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道德完美的人更可能在网上助人?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c8356341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网络上虽然存在着暴力、攻击、传播谣言等负面行为,但也存在着安慰他人、分享有用信息等亲社会行为。网络亲社会行为对于构建和谐的网络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道德完美主义”是指人们在道德领域设定高个人标准或者担心在道德方面犯错的人格倾向。无论是道德完美主义的高个人道德标准还是担心犯道德错误的心理倾向,都会促使他们从事亲社会行为。
  博士研究生曾攀为第一作者的中国人民大学雷雳教授团队,以790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一项调查研究。该研究考察了道德完美主义与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关系、道德认同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网络人际信任对于道德认同与网络亲社会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
  该研究发现:
  1道德完美主義水平能正向预测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即在道德方面完美主义水平越高的大学生,越可能从事网络亲社会行为。
  2道德认同促进了道德完美主义和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即在道德方面完美主义越高的大学生更加认同道德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从而更可能从事网络亲社会行为。
  3网络人际信任促进了道德认同与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即对于持有较高信任水平的大学生而言,道德认同水平越高则越可能表现出网络亲社会行为;然而,对于低网络人际信任的大学生而言,即使个体持有较高的道德认同水平,由于在网络上对于他人持有较低的信任水平,从而抑制了帮助他人的意愿。
  该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以及设立特定的教育干预项目,来增强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信任水平,从而促进大学生从事网络亲社会行为。

资料来源


  Zeng, P., Zhao, X., Xie, X., Long, J., Jiang, Q. Y., Wang, Y. H., Qi, L., Lei, L.,* & Wang, P. C. (2020-04). Moral perfectionism and online prosocial behavior: The mediating role of moral identity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online interpersonal trust.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62, 110017.https://doi.org/10.1016/j.paid.2020.110017
其他文献
电影《怦然心动》采用双重视角交替切换叙事的方式,运用旁白将女孩朱莉和男孩布莱斯不同的心理活动细腻地呈现,让这个纯真青涩的初恋故事显得很有新意。该片对白诙谐、富含哲理,对孩子而言,不论面对爱情还是挫折,都有正向的教育意义,也为父母审视孩子的青春期恋爱提供了新的视角。朱莉和布莱斯有着相反的心路历程  朱莉刚见到布莱斯,就怦然心动了,缘起他那双亮晶晶的眼睛和迷人的微笑。朱莉经常黏着布莱斯,令布莱斯非常苦
期刊
2014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新一轮高考改革政策正式拉开序幕。新高考政策将生涯决策前置,高考不再实施文理科二选一的“简单粗暴”划分,改为6选3或7选3自由组合的学科选择进行走班教学,这几十种不同的科目组合方式不仅关系着高中生当下的学业发展,由于科目选择与高校不同专业的招生要求相关,更影响着学生未来的生涯发展。因而新高考政策要求学生更早开始思考未来—“我要成为什么
期刊
一老头陪一老太跳了一周广场舞,老太就把他的名字加到了自己的房产证上。  房子是儿子和媳妇还在月供的,儿子急眼了,老太理直气壮地说:“房子还是你的呀,加他的名字又怎么了?”  你可以说老太糊涂,也可以说她自私,甚或说,她其实没想那么多,眼前自己想要这个男人的陪伴,他说需要这个条件交换,就这么干了。  每个人都想要自己“过得好”,没有人不想,但是用的方法和手段,会决定了你到底能不能过上好日子,至少,是
期刊
陈老师以往给人的印象一直是乐观、开朗,精气神十足,工作积极努力,深受学生喜爱,但是疫情网络教学阶段,她却笑容不再,满脸憔悴。  接到上网课的任务,陈老师就觉得自己大脑一片空白,心情紧张,总担心出错,或者不会操作程序导致教学事故。“做直播究竟可以开展什么活动?”平时教室里,可以分组讨论,可以板书演示,可以巡视,可以敲黑板;但如今一切都是未知数。如何顺畅完成教学内容,如何保证学生专注度,如何提高课堂互
期刊
方女士滿面愁容,唉声叹气。她急迫地说:“老师,你一定要帮帮我,我真的快撑不住了,我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感觉自己随时都要倒下。”方女士虽然在竭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呼吸,但是能看得出来,她非常不安,紧张,迫切需要找个情绪宣泄的出口。疫情如同镜子,照出了生活的问题  本来方女士的生活是“别人家的日子”:丈夫在当地是一个公务员,自己也在政府机关上班,有个聪明帅气的儿子,儿子在小学的时候就参加学科竞赛,展露
期刊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自我界限模糊的情况。  比如:为什么我越是想和同宿舍的人亲近,他们越是疏远我?为什么我总是主动为大家做事,我有困难时却没人管?为什么我的秘密都说给她,却听不到一句她的心里话?我是家中长子,成年后没有能力或意愿照顾弟弟妹妹,我是不是自私自利?成年后在经济上享受父母的照顾,又厌烦他们的种种控制,我是不是很坏?当父母对我说“我为你付出了多少多少,你应该如何如何”这样的话时,我
期刊
通过创伤促成改变,似乎与我们的常识截然相悖,因为人们往往认为,创伤只会给人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但事实上大部分人都可能会在危机过后,从自己身上发现积极的变化。有研究者发现,无论年纪大小,大约有30%~90%遭遇创伤的个体或多或少会从创伤中获得一些积极的改变。创伤后心理压力与创伤后成长可以并存,而创伤后心理压力似乎是创伤后成长的引擎。创伤的积极意义  不可否识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人会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对
期刊
压力是什么?在心理学上,压力是指由变化和威胁导致的情绪唤起。从积极的角度讲,适度的压力能够产生积极的情绪唤起,能够激励我们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断鞭策我们在人生道路上积极进取,不断前行;从消极的角度讲,长期、过度的情绪唤起会导致忧虑的破坏性压力反应,这不仅会让防御系统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还会摧毁我们的意志,增加我们的恐惧和焦虑,成为阻碍我们自身成长的“拦路虎”。  随着生活中不确定性的增加,压力
期刊
Q老师,您好。我是一名初二的学生。我有一些人际关系的困扰,自从上初中后,我慢慢发现周围的同学越来越疏远我,原因是他们说跟我聊天没有意思,说我是“杠精”,因为我很少赞同别人的观点,总会找到各种反面证据,甚至非常牵强。“杠精”的沟通方式让我非常苦恼,我不是故意成为“杠精”,有的时候是不自主的,我都意识不到。但我不知道怎么改变自己,内心感到非常孤独,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心理变态,总控制不住地表达相反的意
期刊
精神障碍患者往往是被忽视的一个群体,由于疾病的特殊性,他们饱受争议与歧视,人们常常给他们贴上“疯子”“冷血”“麻木”等负面的标签,可是,你知道吗?疾病固然可以令他们短期地丧失理智与控制能力,但是急性期过后,当病情趋于稳定时,他们是一群情感丰富、懂得感恩的人。  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每天近距离接触他们,就像参演了一部精彩的电影,有无厘头,有冷幽默,有感人瞬间……有人说精神障碍患者是失心的天使,他们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