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作为传统的农耕国家,对于粮食安全自是非常重视。而在秦汉时代,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和农耕技术的落后,粮食更被视为国家财富的象征,也是维系国家稳定的基石。
秦国自贫瘠的西垂之地立国,便面临着着粮食短缺的严峻处境,即使秦文公“以兵伐戎,戎败走。于是文公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史记.秦本纪》),早秦部族入主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后,秦国对于粮食的管理也从未放松,商君变法更是将农耕和粮食生产提升为“治国之要”(《商君书.农战》)的国家战略。尤其是“虎狼之师”的秦军对外征战,更离不开军粮的保障,毕竟“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嘛。而秦国诸多历史事件的背后,都与粮食密切相关。
“泛舟之役”与“秦饥,请粟于晋,晋不与”,恩将仇报促使秦国完善了粮仓存储体系。
秦穆公十二年,晋国因国内大旱向秦国借粮,穆公在与百里傒、公孙支商议后,“卒与之粟,以船漕车转,自雍相望至绛”(《史记.秦本纪》),这便是《左传·僖公·僖公十三年》所言的“泛舟之役”。
从秦国国都雍城运送救灾粮到相距五百多公里开外的晋国国都绛城,全程水路相接,车船并用,运输队伍一眼望不到头但井然有序。史料虽未言明到底借给晋国多少石粮食,但能让《左传》用“役”来形容一次非战时救灾行动,足见秦国为此次长距离转运粮食投入的车船人力规模之庞大,堪比一次战役的消耗。
秦穆公“泛舟之役”所运送的粮食“自雍相望至绛”,虽有夸张,也表明秦国当年粮食储备的雄厚。不过转年,“秦饥,请粟于晋,晋不与”(《列女传·秦穆公姬》),晋国恩将仇报让秦国认清现实,秦国吃一堑长一智,此后近五百年里秦國没有再向周边国家援助粮食。
这次粮食危机也让秦国更加重视国内粮食存储安全,按《睡虎地秦墓竹简.仓律》记载“入禾倉,萬石一積而比黎之為戶......櫟陽二萬石一積,咸陽十萬一積”,秦国在国内实行三级粮仓存储制度,咸阳作为秦国国都,政治地位超然,关系国家命脉,其粮仓储量自然惊人,难怪后人感慨“秦富十倍天下”(《史记.高祖本纪》)。
“予楚粟五万石”,坏了规矩的秦国做了亏本买卖。
秦昭襄王十年,秦楚武关会盟,这在战国本来是很正常的大国邦交往来,可秦昭襄王很不地道的扣押了楚怀王,要求楚国割地结盟,楚怀王自然不答应,最终逼得“怀王卒于秦,秦归其丧于楚。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秦楚绝”(《史记.楚世家》)。坏了规矩的秦昭襄王里外不是人,此后山东六国再也不敢和秦国会盟了,命要紧啊,谈不了就打吧。
为了挽回点“国际声誉”和平息楚国的怒火,秦国不得不大出血,秦昭襄王十二年“予楚粟五万石”(《史记.秦本纪》)算是对楚国的赔偿,毕竟秦国用阴招逼死了楚怀王,从道义上讲理亏。楚国把这当成国耻,就算给粮食也难消楚国的怨恨,“予楚粟五万石”都没记入到楚国国史里,《史记.楚世家》可是一个字都没提啊。
五万石粟真不是小数目,按《睡虎地秦墓竹简.司空》记载“城旦舂,公食當責者,石卅錢”,秦统一华夏前后的官方粮价是一石三十半两钱,算计一个楚怀王让秦国白白损失一百五十万钱,而且又按《睡虎地秦墓竹简.传食》记载“御史卒人使者,食粺米半斗”,兵卒一顿饭要吃半斗米,一石为十斗,这五万石粟够楚国一支五万人的军队一天吃两顿也能吃个十天了。这简直是资敌啊,秦昭襄王你再有楚国血统也不能这么曲线救国啊。
而且秦国境内能一下运出五万石粟的只有咸阳仓了,这相当于把咸阳仓一半的库存给搬走了,为了国都粮食安全,秦国还得从别的粮仓运这么多粮食补齐咸阳仓的缺粮,这么折腾几个来回,花费的钱粮可就不止一个五万石粟了,秦昭襄王这笔买卖着实不划算啊。
“天下疫,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秦人的爱国心值得点赞。
年初在武汉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了亿万国人的心,各地纷纷捐款捐物驰援武汉。而两千多年的秦国,也面临着“天下疫”的流行,秦人在力所能及下为国分忧,其爱国心值得点赞。
那是秦王政四年,主少国疑,权臣当道,宫闱弭乱,可以说内外交困,秦国陷入了一个低谷。而且“十月庚寅,蝗蟲从东方来,蔽天。天下疫”,接踵而至的虫灾瘟疫又给了秦国重重一击。但此时秦人对新君依旧充满信心,“百姓内粟千石”,尽管疫情之下人人艰难,千石粟只是杯水车薪,可秦人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对新君的支持。而秦王政有感百姓的付出,特赐“拜爵一级”(《史记.秦始皇本纪》),这也是新君对于秦人付出的感谢。秦人以自己的家国情怀为国纾难,秦国君民携手最终走出困境。
“使黔首自实田”与“米石千六百”,粮价的异常波动背后的波诡云谲。
始皇三十一年,秦王朝下诏令“使黔首自实田”(《资治通鉴.秦纪》),这是一次里程碑事件,秦朝首次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化,允许百姓自行核实申报所占田亩数,改变了自商君变法以来“为国任地”“为国分田数”(《商君书.算地》)的土地国有制。
秦王朝推行土地私有化也是迫于形势,统一全国后,秦朝关于的疆域不再是关中地区这一亩三分地了,华夏大地幅员辽阔,六国旧地归化自然举步维艰,而那些地方的土地私有化由来已久,想要收归国有自然困难重重。而为了扩大税源和保障粮食安全,让这些已经被私有化的土地信息也能被国家掌握,秦王朝不得已实行“自实田”,把私有土地登记造册,尽可能让隐匿土地田产税赋粮食的行为无所遁形。
多缴税、多纳粮自然引起了六国遗民和大土地主的抵制,他们暗中策划,“始皇为微行咸阳,夜出逢盗兰池,武士击杀盗”,始皇震怒,“关中大索二十日”(《史记.秦始皇本纪》)。虽未有大索结果,相信已经震慑宵小。
可随后“米石千六百”(《史记.秦始皇本纪》)显得有些诡异,前文所述,秦朝的官方粮价是一石三十半两钱,关中地区是秦王朝政治中心,粮价稳定民心才能稳定,即使是秦王政三年、十五年和十八年三次“大饥”,也未见米价大涨的记载。皇帝遇刺抓捕幕后主使与百姓日常生活无干,不会造成米价如此剧烈的波动。想来这应该是六国遗民和土地主们的第二波反击,利用他们掌握的粮食销售渠道,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在秦朝政治中心地区制造不稳定局面,引起民心波动,从而影响王朝“自实田”政策的执行。
秦从西垂之地,一路向东逐鹿中原,最终统一全国,而把粮食问题作为其“治国之要”,足以表明秦国历代统治者对于粮食安全的重视,而这也是秦国最终取得成功的物质保障。
编辑/徐 展
秦国自贫瘠的西垂之地立国,便面临着着粮食短缺的严峻处境,即使秦文公“以兵伐戎,戎败走。于是文公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史记.秦本纪》),早秦部族入主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后,秦国对于粮食的管理也从未放松,商君变法更是将农耕和粮食生产提升为“治国之要”(《商君书.农战》)的国家战略。尤其是“虎狼之师”的秦军对外征战,更离不开军粮的保障,毕竟“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嘛。而秦国诸多历史事件的背后,都与粮食密切相关。
“泛舟之役”与“秦饥,请粟于晋,晋不与”,恩将仇报促使秦国完善了粮仓存储体系。
秦穆公十二年,晋国因国内大旱向秦国借粮,穆公在与百里傒、公孙支商议后,“卒与之粟,以船漕车转,自雍相望至绛”(《史记.秦本纪》),这便是《左传·僖公·僖公十三年》所言的“泛舟之役”。
从秦国国都雍城运送救灾粮到相距五百多公里开外的晋国国都绛城,全程水路相接,车船并用,运输队伍一眼望不到头但井然有序。史料虽未言明到底借给晋国多少石粮食,但能让《左传》用“役”来形容一次非战时救灾行动,足见秦国为此次长距离转运粮食投入的车船人力规模之庞大,堪比一次战役的消耗。
秦穆公“泛舟之役”所运送的粮食“自雍相望至绛”,虽有夸张,也表明秦国当年粮食储备的雄厚。不过转年,“秦饥,请粟于晋,晋不与”(《列女传·秦穆公姬》),晋国恩将仇报让秦国认清现实,秦国吃一堑长一智,此后近五百年里秦國没有再向周边国家援助粮食。
这次粮食危机也让秦国更加重视国内粮食存储安全,按《睡虎地秦墓竹简.仓律》记载“入禾倉,萬石一積而比黎之為戶......櫟陽二萬石一積,咸陽十萬一積”,秦国在国内实行三级粮仓存储制度,咸阳作为秦国国都,政治地位超然,关系国家命脉,其粮仓储量自然惊人,难怪后人感慨“秦富十倍天下”(《史记.高祖本纪》)。
“予楚粟五万石”,坏了规矩的秦国做了亏本买卖。
秦昭襄王十年,秦楚武关会盟,这在战国本来是很正常的大国邦交往来,可秦昭襄王很不地道的扣押了楚怀王,要求楚国割地结盟,楚怀王自然不答应,最终逼得“怀王卒于秦,秦归其丧于楚。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秦楚绝”(《史记.楚世家》)。坏了规矩的秦昭襄王里外不是人,此后山东六国再也不敢和秦国会盟了,命要紧啊,谈不了就打吧。
为了挽回点“国际声誉”和平息楚国的怒火,秦国不得不大出血,秦昭襄王十二年“予楚粟五万石”(《史记.秦本纪》)算是对楚国的赔偿,毕竟秦国用阴招逼死了楚怀王,从道义上讲理亏。楚国把这当成国耻,就算给粮食也难消楚国的怨恨,“予楚粟五万石”都没记入到楚国国史里,《史记.楚世家》可是一个字都没提啊。
五万石粟真不是小数目,按《睡虎地秦墓竹简.司空》记载“城旦舂,公食當責者,石卅錢”,秦统一华夏前后的官方粮价是一石三十半两钱,算计一个楚怀王让秦国白白损失一百五十万钱,而且又按《睡虎地秦墓竹简.传食》记载“御史卒人使者,食粺米半斗”,兵卒一顿饭要吃半斗米,一石为十斗,这五万石粟够楚国一支五万人的军队一天吃两顿也能吃个十天了。这简直是资敌啊,秦昭襄王你再有楚国血统也不能这么曲线救国啊。
而且秦国境内能一下运出五万石粟的只有咸阳仓了,这相当于把咸阳仓一半的库存给搬走了,为了国都粮食安全,秦国还得从别的粮仓运这么多粮食补齐咸阳仓的缺粮,这么折腾几个来回,花费的钱粮可就不止一个五万石粟了,秦昭襄王这笔买卖着实不划算啊。
“天下疫,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秦人的爱国心值得点赞。
年初在武汉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了亿万国人的心,各地纷纷捐款捐物驰援武汉。而两千多年的秦国,也面临着“天下疫”的流行,秦人在力所能及下为国分忧,其爱国心值得点赞。
那是秦王政四年,主少国疑,权臣当道,宫闱弭乱,可以说内外交困,秦国陷入了一个低谷。而且“十月庚寅,蝗蟲从东方来,蔽天。天下疫”,接踵而至的虫灾瘟疫又给了秦国重重一击。但此时秦人对新君依旧充满信心,“百姓内粟千石”,尽管疫情之下人人艰难,千石粟只是杯水车薪,可秦人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对新君的支持。而秦王政有感百姓的付出,特赐“拜爵一级”(《史记.秦始皇本纪》),这也是新君对于秦人付出的感谢。秦人以自己的家国情怀为国纾难,秦国君民携手最终走出困境。
“使黔首自实田”与“米石千六百”,粮价的异常波动背后的波诡云谲。
始皇三十一年,秦王朝下诏令“使黔首自实田”(《资治通鉴.秦纪》),这是一次里程碑事件,秦朝首次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化,允许百姓自行核实申报所占田亩数,改变了自商君变法以来“为国任地”“为国分田数”(《商君书.算地》)的土地国有制。
秦王朝推行土地私有化也是迫于形势,统一全国后,秦朝关于的疆域不再是关中地区这一亩三分地了,华夏大地幅员辽阔,六国旧地归化自然举步维艰,而那些地方的土地私有化由来已久,想要收归国有自然困难重重。而为了扩大税源和保障粮食安全,让这些已经被私有化的土地信息也能被国家掌握,秦王朝不得已实行“自实田”,把私有土地登记造册,尽可能让隐匿土地田产税赋粮食的行为无所遁形。
多缴税、多纳粮自然引起了六国遗民和大土地主的抵制,他们暗中策划,“始皇为微行咸阳,夜出逢盗兰池,武士击杀盗”,始皇震怒,“关中大索二十日”(《史记.秦始皇本纪》)。虽未有大索结果,相信已经震慑宵小。
可随后“米石千六百”(《史记.秦始皇本纪》)显得有些诡异,前文所述,秦朝的官方粮价是一石三十半两钱,关中地区是秦王朝政治中心,粮价稳定民心才能稳定,即使是秦王政三年、十五年和十八年三次“大饥”,也未见米价大涨的记载。皇帝遇刺抓捕幕后主使与百姓日常生活无干,不会造成米价如此剧烈的波动。想来这应该是六国遗民和土地主们的第二波反击,利用他们掌握的粮食销售渠道,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在秦朝政治中心地区制造不稳定局面,引起民心波动,从而影响王朝“自实田”政策的执行。
秦从西垂之地,一路向东逐鹿中原,最终统一全国,而把粮食问题作为其“治国之要”,足以表明秦国历代统治者对于粮食安全的重视,而这也是秦国最终取得成功的物质保障。
编辑/徐 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