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复杂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矛盾,又具有抽象性和严密性的特点,比较单调枯燥,大部分学生都不愿学数学,甚至有一些学生讨厌上数学课。因此教师要彻底地掘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精力放在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上,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关键词】课堂参与度 小学生 学习情景 班级授课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3-0052-03
现代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都告诉我们,教学效果的优劣是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来决定的。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应更多重视有效参与。所谓有效参与是指学生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参与的活动具有交际性,通过活动收到明显的学习效果。按照参与活动的方式分类,有效参与可分为行为参与和思维参与两类。通过回答问题,分组讨论和表演等动作行为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形式,称为行为参与。学生的思考、讨论、争论和写作等活动都属于思维参与。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是知识内化的必要条件,参与的程度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重要标准。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程度的意义数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这种沟通就是指数学信息的接受、加工、传递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师生之间的数学交流和信息的转换,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整个过程就难以畅通;从认知心理来看,建构主义学习观把数学学习看成是在每个学生不同的数学世界里,通过自身的内化、重组、操作和交流主动进行建构的过程,这就表明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建构主义学习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从认知学习论的角度看,数学学习的过程乃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主体的一种自主行为,而数学学科又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等特点,所以数学学习更需要积极思考,深入理解。北京师范大学曹才翰教授指出“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这个过程”;从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这与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完全一致,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具有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近期作用,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素质的远期功效。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独立性、自觉性较差,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教师惯性运转,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学会学习方法,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会制定学习计划,上课玩东西、课前不预习,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或呆坐听着,上课不得要领,没听出门道。凡此种种都是学生没有真正参与教学过程也就是参与意识差,被动学习的表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点播者和激励者,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我们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学生的培养期待有着直接的关系,现在的教师不能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因严守“师道尊严”的观念而无法摆脱“教”为中心的思想,与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相反,应是一个明智的辅导员,在不同的时间情况下,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是示范者、评论者、欣赏者、发现者,也可以是顾问和朋友。在教学中要时时以发现的视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并不断的进行强化,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产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达到提高课堂学生参与度的目的。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但小学生年龄较小,还未形成系统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待教师的培养和指导。只有学会好的方法,学生才会以主动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式去探究知识,才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他们的伙伴、朋友一起切磋、探究其中的问题,即在师生、生生之间形成一种民主、有序的交流。在课前,教师应先设计对哪些应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应由学生自由充分地讨论。在教学中的重难点处,由于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若能组织学生集体作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之间相互弥补、借鉴和启发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不压抑而是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发现;对于小组讨论的结果及思维过程应鼓励学生及时展现,不要怕出错,要敢于面对问题,挫折和失败,关键是通过交流和讨论发言后知道自己的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在理解、认识问题的缺陷。同时让每个学生亲历过程,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这种良好的课堂习惯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地位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分享理解,是生命的活动,专业所长,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着自己。
班级授课制始终会带来一个问题:学生学习程度参差不齐怎么办?过去没有正视这个问题,教学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办法,使一部分学生跟不上,经常挨批评,造成大批的“厌学者”。学生存在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情况,实施分层教学,这是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有效办法;所谓的分层教学是承认学生有个别差异,而在教学上采用的灵活调控措施,让优秀生多做一点,难度适当高一些,学困生少做一点,难度适当低一些,使优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做到“培优辅困”,使全体学生都能学好。哪些学生是在哪个层次上,这是模糊的,流动的,不公开的。例如:课堂作业题布置六道题作为基本题,全班同学必须完成,另外再布置三道机动题,让学生争取完成。至于哪些学生做六道题,哪些学生做九道题,没有规定,让学生各自争取。对于学困生来说,能做六道题已基本完成任务,也不失面子,如再争取做一、二道机动题他就更高兴了。分层教学不但在课堂上进行,在课后的练习和作业中也采用这样的方法。这样学生就看到自己的进步,受到鼓舞,感受到数学内在的魅力,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
“学生是独特的,教师要尊重差异、珍重独特。”在实际的班级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智力因数,认知方式,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等多种因素学生之间必然存在着客观差异。这些个体差异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面对个体差异,寻求有效的教育途径是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如果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要求进行教学,不利于学生在不同层次上得到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正视差异、利用差异、消除差异”,使每个学生得到适合自己的发展。
另外,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由于教师过多或过于偏激训斥,使他们觉得在同学中没地位;一些同学也建立了这是一位差生的概念。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课堂上也不敢发言,这样的情况一多课堂就变的沉闷。而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课堂参与积极性才会高。因此,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
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欢乐的课堂,让学生在欢乐的环境中增长知识。对学生的回答允许不够圆满,允许学生有改过的机会,对于学生思维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计算的原理;说出概念的形成;说出公式的推导;说出解题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的否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这样每个学生不仅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表达过程中获得尊重与成功的体验。
有效的学习情景 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建立真实可信的现 实背景,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不仅能解决情境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而且还能 够应用到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主要来自他们熟悉的、感兴 趣的具体情境中的数学现象或问题。当学 生具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时,他们才会积 极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探究数学内容的 真谛,体验学习的乐趣。而教师作为教学情 境的创造者,在教学设计中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数学 学习的效率。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我们会 发现,有趣的情境能很快调动学生的学习 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而良好的 学习状态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为了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我们教师就应积极为学生 创设与生活内容有关,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活动探索的动机。
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紧密联系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才会是一件快乐的事,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景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和理解数学知识。
著名数学系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缺少创造性的简单机械重训练不仅侵占了学生发展其他能力的时间和空间,而且会让他们厌恶数学、丧失学习兴趣,如果改变这一状况不但能使学生变得勤于思考、善于发问,而且会让他们觉得学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总之,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场所,在提倡“减负增效”的今天,课堂教学革故鼎新对教师来说就是要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内因,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创造的场所。努力摒弃“教师唱主角”的课,“见书不见人”的课,“中评不中用”的课,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研究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赏心乐学之所,奇思妙想之地。
How to improve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Abstract】Mathematics teaching activities ar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on bilateral relations are complex, and a special awareness campaigns, there are a variety of contradictions, but also has an abstract nature and rigor of the features, compare Dandiaokuzao, most students do not willing to learn mathematics, and even some students hate math class. Therefore, teachers should thoroughly dug and discarded from the traditional “spoon-fed” teaching students to focus on creating fun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actively guide students in thinking activities to enhance students sense of participation, to enhance students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Key words】classroom participation pupils learning scenarios class teaching
【关键词】课堂参与度 小学生 学习情景 班级授课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3-0052-03
现代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都告诉我们,教学效果的优劣是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来决定的。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应更多重视有效参与。所谓有效参与是指学生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参与的活动具有交际性,通过活动收到明显的学习效果。按照参与活动的方式分类,有效参与可分为行为参与和思维参与两类。通过回答问题,分组讨论和表演等动作行为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形式,称为行为参与。学生的思考、讨论、争论和写作等活动都属于思维参与。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是知识内化的必要条件,参与的程度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重要标准。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程度的意义数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这种沟通就是指数学信息的接受、加工、传递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师生之间的数学交流和信息的转换,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整个过程就难以畅通;从认知心理来看,建构主义学习观把数学学习看成是在每个学生不同的数学世界里,通过自身的内化、重组、操作和交流主动进行建构的过程,这就表明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建构主义学习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从认知学习论的角度看,数学学习的过程乃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主体的一种自主行为,而数学学科又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等特点,所以数学学习更需要积极思考,深入理解。北京师范大学曹才翰教授指出“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这个过程”;从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这与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完全一致,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具有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近期作用,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素质的远期功效。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独立性、自觉性较差,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教师惯性运转,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学会学习方法,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会制定学习计划,上课玩东西、课前不预习,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或呆坐听着,上课不得要领,没听出门道。凡此种种都是学生没有真正参与教学过程也就是参与意识差,被动学习的表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点播者和激励者,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我们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学生的培养期待有着直接的关系,现在的教师不能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因严守“师道尊严”的观念而无法摆脱“教”为中心的思想,与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相反,应是一个明智的辅导员,在不同的时间情况下,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是示范者、评论者、欣赏者、发现者,也可以是顾问和朋友。在教学中要时时以发现的视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并不断的进行强化,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产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达到提高课堂学生参与度的目的。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但小学生年龄较小,还未形成系统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待教师的培养和指导。只有学会好的方法,学生才会以主动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式去探究知识,才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他们的伙伴、朋友一起切磋、探究其中的问题,即在师生、生生之间形成一种民主、有序的交流。在课前,教师应先设计对哪些应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应由学生自由充分地讨论。在教学中的重难点处,由于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若能组织学生集体作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之间相互弥补、借鉴和启发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不压抑而是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发现;对于小组讨论的结果及思维过程应鼓励学生及时展现,不要怕出错,要敢于面对问题,挫折和失败,关键是通过交流和讨论发言后知道自己的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在理解、认识问题的缺陷。同时让每个学生亲历过程,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这种良好的课堂习惯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地位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分享理解,是生命的活动,专业所长,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着自己。
班级授课制始终会带来一个问题:学生学习程度参差不齐怎么办?过去没有正视这个问题,教学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办法,使一部分学生跟不上,经常挨批评,造成大批的“厌学者”。学生存在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情况,实施分层教学,这是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有效办法;所谓的分层教学是承认学生有个别差异,而在教学上采用的灵活调控措施,让优秀生多做一点,难度适当高一些,学困生少做一点,难度适当低一些,使优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做到“培优辅困”,使全体学生都能学好。哪些学生是在哪个层次上,这是模糊的,流动的,不公开的。例如:课堂作业题布置六道题作为基本题,全班同学必须完成,另外再布置三道机动题,让学生争取完成。至于哪些学生做六道题,哪些学生做九道题,没有规定,让学生各自争取。对于学困生来说,能做六道题已基本完成任务,也不失面子,如再争取做一、二道机动题他就更高兴了。分层教学不但在课堂上进行,在课后的练习和作业中也采用这样的方法。这样学生就看到自己的进步,受到鼓舞,感受到数学内在的魅力,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
“学生是独特的,教师要尊重差异、珍重独特。”在实际的班级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智力因数,认知方式,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等多种因素学生之间必然存在着客观差异。这些个体差异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面对个体差异,寻求有效的教育途径是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如果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要求进行教学,不利于学生在不同层次上得到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正视差异、利用差异、消除差异”,使每个学生得到适合自己的发展。
另外,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由于教师过多或过于偏激训斥,使他们觉得在同学中没地位;一些同学也建立了这是一位差生的概念。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课堂上也不敢发言,这样的情况一多课堂就变的沉闷。而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课堂参与积极性才会高。因此,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
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欢乐的课堂,让学生在欢乐的环境中增长知识。对学生的回答允许不够圆满,允许学生有改过的机会,对于学生思维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计算的原理;说出概念的形成;说出公式的推导;说出解题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的否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这样每个学生不仅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表达过程中获得尊重与成功的体验。
有效的学习情景 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建立真实可信的现 实背景,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不仅能解决情境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而且还能 够应用到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主要来自他们熟悉的、感兴 趣的具体情境中的数学现象或问题。当学 生具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时,他们才会积 极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探究数学内容的 真谛,体验学习的乐趣。而教师作为教学情 境的创造者,在教学设计中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数学 学习的效率。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我们会 发现,有趣的情境能很快调动学生的学习 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而良好的 学习状态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为了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我们教师就应积极为学生 创设与生活内容有关,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活动探索的动机。
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紧密联系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才会是一件快乐的事,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景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和理解数学知识。
著名数学系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缺少创造性的简单机械重训练不仅侵占了学生发展其他能力的时间和空间,而且会让他们厌恶数学、丧失学习兴趣,如果改变这一状况不但能使学生变得勤于思考、善于发问,而且会让他们觉得学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总之,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场所,在提倡“减负增效”的今天,课堂教学革故鼎新对教师来说就是要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内因,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创造的场所。努力摒弃“教师唱主角”的课,“见书不见人”的课,“中评不中用”的课,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研究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赏心乐学之所,奇思妙想之地。
How to improve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Abstract】Mathematics teaching activities ar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on bilateral relations are complex, and a special awareness campaigns, there are a variety of contradictions, but also has an abstract nature and rigor of the features, compare Dandiaokuzao, most students do not willing to learn mathematics, and even some students hate math class. Therefore, teachers should thoroughly dug and discarded from the traditional “spoon-fed” teaching students to focus on creating fun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actively guide students in thinking activities to enhance students sense of participation, to enhance students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Key words】classroom participation pupils learning scenarios class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