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多元文化教育的概念与界定
“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始为西方国家民族教育的一种价值取向,旨在在多民族的多种文化共存的国家社会背景下,允许和保障各民族的文化共同平等发展,以丰富整个国家文化的教育。这个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社会对抗时期的产物,现已逐渐成为一场存在于欧洲大陆的各个国家和美国、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亚的国际运动。”①由于多元文化教育的概念起源于民族运动的过程中,民族运动是多元文化教育得以生存发展的土壤,因此,教育学界对于多元文化教育概念的界定必须既侧重于民族学界定位(一种思想或概念、一场教育改革运动、一个持续的教育过程),又要照顾到教育学独特的视角领域。因此基于以上的要求,西方著名的学者李曼尼(M.lee Manning)和劳拉·布鲁斯(Lerroy G.Baruth)总结认为:多元文化教育不但是一种我们所认为的观念,更多的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的设计中,必须以儿童和青少年的多元文化教育为出发点与针对点,一方面,由于世界是多元多变的,不同的文化、种族、性别、社会阶级、宗教、能力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由于其多样的特定的价值的存在,因此必须教会学习者认识,欣赏、和接受这种多元性的能力与态度。另一方面,要努力使年青一代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形成适应未来民主,平等、公平社会工作所需要的能力、意识与责任心。②
2 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趋势与走向
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凸现的新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总的来看,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③多元文化教育作为其中的一员,既受到了全球化进程的影响,又在此同时于一个侧面凸显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多元文化教育必须担负起促进促进社会和平、自由、多样性、平等的重要责任,坚持开阔的视野,从而培养学生对于多元文化世界的包容性与适应力。
(1)从多样的文化土壤中吸取养分,促进多种文化的生存与发展,使教育呈现多元化的要求,从而致力于文化的连贯性与认同性。在全球化背景发展的指引下,教育也经历了一个由一元到多元互动发展的过程,教育的发展已经不再仅仅以主流文化为依托而更多的注重多元文化世界的存在与价值。教育在多种文化的共存与认同中互相学习、借鉴、促进和提高,教育所要面对的也不仅仅局限与现实需要,而更多的具备了未来要求,教育已经成为了致力于文化的连贯性与认同性,引导内学生具备宽容、鉴赏、尊重和理解品质的重要手段。从而在一个侧面上促进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和谐有序的发展。
(2)增进教育的包容性与兼容性,使教育适应文化变迁的迫切要求,从而提高教育的理解能力。全球化背景下的人类文化社会伴随着经济社会联系的日益加强而愈发的呈现由文化孤岛到多元共存的趋势。文化的变迁影响了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使得教育必须提高自身的包容性与兼容性,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树立开阔的文化观与积极的文化情感,提高学生对于跨文化现象的适应能力。当代的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过去的种种片面与理想化的建构,各种不同文化教育相互之间的继承、传递、融合与创新,使原有的文化教育跨越桎梏的束缚而产生质的飞跃,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发展力和竞争力。
(3)在教育领域内最大限度的实现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培养文化间的理解和尊重,发展彼此之间进行交流、分享和合作的能力。从而促进民族、国家、文化之间的宽容与沟通。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另一个重大趋势和使命就是教会学生彼此尊重对方的文化体系与教育传统,发展彼此之间相互尊重的能力与面对挑战的技能。人类社会是多样性的统一,多元文化教育的成功实施与否,不仅关系着民族和谐的有效发展,而且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缓和国际紧张局势都有重大的意义与作用,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更是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有效手段。
3 当代全球多元文化教育发展趋势对于我们现行思政教育的启示
(1)多元文化教育的顺利实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目标,努力消除了长期以来客观存在与个体或者群体意识中的种种偏见、歧视。刻板印象等错误的观念,我们的思政教育同样如此,要使得学生认识到各主体民族和各少数民族拥有完全平等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权利、树立和培养年青一代接受差异性的理解力和包容力。
(2)多元文化教育有利于正确处理全球化产生的文化兼容问题,寻找治愈“文化乡愁”的灵丹妙药。“文化乡愁”是一种随着现代化平整运动而产生的对文化传统的失落感和追忆情绪。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正以多种方式表现着这种复杂的“乡愁”倾向。④面对汹涌而致的全球化风潮的挑战,那些薄弱的、边缘的民族文化教育往往只能无奈的徘徊在主流文化的边缘以致于这种危机感愈发的强烈,从而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危机与后果。费孝通先生强调用“文化自觉”治愈这一看似难以根治的顽疾。即通过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形成过程、特点与可能的发展方向,确立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面对新环境,新问题进行得当、有效的转型,从而建立一个各种文化教育和谐发展、补充提高的有效秩序。思政教育工作要引导学生最大程度的消除文化霸权中的不利影响,正确平等的认识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从而使得思政教育工作能够结合利用全球化带来扩展机遇的同时从容应对全球化对于多元文化教育所带来的差异性。
(3)面对传统的多元文化教育中存在的测验和评价的种种不公正与局限,教育家和测验专家应该重新拟定测验的量表和标准,设计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有关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评价水平的有效方法。新量表的制定与新测验标准的制定应当把握以下两个维度:测验内容应当能够代表和反应绝大多数学生的主观态度;测验条目应该使得学生能够运用本民族文化的经历和观念来回答问题。这项工作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资料搜集与积累的过程,有待于我们的测量学家以及教育工作者的进一步合作与努力。
(4)面对多元文化教育思政课程中所存在的局限以及捉襟见肘的尴尬,首先,应当培训大批具有多元文化知识与教学能力的思政教师。培养他们跨文化的方法论、学习策略与教育教学的独特风格。第二,应当在相关思政课程的设置以及教材的编写上体现并且确保文化的多元性。不同文化特点与背景都应该在课程与教学,教材与教学资料中得以充分体现。第三,多元文化的思政教育理念不应该仅仅通过课堂与课本孤立的实施,而应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多种环境,注重全方位的渗透,使得多元文化思政教育获得各方面的便利条件以及广泛的基础支持。第四,多元文化思政教育课程与教学中所存在的各种缺失,不仅仅是学校思政教育所要极力找寻并解决的问题,更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支持和帮助。不应该使其成为文化孤岛,而应该发动全社会的力量与智慧,找寻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多种途径以及广泛来源,找到配合学校实行多元文化思政教育的有效手段,才会更好的达到我们所希望的目的。
总之,多元文化教育代表了一种世界民族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理念,我们的思政教育研究尽管有着自身的独特性与客观性,但是如果能够充分的借鉴、吸收国外成熟的研究方法、理论成果与发展模式等优秀成果,对于我国思政教育工作的研究无疑是大有裨益的。我国的思政教育不应该闭门造车,而应该正确的树立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力争与国际多元文化教育顺利接轨,发展全体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与修养。最后,我们对于多元文化思政教育活动的引入和研究还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的特殊国情和民族特色,绝不能盲目的照搬,要使得我国的多元文化思政教育呈现典型的“中国化”的特征,从而也引导我国的思政教育事业发展的更加科学、完善、合理、有序。
(2)多元文化教育有利于正确处理全球化产生的文化兼容问题,寻找治愈“文化乡愁”的灵丹妙药。“文化乡愁”是一种随着现代化平整运动而产生的对文化传统的失落感和追忆情绪。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正以多种方式表现着这种复杂的“乡愁”倾向。④面对汹涌而致的全球化风潮的挑战,那些薄弱的、边缘的民族文化教育往往只能无奈的徘徊在主流文化的边缘以致于这种危机感愈发的强烈,从而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危机与后果。费孝通先生强调用“文化自觉”治愈这一看似难以根治的顽疾。即通过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形成过程、特点与可能的发展方向,确立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面对新环境,新问题进行得当、有效的转型,从而建立一个各种文化教育和谐发展、补充提高的有效秩序。思政教育工作要引导学生最大程度的消除文化霸权中的不利影响,正确平等的认识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从而使得思政教育工作能够结合利用全球化带来扩展机遇的同时从容应对全球化对于多元文化教育所带来的差异性。
(3)面对传统的多元文化教育中存在的测验和评价的种种不公正与局限,教育家和测验专家应该重新拟定测验的量表和标准,设计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有关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评价水平的有效方法。新量表的制定与新测验标准的制定应当把握以下两个维度:测验内容应当能够代表和反应绝大多数学生的主观态度;测验条目应该使得学生能够运用本民族文化的经历和观念来回答问题。这项工作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资料搜集与积累的过程,有待于我们的测量学家以及教育工作者的进一步合作与努力。
(4)面对多元文化教育思政课程中所存在的局限以及捉襟见肘的尴尬,首先,应当培训大批具有多元文化知识与教学能力的思政教师。培养他们跨文化的方法论、学习策略与教育教学的独特风格。第二,应当在相关思政课程的设置以及教材的编写上体现并且确保文化的多元性。不同文化特点与背景都应该在课程与教学,教材与教学资料中得以充分体现。第三,多元文化的思政教育理念不应该仅仅通过课堂与课本孤立的实施,而应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多种环境,注重全方位的渗透,使得多元文化思政教育获得各方面的便利条件以及广泛的基础支持。第四,多元文化思政教育课程与教学中所存在的各种缺失,不仅仅是学校思政教育所要极力找寻并解决的问题,更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支持和帮助。不应该使其成为文化孤岛,而应该发动全社会的力量与智慧,找寻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多种途径以及广泛来源,找到配合学校实行多元文化思政教育的有效手段,才会更好的达到我们所希望的目的。
总之,多元文化教育代表了一种世界民族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理念,我们的思政教育研究尽管有着自身的独特性与客观性,但是如果能够充分的借鉴、吸收国外成熟的研究方法、理论成果与发展模式等优秀成果,对于我国思政教育工作的研究无疑是大有裨益的。我国的思政教育不应该闭门造车,而应该正确的树立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力争与国际多元文化教育顺利接轨,发展全体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与修养。最后,我们对于多元文化思政教育活动的引入和研究还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的特殊国情和民族特色,绝不能盲目的照搬,要使得我国的多元文化思政教育呈现典型的“中国化”的特征,从而也引导我国的思政教育事业发展的更加科学、完善、合理、有序。
注释
① 王鉴.多元文化教育论纲[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3):75.
② 王鉴,万明钢.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6.5:18.
③ http://baike.baidu.com/view/25886.htm
④ 王鉴,万明钢.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6.5:279.
参考文献
[1] 杜钢.多元文化教育与比较教育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3.10.30(10).
[2] 陈时见.全球化视域下多元文化教育的时代使命[J].比较教育研究,2005(12).
[3] 徐莉,河茜.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走向[J].比较教育研究,2005(12).
[4] 滕星.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及启示[J].中国民族教育,2007(5).
[5] 王鉴.当代西方国家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几种认识[J].外国教育研究,1994(2).
[6] 曾熠.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启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7.37(4).
“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始为西方国家民族教育的一种价值取向,旨在在多民族的多种文化共存的国家社会背景下,允许和保障各民族的文化共同平等发展,以丰富整个国家文化的教育。这个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社会对抗时期的产物,现已逐渐成为一场存在于欧洲大陆的各个国家和美国、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亚的国际运动。”①由于多元文化教育的概念起源于民族运动的过程中,民族运动是多元文化教育得以生存发展的土壤,因此,教育学界对于多元文化教育概念的界定必须既侧重于民族学界定位(一种思想或概念、一场教育改革运动、一个持续的教育过程),又要照顾到教育学独特的视角领域。因此基于以上的要求,西方著名的学者李曼尼(M.lee Manning)和劳拉·布鲁斯(Lerroy G.Baruth)总结认为:多元文化教育不但是一种我们所认为的观念,更多的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的设计中,必须以儿童和青少年的多元文化教育为出发点与针对点,一方面,由于世界是多元多变的,不同的文化、种族、性别、社会阶级、宗教、能力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由于其多样的特定的价值的存在,因此必须教会学习者认识,欣赏、和接受这种多元性的能力与态度。另一方面,要努力使年青一代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形成适应未来民主,平等、公平社会工作所需要的能力、意识与责任心。②
2 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趋势与走向
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凸现的新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总的来看,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③多元文化教育作为其中的一员,既受到了全球化进程的影响,又在此同时于一个侧面凸显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多元文化教育必须担负起促进促进社会和平、自由、多样性、平等的重要责任,坚持开阔的视野,从而培养学生对于多元文化世界的包容性与适应力。
(1)从多样的文化土壤中吸取养分,促进多种文化的生存与发展,使教育呈现多元化的要求,从而致力于文化的连贯性与认同性。在全球化背景发展的指引下,教育也经历了一个由一元到多元互动发展的过程,教育的发展已经不再仅仅以主流文化为依托而更多的注重多元文化世界的存在与价值。教育在多种文化的共存与认同中互相学习、借鉴、促进和提高,教育所要面对的也不仅仅局限与现实需要,而更多的具备了未来要求,教育已经成为了致力于文化的连贯性与认同性,引导内学生具备宽容、鉴赏、尊重和理解品质的重要手段。从而在一个侧面上促进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和谐有序的发展。
(2)增进教育的包容性与兼容性,使教育适应文化变迁的迫切要求,从而提高教育的理解能力。全球化背景下的人类文化社会伴随着经济社会联系的日益加强而愈发的呈现由文化孤岛到多元共存的趋势。文化的变迁影响了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使得教育必须提高自身的包容性与兼容性,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树立开阔的文化观与积极的文化情感,提高学生对于跨文化现象的适应能力。当代的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过去的种种片面与理想化的建构,各种不同文化教育相互之间的继承、传递、融合与创新,使原有的文化教育跨越桎梏的束缚而产生质的飞跃,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发展力和竞争力。
(3)在教育领域内最大限度的实现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培养文化间的理解和尊重,发展彼此之间进行交流、分享和合作的能力。从而促进民族、国家、文化之间的宽容与沟通。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另一个重大趋势和使命就是教会学生彼此尊重对方的文化体系与教育传统,发展彼此之间相互尊重的能力与面对挑战的技能。人类社会是多样性的统一,多元文化教育的成功实施与否,不仅关系着民族和谐的有效发展,而且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缓和国际紧张局势都有重大的意义与作用,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更是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有效手段。
3 当代全球多元文化教育发展趋势对于我们现行思政教育的启示
(1)多元文化教育的顺利实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目标,努力消除了长期以来客观存在与个体或者群体意识中的种种偏见、歧视。刻板印象等错误的观念,我们的思政教育同样如此,要使得学生认识到各主体民族和各少数民族拥有完全平等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权利、树立和培养年青一代接受差异性的理解力和包容力。
(2)多元文化教育有利于正确处理全球化产生的文化兼容问题,寻找治愈“文化乡愁”的灵丹妙药。“文化乡愁”是一种随着现代化平整运动而产生的对文化传统的失落感和追忆情绪。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正以多种方式表现着这种复杂的“乡愁”倾向。④面对汹涌而致的全球化风潮的挑战,那些薄弱的、边缘的民族文化教育往往只能无奈的徘徊在主流文化的边缘以致于这种危机感愈发的强烈,从而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危机与后果。费孝通先生强调用“文化自觉”治愈这一看似难以根治的顽疾。即通过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形成过程、特点与可能的发展方向,确立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面对新环境,新问题进行得当、有效的转型,从而建立一个各种文化教育和谐发展、补充提高的有效秩序。思政教育工作要引导学生最大程度的消除文化霸权中的不利影响,正确平等的认识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从而使得思政教育工作能够结合利用全球化带来扩展机遇的同时从容应对全球化对于多元文化教育所带来的差异性。
(3)面对传统的多元文化教育中存在的测验和评价的种种不公正与局限,教育家和测验专家应该重新拟定测验的量表和标准,设计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有关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评价水平的有效方法。新量表的制定与新测验标准的制定应当把握以下两个维度:测验内容应当能够代表和反应绝大多数学生的主观态度;测验条目应该使得学生能够运用本民族文化的经历和观念来回答问题。这项工作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资料搜集与积累的过程,有待于我们的测量学家以及教育工作者的进一步合作与努力。
(4)面对多元文化教育思政课程中所存在的局限以及捉襟见肘的尴尬,首先,应当培训大批具有多元文化知识与教学能力的思政教师。培养他们跨文化的方法论、学习策略与教育教学的独特风格。第二,应当在相关思政课程的设置以及教材的编写上体现并且确保文化的多元性。不同文化特点与背景都应该在课程与教学,教材与教学资料中得以充分体现。第三,多元文化的思政教育理念不应该仅仅通过课堂与课本孤立的实施,而应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多种环境,注重全方位的渗透,使得多元文化思政教育获得各方面的便利条件以及广泛的基础支持。第四,多元文化思政教育课程与教学中所存在的各种缺失,不仅仅是学校思政教育所要极力找寻并解决的问题,更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支持和帮助。不应该使其成为文化孤岛,而应该发动全社会的力量与智慧,找寻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多种途径以及广泛来源,找到配合学校实行多元文化思政教育的有效手段,才会更好的达到我们所希望的目的。
总之,多元文化教育代表了一种世界民族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理念,我们的思政教育研究尽管有着自身的独特性与客观性,但是如果能够充分的借鉴、吸收国外成熟的研究方法、理论成果与发展模式等优秀成果,对于我国思政教育工作的研究无疑是大有裨益的。我国的思政教育不应该闭门造车,而应该正确的树立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力争与国际多元文化教育顺利接轨,发展全体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与修养。最后,我们对于多元文化思政教育活动的引入和研究还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的特殊国情和民族特色,绝不能盲目的照搬,要使得我国的多元文化思政教育呈现典型的“中国化”的特征,从而也引导我国的思政教育事业发展的更加科学、完善、合理、有序。
(2)多元文化教育有利于正确处理全球化产生的文化兼容问题,寻找治愈“文化乡愁”的灵丹妙药。“文化乡愁”是一种随着现代化平整运动而产生的对文化传统的失落感和追忆情绪。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正以多种方式表现着这种复杂的“乡愁”倾向。④面对汹涌而致的全球化风潮的挑战,那些薄弱的、边缘的民族文化教育往往只能无奈的徘徊在主流文化的边缘以致于这种危机感愈发的强烈,从而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危机与后果。费孝通先生强调用“文化自觉”治愈这一看似难以根治的顽疾。即通过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形成过程、特点与可能的发展方向,确立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面对新环境,新问题进行得当、有效的转型,从而建立一个各种文化教育和谐发展、补充提高的有效秩序。思政教育工作要引导学生最大程度的消除文化霸权中的不利影响,正确平等的认识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从而使得思政教育工作能够结合利用全球化带来扩展机遇的同时从容应对全球化对于多元文化教育所带来的差异性。
(3)面对传统的多元文化教育中存在的测验和评价的种种不公正与局限,教育家和测验专家应该重新拟定测验的量表和标准,设计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有关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评价水平的有效方法。新量表的制定与新测验标准的制定应当把握以下两个维度:测验内容应当能够代表和反应绝大多数学生的主观态度;测验条目应该使得学生能够运用本民族文化的经历和观念来回答问题。这项工作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资料搜集与积累的过程,有待于我们的测量学家以及教育工作者的进一步合作与努力。
(4)面对多元文化教育思政课程中所存在的局限以及捉襟见肘的尴尬,首先,应当培训大批具有多元文化知识与教学能力的思政教师。培养他们跨文化的方法论、学习策略与教育教学的独特风格。第二,应当在相关思政课程的设置以及教材的编写上体现并且确保文化的多元性。不同文化特点与背景都应该在课程与教学,教材与教学资料中得以充分体现。第三,多元文化的思政教育理念不应该仅仅通过课堂与课本孤立的实施,而应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多种环境,注重全方位的渗透,使得多元文化思政教育获得各方面的便利条件以及广泛的基础支持。第四,多元文化思政教育课程与教学中所存在的各种缺失,不仅仅是学校思政教育所要极力找寻并解决的问题,更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支持和帮助。不应该使其成为文化孤岛,而应该发动全社会的力量与智慧,找寻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多种途径以及广泛来源,找到配合学校实行多元文化思政教育的有效手段,才会更好的达到我们所希望的目的。
总之,多元文化教育代表了一种世界民族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理念,我们的思政教育研究尽管有着自身的独特性与客观性,但是如果能够充分的借鉴、吸收国外成熟的研究方法、理论成果与发展模式等优秀成果,对于我国思政教育工作的研究无疑是大有裨益的。我国的思政教育不应该闭门造车,而应该正确的树立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力争与国际多元文化教育顺利接轨,发展全体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与修养。最后,我们对于多元文化思政教育活动的引入和研究还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的特殊国情和民族特色,绝不能盲目的照搬,要使得我国的多元文化思政教育呈现典型的“中国化”的特征,从而也引导我国的思政教育事业发展的更加科学、完善、合理、有序。
注释
① 王鉴.多元文化教育论纲[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3):75.
② 王鉴,万明钢.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6.5:18.
③ http://baike.baidu.com/view/25886.htm
④ 王鉴,万明钢.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6.5:279.
参考文献
[1] 杜钢.多元文化教育与比较教育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3.10.30(10).
[2] 陈时见.全球化视域下多元文化教育的时代使命[J].比较教育研究,2005(12).
[3] 徐莉,河茜.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走向[J].比较教育研究,2005(12).
[4] 滕星.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及启示[J].中国民族教育,2007(5).
[5] 王鉴.当代西方国家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几种认识[J].外国教育研究,1994(2).
[6] 曾熠.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启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7.37(4).