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与时间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a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子·庚桑楚》有云:“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有实而无处不在的,是宇;不断延续而无始无终的,是宙。关于宇宙,《尸子》有更明确的解释:“上下四方日宇,古往今来日宙。”其中“宙”即时间。
  古人对时间的思考贯穿整个文学史,甚或整个中华文明史。
  孔子面对滚滚东去一刻不停的河水,深然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屈原“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感慨时间如流水,年岁不等人。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讲“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在王羲之眼中,“古人”逃不了“人之相与,信仰一世”的悲叹,“今人”逃不了,“后人”也逃不了。
  
  一、时间意象
  
  时间,在诗人眼中,好似魔鬼。面对时间的无情,只能“伤春去了”。那么,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哪些关于时间的意象呢?袁行霈先生曾撰文归纳为四类:
  一是逝川以及与逝川相关的意象,如逝波、逝水等等。慨叹时不我待的有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艳羡渴望永恒的有苏轼的“羡长江之无穷,抱明月而长终。”
  二是白驹的意象以及与白驹有关的意象,如过隙之类。庄子日:“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苏轼《送表弟程六知楚州》“健如黄犊不可恃,隙过白驹那暇惜”。
  三是薤露的意象以及与薤露有关的意象,如朝露之类。汉人《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曹操《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四是滴漏的意象以及与滴漏有关的意象,如漏声、宫漏、漏刻等。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除此当然还应包括直接写时间的情况。如屈原《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兰亭集序》“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时间不管是延长、凝聚还是与空间交织,都可以用意象表现。
  
  二、时间内涵
  
  时间的流逝不停和人生的短暂有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何协调无限的时间与有限的人生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有限的人生放到无限的时间流程中去,如何消除在历史长河中个体生命的孤独感觉,又如何在有限的人生中建一番事业,遂成为诗人一生的困惑。
  《离骚》中不止一次写时间易逝事业难成,明白地表露出时间的紧迫感和人生的飘忽感。
  到了汉末,由于社会动乱,人生苦短成为诗中一个普遍的有浓厚悲剧色彩的内容。《古诗十九首》反复地咏叹时间永恒与人生短暂之间的反差:“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曹操的《短歌行》开头四句道出了一利,普遍的悲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那黄河之水自天而来,使人感到时间的流逝原来是不可阻挡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不变的江月,变化的人事,相形之下,诗人心中充溢着其大的悲哀。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对“小乔初嫁了”之时就能“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艳羡不已,还想到自己已“早生华发”,但寸功未建,难免伤感。
  
  三、苦短原因
  
  首先是有限人生与无限的时间的矛盾
  都说苏轼旷达,能够在穷困之时想到及时行乐,其实,他也有强烈的渴望永恒之心。在《前赤壁赋》中他以“蜉蝣”与“粟”自喻,认为自己在天地间只是沧海一粟,因而生“哀”生“羡”,哀生之须臾,羡长江无穷,还生发出“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浪漫主义理想。
  苏轼在赤壁,正是人生的低谷,空有一身才学,本应全力施展,如周公瑾等,但他却遇到了古之人亦难以自处的时间问题:时间本无限,但人生太有限。时间一岁岁一日日流逝,但心中抱负未遂,心中不免慨叹。、
  同样的情怀,曹操也曾有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生命何其迅逝,连曹操都嫌人生太少。庄生逍遥却也感叹“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曾国藩也曾说“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时间是无穷的,无始无终,但人生有限,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矛盾凸现,今人古人无不受其摧残,任其摆布。
  其次是建功立业与人生苦短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古儒士皆有治国平天下之伟志,都渴望施展才学,建一番功业,但每每遇到困境,无法脱身,故而痛苦人生之短,渴望人生变长的情感极其浓烈。“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意思是老境渐渐将要到来,惟恐美好的名声不能树立。“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意思是我前前后后奔走照料啊,追随着前王的足迹不偏不斜,可见,屈子成名立业之心极浓。为国为家为楚王,肝脑涂地在所不惜,陶渊明也讲“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确实应该趁着当下,勉励自己多做多为。
  苏轼华发为何早生?苏轼太想如公瑾一样能早日建立自己的功业,但是,造化弄人,被贬黄州,功业未就,自然渴望时间延长,给自己一个延长了的寿命以实现志向。
  再次是思家念亲与时光匆匆
  思家念亲是中国古典诗歌常见的主题,当诗人远在他乡,渴望回乡而不得回,期盼家人团聚而不能时,自然倍受时问之摧残,时光越匆匆,伤痛越深深。例如,高适《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诗人从家人视角写来,料想家人今夜应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自己,以此言说自己远在千里而思念故乡家人,此时自己正“霜鬓”,“明朝又一年”,岁月无情,摧残游子心。其情何苦,当能思之。杜牧《归家》“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杜牧写思家念亲,角度更巧,也写得更苦,小孩子何知,仅牵衣而问“归来何太迟”,为人父且远游少归者,当就一哭。诗人也只能叹“共谁争岁月”,人哪能争得过岁月?
  时光太匆匆,苦了诗人,也苦世人,苦了古人,也苦今人。家乡新人,思之愈切,伤时愈深。
  
  四、结语
  
  莎士比亚在十四行诗中有很多关于时间的称呼——时间之笔、时间暴君、时间无常的沙漏、时间镰刀、时间的毒手。最为形象的是“镰刀”,镰刀是恐怖时间的象征,人的肉体是草,难逃时间镰刀的割除。
  时间太强大,而人的生命在时间面前太渺小,太不堪一击,时间总会带来无数的变故甚至死亡,一切都难逃时间老人的魔爪。诗人强烈地怒骂时间的残酷,诗集自始至终贯穿着与时间抗衡的强烈愿望。
  诗人是无法摆脱时间镰刀的割除,今人也无法摆脱。时间,对人来说好比宿命。
  就让我们好好与时间为伴,亲近时间,利用时间吧。
其他文献
九年义务教育7-9年级,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时期,是学生由依赖学习转向独立学习,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的关键期,只有充分抓住这一契机,学生才能成为自主学习者,取得更好的语文学习效果。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切感受到,要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语文教师应努力扮演好以下三种角色。  一、深思熟虑,做精明的导演者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期初,我对照新课程标准制订教学计划,进一步树立教师的服
本文介绍了杀菌剂常用的方法,对于大家熟练施用杀菌剂防治植物病害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每年的3~5月是景观绿化的黄金期。一年中的大部分乔木、灌木都在这期间集中栽植。除了常规的栽植地块以外,还有低洼地、透气性差或者盐碱地等环境也需要栽植地被植物。要想苗
本文详细介绍了杨树红心病和破腹病的发生规律,并总结了防治措施,供种植者参考。
一、前言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具有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作用,还具有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价值,其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整个中
将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与旧课程标准作对比,我们会发现,新课程标准淡化过去的“双基目标”(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语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综合学习活动”使语文教学彻底脱离了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苦演独角戏的僵化模式,“语文综合学习活动”使语文教学方式逐渐多样化,也把语文课堂拓宽到生活的各个角落,
新课标背景下,语法教学逐渐被淡化,教师认为语法无趣、无用,进而忽视语法教学。事实上,语法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知识内容,
期刊
本文通过对榆树的形态特征、播种繁殖、扦插繁殖、造林、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详细介绍,总结出榆树优质壮苗繁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