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与否”分类辨析

来源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tcp6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类的重要性 分类是根据事物的某种特征将其集合成类的过程,也就是把相同的或者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特征的事物归并为一类。学习分类有助于幼儿感知集合,当幼儿把某些具有共同特征的东西归为一类时,某种物体的集合也就形成了。比如,幼儿说“这些是好吃的”时,也就把巧克力、冰激凌、饼干等归为了一个集合。幼儿刚开始感知分类和集合时,看似是无意识的、自然而然的,但其实分类是人的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需要人脑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事物的异同并加以分门别类,这一过程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和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分类是幼儿获得其他數学概念的基础。比如,幼儿要学习基数概念、数的组成与运算、图形概念、模式、统计等,都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求同和求异,在此基础上形成类的概念,从而逐步抽象出这些数学概念。因此,分类是学前儿童应该获得的非常重要的数学概念。
   按照“是否”分类的价值 按照“是否”来分类,是分类中的一种。幼儿在学习这个概念的过程中,会获得二元的、相反的集合概念,比如,“我喜欢的”和“我不喜欢的”,“我擅长的”和“我不擅长的”,“喜欢爱莎公主的”和“不喜欢爱莎公主的”,等等。这种二元的、相反的两个子集中蕴含的特征不是“单纯特征”(比如红和绿、圆和方),而是抽象出来的、复杂的系列特征。比如,“喜欢爱莎公主的”有可能既包括男孩也包括女孩,有可能既包括长头发的人也包括短头发的人,有可能既包括穿裙子的人也包括穿裤子的人,等等,但是幼儿必须在“抑制”这些“错综复杂的特征”之后,概括出“喜欢爱莎公主的”这一共同的内部特征,所以这一概念的获得能够极大地促进幼儿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
  按照“是否”分类对幼儿的挑战 显而易见,按照“是否”来分类,的确对幼儿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因为,幼儿学习分类概念往往是从运用感官辨别物体的各种属性开始的,其分类活动是慢慢由表面特征逐步发展到抽象、概念等本质特征的,即是从感知向概念过渡的。按照“是否”来分类,其难度已经超越了按照某一表面特征分类,而且“是”和“否”两个子集中的物体特征非常复杂。比如,上面所述的不管是“喜欢爱莎公主的”子集中的人还是“不喜欢爱莎公主的”子集中的人,都包含了太多复杂的特征,幼儿必须“抑制”这些特征,抽象出足以概括他们特征的属性来。所以,按照“是否”分类一般要到大班才开始学习。
  如何支持幼儿学习按照“是否”分类 首先,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接触、接受分类这一概念。过去几十年,我们经历了学习理论的巨大变革,“情境认知”这一概念获得了教育界人士的普遍重视和广泛应用。而数学本身是一种应用性的学科,生活中蕴含了太多的数学问题,幼儿只有在生活中学习与这些问题有关的概念,并把这些概念应用于生活,才算是有意义的学习。比如,生活中的“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好吃的”和“不好吃的”,“好玩的”和“不好玩的”,等等,这些真实存在于生活中的“二元子集”,能够极大地支持幼儿学习按照“是否”分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选取这些真实存在的情景来帮助幼儿获得“是否”分类概念。其次,教师让幼儿分类的两个子集应该具备足够复杂的特征,幼儿必须用“是……”和“不是……”才能概括出它们的特征,别无他法。案例中教师提供男孩和女孩的分类材料,要求幼儿必须用“女孩”“不是女孩”来表达的做法,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不是女孩”这一子集完全可以用“男孩”这个性别特征来概括,而且表达更简便。案例中教师提供不同颜色的分类材料,要求幼儿用“红色”和“不是红色”来表达的做法,我认为也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幼儿用“五颜六色”来表达“不是红色”的子集也非常准确。所以在这类情况下,我们不必非得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目标”而强制幼儿用“是”和“不是”来表达。只有当教师提供的材料复杂得让幼儿无法用一个词来概括两个子集的时候,才是运用“是……”和“不是……”来概括的必要且适宜的时刻。再次,“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合着儿童的节奏”等理念早已为教师所熟知,但是,当幼儿学习某个概念产生困难时,有些教师还是会“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讲授,希望幼儿“赶紧掌握”,而把挂在嘴边的那些“儿童学习理论”抛到九霄云外了。所以,教师要谨记,儿童的学习是螺旋上升的过程,不必非要儿童在一次活动中就获得某一概念,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给儿童类似的刺激,促进其概念的自然获得。
其他文献
汪红云/设计 洪晓琴/评析  风儿吹(大班)  目标:  1.引导幼儿运用自制扇风板让空气流动,感知不同质地、重量的材料在风力的作用下产生的不同运动现象。  2.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玩法一  準备:  用泡沫板自制的扇风板若干(见图1);挂物架4个(见图2),分别悬挂由餐巾纸、布、棉绳、铅画纸、玻璃纸等不同质地的材料剪成的长条物(幼儿也可以自选材料制作悬挂物),每一长条物
一、重视园本教研的内涵    关于园本教研,我们经常会说到一些词,如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等,但这些只是方法层面的。反思什么?互助什么?朝哪里引领?这才是实质性的问题。园本教研是一种在新的理念下的教师学习和成长的新范式。范式即“规范”或“范型”,指一组观念、价值和规则,它们支配着人们看待问题的视角、研究问题的行为以及解释资料的方法等。比如,过去大家很看重课程的客观体系,所以重教材、重备课、重
升入中班后,Z老师将每周二定为班级图书分享日,孩子们可以将家中自己喜爱的图书带来与同伴、教师分享。图书分享日那天,个别孩子可以通过向教师申请,得到在午餐前为全体孩子讲故事的机会。餐后則是孩子们自主阅读图书的时间,有的会主动和同伴交换着阅读,有的会自发地向同伴讲述图书内容,有的会三五成群地研究一本图书的画面……但总体来说,大部分孩子的阅读专注时间较短。   这天,潇潇来告状:“老师,你看汐汐把书卷
在平时的数学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华华的作业单上不是空白就是涂鸦。今天的活动是“比较数的多少”,目标是感知7以内的数量,认识7以内自然数列中相邻两数的数量关系。华华的作业单是根据数字添加或删减圆点(如图)。  华华拿着笔四处张望,迟迟没有落笔。教师走过去用纸挡住了作业单下方的两排圆点,指着数字6和第一排圆点与华华开始了对话。  师:这是数字几?  幼:6。  师:数数这排点子有几个。  幼:(用手指
目标:  1.发展手臂力量、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  2.大胆尝试、坚持到底,体验成功感。  环境创设:在大型滑梯上距离地面1.8米处装上滑轮吊环,吊环下铺平放若干块垫子。  玩法1 悬垂(适合小班)  幼儿双手握紧吊环,身体挺直放松,双腿自然下垂,悬空吊起10秒左右(如图1)。  指导要点:教师在一旁保护,引导幼儿抓握吊环时眼睛向前看,当幼儿身体出现晃动时就立即抱住幼儿。  玩法2 悬垂前滑(适合
蟋蟀在世界各地有1400多种,在我国有30多个品种。我们饲养用于角斗的蟋蟀归属于斗蟋亚科的“蟋蟀”。蟋蟀的正式名称叫“中国斗蟋”。内行一般称之为“虫”,南方称之为“赚积”,北方叫“蛐蛐”,其他的异名还有:促织、促鸡、莎鸡等。  蟋蟀的颜色“以青为上,黄次之,赤次之,黑又次之,白为下”。但实际上蟋蟀的颜色分别很少,蟋蟀的颜色完全由地质、气候的变化而生出各种颜色。所谓“青为上”的,便是砖石之地产生的刚
今天,我读完了《你会找到聪明泉》,它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童话故事、哲理故事、想象故事等等,随我一起去阅读吧!  这里的故事分有许多类,有发现之眼、想象之花、天真之籽和知识之窗。在发现之眼中有一篇代表作叫《神农尝百草》。它内容非常丰富,生动地描写了炎帝也就是神农的形象。再现了当时人类对疾病的无能为力,神农帮助人类寻找草药以及能吃的草类之举。从这个故事中,我知道了神农是一个舍己为人、舍生忘死的好人。在想
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卫生健康委日前印发了《托育机构保育指导大纲(试行)》(以下简称《指导大纲》),对婴幼儿营养与喂养、睡眠、生活与卫生习惯等保育重点工作提出目标和要求。   《指导大纲》指出,托育机构保育是婴幼儿照护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全周期服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托育机构保育应遵循尊重儿童、安全健康、积极回应、科学规范四个基本原则,通过创设适
有的教师将劳动教育定位于劳动技能的学习,以成人标准来考量幼儿的劳动行为,这势必会忽视幼儿在劳动中的情感体验。由于目标设定上“重技能、轻情感”,对幼儿劳动效果的评价标准也随之提升,这使得“扫不干净”地、“擦不干净”桌子成了幼儿难以改正的“错误”,导致幼儿对扫地、擦桌子的工作产生畏难情绪,进而选择逃避。一旦幼儿形成了“专拣轻松活儿做”的劳动态度,后续的劳动教育便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幼儿劳动教育的落脚
一、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探索家园合作新路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互联网的发展给家园共育提供了新路径。依托互联网开展家园共育能够有效解决家园互动频率低、沟通不及时等问题,为家园共育注入新活力。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新一代家长对网络的运用越来越熟练,依托网络平台开展家园共育终将成为一种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