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切实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转变以往教学理念,改进课堂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多元化;小学音乐;教学策略
为了强化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以此来开展多元化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更为显著。
一、教学方式多样化
教师可以根据每一堂音乐课的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让每一堂音乐课对于学生来讲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就会让学生期待音乐课,并且能够爱上音乐课。音乐和舞蹈是经常一起出现的两种艺术形式,所以对于一些节奏感比较强的音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为该音乐编排舞蹈,因为舞蹈要跟着音乐踩节奏,所以就能让学生更加的了解歌曲,也能让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例如,在小学的音乐课本《小火车开了》一首歌曲中,教师就可以让班级里面的学生自由组成一个小组来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为了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的安全,教师应该规定每一个小组的人不能超过五个。等到学生分好组之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播放音乐,让学生模仿小火车排列的顺序,站在同一个起点上,然后根據音乐的节奏来进行快步走,看哪一个小组可以最先走到终点。若是在游戏的过程中某个小组出现了乱踩节奏的现象,教师可以让该小组的学生暂停一次,确保游戏的公正。最后,教师可以为获胜的小组颁发奖品,对于其他参与比赛的小组也应该颁发纪念品,让学生可以拥有更加多样化的经历和体验。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选取的时候,应该是比较贴近生活的。但是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思考,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出发去选取,如此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在进行内容的讲解的时候,也可以鼓励学生说出来自己有哪些相关的生活经历,加深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逐步的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例如,在小学的音乐课本《新年好》一首歌中,主要就是一首主题是关于新年的歌曲。新年是中国比较传统的节日,所以教师可以在学歌曲之前让学生说出自己对于新年的看法,或者是自己在过新年的时候最喜欢做什么事情,吃什么食物。等到学生分享完自己的故事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新年的由来,或者是过新年的一些比较传统的风俗,以及关于新年的童话故事。为了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找到几个比较有地方特色的过新年的视频,通过多媒体组织学生观看,让学生找到与自己的家乡的不同之处。来拉近课堂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
三、发挥乐器作用,提高音乐素养
音乐新课标中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领域划分: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其中,“欣赏”表示:怀着一种喜悦的心情,感受、体验美好的事物。由此可见,音乐欣赏课程意在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音乐无国界,所以教师除了播放课本中的音乐让学生欣赏外,还可以从网络中搜集各地古今中外的名曲让学生欣赏,以便实现审美情感的有效传递。例如在欣赏《号手和鼓手》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支小号和一个军鼓,并将其带到课堂上,让学生跟随小号的节奏敲打军鼓,不但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队伍整装待发、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其次,发挥个性优势,培养艺术思维。在以往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音乐技能的培养和学生情操的陶冶。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所以利用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品质与创造能力成为当今教育共同探究的话题。小学音乐教师要充分发挥各种乐器的个性优势,如:笛声比较婉转、小号声音嘹亮、古筝优美婉约、竖笛轻快活跃,每一种乐器中都住着一个性格鲜明的小精灵,似乎在吟唱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乐器的鲜明个性特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乐器、感悟音乐,拓展学生的艺术思维。此外,利用乐器教学,引导学生创编。音乐教育家洛林·霍兰德曾经指出:“音乐是掌握创造性进程的关键。”而借助乐器学习音乐,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掌握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例如,在教学《铃儿响叮当》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找来三角铁、沙锤、木鱼等乐器,让学生分组合作,并自主选择相应乐器,然后跟随变奏,小组人员共同演奏。演奏之后再让学生分别说一说每一种乐器在整个过程中表现了什么?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创编,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
四、舞蹈音乐融合,活跃音乐教学
学生受到年龄的限制,自制能力较差,课堂教学活动中很难集中注意力,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因此教师要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舞蹈教学,舞蹈教学以肢体动作为主,符合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快速融入教学活动中。同时,在歌词记忆部分借助舞蹈动作为辅助,不但可以提高歌词记忆速度,对歌词含义有更深刻的理解,让学生真正融入音乐意境当中,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此外,舞蹈与音乐相融合,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无论哪门学科教师都要牢记一点,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空间,才能实现教学目标。以往教学模式多是坚持“灌输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一堂课大部分时间是教师喋喋不休地讲,学生云里雾里地听,最后按照教师的指示,反反复复练唱,教师在一旁指点纠错,只要有一个学生唱不到位,则不但要反复再练,还要全班同学跟着一起“共苦”,学生原本积极乐学的心理在这种压迫、强加于己的教学模式下会渐渐疲惫,难免产生厌烦情绪,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要注意将舞蹈与音乐相融合,让学生蹦蹦跳跳,缓解简单反复练习带来的枯燥氛围,调动学生的大脑思维,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知道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主动自觉地进行重点练习,久而久之,学生会拥有更长远的进步。
五、听音乐,散思维,绘图像
通过聆听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我们可以很好地将儿童想象力调动起来。因为,音乐歌曲中的歌词有部分都是关于自然风景,或者是人物活动的因素,这些都是激发人们联想的导火索,比如,当歌词中涉及到“海岸”的时候,首先,我们将会想象到大海的辽阔,其次还有展翅飞翔的海鸥、欢快游动的鱼群等等,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歌曲的聆听对于激发儿童想象和联想有重大的意义,能够发散学生思维,这些都为我们开展动手绘图活动奠定了基础。比如,在教学完《拉萨谣》一课后,学生必定能够通过歌词中的“美酒”“鼓声”等对西部风情有进一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想象,在大脑中构建西部人民欢声笑语、日常活动的画面,在基于这种画面美的情境下,我们教师应当让小学生将脑中画面现实化,借助绘画可以达到这一目的。一则,让小学生思维积蓄的画面得到了宣泄,二则,培养了小学生音乐想象力和动手绘图能力,大大提高了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结语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学生审美情趣和良好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避免教学模式固定化、模式化。为此,首先,应当积极学习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以此作为教学改革的向导,其次,积极尝试利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从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特点入手,切实引导儿童学习音乐,在不断的实践中,促进其对音乐知识、音乐能力的进一步认识和提升,打造高效的音乐课堂。
参考文献:
[1]程义书。探究如何构建高效的小学音乐课堂[J]。中国新通信,2016(8)。
[2]贺妹文。浅谈运用多媒体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8)。
关键词:多元化;小学音乐;教学策略
为了强化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以此来开展多元化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更为显著。
一、教学方式多样化
教师可以根据每一堂音乐课的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让每一堂音乐课对于学生来讲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就会让学生期待音乐课,并且能够爱上音乐课。音乐和舞蹈是经常一起出现的两种艺术形式,所以对于一些节奏感比较强的音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为该音乐编排舞蹈,因为舞蹈要跟着音乐踩节奏,所以就能让学生更加的了解歌曲,也能让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例如,在小学的音乐课本《小火车开了》一首歌曲中,教师就可以让班级里面的学生自由组成一个小组来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为了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的安全,教师应该规定每一个小组的人不能超过五个。等到学生分好组之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播放音乐,让学生模仿小火车排列的顺序,站在同一个起点上,然后根據音乐的节奏来进行快步走,看哪一个小组可以最先走到终点。若是在游戏的过程中某个小组出现了乱踩节奏的现象,教师可以让该小组的学生暂停一次,确保游戏的公正。最后,教师可以为获胜的小组颁发奖品,对于其他参与比赛的小组也应该颁发纪念品,让学生可以拥有更加多样化的经历和体验。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选取的时候,应该是比较贴近生活的。但是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思考,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出发去选取,如此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在进行内容的讲解的时候,也可以鼓励学生说出来自己有哪些相关的生活经历,加深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逐步的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例如,在小学的音乐课本《新年好》一首歌中,主要就是一首主题是关于新年的歌曲。新年是中国比较传统的节日,所以教师可以在学歌曲之前让学生说出自己对于新年的看法,或者是自己在过新年的时候最喜欢做什么事情,吃什么食物。等到学生分享完自己的故事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新年的由来,或者是过新年的一些比较传统的风俗,以及关于新年的童话故事。为了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找到几个比较有地方特色的过新年的视频,通过多媒体组织学生观看,让学生找到与自己的家乡的不同之处。来拉近课堂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
三、发挥乐器作用,提高音乐素养
音乐新课标中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领域划分: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其中,“欣赏”表示:怀着一种喜悦的心情,感受、体验美好的事物。由此可见,音乐欣赏课程意在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音乐无国界,所以教师除了播放课本中的音乐让学生欣赏外,还可以从网络中搜集各地古今中外的名曲让学生欣赏,以便实现审美情感的有效传递。例如在欣赏《号手和鼓手》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支小号和一个军鼓,并将其带到课堂上,让学生跟随小号的节奏敲打军鼓,不但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队伍整装待发、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其次,发挥个性优势,培养艺术思维。在以往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音乐技能的培养和学生情操的陶冶。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所以利用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品质与创造能力成为当今教育共同探究的话题。小学音乐教师要充分发挥各种乐器的个性优势,如:笛声比较婉转、小号声音嘹亮、古筝优美婉约、竖笛轻快活跃,每一种乐器中都住着一个性格鲜明的小精灵,似乎在吟唱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乐器的鲜明个性特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乐器、感悟音乐,拓展学生的艺术思维。此外,利用乐器教学,引导学生创编。音乐教育家洛林·霍兰德曾经指出:“音乐是掌握创造性进程的关键。”而借助乐器学习音乐,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掌握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例如,在教学《铃儿响叮当》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找来三角铁、沙锤、木鱼等乐器,让学生分组合作,并自主选择相应乐器,然后跟随变奏,小组人员共同演奏。演奏之后再让学生分别说一说每一种乐器在整个过程中表现了什么?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创编,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
四、舞蹈音乐融合,活跃音乐教学
学生受到年龄的限制,自制能力较差,课堂教学活动中很难集中注意力,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因此教师要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舞蹈教学,舞蹈教学以肢体动作为主,符合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快速融入教学活动中。同时,在歌词记忆部分借助舞蹈动作为辅助,不但可以提高歌词记忆速度,对歌词含义有更深刻的理解,让学生真正融入音乐意境当中,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此外,舞蹈与音乐相融合,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无论哪门学科教师都要牢记一点,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空间,才能实现教学目标。以往教学模式多是坚持“灌输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一堂课大部分时间是教师喋喋不休地讲,学生云里雾里地听,最后按照教师的指示,反反复复练唱,教师在一旁指点纠错,只要有一个学生唱不到位,则不但要反复再练,还要全班同学跟着一起“共苦”,学生原本积极乐学的心理在这种压迫、强加于己的教学模式下会渐渐疲惫,难免产生厌烦情绪,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要注意将舞蹈与音乐相融合,让学生蹦蹦跳跳,缓解简单反复练习带来的枯燥氛围,调动学生的大脑思维,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知道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主动自觉地进行重点练习,久而久之,学生会拥有更长远的进步。
五、听音乐,散思维,绘图像
通过聆听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我们可以很好地将儿童想象力调动起来。因为,音乐歌曲中的歌词有部分都是关于自然风景,或者是人物活动的因素,这些都是激发人们联想的导火索,比如,当歌词中涉及到“海岸”的时候,首先,我们将会想象到大海的辽阔,其次还有展翅飞翔的海鸥、欢快游动的鱼群等等,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歌曲的聆听对于激发儿童想象和联想有重大的意义,能够发散学生思维,这些都为我们开展动手绘图活动奠定了基础。比如,在教学完《拉萨谣》一课后,学生必定能够通过歌词中的“美酒”“鼓声”等对西部风情有进一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想象,在大脑中构建西部人民欢声笑语、日常活动的画面,在基于这种画面美的情境下,我们教师应当让小学生将脑中画面现实化,借助绘画可以达到这一目的。一则,让小学生思维积蓄的画面得到了宣泄,二则,培养了小学生音乐想象力和动手绘图能力,大大提高了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结语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学生审美情趣和良好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避免教学模式固定化、模式化。为此,首先,应当积极学习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以此作为教学改革的向导,其次,积极尝试利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从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特点入手,切实引导儿童学习音乐,在不断的实践中,促进其对音乐知识、音乐能力的进一步认识和提升,打造高效的音乐课堂。
参考文献:
[1]程义书。探究如何构建高效的小学音乐课堂[J]。中国新通信,2016(8)。
[2]贺妹文。浅谈运用多媒体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