、超竞争理论、波特的定位理论、早期的企业资源基础观(RBV)以及能力理论、知识基础观、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王益民、刘鸿渭认为不是理论决定战略实践,问题的关键也不在于实践者用什么的理论,真正对于战略实践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战略主体对理论的运用过程(王益民、刘鸿渭,2003)。这种观点使我们了解到,战略主体对理论运用的重要性,以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不同学者根据不同的角度,将战略管理理论进行了分类。早期明茨伯格将战略管理分为十大学派,侧重点主要在于强调对同一个复杂的研究对象,不同的派别进行了不同的理论解释。我国学者黄国群借鉴哲学中的本体论思维,以及中国传统管理哲学的“知行观”思想,将两者结合起来应用于现代战略管理理论分析之中, 根据“知”和“行”的两个维度,将战略管理理论分为计划类、愿景类、适应类和开创类战略学派(黄国群,2011)。与现有的战略学派分类比较,这是以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来对战略进行分类研究的一种有益尝试。吴照云及余长春立足于哲学语境,从战略依据,战略视野,战略性质,战略状态,战略核心,战略主体和战略目标七个方面,运用辩证思维来诠释企业战略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吴照云、余长春,2014)。其在理论方面的贡献有从辩证的视角创新性地阐发企业战略理论演化的逻辑脉络,突破了以往战略管理的研究范畴;实践层面有效指导了战略决策及战略实践。其不足之处在于未能结合具体案例剖析,也未能理论建模,缺乏针对性和现实性,有待科学检验。 同时各个群体对于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了解,然而对于战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上还存在一些误区,我们与战略管理之间其实隔了一层面纱。金占明从战略管理和一般业务管理的关系、战略分析战略制定与战略实施的关系、战略理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关系、战略管理过程中的脏手问题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阐述,他认为存在的这些误区,既有各个群体主观的原因,同时也有外部环境方面上的客观原因,这些误区对企业的长期生存有很大的危害,跳出这些误区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金占明,2002)。该文的优势在于帮助各个群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战略管理,纠正了人们错误的认识。
我国的战略管理研究目前正处于初期阶段,大量的战略理论都是由西方引进的,可能有些理论并不适用于我们中国国情。因此当我们运用这些理论时,我们应当考虑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同时我国也在战略管理领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创新实践,然后并没有形成理论归结和升华,我们国家应当注重对战略管理领域的研究,提出适合中国企业的本土化战略管理理论,推动中国战略管理研究方法升级,加快深度挖掘本土战略管理最佳实践。
3.战略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战略管理学在中国还是一门比较年轻的科学,在引入中国之后,借鉴学习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同时,中国学者们正在努力走出一条适合中国情境下的战略管理之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战略管理理论。
有不少学者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战略管理在中国的发展做了总结,也对中国战略管理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许德音、周长辉从“国际”的视角,采用结构化的程序与方法对国内近期战略管理研究状况进行了考察和评估,其主要结论有国内战略管理学研究在课题和论文类型方面尚未进入“主流”;在理论上普遍缺乏深入的讨论,在使用西方战略管理或其他相关理论和文献方面十分薄弱;在方法上,少量的实证型论文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偏差(许德音、周长辉,2004)。需要指出该结论存在一些局限性:该研究选择的样本未涉及本土作者的著作,而本土学者的著作在中国仍有很大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由于样本、时间与范围选择方面的局限,该文对中国战略管理研究理论主题及其发展的梳理可能并不完整。金占明、杨鑫回顾了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来战略管理在我国的发展,将我国战略管理研究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战略缺失时期,萌芽时期,确立与发展时期,繁荣创新时期,讨论了我国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热点。他提出我国学术界对于企业战略管理思想,全盘西化仍是主流,自主创新的理论少之又少,我国的战略管理研究水平同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金占明、杨鑫,2008)。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借助于现代科技统计技术来进行分析研究。谭力文、丁靖坤运用科学计量的定量分析手段,选取了SMJ中从2001-1-1到2012-12-31关于战略管理的文献共734篇,通过分析,认为知识基础观可能成为战略管理研究的主要范式,并且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才能持久地获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谭力文、丁靖坤,2014)。其存在如下局限性:科学计量手段利用文献外部信息分析,无法展现作者思想的全貌;期刊选择时间和覆盖面比较窄,难以展现战略管理思想的全貌。侯剑华、朱方伟基于文献信息可视化分析的视角,总结出当今战略管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分析了战略管理学在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文章指出我国战略管理学已经出现细化分支学科和交叉领域研究,同时中国化和本土化的研究趋势日趋明显(侯剑华、朱方伟,2013)。
中国的大小企业数不胜数,企业生存的环境及其发展可能与西方存在很多不同之处。因此,战略管理学的本土化研究就显得至关重要。武亚军从本土视角出发,认为中国战略管理学处于一个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可以进行国际对话的研究方法转移,已开始建立自己特色和自主意识的研究体系。这就要求中国学者走一条融合创新的追赶之路。作者认为迈向高质量的本土化战略研究要进行三要素融合创新,分别是自觉,能力和问题(武亚军,2010)。其不足之处在于本文筛选研究初始样本要求过于严苛,可能会对有些有贡献的文献有所疏漏,只是一个非常粗略的典型性样本。
从以上分析来看,我国的战略管理领域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有:科学规范性不足,大胆假设,但求证不足,关于战略管理领域的论文运用实证研究的较少;学术界战略管理理论与企业实践之间联系不紧密;吸收借鉴西方的战略管理理论为主流,关于本地化研究不足,目前处于探索阶段;我国学术界缺少专门的学术组织与刊物。我们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积极探索运用实证研究战略管理;加强学术界与企业的联系,学术界用企业的实践来更好地进行研究,企业运用战略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防止脱节;努力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国企业本地化的战略管理理论体系;加强学术信息平台建设,重视我国战略管理学科的发展。
4.关于研究热点——动态能力及“合”理论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尤其是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对企业的发展影响巨大,这就要求企业具有较好的动态能力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与挑战。因此动态能力理论是当今战略管理领域研究的一大热点。众所周知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我国的商业发展自古以来连绵不绝,因此根植于东方文化背景下,研究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体系也引起了全球内外华人学者的关注。
我国学者宝贡敏、龙思颖基于对1994年以来国外动态能力相关文献的系统整理,对动态能力的内涵界定、维度划分、测量方法、影响因素、结果变量以及一些权变因素进行了评述,并对近五年的研究与先前的研究进行了对比,提出了一个动态能力研究的整合框架,挖掘异同点,整合了目前的研究(宝贡敏、龙思颖,2015)。该研究的优势在于使得各个群体对于动态能力有了大致的了解。唐孝文、刘敦虎、肖进从动态能力视角来分析战略转型过程机理,构建了战略转型过程机理模型,同时利用案例研究法以中国电信为例分析了其战略转型过程,验证了该模型(唐孝文、刘敦虎、肖进,2015)。其贡献在于能为我国大型企业,尤其是国企战略转型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不足在于缺少跨案例对比分析研究;模型缺乏大样本实证研究,所选案例是大型国企,对中小企业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对于动态能力如何影响转型过程的,缺乏深入論证。 现代企业发展理论的“核心能力-竞争优势-组织绩效”为核心的理论范式对于我国一些中小企业来说并不适用。并且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君子和而不同”的说法,因此陆亚东、孙金云、武亚军提出“合”理论,阐述了仅有普通资源的中国企业可通过创造性地利用“合”—复合、联合、结合、相合—的范式来建立竞争优势或者弥补竞争劣势,从而创造出适应大众市场的快速响应、高性价比等独特的竞争优势。这是基于东方文化背景下与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基础上所做的一次基础理论探索,特别适合中国企业成长的一种独特的发展路径和理论视角,并且预示着一种文化相融的战略管理理论新范式(陆亚东、孙金云、武亚军,2015)。其不足之处在于提出的“合”理论在执行层面还有许多问题尚未论述;“合”理论是基于东方文化背景提出的,对于企业国际化进程参与全球竞争,这一方面目前尚未涉及。
根植于东方文化背景下的我国企业,与我们的文化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古代关于战略的经典著作《孙子兵法》千百年来一直被全球各国人民奉为必读的经典,还有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战略的思想,在今天我们依旧可以拿来借鉴研究中国的战略管理理论思想体系。未来研究可对动态能力及“合”理论等相关理论做进一步拓展,深化动态能力的形成机制研究,加强中国情境下的本土化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
5.总结及展望
战略管理不是很大、很空、很宏观的事物,它不仅是与企业高管有关,而与企业内每位普通员工息息相关。战略管理其实是解决复杂多变环境下企业的经营领域和业务范围选择问题,以及如何适应环境变化并通过构造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来获得竞争优势,从而确定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企业的问题。因此企业应当有明确的经营范围和主旨,有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效地组织资源和培养自己的核心能力。企业战略管理是一门融合了一般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和概括性的学科,因此我们应当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和实践性。总之,战略管理的有效与否取决于企业家的创造性实践和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
战略管理未来的发展我们应关注以下方面:加强对战略管理本质的认识,并结合大数据的特点,综合战略管理理论,更全面地将内外因素纳入分析;更关注动态性及知识背景融合,战略管理理论应得到来自不同国家的地方性知识的补充,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并在其中完善;提高本土化研究的意识与自觉性,结合中国具体情境及我国文化、经典著作《孙子兵法》等,通过对经典理论和方法的学习与积累来提升战略研究能力,深入挖掘本土重要战略问题,进一步推动战略管理学在我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项保华,蒋利亚.战略管理研究的对象与假设[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26(4):63-68.
[2]刘宇伟.美国战略管理研究方法之透视[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2):80-82.
[3]谢佩洪,闫海燕,张敬来.企业战略理论主观研究方法透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0(3):119-123.
[4]胡玲,金占明.两种战略观:实在主义与建构主义的研究方法论[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7):33-37.
[5]郭宇航.西方战略管理中建构主义方法论研究综述[J].山西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45(2):29-33.
[6]王益民.基于跨学科特质的战略管理研究方法论演化及其本土意义[J].浙江社会科学,2009(2):15-21.
[7]金占明.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误区[J].Global Management Review, 2002(5):37-39.
[8]王益民,刘鸿渭.战略研究方法论演进、理论发展及实践应用[J]. 公司战略, 2003,20(1): 4-10.
[9]黄国群.基于本体论思维的战略理论分类研究[J].商业研究, 2011(4):52-57.
[10] 吴照云,余长春.企业战略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辩证逻辑[J].经济管理,2014,36(10): 182-190.
[11]金占明,杨鑫.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战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之路[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3(2):18-25.
[12] 侯剑华,朱方伟.战略管理学在中国:历史,现状和未来—基于文献信息可视化分析的视角[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3(1):54-62.
[13]许德音,周长辉.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现状评估[J].管理世界,2004(5): 76-87.
[14]谭力文,丁靖坤.21世纪以来战略管理理论的前沿与演进---基于SMJ(2001-2012)文献的科学计量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14,17(2):84-94.
[15]武亚军.中国战略管理学的近期发展:一种本土视角的回顾与前瞻[J].管理学报,2010,7(11): 1692-1703.
[16]宝贡敏,龙思颖.企业动态能力研究:最新述评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5,37(7): 74-87.
[17]唐孝文,刘敦虎,肖进.动态能力视角下的战略转型过程机理研究[J].科研管理,2015,36(1): 90-96.
[18]陆亚东,孙金云,武亚军.“合”理论—基于东方文化背景的战略理论新范式[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5,37(6): 3-25.
作者简介:张淑娜(1995—)女,汉族,河南平顶山人,单位: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学历硕士研究生,企业管理专业,研究方向:戰略管理。
关键词:战略管理学;文献评估;研究现状
战略管理学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引入中国,发展到今天,与西方战略管理学科相比,还不是太成熟,因此在中国还是比较年轻的学科。引入时间短,因此人们对于战略管理学的认识还不是太深入。另外,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强盛,许多中国的企业迅速发展,企业要想保持竞争优势,长久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离不开战略,战略对于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这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并且重视战略管理学,学者们对于战略管理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1.战略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研究方法论
做研究的第一步是要明晰研究对象,我国学者项保华及蒋利亚进行了战略管理学研究对象及基本假设的探究。他们从战略的定义入手,认为企业发展的目标和途径是战略管理研究对象的第一个层次,即原始研究对象,所取得的成果都是具体针对战略管理的操作过程。之后人们将竞争优势作为战略管理研究的第二个重要的研究对象,也称为衍生研究对象。这两者涵盖了战略管理研究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代表了具体和抽象两个层次(项保华、蒋利亚,2004)。通过此项探索性的研究,有利于战略管理研究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基于以上研究对象,运用何种研究方法对于研究的结果至关重要。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中发现新现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工具和手段。这是运用智慧进行科学思维的技巧,一般包括文献调查法、观察法、思辨法、行为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概念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我国学者在西方战略管理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适合中国企业战略管理学研究的研究方法。刘宇伟总结了美国战略管理研究方法,它们分别是早期的案例研究,基于产业组织经济学的经验研究,以及资源基础观的案例研究(刘宇伟,2005)。这三种研究方法也有各自的局限性,早期的案例研究缺乏理論概括,基于产业组织经济学的经验研究研究人员无法观计量到一些关键变量,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战略经验研究特别困难,检验理论的经验研究仍然有限。谢佩洪等认为总体上战略研究领域比较流行的方法有:案例研究、实证统计、类比方法与推翻前人研究假设等。我们应该兼采用定性,定量的多元研究方法来研究管理问题,研究方法应该服从和服务于研究理论,针对不同性质的研究问题,战略研究者应该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谢佩洪等,2010)。 我认为推翻前人研究假设并非是一种研究方法,因为企业面临的环境在不断变化,战略理论具有很强的时空依赖性,其应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战略理论研究中我们的工作更多的是致力于通过实证的、规范的等各种方法寻找一般性的原理,然后根据各种环境修正性的加以使用。所以推翻前人的假设只是由于环境的改变所做的修正而并非是一种通用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和研究方法论是有区别的,我们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除实证主义外,胡玲及金占明阐述了战略管理研究的其余两种方法论,分别是实在主义和建构主义。他们认为研究方法论的区别关键在于理论假设的不同而不是研究方法的不同,方法论和方法的区别也是很重要的,因此研究者必须清楚自身选择何种方法论。对于研究方法的选择,本身没有优劣之分,研究者应当根据战略研究方法论的不同和研究情境的需要,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理论(胡玲,金占明,2007)。郭宇航对西方战略管理中建构主义方法论进行了研究综述,梳理了建构主义的一些核心假设,对比了分析建构主义的综合运用及方法,阐述了建构主义研究视角的价值,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对具体研究方法进行分析。西方建构主义视角对战略管理研究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他认为建构主义在假设层面指导我们实践,其更加注重研究者的参与及协作,更注意方案的针对性和适用性(郭宇航,2008)。我认为建构主义弥补了实在主义研究的一些缺陷,这两者的结合将有助于战略管理研究人员解决纯粹现实主义视角所遗漏的问题,有助于我们分析不同模式运营的企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见解。
由此可以看出,由于企业发展的环境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企业也面临着各种挑战,每种研究方法论和研究方法都有自己的优劣势,对比没有优劣势之分,因此我们在研究时,应当根据我们研究的问题和情境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论及研究方法。
2.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
战略管理学科中,战略管理理论是学科的精髓,而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当今战略管理中最常见的、最流行的主要理论有:动态能力理论、超竞争理论、波特的定位理论、早期的企业资源基础观(RBV)以及能力理论、知识基础观、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王益民、刘鸿渭认为不是理论决定战略实践,问题的关键也不在于实践者用什么的理论,真正对于战略实践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战略主体对理论的运用过程(王益民、刘鸿渭,2003)。这种观点使我们了解到,战略主体对理论运用的重要性,以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不同学者根据不同的角度,将战略管理理论进行了分类。早期明茨伯格将战略管理分为十大学派,侧重点主要在于强调对同一个复杂的研究对象,不同的派别进行了不同的理论解释。我国学者黄国群借鉴哲学中的本体论思维,以及中国传统管理哲学的“知行观”思想,将两者结合起来应用于现代战略管理理论分析之中, 根据“知”和“行”的两个维度,将战略管理理论分为计划类、愿景类、适应类和开创类战略学派(黄国群,2011)。与现有的战略学派分类比较,这是以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来对战略进行分类研究的一种有益尝试。吴照云及余长春立足于哲学语境,从战略依据,战略视野,战略性质,战略状态,战略核心,战略主体和战略目标七个方面,运用辩证思维来诠释企业战略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吴照云、余长春,2014)。其在理论方面的贡献有从辩证的视角创新性地阐发企业战略理论演化的逻辑脉络,突破了以往战略管理的研究范畴;实践层面有效指导了战略决策及战略实践。其不足之处在于未能结合具体案例剖析,也未能理论建模,缺乏针对性和现实性,有待科学检验。 同时各个群体对于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了解,然而对于战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上还存在一些误区,我们与战略管理之间其实隔了一层面纱。金占明从战略管理和一般业务管理的关系、战略分析战略制定与战略实施的关系、战略理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关系、战略管理过程中的脏手问题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阐述,他认为存在的这些误区,既有各个群体主观的原因,同时也有外部环境方面上的客观原因,这些误区对企业的长期生存有很大的危害,跳出这些误区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金占明,2002)。该文的优势在于帮助各个群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战略管理,纠正了人们错误的认识。
我国的战略管理研究目前正处于初期阶段,大量的战略理论都是由西方引进的,可能有些理论并不适用于我们中国国情。因此当我们运用这些理论时,我们应当考虑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同时我国也在战略管理领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创新实践,然后并没有形成理论归结和升华,我们国家应当注重对战略管理领域的研究,提出适合中国企业的本土化战略管理理论,推动中国战略管理研究方法升级,加快深度挖掘本土战略管理最佳实践。
3.战略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战略管理学在中国还是一门比较年轻的科学,在引入中国之后,借鉴学习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同时,中国学者们正在努力走出一条适合中国情境下的战略管理之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战略管理理论。
有不少学者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战略管理在中国的发展做了总结,也对中国战略管理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许德音、周长辉从“国际”的视角,采用结构化的程序与方法对国内近期战略管理研究状况进行了考察和评估,其主要结论有国内战略管理学研究在课题和论文类型方面尚未进入“主流”;在理论上普遍缺乏深入的讨论,在使用西方战略管理或其他相关理论和文献方面十分薄弱;在方法上,少量的实证型论文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偏差(许德音、周长辉,2004)。需要指出该结论存在一些局限性:该研究选择的样本未涉及本土作者的著作,而本土学者的著作在中国仍有很大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由于样本、时间与范围选择方面的局限,该文对中国战略管理研究理论主题及其发展的梳理可能并不完整。金占明、杨鑫回顾了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来战略管理在我国的发展,将我国战略管理研究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战略缺失时期,萌芽时期,确立与发展时期,繁荣创新时期,讨论了我国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热点。他提出我国学术界对于企业战略管理思想,全盘西化仍是主流,自主创新的理论少之又少,我国的战略管理研究水平同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金占明、杨鑫,2008)。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借助于现代科技统计技术来进行分析研究。谭力文、丁靖坤运用科学计量的定量分析手段,选取了SMJ中从2001-1-1到2012-12-31关于战略管理的文献共734篇,通过分析,认为知识基础观可能成为战略管理研究的主要范式,并且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才能持久地获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谭力文、丁靖坤,2014)。其存在如下局限性:科学计量手段利用文献外部信息分析,无法展现作者思想的全貌;期刊选择时间和覆盖面比较窄,难以展现战略管理思想的全貌。侯剑华、朱方伟基于文献信息可视化分析的视角,总结出当今战略管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分析了战略管理学在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文章指出我国战略管理学已经出现细化分支学科和交叉领域研究,同时中国化和本土化的研究趋势日趋明显(侯剑华、朱方伟,2013)。
中国的大小企业数不胜数,企业生存的环境及其发展可能与西方存在很多不同之处。因此,战略管理学的本土化研究就显得至关重要。武亚军从本土视角出发,认为中国战略管理学处于一个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可以进行国际对话的研究方法转移,已开始建立自己特色和自主意识的研究体系。这就要求中国学者走一条融合创新的追赶之路。作者认为迈向高质量的本土化战略研究要进行三要素融合创新,分别是自觉,能力和问题(武亚军,2010)。其不足之处在于本文筛选研究初始样本要求过于严苛,可能会对有些有贡献的文献有所疏漏,只是一个非常粗略的典型性样本。
从以上分析来看,我国的战略管理领域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有:科学规范性不足,大胆假设,但求证不足,关于战略管理领域的论文运用实证研究的较少;学术界战略管理理论与企业实践之间联系不紧密;吸收借鉴西方的战略管理理论为主流,关于本地化研究不足,目前处于探索阶段;我国学术界缺少专门的学术组织与刊物。我们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积极探索运用实证研究战略管理;加强学术界与企业的联系,学术界用企业的实践来更好地进行研究,企业运用战略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防止脱节;努力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国企业本地化的战略管理理论体系;加强学术信息平台建设,重视我国战略管理学科的发展。
4.关于研究热点——动态能力及“合”理论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尤其是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对企业的发展影响巨大,这就要求企业具有较好的动态能力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与挑战。因此动态能力理论是当今战略管理领域研究的一大热点。众所周知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我国的商业发展自古以来连绵不绝,因此根植于东方文化背景下,研究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体系也引起了全球内外华人学者的关注。
我国学者宝贡敏、龙思颖基于对1994年以来国外动态能力相关文献的系统整理,对动态能力的内涵界定、维度划分、测量方法、影响因素、结果变量以及一些权变因素进行了评述,并对近五年的研究与先前的研究进行了对比,提出了一个动态能力研究的整合框架,挖掘异同点,整合了目前的研究(宝贡敏、龙思颖,2015)。该研究的优势在于使得各个群体对于动态能力有了大致的了解。唐孝文、刘敦虎、肖进从动态能力视角来分析战略转型过程机理,构建了战略转型过程机理模型,同时利用案例研究法以中国电信为例分析了其战略转型过程,验证了该模型(唐孝文、刘敦虎、肖进,2015)。其贡献在于能为我国大型企业,尤其是国企战略转型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不足在于缺少跨案例对比分析研究;模型缺乏大样本实证研究,所选案例是大型国企,对中小企业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对于动态能力如何影响转型过程的,缺乏深入論证。 现代企业发展理论的“核心能力-竞争优势-组织绩效”为核心的理论范式对于我国一些中小企业来说并不适用。并且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君子和而不同”的说法,因此陆亚东、孙金云、武亚军提出“合”理论,阐述了仅有普通资源的中国企业可通过创造性地利用“合”—复合、联合、结合、相合—的范式来建立竞争优势或者弥补竞争劣势,从而创造出适应大众市场的快速响应、高性价比等独特的竞争优势。这是基于东方文化背景下与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基础上所做的一次基础理论探索,特别适合中国企业成长的一种独特的发展路径和理论视角,并且预示着一种文化相融的战略管理理论新范式(陆亚东、孙金云、武亚军,2015)。其不足之处在于提出的“合”理论在执行层面还有许多问题尚未论述;“合”理论是基于东方文化背景提出的,对于企业国际化进程参与全球竞争,这一方面目前尚未涉及。
根植于东方文化背景下的我国企业,与我们的文化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古代关于战略的经典著作《孙子兵法》千百年来一直被全球各国人民奉为必读的经典,还有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战略的思想,在今天我们依旧可以拿来借鉴研究中国的战略管理理论思想体系。未来研究可对动态能力及“合”理论等相关理论做进一步拓展,深化动态能力的形成机制研究,加强中国情境下的本土化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
5.总结及展望
战略管理不是很大、很空、很宏观的事物,它不仅是与企业高管有关,而与企业内每位普通员工息息相关。战略管理其实是解决复杂多变环境下企业的经营领域和业务范围选择问题,以及如何适应环境变化并通过构造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来获得竞争优势,从而确定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企业的问题。因此企业应当有明确的经营范围和主旨,有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效地组织资源和培养自己的核心能力。企业战略管理是一门融合了一般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和概括性的学科,因此我们应当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和实践性。总之,战略管理的有效与否取决于企业家的创造性实践和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
战略管理未来的发展我们应关注以下方面:加强对战略管理本质的认识,并结合大数据的特点,综合战略管理理论,更全面地将内外因素纳入分析;更关注动态性及知识背景融合,战略管理理论应得到来自不同国家的地方性知识的补充,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并在其中完善;提高本土化研究的意识与自觉性,结合中国具体情境及我国文化、经典著作《孙子兵法》等,通过对经典理论和方法的学习与积累来提升战略研究能力,深入挖掘本土重要战略问题,进一步推动战略管理学在我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项保华,蒋利亚.战略管理研究的对象与假设[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26(4):63-68.
[2]刘宇伟.美国战略管理研究方法之透视[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2):80-82.
[3]谢佩洪,闫海燕,张敬来.企业战略理论主观研究方法透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0(3):119-123.
[4]胡玲,金占明.两种战略观:实在主义与建构主义的研究方法论[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7):33-37.
[5]郭宇航.西方战略管理中建构主义方法论研究综述[J].山西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45(2):29-33.
[6]王益民.基于跨学科特质的战略管理研究方法论演化及其本土意义[J].浙江社会科学,2009(2):15-21.
[7]金占明.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误区[J].Global Management Review, 2002(5):37-39.
[8]王益民,刘鸿渭.战略研究方法论演进、理论发展及实践应用[J]. 公司战略, 2003,20(1): 4-10.
[9]黄国群.基于本体论思维的战略理论分类研究[J].商业研究, 2011(4):52-57.
[10] 吴照云,余长春.企业战略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辩证逻辑[J].经济管理,2014,36(10): 182-190.
[11]金占明,杨鑫.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战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之路[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3(2):18-25.
[12] 侯剑华,朱方伟.战略管理学在中国:历史,现状和未来—基于文献信息可视化分析的视角[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3(1):54-62.
[13]许德音,周长辉.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现状评估[J].管理世界,2004(5): 76-87.
[14]谭力文,丁靖坤.21世纪以来战略管理理论的前沿与演进---基于SMJ(2001-2012)文献的科学计量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14,17(2):84-94.
[15]武亚军.中国战略管理学的近期发展:一种本土视角的回顾与前瞻[J].管理学报,2010,7(11): 1692-1703.
[16]宝贡敏,龙思颖.企业动态能力研究:最新述评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5,37(7): 74-87.
[17]唐孝文,刘敦虎,肖进.动态能力视角下的战略转型过程机理研究[J].科研管理,2015,36(1): 90-96.
[18]陆亚东,孙金云,武亚军.“合”理论—基于东方文化背景的战略理论新范式[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5,37(6): 3-25.
作者简介:张淑娜(1995—)女,汉族,河南平顶山人,单位: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学历硕士研究生,企业管理专业,研究方向:戰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